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父女
“萧诩”每日只能醒来三回,每次不过半个时辰。所能见到之人,除了顾莞宁之外,便只有小贵子等六个人。
他口中说的怨毒,一听到玥姐儿的名字,却又下意识地看向门口。
或许,顾莞宁心软之下,会让他见玥姐儿一回。父女连心,他只要稍作暗示,玥姐儿一定能心领神会……
一转头,就见顾莞宁洞悉了然的冷凝目光正看过来。
他心跳骤然乱了一拍。
“穆韬,点了他的哑穴。”顾莞宁忽地下令。
穆韬心中诧异,却未吭声,依令而行。
顾莞宁紧接着吩咐:“小贵子,扶着皇上坐到床榻边。”转头又吩咐琳琅:“琳琅,去请小郡主进来,见一见皇上。”
“萧诩”:“……”
顾莞宁这是何意?
她真的有胆量让玥姐儿见他?
她就不怕,玥姐儿会察觉到异样?
……
“萧诩”被扶着坐在床榻边,虽然口不能言,用目光和表情稍作暗示却是无碍。
听到开门声,“萧诩”血液上涌,难以抑制的激动起来。
不管如何,这都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他绝不能错过!
穿着浅粉色宫装的玥姐儿,在琳琅的引领下走进寝室,恭敬地行礼请安:“玥姐儿给皇伯父皇伯母请安。”
“免礼平身。”顾莞宁神色淡淡,不算亲和,一如往常。
玥姐儿早已习惯了顾莞宁的淡漠,谢恩之后,站直了身子。很自然地抬头看向“萧诩”:“皇伯父病重多日,不知近来身体可好?”
少女初长成,身形纤弱窈窕,面容清秀,娇怯的声音颇为悦耳。
“萧诩”不能说话,竭力用目光传达着内心的汹涌和急切。
玥儿,我是你的亲爹萧睿!
玥儿,快些睁大了眼睛看我,认出我是谁!
玥儿,快些想办法,将我被软禁椒房殿的消息传出去!
玥姐儿:“……”
皇伯父今日是怎么了?
为什么不停地抽动眼睛?目光还这般奇怪?
莫非是眼角抽筋了?
玥姐儿思来想去也想不出是怎么回事,怯生生地看向顾莞宁,低声道:“皇伯母,皇伯父是不是眼睛痛?”
“萧诩”:“……”
琳琅等人俱都低下头,拼命忍笑。
顾莞宁慢悠悠地瞥了脸孔涨红满面羞愤的“萧诩”一眼,然后悠然笑道:“约莫是眼角抽筋了,才会眨个不停。我之前尚未留意,还是玥姐儿细心。”
顾莞宁鲜少有这般随和可亲的时候,玥姐儿颇有些受宠若惊之感,微红着脸道:“玥儿也是无意中察觉到此事,当不得皇伯母这般夸赞。”
顾莞宁继续慢悠悠地瞥“萧诩”一眼:“请徐太医为皇上仔细瞧瞧。”
玥姐儿颇为乖巧懂事,立刻起身告退。
临走前,还不忘关切地看“萧诩”一眼:“希望皇伯父的病快些好起来,玥儿每日都为皇伯父祈福。”
“萧诩”眼睁睁地看着玥姐儿离开,怄得吐血的心都有了。() ()
这个萧明玥,白长了一双眼睛,竟连亲爹都认不出来!
“萧诩”恨恨不已地想着。只恨自己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否则,必要先教训玥姐儿一顿!
而顾莞宁,欣赏着“萧诩”忽红忽青的脸孔,心情十分愉悦。
……
这份好心情,一直延续到晚上。
直至阿奕面色不愉地回椒房殿。
顾莞宁略一皱眉:“出什么事了?”
阿奕虽城府不深,也鲜少有这等情绪鲜明露于脸上的时候。
“今日在朝上,我提议让傅中书令身为钦差,前去魏王藩地负责赈灾之事。众臣却以傅中书令是天子近臣事务繁重不宜脱身为由,一力劝阻。”
阿奕憋了一肚子闷气,此时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王阁老出言反对,崔阁老也跟着附和。两位皇叔也都出言反对。说派钦差无妨,最好是从三品以上的重臣里挑选一人。”
“便是傅中书令,也自行站出来,说自己年轻识浅,难当重任。请我另择合适之人。”
平日里众臣追捧相让,阿奕这个储君做得颇为顺遂。今日才算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君弱臣强”,什么是“独力难支”。
众人有志一同地反对他的提议,他在朝中孤掌难鸣,根本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无奈退让,命众臣推举合适人选。众臣也不客气,立刻商榷讨论。
阿奕越说越是懊恼。
顾莞宁却眉头略松,很快平静下来:“他们推举谁前去?”
阿奕闷闷不乐地答道:“是礼部左侍郎。”
顾莞宁点点头道:“礼部左侍郎位列三品,官身清正,未至五旬,年岁也不算太大,身为钦差倒也合适。”
阿奕:“……”
阿奕满腹委屈:“母后,你怎么不站在我这一边?”
母后怎么能向着那一帮臣子说话?
明明是他们故意驳回他的提议!合力欺辱他这个少年储君!
顾莞宁神色淡淡地说道:“礼部左侍郎,既有三品官身,又有官望资历,处处都胜过傅卓。众臣推举他前去,到底有何不妥?”
阿奕被诘问得哑口无言。
“国朝大事,本就应该谨慎行事。你便是储君,也不能任性而为。”
顾莞宁沉声说了下去:“昨晚你提起傅卓的时候,我没反对。是因为知道众臣一定会拦下你!索性让你去碰一回钉子,才能更深地记住这个教训。”
“他们这么做,才是真正为朝廷着想。只会逢迎讨好储君,不分事情轻重的,不过是佞臣小人。”
“便是傅卓自己,也不敢应下钦差之事。这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以他的官身资历,根本不能当此重任。他更不愿落下佞臣的声名。”
“身为储君,你切记不可狂妄轻浮,独断专行,更不可任人唯亲。要懂得明辨是非,要学会听取众人之见,要有容人之量!不可因朝事之争,便对臣子心生不忿,暗中猜忌。”
“这些,你可都记住了?”
阿奕听得汗流浃背,满面羞愧之色:“母后教训的是。是儿臣思虑不周,行事有错。儿臣记下母后的教诲,定当铭记于心!”
他口中说的怨毒,一听到玥姐儿的名字,却又下意识地看向门口。
或许,顾莞宁心软之下,会让他见玥姐儿一回。父女连心,他只要稍作暗示,玥姐儿一定能心领神会……
一转头,就见顾莞宁洞悉了然的冷凝目光正看过来。
他心跳骤然乱了一拍。
“穆韬,点了他的哑穴。”顾莞宁忽地下令。
穆韬心中诧异,却未吭声,依令而行。
顾莞宁紧接着吩咐:“小贵子,扶着皇上坐到床榻边。”转头又吩咐琳琅:“琳琅,去请小郡主进来,见一见皇上。”
“萧诩”:“……”
顾莞宁这是何意?
她真的有胆量让玥姐儿见他?
她就不怕,玥姐儿会察觉到异样?
……
“萧诩”被扶着坐在床榻边,虽然口不能言,用目光和表情稍作暗示却是无碍。
听到开门声,“萧诩”血液上涌,难以抑制的激动起来。
不管如何,这都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他绝不能错过!
穿着浅粉色宫装的玥姐儿,在琳琅的引领下走进寝室,恭敬地行礼请安:“玥姐儿给皇伯父皇伯母请安。”
“免礼平身。”顾莞宁神色淡淡,不算亲和,一如往常。
玥姐儿早已习惯了顾莞宁的淡漠,谢恩之后,站直了身子。很自然地抬头看向“萧诩”:“皇伯父病重多日,不知近来身体可好?”
少女初长成,身形纤弱窈窕,面容清秀,娇怯的声音颇为悦耳。
“萧诩”不能说话,竭力用目光传达着内心的汹涌和急切。
玥儿,我是你的亲爹萧睿!
玥儿,快些睁大了眼睛看我,认出我是谁!
玥儿,快些想办法,将我被软禁椒房殿的消息传出去!
玥姐儿:“……”
皇伯父今日是怎么了?
为什么不停地抽动眼睛?目光还这般奇怪?
莫非是眼角抽筋了?
玥姐儿思来想去也想不出是怎么回事,怯生生地看向顾莞宁,低声道:“皇伯母,皇伯父是不是眼睛痛?”
“萧诩”:“……”
琳琅等人俱都低下头,拼命忍笑。
顾莞宁慢悠悠地瞥了脸孔涨红满面羞愤的“萧诩”一眼,然后悠然笑道:“约莫是眼角抽筋了,才会眨个不停。我之前尚未留意,还是玥姐儿细心。”
顾莞宁鲜少有这般随和可亲的时候,玥姐儿颇有些受宠若惊之感,微红着脸道:“玥儿也是无意中察觉到此事,当不得皇伯母这般夸赞。”
顾莞宁继续慢悠悠地瞥“萧诩”一眼:“请徐太医为皇上仔细瞧瞧。”
玥姐儿颇为乖巧懂事,立刻起身告退。
临走前,还不忘关切地看“萧诩”一眼:“希望皇伯父的病快些好起来,玥儿每日都为皇伯父祈福。”
“萧诩”眼睁睁地看着玥姐儿离开,怄得吐血的心都有了。() ()
这个萧明玥,白长了一双眼睛,竟连亲爹都认不出来!
“萧诩”恨恨不已地想着。只恨自己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否则,必要先教训玥姐儿一顿!
而顾莞宁,欣赏着“萧诩”忽红忽青的脸孔,心情十分愉悦。
……
这份好心情,一直延续到晚上。
直至阿奕面色不愉地回椒房殿。
顾莞宁略一皱眉:“出什么事了?”
阿奕虽城府不深,也鲜少有这等情绪鲜明露于脸上的时候。
“今日在朝上,我提议让傅中书令身为钦差,前去魏王藩地负责赈灾之事。众臣却以傅中书令是天子近臣事务繁重不宜脱身为由,一力劝阻。”
阿奕憋了一肚子闷气,此时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王阁老出言反对,崔阁老也跟着附和。两位皇叔也都出言反对。说派钦差无妨,最好是从三品以上的重臣里挑选一人。”
“便是傅中书令,也自行站出来,说自己年轻识浅,难当重任。请我另择合适之人。”
平日里众臣追捧相让,阿奕这个储君做得颇为顺遂。今日才算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君弱臣强”,什么是“独力难支”。
众人有志一同地反对他的提议,他在朝中孤掌难鸣,根本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无奈退让,命众臣推举合适人选。众臣也不客气,立刻商榷讨论。
阿奕越说越是懊恼。
顾莞宁却眉头略松,很快平静下来:“他们推举谁前去?”
阿奕闷闷不乐地答道:“是礼部左侍郎。”
顾莞宁点点头道:“礼部左侍郎位列三品,官身清正,未至五旬,年岁也不算太大,身为钦差倒也合适。”
阿奕:“……”
阿奕满腹委屈:“母后,你怎么不站在我这一边?”
母后怎么能向着那一帮臣子说话?
明明是他们故意驳回他的提议!合力欺辱他这个少年储君!
顾莞宁神色淡淡地说道:“礼部左侍郎,既有三品官身,又有官望资历,处处都胜过傅卓。众臣推举他前去,到底有何不妥?”
阿奕被诘问得哑口无言。
“国朝大事,本就应该谨慎行事。你便是储君,也不能任性而为。”
顾莞宁沉声说了下去:“昨晚你提起傅卓的时候,我没反对。是因为知道众臣一定会拦下你!索性让你去碰一回钉子,才能更深地记住这个教训。”
“他们这么做,才是真正为朝廷着想。只会逢迎讨好储君,不分事情轻重的,不过是佞臣小人。”
“便是傅卓自己,也不敢应下钦差之事。这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以他的官身资历,根本不能当此重任。他更不愿落下佞臣的声名。”
“身为储君,你切记不可狂妄轻浮,独断专行,更不可任人唯亲。要懂得明辨是非,要学会听取众人之见,要有容人之量!不可因朝事之争,便对臣子心生不忿,暗中猜忌。”
“这些,你可都记住了?”
阿奕听得汗流浃背,满面羞愧之色:“母后教训的是。是儿臣思虑不周,行事有错。儿臣记下母后的教诲,定当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