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后续十几道菜的制作后,老蒜头传给了顾子澈差不多几个TB的文件资料,全是作为一个合格厨师要读的东西。
老蒜头的要求是边实践边读,一百年内把这些东西看完就行。
但是看书并不是记下来就好,在理解方面,金丹期的记忆能力也帮不上太多忙,这上千亿的字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完。
不过除去学习压力,当厨师还是很轻松的。
管理层并不是每天都要吃奢华的大餐,不算招待客人的话,平均几个月才会喊厨师做一餐,期间的时间都可以由他们自由支配。
而厨师在船上的地位也比较高,毕竟是亲手接触所有人员的食物的,谁都不想莫名其妙地得罪厨师,何况人家还能和管理层说上话。
顾子澈本来还有些担心自己之前打伤了那个黑刀男子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问了老蒜头一句,结果在知道对方只有化神后他就失去了兴趣。
老蒜头直接告诉他:散仙之下,都不用管。
船上有整整五十七万人,真正能对厨师造成麻烦的,只有不到五百人,这五百人中,绝大多数也不会因为小事而为难他们。
于是顾子澈便放心地返回房间,潜心学习修炼了起来。
他还在自己的小苑中又划出了一块厨房区域,作为实践的场所。
过了几天,老蒜头像是想起了了什么一样,给他寄来了几本修仙功法,其中有一本最高可以修炼到天仙期的心法,和五本神通秘籍。
顾子澈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就将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并且可以熟练使用,但是这对他而言并没有作用。
这個时代的神通全都是依靠于自身灵气的,很少引动天地灵气,他金丹期的修为只能打出金丹期的伤害,这就是上限,除非他拥有一部特别强的心法,能让他在同级里获得更多的灵气,但本质是一样的。
至于心法和晋阶,顾子澈还是选择按照自己的思路来。
元婴,起源于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句。
大意是身形和魂魄抱元守一,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如婴儿般无欲无求。
这个时代的观念是:在自己的识海中凝结一个元婴,元婴可以掌握许多的神通,修炼领悟大道更快,并且可以作为修士的第二生命,就算肉体毁去,只要元婴还在,也可以夺舍重生。
但顾子澈从小修习的各类经文却告诉他:这是错的。
顾子澈也怀疑过,如今的修仙界既然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却没有使用老的修道路子,是不是早已将他所修炼的道德经一类的经书淘汰了?
毕竟他的师傅前辈们,很可能就是如今修仙界的奠基人。
但如今的修仙法门实在过于功利,过于追求力量,过于强调个人主义,让他实在无法接受。
思虑良久,他还是决定走自己的道路。
就算自己的路是错的,他仍然决定试一试。
就顾子澈而言,真正的元婴可不是这种拆分出一个识海中的元婴,而是整个人合而为一,混兮沌兮,仿佛天地未开,灵智未生,无欲无求,肉体、灵魂、精气俱为一体。
让整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元婴”。
就如同后面几句一样:即使感官与外界接触,也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感官刺激而勾起欲望,明白天地之间广阔的道理,而不利用心机,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万物却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达到“玄德”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极高的,被老子称为“玄德”,也是靠近大道的境界,顾子澈自认为自己还远远不及,甚至连清虚师傅都可能达不到。
所以他并不同意当今修仙界的划分,在他看来,“元婴”应该是极高的层次,近乎于“道”。
因此他的下一步,打算直接登临【化神】。
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虽说有些玄乎了,但是顾子澈还是比较认同的,从修心而言,修道的极致便是虚无,这一片“虚无”便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没有目的。() ()
修道并不是目的性的东西,而是克服内心的欲望和躁动,返回先天的澄澈,最后归于“无”。
简单来说就是“人先天澄澈,但是降生时沾染了不洁,因此元神分为魂魄,需要重新将魂魄炼成元神,才能重新变得澄澈”。
这样看来,颇有一点西方的“原罪”论调,即“人天生纯洁,是堕落的原罪导致现在这样,每个人都需要赎罪。”
但“原罪”这种说法太具有恐吓的性质,而东方哲学是温和的、中庸的,东方的修行是:你想保持这样也可以,没有人逼着你通过修道来回归纯净,我只告诉你方法,做不做是你的事。
就像开玩笑说的那句:“都可以,没关系,别打扰老道修仙。”
做不做不关我P事,没工夫传教。
因此总体而言,“元神”论是非常符合顾子澈心中的修仙思想的。
从难易度方面说,“元婴”是道德经上的东西,堪称大道尽头,而“元神”只是后人体悟,是降本流末之后的衍生物,在明清的《太乙金华宗旨》上最为体现,比元婴简单太多了。
根据“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此句,他需要将分为阴阳的“魂”与“魄”融合起来,化为“元神”,这个元神是人先天就有的“真灵”,只不过分为了魂魄因此压不住“识神”。
识神居于下心,左右着人的一切的肮脏和欲望。
因此,只要熔炼魂魄,将其合二为一,化为先天真灵“元神”,即可不受人间欲望左右,回归纯净,踏入“化神”。
不过这里顾子澈私自作了一些改动——他并不认为《太乙金华宗旨》就是完全正确的,对任何经典的盲目相信,都是狭隘的开始,包括道德经上的有些句子,但此时暂且不表。
书上说“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也就是说要将识神也炼为元神,人就不再具有七情六欲。
但顾子澈是坚决反对彻底消除七情六欲的,他认为这些东西不该消除,而是要做到“不受其影响”。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如果七情六欲彻底消除,那么无情无欲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这是朴素的辩证法。
所谓大道无情,并非是无情,而是大道平等地爱着世间的一切生灵,因此看起来仿佛是无情的,并不对谁更偏爱一些。
故此,七情六欲必须存在,而无欲无求也必须存在。
因此,元神在上,识神在下,才是他的【化神】。
至于如何调剂“有情有欲”和“无情无欲”,则取道德经“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一句。
圣人只为饱腹,而不寻求感官刺激。
因此圣人有情有欲,却又无情无欲。
以上便是顾子澈冥思苦想数个日夜得出的结论,他的修仙,既快又不快。
快的是无需积攒天地灵气,只要心境达到,立刻跃进修为。
不快的是步步都需要极高的哲学水准和心境修行,甚至走在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上,运用来自五千年前的知识,独自开辟属于自己的修仙之路。
没有前人的足迹,连下一个层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创造。
如今【化神】的定义已经完善,但真正成为化神期,依旧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
古人云: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顾祖之救世,为圣之余事也。
今论其功,首推再造修行,次推厚德救世,末推治世大同。
——《星纪·清玄本纪》
老蒜头的要求是边实践边读,一百年内把这些东西看完就行。
但是看书并不是记下来就好,在理解方面,金丹期的记忆能力也帮不上太多忙,这上千亿的字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完。
不过除去学习压力,当厨师还是很轻松的。
管理层并不是每天都要吃奢华的大餐,不算招待客人的话,平均几个月才会喊厨师做一餐,期间的时间都可以由他们自由支配。
而厨师在船上的地位也比较高,毕竟是亲手接触所有人员的食物的,谁都不想莫名其妙地得罪厨师,何况人家还能和管理层说上话。
顾子澈本来还有些担心自己之前打伤了那个黑刀男子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问了老蒜头一句,结果在知道对方只有化神后他就失去了兴趣。
老蒜头直接告诉他:散仙之下,都不用管。
船上有整整五十七万人,真正能对厨师造成麻烦的,只有不到五百人,这五百人中,绝大多数也不会因为小事而为难他们。
于是顾子澈便放心地返回房间,潜心学习修炼了起来。
他还在自己的小苑中又划出了一块厨房区域,作为实践的场所。
过了几天,老蒜头像是想起了了什么一样,给他寄来了几本修仙功法,其中有一本最高可以修炼到天仙期的心法,和五本神通秘籍。
顾子澈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就将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并且可以熟练使用,但是这对他而言并没有作用。
这個时代的神通全都是依靠于自身灵气的,很少引动天地灵气,他金丹期的修为只能打出金丹期的伤害,这就是上限,除非他拥有一部特别强的心法,能让他在同级里获得更多的灵气,但本质是一样的。
至于心法和晋阶,顾子澈还是选择按照自己的思路来。
元婴,起源于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句。
大意是身形和魂魄抱元守一,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如婴儿般无欲无求。
这个时代的观念是:在自己的识海中凝结一个元婴,元婴可以掌握许多的神通,修炼领悟大道更快,并且可以作为修士的第二生命,就算肉体毁去,只要元婴还在,也可以夺舍重生。
但顾子澈从小修习的各类经文却告诉他:这是错的。
顾子澈也怀疑过,如今的修仙界既然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却没有使用老的修道路子,是不是早已将他所修炼的道德经一类的经书淘汰了?
毕竟他的师傅前辈们,很可能就是如今修仙界的奠基人。
但如今的修仙法门实在过于功利,过于追求力量,过于强调个人主义,让他实在无法接受。
思虑良久,他还是决定走自己的道路。
就算自己的路是错的,他仍然决定试一试。
就顾子澈而言,真正的元婴可不是这种拆分出一个识海中的元婴,而是整个人合而为一,混兮沌兮,仿佛天地未开,灵智未生,无欲无求,肉体、灵魂、精气俱为一体。
让整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元婴”。
就如同后面几句一样:即使感官与外界接触,也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感官刺激而勾起欲望,明白天地之间广阔的道理,而不利用心机,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万物却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达到“玄德”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极高的,被老子称为“玄德”,也是靠近大道的境界,顾子澈自认为自己还远远不及,甚至连清虚师傅都可能达不到。
所以他并不同意当今修仙界的划分,在他看来,“元婴”应该是极高的层次,近乎于“道”。
因此他的下一步,打算直接登临【化神】。
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虽说有些玄乎了,但是顾子澈还是比较认同的,从修心而言,修道的极致便是虚无,这一片“虚无”便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没有目的。() ()
修道并不是目的性的东西,而是克服内心的欲望和躁动,返回先天的澄澈,最后归于“无”。
简单来说就是“人先天澄澈,但是降生时沾染了不洁,因此元神分为魂魄,需要重新将魂魄炼成元神,才能重新变得澄澈”。
这样看来,颇有一点西方的“原罪”论调,即“人天生纯洁,是堕落的原罪导致现在这样,每个人都需要赎罪。”
但“原罪”这种说法太具有恐吓的性质,而东方哲学是温和的、中庸的,东方的修行是:你想保持这样也可以,没有人逼着你通过修道来回归纯净,我只告诉你方法,做不做是你的事。
就像开玩笑说的那句:“都可以,没关系,别打扰老道修仙。”
做不做不关我P事,没工夫传教。
因此总体而言,“元神”论是非常符合顾子澈心中的修仙思想的。
从难易度方面说,“元婴”是道德经上的东西,堪称大道尽头,而“元神”只是后人体悟,是降本流末之后的衍生物,在明清的《太乙金华宗旨》上最为体现,比元婴简单太多了。
根据“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此句,他需要将分为阴阳的“魂”与“魄”融合起来,化为“元神”,这个元神是人先天就有的“真灵”,只不过分为了魂魄因此压不住“识神”。
识神居于下心,左右着人的一切的肮脏和欲望。
因此,只要熔炼魂魄,将其合二为一,化为先天真灵“元神”,即可不受人间欲望左右,回归纯净,踏入“化神”。
不过这里顾子澈私自作了一些改动——他并不认为《太乙金华宗旨》就是完全正确的,对任何经典的盲目相信,都是狭隘的开始,包括道德经上的有些句子,但此时暂且不表。
书上说“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也就是说要将识神也炼为元神,人就不再具有七情六欲。
但顾子澈是坚决反对彻底消除七情六欲的,他认为这些东西不该消除,而是要做到“不受其影响”。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如果七情六欲彻底消除,那么无情无欲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这是朴素的辩证法。
所谓大道无情,并非是无情,而是大道平等地爱着世间的一切生灵,因此看起来仿佛是无情的,并不对谁更偏爱一些。
故此,七情六欲必须存在,而无欲无求也必须存在。
因此,元神在上,识神在下,才是他的【化神】。
至于如何调剂“有情有欲”和“无情无欲”,则取道德经“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一句。
圣人只为饱腹,而不寻求感官刺激。
因此圣人有情有欲,却又无情无欲。
以上便是顾子澈冥思苦想数个日夜得出的结论,他的修仙,既快又不快。
快的是无需积攒天地灵气,只要心境达到,立刻跃进修为。
不快的是步步都需要极高的哲学水准和心境修行,甚至走在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上,运用来自五千年前的知识,独自开辟属于自己的修仙之路。
没有前人的足迹,连下一个层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创造。
如今【化神】的定义已经完善,但真正成为化神期,依旧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
古人云: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顾祖之救世,为圣之余事也。
今论其功,首推再造修行,次推厚德救世,末推治世大同。
——《星纪·清玄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