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这个权臣我当定了!
事到如今,光是依靠阴谋已经不足以支撑智瑶获得想要达到的高度了。
如果事事采取阴谋手段,其实代表着俱有极大的风险系数,一旦败露不止会在名誉上有损,内部的人心动荡也将形成一种反噬。
阴谋之所以是阴谋,其实就代表着见光死,不了解这一点的话,迟早要栽了。
智瑶在做的就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布局,采取行使阳谋的手段,哪怕其他家族察觉,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也只能接受。想不想得出怎么对智瑶的布局进行反制,看他们的智商了。
“怎么重新让所有权柄回到‘元戎’手上,或者应不应该这么做呢?”智瑶近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晋国目前的“元戎”是智申,以后智瑶也不会让“元戎”落在其他家族的谁手上,只是规划是一回事,谁都不能保证没有意外。
哪个家族强大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看着无疑对目前的智氏有利,问题跟等待智瑶想获得“元戎”会不会出现意外一样,谁能保证智氏会一直强大下去?
智瑶思考将本属于“元戎”的权柄再恢复原样,主要是一旦他成为“元戎”可以将权柄行使堂堂正正,一些部署进行得更加名正言顺。
谁的实力强就话语权大,看上去对智氏有利,不要忘了这是乱局之下的产物,本身就代表着秩序的崩坏。
这么说吧,好多人痛恨条条框框,可是条条框框又必须存在。条条框框是什么?它就是规矩,或者说是某个时间段被定下的规则。
既然是规矩被定下,也就代表着名份,持有名份的人着实太多,可以是一国之君,也能是代使一国之君权柄的“元戎”之类。
为什么有人能当权臣?不就是他们有手腕、有智商、有情商去行使官位带来的权柄吗?
好些权臣是先获得官位才具备成为权臣的条件,失去官位基本也就等于失势,其实就是证明了官位带来的价值。
为什么一个村官能够挥斥方遒?遭到不公正的普通人敢怒不敢言,抗争什么的也没有用,就是因为村官大小也是个官,就是有权(名份)啊!
国家没有崩溃,官职带来的权柄就依旧有效,哪怕坐在那个官位上的人再混账,没有遭到处置之前就能利用官位带来权柄做很多事。
晋国健在的一天,哪怕一国之君是个招牌,国君依旧享有大义名份。
同理,晋国在一天,各种官职的权威就会还在,加强了某个官职的权柄,坐上那个官位的人背后再有一个实力强劲的家族,形成的效果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
“赵盾平生?”智申被智瑶问得一脸的呆滞。
关于赵盾的平生,晋国的史书不是记载得很详细吗?
智申着实不明白智瑶为什么突然问起赵盾了。
这个话题是两父子在说到齐国的现状期间,智瑶比较突然地问起。
目前的智氏只剩下两线作战,一个在“鲜虞”,另一个在齐国,卫地则是已经重新恢复平静。
智氏在处置卫国原来的贵族方面,接纳了主动靠拢的那一批,留下一部分在卫地,另一部分迁徙它处;不愿意接受智氏统治的原卫国贵族被血腥清洗,少数阖家入土,大部分只是干掉家主以及骨干力量;主动靠拢想智氏的原卫国贵族,他们不止被智氏接纳并且正在得到重用。
智瑶又玩了对付中山国的那一套,对于愿意靠拢又肯做事的降人,安排他们去清洗一些顽固分子。
这么搞,哪怕有人假意投降,他们在执行任务时会暴露出来;没有暴露的那些,他们会在一次次清洗行动中名声臭掉,要么是经受不住良心谴责自己再次跳反,不然就是自戕而死。
那一套真的很毒,只有极少数心志硬如磐石的人能够继续装下去。
问题是,他们需要表现出实际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智氏出头,仅有心志可得不到智瑶的重用,不要搞得装到了死,到头来白装,装了一辈子成了卫国的叛徒和智氏的忠臣。
自小有读史的智瑶为什么会突然问起赵盾呢?其实是史书也就一个管中窥豹的效果。
以当前史家的方式,他们只会去记载结果,不会将过程给记录进去。
智氏的历史不比赵氏长,荀氏却是比赵氏的历史更加悠久,互相共存了那么多年,说不定会知道赵盾一些不为人知的辛秘?
可惜的是,智氏并没有什么关于赵盾在史书之外的辛秘。
智瑶就是想知道晋国第一任权臣是怎么做到的而已。
没错啊?按照史书的定论,赵盾就是晋国的第一个权臣,恰恰是当了权臣才有赵氏的快速膨胀,随后也在晋景公时期遭到清算。
在那个不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能够当权臣,难度方面可比其它时期要大得多。真的成为权臣,权术的运用绝对是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智瑶不是除了赵盾之外没有借鉴的对象,要命的是套路不适合。
学董卓吗?智瑶又不是董卓的那种情况,用不着依靠杀戮去巩固权威。
学曹操?智瑶掌握的资源也远比有特俗爱好的曹丞相要多得多,名份也占了更多的便宜。
要不学杨坚?只是智瑶哪怕是直接弄死国君都办不到让女儿去牺牲。再则,智氏真不用这样啊!
还有哪些权臣能借鉴的?
讲大实话,智瑶不是学历史专科,能知道那些权臣都算挺不容易的。
关于那些人更详尽的情况,影视作品或是小说里面没有的,智瑶还真是脑子里完全空白。
再讲一句天大的实话,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去学九成九会以悲剧收场。
如果智申知道智瑶现在就在思考以后接班的事情,会感到欣喜,还是被气炸了?
考虑到智申的为人以及对家族的负责态度,超大概率会是欣喜吧?
智瑶对智申说道:“大人,瑶欲使权柄重归中军将。”
本来要习惯性答应下来的智申做出了点头的动作,话到嘴边却是变成:“不可!”
智瑶知道是怎么回事。
关于“元戎”的权柄被分散跟各个家族用实力说话有关,更多是默契一致带来的结果。
好多任的“元戎”就是利用权柄肥了自家,次数多了也就让所有人产生极大的警惕心。后来连那么干过的家族都无法再接受,以至于有了“元戎”的权柄一再遭到压缩的过程。
真正用家族实力说话是在范氏和中行氏被定义成为叛逆之前,首开先河的是赵氏的赵鞅。
当时的赵鞅并不是“元戎”的身份,一边提议“始祸者死”这个主张,另一边结党营私在推着士吉射和中行寅施以武力。
那个时候的“元戎”是智跞,有问题的是智氏从实力上不如赵氏,别说赵氏还有韩氏这个很稳固的盟友,魏氏也站到了赵氏这一边,才有了赵鞅明明是中军佐却获得晋国武力调动的权柄。
所以,赵鞅是第一个公开抢夺属于“元戎”权柄的人,后来晋国的乱局也是由他在一力导演。
当然了,不能说范氏或中行氏是受害者,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取死之道。
不以内战的最终胜负论英雄,只谈制度崩坏究竟是怎么个回事,赵鞅反正是逃不过获得“罪魁祸首”的定位。
智申说道:“如此作为,我家必成众矢之的。”
大家已经形成了默契,并且造成了既定事实,坐在“元戎”位置上的人是智申,智氏又是那么强大,谁愿意看到“元戎”的权柄全数恢复?
哪怕他们无法阻止,其实是在逼着他们不得不团结起来抗衡智氏。
智申很困惑地看着智瑶,着实不理解智瑶怎么连那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不是智瑶不理解,纯粹是那么做利大于弊,只是很难跟智申解释清楚。
关于权臣这个职业,智瑶真的是当定了!
只不过,成为权臣是一回事,不到亮出屠刀的那一刻,也许大家认定智瑶就是在为晋国的霸业而努力,对吧?
两父子继续聊齐国,就是真的没有太多需要做出改变的事情。
当下是由司马穰苴在负责齐国的大小事务,他大半生在为齐国服务,怎么可能对齐国不了解?
所以,除非司马穰苴一直在演智瑶,要不然愿意跟智瑶一起往崇高的理想一起奋斗,负责操作齐国的事务是最合适的。
智瑶的什么理想?他要立国,想消灭一直乱蹦跶的诸侯,再给予更多人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社会进行改革,增强生产力等等,与司马穰苴和孙武的某些观念形成契合。
某种程度来说,司马穰苴和孙武愿意帮助智瑶还有另外一点,他们从智瑶的发展理念以及带兵事迹,很难不认为是一路人啊!
智瑶欺骗也好,怎么都行,要的是司马穰苴和孙武给自己服务,不免是会在一些事情上进行伪装的。
有一点,也就是智瑶要立国这一方面,作为父亲的智申都不知道,倒是司马穰苴和孙武已经知情。这样算的话,司马穰苴和孙武其实是上了智瑶的贼船,想下去的代价会比想象中更大。
司马穰苴和孙武到底是什么想法?也许他们只是玩腻了小场面,在乎智瑶提供的大舞台。
谁知道呢?
事到如今,光是依靠阴谋已经不足以支撑智瑶获得想要达到的高度了。
如果事事采取阴谋手段,其实代表着俱有极大的风险系数,一旦败露不止会在名誉上有损,内部的人心动荡也将形成一种反噬。
阴谋之所以是阴谋,其实就代表着见光死,不了解这一点的话,迟早要栽了。
智瑶在做的就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布局,采取行使阳谋的手段,哪怕其他家族察觉,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也只能接受。想不想得出怎么对智瑶的布局进行反制,看他们的智商了。
“怎么重新让所有权柄回到‘元戎’手上,或者应不应该这么做呢?”智瑶近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晋国目前的“元戎”是智申,以后智瑶也不会让“元戎”落在其他家族的谁手上,只是规划是一回事,谁都不能保证没有意外。
哪个家族强大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看着无疑对目前的智氏有利,问题跟等待智瑶想获得“元戎”会不会出现意外一样,谁能保证智氏会一直强大下去?
智瑶思考将本属于“元戎”的权柄再恢复原样,主要是一旦他成为“元戎”可以将权柄行使堂堂正正,一些部署进行得更加名正言顺。
谁的实力强就话语权大,看上去对智氏有利,不要忘了这是乱局之下的产物,本身就代表着秩序的崩坏。
这么说吧,好多人痛恨条条框框,可是条条框框又必须存在。条条框框是什么?它就是规矩,或者说是某个时间段被定下的规则。
既然是规矩被定下,也就代表着名份,持有名份的人着实太多,可以是一国之君,也能是代使一国之君权柄的“元戎”之类。
为什么有人能当权臣?不就是他们有手腕、有智商、有情商去行使官位带来的权柄吗?
好些权臣是先获得官位才具备成为权臣的条件,失去官位基本也就等于失势,其实就是证明了官位带来的价值。
为什么一个村官能够挥斥方遒?遭到不公正的普通人敢怒不敢言,抗争什么的也没有用,就是因为村官大小也是个官,就是有权(名份)啊!
国家没有崩溃,官职带来的权柄就依旧有效,哪怕坐在那个官位上的人再混账,没有遭到处置之前就能利用官位带来权柄做很多事。
晋国健在的一天,哪怕一国之君是个招牌,国君依旧享有大义名份。
同理,晋国在一天,各种官职的权威就会还在,加强了某个官职的权柄,坐上那个官位的人背后再有一个实力强劲的家族,形成的效果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
“赵盾平生?”智申被智瑶问得一脸的呆滞。
关于赵盾的平生,晋国的史书不是记载得很详细吗?
智申着实不明白智瑶为什么突然问起赵盾了。
这个话题是两父子在说到齐国的现状期间,智瑶比较突然地问起。
目前的智氏只剩下两线作战,一个在“鲜虞”,另一个在齐国,卫地则是已经重新恢复平静。
智氏在处置卫国原来的贵族方面,接纳了主动靠拢的那一批,留下一部分在卫地,另一部分迁徙它处;不愿意接受智氏统治的原卫国贵族被血腥清洗,少数阖家入土,大部分只是干掉家主以及骨干力量;主动靠拢想智氏的原卫国贵族,他们不止被智氏接纳并且正在得到重用。
智瑶又玩了对付中山国的那一套,对于愿意靠拢又肯做事的降人,安排他们去清洗一些顽固分子。
这么搞,哪怕有人假意投降,他们在执行任务时会暴露出来;没有暴露的那些,他们会在一次次清洗行动中名声臭掉,要么是经受不住良心谴责自己再次跳反,不然就是自戕而死。
那一套真的很毒,只有极少数心志硬如磐石的人能够继续装下去。
问题是,他们需要表现出实际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智氏出头,仅有心志可得不到智瑶的重用,不要搞得装到了死,到头来白装,装了一辈子成了卫国的叛徒和智氏的忠臣。
自小有读史的智瑶为什么会突然问起赵盾呢?其实是史书也就一个管中窥豹的效果。
以当前史家的方式,他们只会去记载结果,不会将过程给记录进去。
智氏的历史不比赵氏长,荀氏却是比赵氏的历史更加悠久,互相共存了那么多年,说不定会知道赵盾一些不为人知的辛秘?
可惜的是,智氏并没有什么关于赵盾在史书之外的辛秘。
智瑶就是想知道晋国第一任权臣是怎么做到的而已。
没错啊?按照史书的定论,赵盾就是晋国的第一个权臣,恰恰是当了权臣才有赵氏的快速膨胀,随后也在晋景公时期遭到清算。
在那个不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能够当权臣,难度方面可比其它时期要大得多。真的成为权臣,权术的运用绝对是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智瑶不是除了赵盾之外没有借鉴的对象,要命的是套路不适合。
学董卓吗?智瑶又不是董卓的那种情况,用不着依靠杀戮去巩固权威。
学曹操?智瑶掌握的资源也远比有特俗爱好的曹丞相要多得多,名份也占了更多的便宜。
要不学杨坚?只是智瑶哪怕是直接弄死国君都办不到让女儿去牺牲。再则,智氏真不用这样啊!
还有哪些权臣能借鉴的?
讲大实话,智瑶不是学历史专科,能知道那些权臣都算挺不容易的。
关于那些人更详尽的情况,影视作品或是小说里面没有的,智瑶还真是脑子里完全空白。
再讲一句天大的实话,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去学九成九会以悲剧收场。
如果智申知道智瑶现在就在思考以后接班的事情,会感到欣喜,还是被气炸了?
考虑到智申的为人以及对家族的负责态度,超大概率会是欣喜吧?
智瑶对智申说道:“大人,瑶欲使权柄重归中军将。”
本来要习惯性答应下来的智申做出了点头的动作,话到嘴边却是变成:“不可!”
智瑶知道是怎么回事。
关于“元戎”的权柄被分散跟各个家族用实力说话有关,更多是默契一致带来的结果。
好多任的“元戎”就是利用权柄肥了自家,次数多了也就让所有人产生极大的警惕心。后来连那么干过的家族都无法再接受,以至于有了“元戎”的权柄一再遭到压缩的过程。
真正用家族实力说话是在范氏和中行氏被定义成为叛逆之前,首开先河的是赵氏的赵鞅。
当时的赵鞅并不是“元戎”的身份,一边提议“始祸者死”这个主张,另一边结党营私在推着士吉射和中行寅施以武力。
那个时候的“元戎”是智跞,有问题的是智氏从实力上不如赵氏,别说赵氏还有韩氏这个很稳固的盟友,魏氏也站到了赵氏这一边,才有了赵鞅明明是中军佐却获得晋国武力调动的权柄。
所以,赵鞅是第一个公开抢夺属于“元戎”权柄的人,后来晋国的乱局也是由他在一力导演。
当然了,不能说范氏或中行氏是受害者,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取死之道。
不以内战的最终胜负论英雄,只谈制度崩坏究竟是怎么个回事,赵鞅反正是逃不过获得“罪魁祸首”的定位。
智申说道:“如此作为,我家必成众矢之的。”
大家已经形成了默契,并且造成了既定事实,坐在“元戎”位置上的人是智申,智氏又是那么强大,谁愿意看到“元戎”的权柄全数恢复?
哪怕他们无法阻止,其实是在逼着他们不得不团结起来抗衡智氏。
智申很困惑地看着智瑶,着实不理解智瑶怎么连那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不是智瑶不理解,纯粹是那么做利大于弊,只是很难跟智申解释清楚。
关于权臣这个职业,智瑶真的是当定了!
只不过,成为权臣是一回事,不到亮出屠刀的那一刻,也许大家认定智瑶就是在为晋国的霸业而努力,对吧?
两父子继续聊齐国,就是真的没有太多需要做出改变的事情。
当下是由司马穰苴在负责齐国的大小事务,他大半生在为齐国服务,怎么可能对齐国不了解?
所以,除非司马穰苴一直在演智瑶,要不然愿意跟智瑶一起往崇高的理想一起奋斗,负责操作齐国的事务是最合适的。
智瑶的什么理想?他要立国,想消灭一直乱蹦跶的诸侯,再给予更多人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社会进行改革,增强生产力等等,与司马穰苴和孙武的某些观念形成契合。
某种程度来说,司马穰苴和孙武愿意帮助智瑶还有另外一点,他们从智瑶的发展理念以及带兵事迹,很难不认为是一路人啊!
智瑶欺骗也好,怎么都行,要的是司马穰苴和孙武给自己服务,不免是会在一些事情上进行伪装的。
有一点,也就是智瑶要立国这一方面,作为父亲的智申都不知道,倒是司马穰苴和孙武已经知情。这样算的话,司马穰苴和孙武其实是上了智瑶的贼船,想下去的代价会比想象中更大。
司马穰苴和孙武到底是什么想法?也许他们只是玩腻了小场面,在乎智瑶提供的大舞台。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