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耕战制度(三千字章)
经过了昨日一天并不激烈的讨论,新法的律政部分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今天要讨论的就是田假最为关心的耕战部分。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得立于秦法,而秦法的关键就是耕战制度,秦之法规定,百姓平时只能种地,对于粮食产量最多的百姓,可以获得爵位和赏赐,对于那些粮食产量较少的百姓,要进行罚款,如果连续几年生产的粮食都不达标,全家都要被贬为奴隶。
为了让官员监督百姓生产,秦国每年还对各郡县进行评比,上缴粮食最多的郡县可以得到秦王的赏赐,上缴最少的郡县,官吏第一次要被斥责,第二次要去咸阳被秦王当面问责,第三次就要下狱,故而秦国的官吏为了保住乌纱帽,都拼命的鼓动治下的百姓生产种粮,这也是秦国粮食出产一直高于关东六国的原因。
秦国的百姓不允许经商,也不允许做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只被允许种地,种地就是百姓翻身的唯一机会,当然如果百姓不想种地,也可以去替秦王打战,秦之法每斩首一名敌军,赏田一顷,晋爵一级,斩首三名就可以获得住宅和奴隶,普通百姓要想翻身,除了耕地,就只有替秦王打仗,这也是秦军打起仗如狼似虎的原因。
此处多说一句,秦国的将领打仗,并不需要亲自斩首,而是计算队伍斩首总和来计算军功,一场战争结束,如果带队将领的斩首与己方伤亡不成正比,就要被问罪,如果不想被问罪,可以用爵位来抵消罪行,这也是秦法埋下的一个坑。
商鞅疲民弱民,制定各种严苛的法律,只要官吏百姓稍微犯法,就要拿爵位抵罪,没有爵位的就要缴纳大笔罚金,大部分百姓触犯一次秦法,就会被罚的倾家荡产,为了翻身老百姓只能不断替官府生产打战,秦律严苛又繁杂,许多老秦人都会经常触犯秦法,大部分人都时常被罚款,秦国百姓始终贫弱,他们想翻身的唯一途径,就只有寄希望于秦国的耕战制度,这就是秦法厉害之处。
秦法是在当年的魏法上改良而来,秦魏两国的国情和齐国都不同,齐国根本不可能照搬商鞅的耕战制度,齐人散漫难以约束,使用严刑峻法,只能适得其反,这是韩非和田假反复讨论出的结果。
所以如果想调动齐人的积极性,只有官府出台大量的福利政策,韩非在琅琊制定的新法,第三步就是以优厚的福利政策激励齐人的积极性。
琅琊新法中规定,从此之后琅琊效仿秦国实行爵位制度,不同于秦国的等爵,琅琊只有十等爵,由低到高依次庶士,公士,造士,都尉,骑都尉,校尉,国尉,偏将,大将,元帅。
想获得爵位的途径有两个,第一个途径就是种地,每年琅琊各郡县会进行评比,而后从每个郡县挑出名产粮最高的人记功一次,每记功一次就可以升一级爵位,赏半金,下士以后每次晋升,功劳次数需翻一倍,例如第一次记一功即可升爵为下士,中士则要记两功,想升到上士就要记四功以此类推。
第二个晋爵途径就是打战,百姓每次上战场打战,与秦国一样,琅琊的百姓也将以首级论军功,每斩首一名敌军记一功,一功就可以晋爵为下士,而后每次晋升所需要的首级也将翻倍。
除去耕战晋爵,韩非还规定凡持有琅琊户籍者,每在官府生育三个子女即可记一功,每户通过生育子女的方式,最多可以记三功,这样就避免了将来琅琊可能出现的人口暴炸。
为了鼓动琅琊百姓对获取爵位的积极性,韩非在新法中规定,每晋爵一次获得的赏金翻倍,爵位到达上士,每次升爵除却赏金,将额外赐田一倾,到达少尉后,如果本人病死或在战场阵亡,爵位可以传给儿子,但儿子继承爵位后自动降低一级爵位。
所有到达尉爵者,子孙可以免费在琅琊的学堂读书三年,官府每月补贴在学堂读书的学子斤粟米,琅琊各城邑每年举荐官员时,优先举荐在学堂中读过书的学子,这样不仅可以刺激齐人对获取爵位的积极性,更可以为琅琊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各国之中,最为愚昧的就是秦人,秦人只知道种地和打仗,不知道读书写字,所以秦国的人才稀缺,大部分人才都来自外国,秦国统一天下后,由于秦国缺乏本土人才,只好把一些军中的将领重任到各郡县为官,这也是为什么秦末许多官吏都很不尽职的原因,他们都是武将,有些甚至是一字不识的平民,用这样的人为官,秦国又怎么能不崩溃。() ()
秦之法每斩首一人就可以获得相应赏赐,但如果你不幸在战场上阵亡,即便你斩首了人,也不会获得任何赏赐,你的家人也不会得到任何抚恤,这是秦法一个极为坑人的地方,不过秦法比较良心的是,允许儿子在父亲死后继承爵位。
韩非的琅琊新法规定,在战场上为国打战而死的,都可以获得相应抚恤,哪怕没有军功和爵位,只要不投敌或被俘,官府都会给一笔抚恤金,爵位越高,阵亡的抚恤就越多,爵位到达中尉的,阵亡后家属每年可以在官府领取一笔固定的粮米,这笔抚恤可以一直发放年,这样是为了让百姓在战场上杀敌时没有后顾之忧,让齐人和秦人一样如狼似虎。
秦国百姓除了耕战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琅琊百姓除了耕战,允许经商或者下海捕鱼,并不限制百姓的人身自由,只要你把该交的粮食交上,该参加战争的时候不缺席,平时的活动是自由的,拥有手艺的匠人,比如打铁匠,木匠,凡是替官府做事的,可以根据表现记功。
可以说韩非制定的琅琊新法考虑的非常周到,几乎涵盖到了任何一个细节。
但还是有一名官员担忧的反驳道:“韩非先生的爵位制度是很好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几十年后,琅琊将会出现一大批拥有爵位的百姓,这将给财政造成重大负担,不光如此您还制定了高额的阵亡抚恤以及学堂,这些开支都不小,请问您是否考虑过琅琊的财政能否承受这些?”
这个官员的问题也是田假想问的,秦法不给金钱而是授予土地,可即便是土地,到了秦惠文王后期,秦国就已经出现了耕地不足,立功将士得不到赏赐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相张仪曾经在攻下魏国的城池后,将当地的魏人赶走,让立功的秦人来耕种这片土地,以此弥补关中土地不足的问题。
韩非的新政,虽然没有把大量的土地赐予百姓,可兴办学堂,高额的阵亡抚恤,以及晋爵的赏金,这些支出都不小,假以时日,琅琊会不会财政崩溃?
在田假的担忧中,韩非回答了那名官员的提问:“您说的这些问题我都已经考虑过,我所制定的十等爵位,大部分的福利待遇,都要到尉爵才能领取,前期的爵位只会给一些一次性赏金,并不会给财政造成多大负担,我计算过,普通百姓想到达尉爵,种地的话,至少要连续记次功劳,也就是至少要种年,即便斩首,也至少要斩首人,所以我们根本不会担心到后面爵位泛滥的问题,即便爵位泛滥,士爵也不会给财政造成多大负担。”
听完韩非的解释,田假大声的拍手喝彩,其余众官吏也跟着点头附和。
这时一只在旁听的信陵君突然发问:“秦国贫民弱民,百姓不得已拼命的耕地和打战,齐国只出台高额的福利政策,真的能调动齐人的积极性吗?”
韩非笑了一笑,直视着信陵君,道:“齐人也是人,就算没有新法,难道他们每年就不要上交赋税?难道齐国需要他们为齐王征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不去嘛?我琅琊的新法并没有盘剥齐人,只是用优厚的福利政策,调动齐人的积极性而已,这也是我的新法和商君之法的区别!”
信陵君点了点头,默默将韩非的话记到心中,琅琊的变法不仅可以为齐国摸索一条适合的道路,也可以替魏国摸索一条适合魏国的道路。
魏国虽然早就经历了李悝变法,可李悝变法并不彻底,也不符合当下魏国的国情,魏国想要强大,同样需要变法,琅琊的变法齐国可以借鉴,魏国同样可以。
信陵君决心记下琅琊变法的每一个细节,等将来回到魏国,就把这些整理上书交给魏王,也让魏王探索出一条适合魏国的变法之路。
本来一心只是想帮助田假训练武卒的信陵君,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也参与到了琅琊的变法当中。
下一章要开始训练武卒了,来一波票票吧!没有票票就给个收藏,战国一直不温不火,各位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得立于秦法,而秦法的关键就是耕战制度,秦之法规定,百姓平时只能种地,对于粮食产量最多的百姓,可以获得爵位和赏赐,对于那些粮食产量较少的百姓,要进行罚款,如果连续几年生产的粮食都不达标,全家都要被贬为奴隶。
为了让官员监督百姓生产,秦国每年还对各郡县进行评比,上缴粮食最多的郡县可以得到秦王的赏赐,上缴最少的郡县,官吏第一次要被斥责,第二次要去咸阳被秦王当面问责,第三次就要下狱,故而秦国的官吏为了保住乌纱帽,都拼命的鼓动治下的百姓生产种粮,这也是秦国粮食出产一直高于关东六国的原因。
秦国的百姓不允许经商,也不允许做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只被允许种地,种地就是百姓翻身的唯一机会,当然如果百姓不想种地,也可以去替秦王打战,秦之法每斩首一名敌军,赏田一顷,晋爵一级,斩首三名就可以获得住宅和奴隶,普通百姓要想翻身,除了耕地,就只有替秦王打仗,这也是秦军打起仗如狼似虎的原因。
此处多说一句,秦国的将领打仗,并不需要亲自斩首,而是计算队伍斩首总和来计算军功,一场战争结束,如果带队将领的斩首与己方伤亡不成正比,就要被问罪,如果不想被问罪,可以用爵位来抵消罪行,这也是秦法埋下的一个坑。
商鞅疲民弱民,制定各种严苛的法律,只要官吏百姓稍微犯法,就要拿爵位抵罪,没有爵位的就要缴纳大笔罚金,大部分百姓触犯一次秦法,就会被罚的倾家荡产,为了翻身老百姓只能不断替官府生产打战,秦律严苛又繁杂,许多老秦人都会经常触犯秦法,大部分人都时常被罚款,秦国百姓始终贫弱,他们想翻身的唯一途径,就只有寄希望于秦国的耕战制度,这就是秦法厉害之处。
秦法是在当年的魏法上改良而来,秦魏两国的国情和齐国都不同,齐国根本不可能照搬商鞅的耕战制度,齐人散漫难以约束,使用严刑峻法,只能适得其反,这是韩非和田假反复讨论出的结果。
所以如果想调动齐人的积极性,只有官府出台大量的福利政策,韩非在琅琊制定的新法,第三步就是以优厚的福利政策激励齐人的积极性。
琅琊新法中规定,从此之后琅琊效仿秦国实行爵位制度,不同于秦国的等爵,琅琊只有十等爵,由低到高依次庶士,公士,造士,都尉,骑都尉,校尉,国尉,偏将,大将,元帅。
想获得爵位的途径有两个,第一个途径就是种地,每年琅琊各郡县会进行评比,而后从每个郡县挑出名产粮最高的人记功一次,每记功一次就可以升一级爵位,赏半金,下士以后每次晋升,功劳次数需翻一倍,例如第一次记一功即可升爵为下士,中士则要记两功,想升到上士就要记四功以此类推。
第二个晋爵途径就是打战,百姓每次上战场打战,与秦国一样,琅琊的百姓也将以首级论军功,每斩首一名敌军记一功,一功就可以晋爵为下士,而后每次晋升所需要的首级也将翻倍。
除去耕战晋爵,韩非还规定凡持有琅琊户籍者,每在官府生育三个子女即可记一功,每户通过生育子女的方式,最多可以记三功,这样就避免了将来琅琊可能出现的人口暴炸。
为了鼓动琅琊百姓对获取爵位的积极性,韩非在新法中规定,每晋爵一次获得的赏金翻倍,爵位到达上士,每次升爵除却赏金,将额外赐田一倾,到达少尉后,如果本人病死或在战场阵亡,爵位可以传给儿子,但儿子继承爵位后自动降低一级爵位。
所有到达尉爵者,子孙可以免费在琅琊的学堂读书三年,官府每月补贴在学堂读书的学子斤粟米,琅琊各城邑每年举荐官员时,优先举荐在学堂中读过书的学子,这样不仅可以刺激齐人对获取爵位的积极性,更可以为琅琊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各国之中,最为愚昧的就是秦人,秦人只知道种地和打仗,不知道读书写字,所以秦国的人才稀缺,大部分人才都来自外国,秦国统一天下后,由于秦国缺乏本土人才,只好把一些军中的将领重任到各郡县为官,这也是为什么秦末许多官吏都很不尽职的原因,他们都是武将,有些甚至是一字不识的平民,用这样的人为官,秦国又怎么能不崩溃。() ()
秦之法每斩首一人就可以获得相应赏赐,但如果你不幸在战场上阵亡,即便你斩首了人,也不会获得任何赏赐,你的家人也不会得到任何抚恤,这是秦法一个极为坑人的地方,不过秦法比较良心的是,允许儿子在父亲死后继承爵位。
韩非的琅琊新法规定,在战场上为国打战而死的,都可以获得相应抚恤,哪怕没有军功和爵位,只要不投敌或被俘,官府都会给一笔抚恤金,爵位越高,阵亡的抚恤就越多,爵位到达中尉的,阵亡后家属每年可以在官府领取一笔固定的粮米,这笔抚恤可以一直发放年,这样是为了让百姓在战场上杀敌时没有后顾之忧,让齐人和秦人一样如狼似虎。
秦国百姓除了耕战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琅琊百姓除了耕战,允许经商或者下海捕鱼,并不限制百姓的人身自由,只要你把该交的粮食交上,该参加战争的时候不缺席,平时的活动是自由的,拥有手艺的匠人,比如打铁匠,木匠,凡是替官府做事的,可以根据表现记功。
可以说韩非制定的琅琊新法考虑的非常周到,几乎涵盖到了任何一个细节。
但还是有一名官员担忧的反驳道:“韩非先生的爵位制度是很好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几十年后,琅琊将会出现一大批拥有爵位的百姓,这将给财政造成重大负担,不光如此您还制定了高额的阵亡抚恤以及学堂,这些开支都不小,请问您是否考虑过琅琊的财政能否承受这些?”
这个官员的问题也是田假想问的,秦法不给金钱而是授予土地,可即便是土地,到了秦惠文王后期,秦国就已经出现了耕地不足,立功将士得不到赏赐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相张仪曾经在攻下魏国的城池后,将当地的魏人赶走,让立功的秦人来耕种这片土地,以此弥补关中土地不足的问题。
韩非的新政,虽然没有把大量的土地赐予百姓,可兴办学堂,高额的阵亡抚恤,以及晋爵的赏金,这些支出都不小,假以时日,琅琊会不会财政崩溃?
在田假的担忧中,韩非回答了那名官员的提问:“您说的这些问题我都已经考虑过,我所制定的十等爵位,大部分的福利待遇,都要到尉爵才能领取,前期的爵位只会给一些一次性赏金,并不会给财政造成多大负担,我计算过,普通百姓想到达尉爵,种地的话,至少要连续记次功劳,也就是至少要种年,即便斩首,也至少要斩首人,所以我们根本不会担心到后面爵位泛滥的问题,即便爵位泛滥,士爵也不会给财政造成多大负担。”
听完韩非的解释,田假大声的拍手喝彩,其余众官吏也跟着点头附和。
这时一只在旁听的信陵君突然发问:“秦国贫民弱民,百姓不得已拼命的耕地和打战,齐国只出台高额的福利政策,真的能调动齐人的积极性吗?”
韩非笑了一笑,直视着信陵君,道:“齐人也是人,就算没有新法,难道他们每年就不要上交赋税?难道齐国需要他们为齐王征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不去嘛?我琅琊的新法并没有盘剥齐人,只是用优厚的福利政策,调动齐人的积极性而已,这也是我的新法和商君之法的区别!”
信陵君点了点头,默默将韩非的话记到心中,琅琊的变法不仅可以为齐国摸索一条适合的道路,也可以替魏国摸索一条适合魏国的道路。
魏国虽然早就经历了李悝变法,可李悝变法并不彻底,也不符合当下魏国的国情,魏国想要强大,同样需要变法,琅琊的变法齐国可以借鉴,魏国同样可以。
信陵君决心记下琅琊变法的每一个细节,等将来回到魏国,就把这些整理上书交给魏王,也让魏王探索出一条适合魏国的变法之路。
本来一心只是想帮助田假训练武卒的信陵君,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也参与到了琅琊的变法当中。
下一章要开始训练武卒了,来一波票票吧!没有票票就给个收藏,战国一直不温不火,各位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