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件事情肯定是出于需要,等待哪天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那一刻,又有那么一位猛人站起来,旧有的习俗以及规则肯定是会得到改变。

    对于现在的贵族女子来说,她们不希望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到夫家,需要有几位姐妹一块过去,不说联合起来从内宅架空到掌握夫家的全部权力,仅仅是平时能有个聊天解闷的人就挺好的。

    智瑶因为“魂穿”再根据所处家庭环境的关系,好像没什么跟芬嬴聊的话题。

    要是在现代?作为男性再没有话也要找话说,免得女性待得非常不舒服,别提什么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见一面大概就没有再见的可能性了。

    一对订婚的夫妻,再加上几个附赠的媵,他们的相处方式很符合当代。

    过程中完全是媵在各种叽叽喳喳,问一些话看智瑶没有想要回答的意思,她们会很主动地再次改换话题,反正不会造成冷场的情况。

    智瑶了解了一下四个媵的名字,她们分别叫碧、茗、好(hào)、苇。

    媵是陪嫁,一辈子注定就是附属品,生了孩子也不会有做母亲的权力。一名男性的妻会是所有孩子共同的母亲,再区别出嫡、庶之分,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智瑶还了解到,四媵之中有两名是嫡出,她们是碧和苇,碧是梁婴父的女儿,苇则是来自邯郸赵,茗和好则是赵鞅的庶女。

    现在有一个好的“名”是贵族的待遇之一,其余阶层不管男女很难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甚至还存在没有“名”的情况,有的就是一个昵称、外号什么的。

    至于姓和氏?大把大把没有姓、氏的人,等进入战国阶段都是这么个情况,连去秦国受到重用才变法的那一位“鞅”,他的前缀前前后后就改了几次,在卫国独称“名”,出了卫国称“卫鞅”,在秦国当官了以官职为前缀,直至获得“商”这块封地才被称呼为“商鞅”。

    赵氏陪嫁的媵之中有邯郸赵的嫡女?这个真心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外人都会因此而对赵氏的印象改观。原因是赵鞅的表现显示赵氏仍然认可邯郸赵这门亲戚,后面会扶持赵午的后代。

    梁氏的话?他们虽然跟邯郸赵一样不服从赵氏这个大宗,只是梁氏做得更为隐晦,随着梁婴父被袭身亡,后面赵氏肯定会加强对梁氏的管控。

    整场聊天中,芬嬴是话最少的那一个,不由让智瑩怀疑芬嬴以后能不能持家。

    然而,智瑶知道自己的担忧很多余,媵就只会是媵,再厉害也只能通过妻来实施影响力。而妻子是通过丈夫来施展权力,等于丈夫有自主意识的话,女人的话语权也就那样。

    卫国的南子就是那么个情况,她能通过卫灵公去达到很多目标;等到了卫辄成为卫国的国君,她是依靠孙子的地位去施展影响力,压根就没有可能走到前台。

    “瑶日后多来,芬亦可寻我。”智瑶一个眼神就让四个媵闭嘴,再对芬嬴讲了那么一句话。

    现在没有什么男女大防,贵族男女没有婚约之前,小伙子只是不喜欢跟小姑娘凑一堆,交朋友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时间已经来到傍晚,消失了很久的赵伯鲁重新出现,邀请智瑶前往吃宴。

    接下来没有芬嬴等小姑娘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说她们不会再出现在正式的饮宴场合。

    智瑶来到饮宴场地时,第一眼就看到自己父亲智申的那一脸便秘表情。

    其实也就是衣服穿了好几层,要不然绝对能够看到智申的后背一片汗迹。

    作为儿子的智瑶不会嘲笑父亲,更不会心生“父亲真没用”的想法。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样不是每一个人跟谁都能谈笑风生,有些人就是不擅长社交,对上气场太强的人心理压力大而已,不代表无法在其它方面发挥出属于自己的优势。

    赵鞅是一个大家族的现任家主,还是晋国的中军佐,主要的是他的气场太有侵略性,地位相同的人与之相处都会难受,智跞因为地位高还能扛得住,像是同地位的魏侈和韩不信也会被赵鞅压制,何况是作为二代的智申呢?

    大家分别就坐。

    智瑶顺着智申的作为被排在顺位第二,正对面是赵获。

    赵鞅坐在加高的台子之上,主位肯定是他的。

    世子赵伯鲁坐在右侧的第一位,第二位是赵获这个赵氏核心族人,往下就是根据家族地位的排序。

    智瑶的左边是智申,右边则是辅果,再后面同样是来自智氏的核心族人。

    “得此佳婿,我心甚喜。诸位,共饮一樽!”赵鞅进行了开宴的调子。

    今晚这一顿饭的性质已经被定了下来,只谈赵氏和智氏的友好。其余有什么争议的事情,反正今晚谁都别提,提就是在添堵。

    现场,赵鞅、赵伯鲁和智申、智瑶用的酒具都是“爵”,其余人或是“盏”、“勺”、“觯”等等。

    说白了,身份不同的关系,用的餐具也就不一样,跟赵鞅能用鼎来盛载食物,其余人暂时不够资格的理由一样。

    赵鞅是晋国位比诸侯的“卿”来着,除非是智跞、魏侈或韩不信在场,要不然其余人包括注定会成为“卿”却暂时不是“卿”的智申一样,暂时不够资格“鼎食”。

    作为今天主角之一的智瑶,举着酒爵站起来,说道:“得此良缘,瑶之幸也。以此‘樽’敬参礼诸位!”

    老赵家的酒有点苦,喝起来好像度数也比外面的酒更高一些?

    坐在主位的赵鞅全程在注视智瑶这位准女婿,能看出心情方便非常不错。

    其实也对,有女儿的话,注定作为岳父,谁不想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女婿呢?

    年仅十五岁的智瑶已经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乃至于是远比大多数成年人更加优秀。

    不提虚的,晋国有多少人能率军更诸侯交战,打出三战三胜的战绩?

    智瑶两次跟诸侯联军打,两次都是获得胜利,其中的一次还挽救赵鞅于败局。

    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智瑶率军奔袭齐国,成功地攻进“临淄”并抢掠了礼器。

    如果智瑶不是来自晋国,又或者说不是出身智氏,其实攻下“临淄”和抢掠一个国家的礼器,哪一件都不算是什么好事。原因当然是能得手一次,未必能扛得住齐国随后的报复。

    老赵家的饮宴肯定要展现出一个悠久家族的底蕴,可以从宴会上的用具得到体现,再来就是仆从表现出来的高素质。

    老智家同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会在各种礼仪上进行回馈。

    两个家族的族人在对话,能听到很多的“引经据典”,一般是引用自诗经,再表达出某个典故就是自己想说什么话。

    就是这样,搞得去了一些特殊场合,没有读过书完全不知道别人在讲什么,只能坐在一旁傻愣傻愣的,想插一嘴话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智瑶在跟孔子交流时期,不止一次遭遇到相同的情况。

    别人是在特殊场合才那样,孔子则是不分场合一定会引经据典,整得别人跟孔子聊天需要有一定文学素养,要不然根本就聊不到一块去。

    很多时候智瑶会拿老子跟孔子来对比,纳闷文学素养更高的老子怎么就没有那毛病,后来搞清楚老子没有想要立人设,孔子则不一样。

    “伯鲁将要统兵出征。”赵鞅提到了赵氏对‘温’的军事行动。

    智瑶一听,心想:“果然会提这事。”

    晋国的内战已经到了收尾阶段,不出意外范氏和中行氏没有任何反扑成功的可能性,有资格分食范氏、中行氏的各个家族,哪一家都在用最快的速度尝试收割胜利果实。

    尽管范氏和中行氏的败亡已经注定,不代表他们就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要是有谁被“蹬”了一下,不知道会出现多大损失,遭到其他家族的笑话是必然。

    智瑶摆出了一副用心在听的姿态,话却是没有打算多讲几句。

    赵鞅给赵伯鲁一个“师”的兵力,他们掌握的情报中,“温”的抵抗兵力应该在四千左右。

    那个“温”的历史已经有些久,近百年前是郤氏在经营,郤至将“温”给发展了起来,一度成为晋国最大的粮仓之一。

    后面栾氏设局灭掉了郤氏,范氏在攻打“温”的时候损失惨重才拿下,随后“温”也就成了范氏的封邑之一了。

    现在,赵伯鲁只有一个“师”的兵力,负责攻打至少有四千守军的“温”地?

    城池攻防战肯定是对守方比较有利,一般是进攻方要有守军的五倍数量,才适合进行攻城。

    赵鞅看着智瑶,问道:“瑶以为伯鲁当如何取之?”

    就说吧!

    先问问看法,铁了心要智瑶跟赵伯鲁一块去,不管智瑶讲什么赵鞅都能找到由头。

    智瑶已经有善战的名声,讲不出什么看法则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举办饮宴的大厅在赵鞅提到“温”之后,赵氏那边的人就很自觉地停下交谈。

    这压根就摆明了一件事情,他们知道赵鞅会在饮宴上提到什么话题,又是有什么目的。

    智瑶在脑海风暴,需要提出一个至少靠谱的说法,又能把自己摘出去

章节目录

我在春秋做贵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荣誉与忠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荣誉与忠诚并收藏我在春秋做贵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