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姜涵露请文安长公主进宫一叙。
一为赔罪,二为——青黛说的不错,她在京中孑然一身,没有根基靠山,帝王真心又不可捉摸,如果再失去文安的指点庇护,消息不通、无人可问,就真的成了瞎子聋子。
但请文安长公主入宫的懿旨没有送出宫,而是被栾珏挡了回来。
听到消息后,姜涵露独自闷坐了一刻钟,去了上书房。
这次栾珏没有再把她拒之门外,杜果儿殷勤地把她引进去。栾珏正从案前站起来:“露卿,你来了,坐——”
他挥手免了她的行礼,同她一起对坐在小几两侧。
昨日谌禾叫人递了好几次话要见他,说皇后娘娘问了许多霍氏的事情,一边愁眉苦脸地抱怨自己被逼成了膏唇贩舌的长舌妇,一边又指天誓日地说再被卷进这些帝王家事里就告职回南阳。
论继承霍鸣学问上的造诣,谌禾当数青年一辈中的翘楚,偏偏不喜做官,栾珏当初是靠着同门的情谊和霍鸣的面子,软磨硬泡,才把他请进宫来。这一来,栾珏要不得他的强,只好温言劝慰,好不容易才送走这尊大佛。
而谌禾的话也证实了一件事,姜涵露确实忽然变得对霍氏的事格外敏感。
他已经让人去查问过当夜的宫人,所有人都说皇后娘娘只是为大殿下奔忙,开椒房殿宫门也确实是她亲口下令,并无异样——但其中一定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悄然发生了,像墙角一团暗自滋长的霉菌。这种抓不到头绪的感觉让他很不安。
姜涵露也没有立即开口,她隐隐觉得,那夜之后,栾珏在她面前变得有些气短。
夫妻二人相顾,一时无言。
“陛下,为何不许臣妾请长公主入宫呢?”还是姜涵露先打破了殿内寂静。
她没有再提起椒房殿,栾珏长舒一口气:“长姐这两日身子不好,过段时日再说吧。”
姜涵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道:“臣妾从在江南时就进了长公主府,才有机缘能与陛下相见;入京后,陛下忙于朝政,一直不得空见臣妾,也是长公主一直陪在臣妾身边,大事小情,一一教导,如姊如母。寿宴之事过后,臣妾愧悔不已,几次想求见陛下,让臣妾亲自向长公主剖白,陛下都不肯见。今日臣妾要请长公主入宫,又被陛下驳了回来,臣妾实在心难自安。”
栾珏默默地听着。从前,姜涵露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她不会控诉他的“不得空”“不肯见”,只会略去不提或是小心翼翼地为他找理由。
她说的都是实情,但栾珏已和文安商定,朝中接下来的风波都不将姜涵露牵扯进来,这个节骨眼,让文安进宫来见她太显眼。
栾珏注视着他自己择定的妻子。她还太年轻、太稚嫩、太钝。这种钝并非因为她是一块不成器的破铜烂铁,而是因为她还没开刃。但战事已经迫在眉睫,那封可以掀起惊涛骇浪的奏报已经放在了御案上,没有时间留给她慢慢经历熔炼、淬火、锻打、研磨。
更何况,他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让她来一起承受风雨。
“无妨,朕前日已经和长姐解释过了。你不必挂心。”栾珏去握她的手。
姜涵露的手指蜷了一下,还是由他抓着了。他这时待她真是好,可是这份好究竟有几两重呢?
栾珏很快松开。已经时近中午,他站起来:“露卿,留下和朕一起用膳吧。”
他走回案前,预备把刚才的最后一份奏报批完。
姜涵露跟在他身边,犹豫着,要不要趁着这气氛松动的片刻试着提起椒房殿正殿中的所见。栾珏没有拦她——姜涵露不出身于任何一个在朝的大家族,他对她一向没什么防备。
于是姜涵露因思索而低垂的目光就落到了他手边的另一份奏报上——她本无意探知政事,偏偏那上面只有寥寥五个字,写得斗大,硬撞进她眼里:“安南使殉国。”
“陛下!”这一惊非同小可,姜涵露失声喊道。
“怎么?”栾珏刚刚搁下朱笔,循着她的视线看过去,目光落在那张自岭南而来的急报上,再看姜涵露,语气平静,“露卿何故如此?”
“黄……黄公子真的死了吗?是遵陛下的旨意?”姜涵露还是难以置信,一个几个月前还活生生的人,现在她却从冷冰冰的奏报中得知他的死讯。
栾珏不料她有此一问,桃花眼微微眯起,眸光不再柔和:“谁告诉你安南使是黄可榆?谁告诉你朕要他死?”
姜涵露这才稍稍回神。那日孔氏向她吐露真情,她本想向栾珏试探虚实后再作打算,谁料从那夜起变故丛生,她也少见栾珏的面,根本没有机会提起此事。
“长公主殿下寿宴那日,外命妇觐见,其中就有黄公子的母亲。”姜涵露据实以告。
“黄夫人求你救他?”栾珏的声音咬在那个“你”上。
这话听在耳里,姜涵露忽然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她和黄可榆之间能有什么呢?
“陛下何必如此?当日胜芳巷口初见后,陛下就把臣妾的底细查得清清楚楚了吧。之后那些时日,臣妾也好,黄公子也好,一举一动,又何曾能瞒住陛下一星半点?”
当日她与栾珏在长公主府重逢时,栾珏脱口就能喊出她的姓氏;月明夜深、私会密语时,还有暗卫飞来的石子挡住窗扇……栾珏是皇帝,她原本应该更早地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她算不上多么待见黄可榆,但他是个为了妹妹的前程操心的好兄长、是个为了不让母亲忧心而奔走的好儿子,在她家小院里,他还为自己贸然的提亲结结实实挨了他父亲一巴掌。
往事故人,历历在目。
她又问一遍:“陛下,黄公子真的死了吗?”
栾珏第一次见识到她有如此口舌之利。他想告诫她“后宫不许干政”,又觉得自己未免太不近人情。
他叹了口气:“皇后,你问到的是国事。”
姜涵露这时情绪上头,答起他的话来简直如有神助:“问家事,陛下也不肯告诉臣妾啊。”
栾珏被噎得心口疼,罕见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姜涵露一句话冲口而出,未曾多想,见栾珏脸色发白,才堪堪反应过来自己这样说话太过放肆。
二人僵了片刻,栾珏才吐出一个“好”字,他看着姜涵露,又说了一遍:“好。”
他拿起那张奏报,递到姜涵露眼前:“皇后若一定要知道,朕可以告诉你——朕不是要他死,朕是要桂阳郡郡守发来的这封书。至于他真死,还是假死,能不能从南越脱身,那就凭他自己的本事造化了。”
黄可榆的命不重要。他的命能促成的局势才重要。姜涵露明白了这一点,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是他?”
“你觉得他父亲黄宇是个好官吗?”栾珏反问她。
姜涵露不解:“黄大人爱民如子,政声素来很好啊。”
“政声很好……”栾珏冷笑,“黄宇不是个贪官酷吏,他的毛病是拎不清——顾忌同乡同门、同年同侪,绕不完的裙带关系!他的前任在财税上留下多少亏空漏洞,他竟敢暗地里打补丁,隐瞒不报,叫百姓的血汗、国家的税收都喂了那些禄蠹了!朕手底下不要这等‘无为’的官,若不是看他还有几分爱民之心,早就一刀砍了。”
他缓了一口气:“他这样的人,所幸生了个儿子还有几分血性。黄可榆是在知道此事之后,自己给朕递折子要出使南越,用他的命换他父亲、母亲、妹妹的周全。”
姜涵露看着他,觉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在他过去从不在她面前谈这些,熟悉在,她从与他往日的相处里,已能够想见他理政时的风格气度。他从来不是一个只知消遣诗书画印、沉溺郎情妾意的翩翩公子——她慢慢开始了解闺帏之外的他。
“皇后明白了?还有什么要问的吗?”栾珏沉沉地吁了一口气。
姜涵露抿抿唇:“臣妾明白,臣妾冒失了。”她答得一板一眼,听不出几分自觉冒失的愧悔。
栾珏已经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和她聊点别的了:“回去吧。”
“臣妾告退。”姜涵露行礼离开,栾珏坐回椅子上,头疼地按了按太阳穴。他是被姜涵露激着了,有些话也不吐不快,才说了那么多。算到底,他身边也没几个能说话的人。
而姜涵露的自我也开始初露峥嵘,这一点他在江南时就曾窥见一点端倪——她是个温柔善良的人,但身段并不柔软,她有她的坚持。
这顿午饭当然没有吃成。
姜涵露回到自己宫里,将今日栾珏的话反复捋了几遍。黄可榆的事让她烦闷消沉,而栾珏对待所谓“家事”和“国事”的态度又让她灰心。
姜涵露想,或许栾珏爱自己,但这爱比起他对自己的结发妻子,比起他对朝政江山来说,实在是十不足一,不会耗费太多心力。或许他的爱意就像稀薄的灰色云絮,被风吹来吹去,飘东飘西,忽聚忽散,总是下不成雨。
一为赔罪,二为——青黛说的不错,她在京中孑然一身,没有根基靠山,帝王真心又不可捉摸,如果再失去文安的指点庇护,消息不通、无人可问,就真的成了瞎子聋子。
但请文安长公主入宫的懿旨没有送出宫,而是被栾珏挡了回来。
听到消息后,姜涵露独自闷坐了一刻钟,去了上书房。
这次栾珏没有再把她拒之门外,杜果儿殷勤地把她引进去。栾珏正从案前站起来:“露卿,你来了,坐——”
他挥手免了她的行礼,同她一起对坐在小几两侧。
昨日谌禾叫人递了好几次话要见他,说皇后娘娘问了许多霍氏的事情,一边愁眉苦脸地抱怨自己被逼成了膏唇贩舌的长舌妇,一边又指天誓日地说再被卷进这些帝王家事里就告职回南阳。
论继承霍鸣学问上的造诣,谌禾当数青年一辈中的翘楚,偏偏不喜做官,栾珏当初是靠着同门的情谊和霍鸣的面子,软磨硬泡,才把他请进宫来。这一来,栾珏要不得他的强,只好温言劝慰,好不容易才送走这尊大佛。
而谌禾的话也证实了一件事,姜涵露确实忽然变得对霍氏的事格外敏感。
他已经让人去查问过当夜的宫人,所有人都说皇后娘娘只是为大殿下奔忙,开椒房殿宫门也确实是她亲口下令,并无异样——但其中一定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悄然发生了,像墙角一团暗自滋长的霉菌。这种抓不到头绪的感觉让他很不安。
姜涵露也没有立即开口,她隐隐觉得,那夜之后,栾珏在她面前变得有些气短。
夫妻二人相顾,一时无言。
“陛下,为何不许臣妾请长公主入宫呢?”还是姜涵露先打破了殿内寂静。
她没有再提起椒房殿,栾珏长舒一口气:“长姐这两日身子不好,过段时日再说吧。”
姜涵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道:“臣妾从在江南时就进了长公主府,才有机缘能与陛下相见;入京后,陛下忙于朝政,一直不得空见臣妾,也是长公主一直陪在臣妾身边,大事小情,一一教导,如姊如母。寿宴之事过后,臣妾愧悔不已,几次想求见陛下,让臣妾亲自向长公主剖白,陛下都不肯见。今日臣妾要请长公主入宫,又被陛下驳了回来,臣妾实在心难自安。”
栾珏默默地听着。从前,姜涵露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她不会控诉他的“不得空”“不肯见”,只会略去不提或是小心翼翼地为他找理由。
她说的都是实情,但栾珏已和文安商定,朝中接下来的风波都不将姜涵露牵扯进来,这个节骨眼,让文安进宫来见她太显眼。
栾珏注视着他自己择定的妻子。她还太年轻、太稚嫩、太钝。这种钝并非因为她是一块不成器的破铜烂铁,而是因为她还没开刃。但战事已经迫在眉睫,那封可以掀起惊涛骇浪的奏报已经放在了御案上,没有时间留给她慢慢经历熔炼、淬火、锻打、研磨。
更何况,他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让她来一起承受风雨。
“无妨,朕前日已经和长姐解释过了。你不必挂心。”栾珏去握她的手。
姜涵露的手指蜷了一下,还是由他抓着了。他这时待她真是好,可是这份好究竟有几两重呢?
栾珏很快松开。已经时近中午,他站起来:“露卿,留下和朕一起用膳吧。”
他走回案前,预备把刚才的最后一份奏报批完。
姜涵露跟在他身边,犹豫着,要不要趁着这气氛松动的片刻试着提起椒房殿正殿中的所见。栾珏没有拦她——姜涵露不出身于任何一个在朝的大家族,他对她一向没什么防备。
于是姜涵露因思索而低垂的目光就落到了他手边的另一份奏报上——她本无意探知政事,偏偏那上面只有寥寥五个字,写得斗大,硬撞进她眼里:“安南使殉国。”
“陛下!”这一惊非同小可,姜涵露失声喊道。
“怎么?”栾珏刚刚搁下朱笔,循着她的视线看过去,目光落在那张自岭南而来的急报上,再看姜涵露,语气平静,“露卿何故如此?”
“黄……黄公子真的死了吗?是遵陛下的旨意?”姜涵露还是难以置信,一个几个月前还活生生的人,现在她却从冷冰冰的奏报中得知他的死讯。
栾珏不料她有此一问,桃花眼微微眯起,眸光不再柔和:“谁告诉你安南使是黄可榆?谁告诉你朕要他死?”
姜涵露这才稍稍回神。那日孔氏向她吐露真情,她本想向栾珏试探虚实后再作打算,谁料从那夜起变故丛生,她也少见栾珏的面,根本没有机会提起此事。
“长公主殿下寿宴那日,外命妇觐见,其中就有黄公子的母亲。”姜涵露据实以告。
“黄夫人求你救他?”栾珏的声音咬在那个“你”上。
这话听在耳里,姜涵露忽然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她和黄可榆之间能有什么呢?
“陛下何必如此?当日胜芳巷口初见后,陛下就把臣妾的底细查得清清楚楚了吧。之后那些时日,臣妾也好,黄公子也好,一举一动,又何曾能瞒住陛下一星半点?”
当日她与栾珏在长公主府重逢时,栾珏脱口就能喊出她的姓氏;月明夜深、私会密语时,还有暗卫飞来的石子挡住窗扇……栾珏是皇帝,她原本应该更早地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她算不上多么待见黄可榆,但他是个为了妹妹的前程操心的好兄长、是个为了不让母亲忧心而奔走的好儿子,在她家小院里,他还为自己贸然的提亲结结实实挨了他父亲一巴掌。
往事故人,历历在目。
她又问一遍:“陛下,黄公子真的死了吗?”
栾珏第一次见识到她有如此口舌之利。他想告诫她“后宫不许干政”,又觉得自己未免太不近人情。
他叹了口气:“皇后,你问到的是国事。”
姜涵露这时情绪上头,答起他的话来简直如有神助:“问家事,陛下也不肯告诉臣妾啊。”
栾珏被噎得心口疼,罕见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姜涵露一句话冲口而出,未曾多想,见栾珏脸色发白,才堪堪反应过来自己这样说话太过放肆。
二人僵了片刻,栾珏才吐出一个“好”字,他看着姜涵露,又说了一遍:“好。”
他拿起那张奏报,递到姜涵露眼前:“皇后若一定要知道,朕可以告诉你——朕不是要他死,朕是要桂阳郡郡守发来的这封书。至于他真死,还是假死,能不能从南越脱身,那就凭他自己的本事造化了。”
黄可榆的命不重要。他的命能促成的局势才重要。姜涵露明白了这一点,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是他?”
“你觉得他父亲黄宇是个好官吗?”栾珏反问她。
姜涵露不解:“黄大人爱民如子,政声素来很好啊。”
“政声很好……”栾珏冷笑,“黄宇不是个贪官酷吏,他的毛病是拎不清——顾忌同乡同门、同年同侪,绕不完的裙带关系!他的前任在财税上留下多少亏空漏洞,他竟敢暗地里打补丁,隐瞒不报,叫百姓的血汗、国家的税收都喂了那些禄蠹了!朕手底下不要这等‘无为’的官,若不是看他还有几分爱民之心,早就一刀砍了。”
他缓了一口气:“他这样的人,所幸生了个儿子还有几分血性。黄可榆是在知道此事之后,自己给朕递折子要出使南越,用他的命换他父亲、母亲、妹妹的周全。”
姜涵露看着他,觉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在他过去从不在她面前谈这些,熟悉在,她从与他往日的相处里,已能够想见他理政时的风格气度。他从来不是一个只知消遣诗书画印、沉溺郎情妾意的翩翩公子——她慢慢开始了解闺帏之外的他。
“皇后明白了?还有什么要问的吗?”栾珏沉沉地吁了一口气。
姜涵露抿抿唇:“臣妾明白,臣妾冒失了。”她答得一板一眼,听不出几分自觉冒失的愧悔。
栾珏已经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和她聊点别的了:“回去吧。”
“臣妾告退。”姜涵露行礼离开,栾珏坐回椅子上,头疼地按了按太阳穴。他是被姜涵露激着了,有些话也不吐不快,才说了那么多。算到底,他身边也没几个能说话的人。
而姜涵露的自我也开始初露峥嵘,这一点他在江南时就曾窥见一点端倪——她是个温柔善良的人,但身段并不柔软,她有她的坚持。
这顿午饭当然没有吃成。
姜涵露回到自己宫里,将今日栾珏的话反复捋了几遍。黄可榆的事让她烦闷消沉,而栾珏对待所谓“家事”和“国事”的态度又让她灰心。
姜涵露想,或许栾珏爱自己,但这爱比起他对自己的结发妻子,比起他对朝政江山来说,实在是十不足一,不会耗费太多心力。或许他的爱意就像稀薄的灰色云絮,被风吹来吹去,飘东飘西,忽聚忽散,总是下不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