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江宁府辖下重城,是河道防洪的关键节点。自然,亦是贪墨多生之地。
江宁官员自成一系,富足而远上京,历年钦差入江宁皆难有所得。对此次陛下南巡一事,宿州的大小官吏,其实并不太担忧。
虽则新帝向来担着行事强硬的名头,可吏治不同于行军,千丝万缕,相互勾连,里面弯弯绕绕极多,想师出有名,整顿干净利索,谈何容易。
故而,当初来乍到的陛下忽然发难,不知从哪里掏出来一本陈年旧账,以雷霆之势问罪二十余人时,震动的不止是宿州,更是整个江宁府。
大官小吏接连锒铛入狱,偏偏这案子越查越有,人证物证仿佛提前准备好了,放在各处等着人去寻。
不过短短七日,已抄了三个四品州官的家。流水样儿的金银玉器、文玩珠宝抬出来,钦点登记的册子拉开有几米长,看得江宁巡抚康如海面色铁青,连夜跪在皇驿门口请罪。
听闻,这位康大人一直跪到半夜,才等得里头一句传话,却是:
“陈年旧案卷宗繁多,陛下看得疲乏,已更衣歇下,大人请回吧。”
第二日一早,御船起锚离港。
在驿站枯等整夜的康如海,终究没有获得单独面圣的机会。
目送船队远去,他咬牙,脸上沟壑曲折:
“好、好得很……咱们这位陛下,真是小瞧了……”
陪同的参将满面愁容:“大人,宿州才是南巡第一城,倘若陛下每到一城都如此行事……各地官员很快会知晓宿州情况,属下只怕……到时他们为了自保,会乱说话……”
康如海狠狠啐了一口:“陛下定埋了人手在暗处,不然,不可能查得这么快。”
参将叹息:“历任帝王皆豢养暗卫,本不是新鲜事,何况……陛下当初夺嫡险象环生,他的暗卫,确然是有几分本事的。”
“哧——”康如海发出一声嗤笑,紧盯着朝晖里高悬的金帆,咬字意味深长:
“说的对啊,历任帝王,都是会豢养暗卫的。”
/ / /
宿州这几日里,萧昱并未再见云桑。
驿馆为她单独辟了房间休养,何钦每日请脉,禀她病情已大有好转,晴枝更是依吩咐,将她三餐用了什么,用了多少,几时入睡,几时起身,事无巨细地报与他听。
见不到他的日子,她似乎过得很安心。
旁人口中的她,腼腆而和善,没有那么多谨小慎微,亦不必对着他,因畏惧而瑟瑟发抖。
御船出京时未曾预备随侍妃嫔的屋寝,云桑也没有过了明路的位份,上船前,内务侍官旁敲侧击地问他,应当如何安排这位娘子的住处。
此刻,萧昱站在自己的寝殿门口,手心微微冒汗。
叫她住回来,会不会有点突兀?
她,还在怕他吗?
他敛息,将耳朵轻轻贴近门扉,觑着里头的动静。
很安静,便是着意用内力去探,也只能听到几声清浅的呼吸,猜不出她此刻在做什么。
“……陛下?”
几步之外,端了药过来的晴枝,表情略显尴尬:
“您……不进去吗?”
萧昱不意被人撞破,抵拳轻咳,视线落在冒着白气的药汤之上:
“何钦不是说,她的风寒已大好了吗?怎么还要喝药?”
“何大人换了新方子,这是为娘子调理气血的补药。”
萧昱接过盛放药碗的托盘,对晴枝摆了摆手,示意她下去,自己则推门走进房中。
寝殿的陈设与上次下船前相比,添了许多不同。
行军多年,萧昱起居一向从简,原本内殿只设了床榻与简桌,连铜镜也未备。在宿州那几日,他着人前前后后给云桑送过不少东西,内侍将几个大箱子搬上船时,福至心灵,立时配齐了整套红木妆奁。
窗畔多了雕花绘蝶的方桌,钗环玉梳一一摆开。紧邻方桌另设小巧衣架,挂着数件崭新罗裙,一人高的黄铜衣镜,人影清晰可鉴……
萧昱环视四周,心头涌上一股陌生而奇妙的感觉。
他从未设想过,自己的寝殿里,会出现这样多与女人有关的物什。
这些,都是她在用的东西。
她会坐在窗畔,挽发描眉,对镜试衣……今后漫长岁月,她的生活痕迹,会和他的,在同一处空间重叠交融,渐渐难分彼此。
心被什么东西塞得满满当当,他想,那大约是憧憬。
云桑此刻并不在殿内,萧昱放下药碗,循着那道清浅呼吸,缓步走向殿外连廊。
连廊接在寝殿之后,屋檐只伸出一半,特意留下大片开阔以远眺湖江水景。
今日阳光甚好,一身缃色衣裙的女子,安静站在碧水蓝天间,宛如入画的玉兰。
皂靴踏上木质船板,发出“嘎吱”轻响,云桑闻声转身,忙对来人屈膝行礼。
“地上凉。”萧昱及时托住她的腕,将半跪的人拉起,“不必多礼。”
“谢陛下。”
宿州几日静养,使云桑气色恢复不少,一同恢复的,还有那日在船上濒临崩溃的情绪。
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很多事便容易想通。其实,以她的身份,哪有立场对这件事置喙呢?
红墙内三千宫女,本就是陛下名正言顺的女人。莫说一时酒醉,便是清醒着,他想宠幸谁,亦是理所应当。
温热的手掌搭在她腕上,将人扶起后,并没有松开,而是试探着下移,一点一点,虚虚包裹着,最后把她整只手握在掌心。
云桑眼睫微颤,顺从地任他将自己的手拢入袖间。
见她并无抗拒之意,萧昱内心不由欢欣雀跃。他按捺住跳动的嘴角,诚恳与她解释:
“前几日宿州清查公务繁忙,没能抽出时间去看你,住的可还习惯吗?”
云桑轻颔:“驿站一切都好,陛下每日操劳国事,无需为我分心。”
话说得温软柔和,只是人垂了头,看不清脸上神色,唯停留在他掌心的纤细手指,沁着几许凉意。
萧昱上前一步,轻轻揽过她肩膀:
“今日阳光虽好,船头到底是风口,你才病愈,还是莫要站太久,先回屋把药喝了吧。”
药是新煎的,入口偏烫,只能慢吹着喝,如此一来,苦味不免倍加绵长。喝药的人却仿佛没有味蕾,药汁一勺接一勺,机械地往嘴里送着。
萧昱陪她一同坐在榻边,静静端详她喝药,心头莫名有种患得患失的悸颤。
她分明好好坐在他身边,他却觉得,他只得到了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
这副乖顺安静的模样,比上次躲在被子里流泪的她,更让他感到惶恐。
“那些东西,还喜欢吗?”
云桑手上一顿,顺着陛下的视线望去。雕花梳妆台边,靠墙并排打开着三个箱子,一箱衣服,一箱首饰,还有一箱供人赏玩的物件。
——都是在宿州时,陛下差人送来的。
她咽下口中苦药,轻声回道:
“喜欢的。”
萧昱沉默。
如云的乌发被简单挽成髻,髻上只簪了一支再寻常不过的海棠珠钗,颈间、耳侧、腕上,空空荡荡,一应耳珰链镯皆无。
他着人送来的那些名贵首饰,全部依原样躺在箱子里,鲜少摆在妆台的几只,想必与衣架上崭新鲜艳的罗裙一样,是收拾房间的内侍所为。
这些东西,她并不喜欢。
最后一口药汁里大约掺了些遗落的细渣,苦味浓厚更甚。放下碗时,那拢淡如远山的眉毛,终是遭不住,微微蹙起一丝弧度。
一块散发着甜香的饴糖,忽然喂至她嘴边。
“宿州梨糖,最是清甜,上船前买的。朕问过何钦,与药性不会相冲。”
云桑踟躇片刻,小心避着伸来的手指,将糖块含在了嘴里。
“好吃吗?”
甜意很快驱散了舌尖苦味,她诚实点头:“很好吃。”
萧昱自嘲地勾了勾嘴角,从纸包里重新拈起一颗糖,放入口中。
蜜糖真是好东西,无论谁吃,总是甜的。
至少,在这件事上,她不必勉强自己,对他撒谎。
他起身,走到距离最近的箱子前,取出一尊小巧精致的盆景,摆在那方新置的梳妆台上。
“这尊桃树盆景,是朕亲手挑的。”
青玉耳盆,底座不过手掌大,金银合铸枝干,以碧玺雕成朵朵桃花嵌满枝头,若凑近细嗅,还能闻到淡淡蜜桃甜香。
萧昱将耳盆缓慢转动,晴日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花朵在地面反射出点点光斑。
“朕记得,你曾说过,最喜欢桃花。”
“是……云桑很喜欢这尊盆景。”云桑下意识自榻边站起,藏在袖下的两只手交叠捏握,“在驿馆时时常观赏,只是今日上船……还未来得及将它摆好。”
这话说得不尽不实,她自己也心虚。
事实上,从送来到现在,那盆景从未离开过箱子。
陛下背对着她,看不到表情,只听得一声无奈哂笑。
戴着白玉扳指的手,捏住正中间最高的一节枝丫,缓缓拿起。
云桑瞠目惊诧:那截金枝,里面竟是空心的。
最上头的三朵桃花,原是一枚通体雕刻而成的玉簪。
“是朕藏在这里的。”
萧昱从机括中取下那枚桃花簪,捏在手里来回摩挲,低沉的声音掺杂了几分落寞:
“本想着,你或许会喜欢。”
玉与碧玺质地相差甚远,莫说时常观赏,便是稍凑近些看,也该一眼发现这放在正中间、最高处、无比明显的设计。
云桑大窘,手指在身前无措缠绕着,甚至忘了陛下已不许她如此自称:
“奴婢……奴婢不是有意欺瞒……还请陛下恕罪。”
“朕没有怪你。”
他轻叹,额角太阳穴酸胀滞涩,竟难得感到束手无策的颓丧:
“朕……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你可不可以告诉朕,怎样,才能让你开心一点?”
湿漉漉的杏眼清澈见底,如河畔舐水的小鹿,胆小,谨慎,永远氤氲着挥之不去的楚楚底色。
原来,想讨好一个习惯讨好别人的人,这么难。
“陛下……”云桑惶惑于这温柔的安抚,微微咬唇,“奴婢……奴婢不明白……”
“朕那日,一时酒醉,强迫于你……”
萧昱不敢与那双清澈杏眸对视,侧了身,喉咙发紧:
“此事甚为不妥,朕心怀歉疚,想要补偿你。你不必有顾虑,想要什么,尽可直言。”
日光在桃花温润的玉瓣上跳跃,一闪一闪,像在数谁的脉搏。屋子里一片安静,几乎让萧昱怀疑,时间已经停止了流动。
良久,身后衣料窸窣,他回头,却瞧见女子俯首跪地,双臂高举,行了极为郑重的大礼。
“这是做什么?”萧昱一惊,立时伸手扶她。可这次,她执意不肯起。
“陛下仁德,奴婢斗胆……想向陛下,求一个赏赐。”
“朕本就是在问你想要什么啊。有什么话,先起来再说。”
云桑颤抖摇头,深深俯首,沙哑着嗓子,几乎拿出平生全部勇气:
“恳请陛下,不要给奴婢名分,就当……那晚的事情,从没发生过。”
“待南巡结束,御船返京后,奴婢想求一个出宫的恩典。”
拉在她腕侧的手,陡然失了力道,只剩冰冷的触碰。
她的呼吸,间杂着陛下的呼吸,分不出谁的更粗重。
云桑知道,自己提的这个要求,出格得超乎寻常。
已承皇恩的宫女,断无出宫之理。
她不敢抬头,不敢想陛下脸上此时会是何等表情,紧紧闭着眼睛,像是在等高悬在头顶的利剑坠落。
虚空中,终于传来一句滞涩的询问:
“这,就是你要的恩赐?”
“……是。”
云桑叩首,言辞温软而坚定:
“求陛下允准。”
“啪嗒”一声细响,桃花玉簪落在了柔软的地毯上。金线勾勒的蟒袍下摆,贴着伏跪之人发髻扫过,沉默离去。
/ / /
京城六堂街的茶馆,从街头开到街尾。茶是粗茶,点心是一口咬不见馅的包子,环境嘈杂,三教九流,实在不算高雅。
街头数起第三家茶馆,一扇屏风与大堂分隔,勉强算个雅间。这仅有的一个雅间,如今正坐着一男一女。
矮小少年面色白净,身上衣服质地不错,不过略显宽大,不怎么合身;相比之下,陪同女子的穿着可称潦草,衣服不但洗旧发黄,膝盖上还打着一个补丁。
“主子,您不该来这种地方。”
那女子打一进来便皱眉,坚持忍了半个时辰,终于忍不住,出声劝诫:
“这里人员杂乱,若是被旁人知道,您的名声……”
“嘘——”傅如皎一根葱指抵在唇前,制止了红莲的插嘴,“别说话,好好听。”
紧邻屏风外,坐着一桌上京赶考的学子——学子是六堂街茶馆的常客,这里固然环境恶劣,但东西也便宜。那些家境贫寒又尚未获得功名的外地学子,在居大不易的京城,没有旁的消遣,只能寻个清闲下午,点一壶茶,与同伴相约,在这里侃侃笔墨、聊聊时局。
京中固然另有风雅墨客集会,但那些都需要拜帖验明,傅如皎是进不去的。唯有这里,鱼龙混杂,可以探听到一些朝局轶事。
纵然是传了不知多少手的消息,总好过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
可巧,屏风外的学子们,正在谈九皇子奏请封王一事。
最年轻的那位先声夺人,义正言辞:
“九皇子已年满十五,依照本朝宗法,合该出宫建府,或封王戍边,岂有成年的皇弟与陛下同住皇宫之理?”
“话是不假啊,”他左手边的同伴撂下茶碗,咂嘴摇头,“但依九皇子这样尴尬的身份,封王戍边是不可能了,只怕出宫建府也……”
“苏氏一案早已盖棺定论,并未牵连九皇子。”先头说话那人年少气盛,直言道,“一码归一码,陛下就算对九皇子有所偏见,也不能因此废了礼法。”
另一位蓄须的中年学子,听到这撇起了嘴:
“也没说不给封啊,不是因为南巡耽搁了吗?”
“九皇子成年分明在南巡之前,何况,请封的折子御史台早便上过,”他话里隐隐带了怒气,“若耽搁,怕也不是被南巡耽搁的吧!”
“你低声些!”方才喝茶的同伴紧张去拉他,“这里是京城,不是咱们淮州。我知你与梁大人有些旧识,可也不敢胡乱说话!”
蓄须学子不禁从旁冷笑:“我说呢,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哪里是替九皇子鸣不平,分明是给文人肱股的气节做招牌啊。”
“你内心龌龊,看世人皆是龌龊!”蓄须学子的讽刺显然戳到了梁大人拥趸的肺管子,他直接跳脚站起:
“我等读圣贤书,明天下事,从来帮理不帮亲。若因畏惧强权失了本心,只会谗言媚上,如何对得起肩上重担!”
“兄台肩上哪来的重担?”那蓄须学子不枉长年岁,被人指着鼻子骂也不生气,口舌如刀,“还没考上功名,先做起大人了?九皇子封王与否,往小了说,不过皇族家事,竟也值得跟圣贤天下瓜葛?”
“好了好了……不过闲谈,何必动气。”
与“拥趸”同乡的学子出来打圆场,“拥趸”却并不给面子,坚持质问蓄须学子:
“那依你高见,陛下该不该给九皇子封王迁府?难道就这么一直在皇宫,软禁到死不成!”
学子上手捋了捋胡子,嘿嘿一笑:
“封嘛,肯定还是要封的,不然岂非在天下人面前失了气度?只是御史台前些日子刚保下九皇子性命,现在又上蹿下跳地奏请封王,我真是有点看不懂了。九皇子已到这般境地,难道还能许给御史台什么好处吗?”
“拥趸”狠狠朝天翻了个白眼,终是顾及同乡在桌下拉扯他,没再多言,只在嘴里低声嘟囔:
“夏虫不可语冰……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薄薄一扇屏风之隔,傅如皎仔细听着他们的对话,若有所思。
若近日探听的消息不错,御史台请封九皇子为王,应是两个月前的事。
那时候,恰巧是她最后一次替萧旻送信。
“为什么呢……”她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缓缓描着字,秀眉蹙起,“封王……宗法……他若想逃,这些东西,争来又有何意义……”
“主子,咱们早些走吧。”红莲苦着一张脸,委婉劝道,“您难得出府一趟,何不去挑挑时兴的料子花样,这些事,听了也是无用的。”
傅如皎抬头,淡淡扫了她一眼。
红莲自她入府起便贴身伺候,为人算得上忠心,可惜过于老实温吞,嘴笨又怕事。
去岁重阳,因被人诬陷偷盗,百口莫辩,从府里赶了出来。
傅如皎自然知晓,借红莲一百个胆子,她也不可能敢偷夫人的东西,不过是贼人看东窗事发,随手栽给她脱身。可她如个锯嘴葫芦般,只会哭喊冤枉,便是她想救,也爱莫能助,只能任身边唯一一个忠心之人被驱逐。
“罢了,今日也听得够久了。”
她心下轻叹,随手抹去桌上水渍:“走吧,先去你家,换身衣服。”
红莲劝得成功,喜笑颜开,忙不迭来扶小姐起身,嘴里碎碎念叨着:
“主子最爱的那件斗篷,我在西街配到了一模一样的羽线,主子带回去,把勾丝的地方补一补,以您的巧手,保证任谁都看不出。”
她家姑娘自小聪慧过人,女红、书画、琴瑟,只要是家里请了先生来教的东西,样样都是姊妹里最出挑的。
“说起来,主子怎么最近忽然对时局来了兴致?”离开茶馆,红莲后知后觉,规劝道,“那些都是爷们聊的玩意儿,我知主子聪慧,可也不能什么都拿来累着脑子。咱们毕竟是女子,往后嫁入后宅,管家理账才是正经。时政朝局那些无用之物,何必白费力气。”
大街上人声喧嚣,红莲的话,却令傅如皎脑海中蓦地闪过一线灵光:
“你刚刚说什么?”
红莲茫然:“我说,时政朝局,对您无用……”
是了,无用的东西,自不必白费力气,尤其,还是对本就力气有限的囚困之人。
他既布了这一步,就必然有用。
他不是要离京。
“借东风……”
傅如皎猛然抬头:“红莲,你自己先回去,我还有事。”
旧曹巷走到底,一户青瓦黑门的人家,看上去稀松平常,与周围并无不同。
傅如皎一路疾步至此,呼吸微微错乱,站定平顺片刻,方伸手叩门。
黑漆木门打开,潜九怔了怔,对来访客人感到意外:
“傅姑娘?”
虽意外,到底还是先将人迎入庭院,仔细关上了大门。
“姑娘不该来这趟。”
“萧旻真正的谋划不是逃走。”进了院子,左右无人,傅如皎单刀直入,“陛下在江南或许有危险。”
面前暗卫神情平静无波,没有一丝破绽。
傅如皎困惑望着他:“你,并不惊讶?”
没有等到回应,她却忽地莞尔,像是松了口气:
“原来,陛下早就知道他的谋划。”
“姑娘的任务完成得极好。”潜九不欲多言,客气对她做出请离动作,“陛下说,后面的事,不必姑娘操心,答应姑娘的,陛下也定不会食言。请您回家,安心等着吧。”
秋风萧索,吹动树梢片片黄叶,窸窣作响。傅如皎沉吟几息,上前一步,拦住了暗卫要去开门的手。
明眸轻抬,朱唇微启:
“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江宁官员自成一系,富足而远上京,历年钦差入江宁皆难有所得。对此次陛下南巡一事,宿州的大小官吏,其实并不太担忧。
虽则新帝向来担着行事强硬的名头,可吏治不同于行军,千丝万缕,相互勾连,里面弯弯绕绕极多,想师出有名,整顿干净利索,谈何容易。
故而,当初来乍到的陛下忽然发难,不知从哪里掏出来一本陈年旧账,以雷霆之势问罪二十余人时,震动的不止是宿州,更是整个江宁府。
大官小吏接连锒铛入狱,偏偏这案子越查越有,人证物证仿佛提前准备好了,放在各处等着人去寻。
不过短短七日,已抄了三个四品州官的家。流水样儿的金银玉器、文玩珠宝抬出来,钦点登记的册子拉开有几米长,看得江宁巡抚康如海面色铁青,连夜跪在皇驿门口请罪。
听闻,这位康大人一直跪到半夜,才等得里头一句传话,却是:
“陈年旧案卷宗繁多,陛下看得疲乏,已更衣歇下,大人请回吧。”
第二日一早,御船起锚离港。
在驿站枯等整夜的康如海,终究没有获得单独面圣的机会。
目送船队远去,他咬牙,脸上沟壑曲折:
“好、好得很……咱们这位陛下,真是小瞧了……”
陪同的参将满面愁容:“大人,宿州才是南巡第一城,倘若陛下每到一城都如此行事……各地官员很快会知晓宿州情况,属下只怕……到时他们为了自保,会乱说话……”
康如海狠狠啐了一口:“陛下定埋了人手在暗处,不然,不可能查得这么快。”
参将叹息:“历任帝王皆豢养暗卫,本不是新鲜事,何况……陛下当初夺嫡险象环生,他的暗卫,确然是有几分本事的。”
“哧——”康如海发出一声嗤笑,紧盯着朝晖里高悬的金帆,咬字意味深长:
“说的对啊,历任帝王,都是会豢养暗卫的。”
/ / /
宿州这几日里,萧昱并未再见云桑。
驿馆为她单独辟了房间休养,何钦每日请脉,禀她病情已大有好转,晴枝更是依吩咐,将她三餐用了什么,用了多少,几时入睡,几时起身,事无巨细地报与他听。
见不到他的日子,她似乎过得很安心。
旁人口中的她,腼腆而和善,没有那么多谨小慎微,亦不必对着他,因畏惧而瑟瑟发抖。
御船出京时未曾预备随侍妃嫔的屋寝,云桑也没有过了明路的位份,上船前,内务侍官旁敲侧击地问他,应当如何安排这位娘子的住处。
此刻,萧昱站在自己的寝殿门口,手心微微冒汗。
叫她住回来,会不会有点突兀?
她,还在怕他吗?
他敛息,将耳朵轻轻贴近门扉,觑着里头的动静。
很安静,便是着意用内力去探,也只能听到几声清浅的呼吸,猜不出她此刻在做什么。
“……陛下?”
几步之外,端了药过来的晴枝,表情略显尴尬:
“您……不进去吗?”
萧昱不意被人撞破,抵拳轻咳,视线落在冒着白气的药汤之上:
“何钦不是说,她的风寒已大好了吗?怎么还要喝药?”
“何大人换了新方子,这是为娘子调理气血的补药。”
萧昱接过盛放药碗的托盘,对晴枝摆了摆手,示意她下去,自己则推门走进房中。
寝殿的陈设与上次下船前相比,添了许多不同。
行军多年,萧昱起居一向从简,原本内殿只设了床榻与简桌,连铜镜也未备。在宿州那几日,他着人前前后后给云桑送过不少东西,内侍将几个大箱子搬上船时,福至心灵,立时配齐了整套红木妆奁。
窗畔多了雕花绘蝶的方桌,钗环玉梳一一摆开。紧邻方桌另设小巧衣架,挂着数件崭新罗裙,一人高的黄铜衣镜,人影清晰可鉴……
萧昱环视四周,心头涌上一股陌生而奇妙的感觉。
他从未设想过,自己的寝殿里,会出现这样多与女人有关的物什。
这些,都是她在用的东西。
她会坐在窗畔,挽发描眉,对镜试衣……今后漫长岁月,她的生活痕迹,会和他的,在同一处空间重叠交融,渐渐难分彼此。
心被什么东西塞得满满当当,他想,那大约是憧憬。
云桑此刻并不在殿内,萧昱放下药碗,循着那道清浅呼吸,缓步走向殿外连廊。
连廊接在寝殿之后,屋檐只伸出一半,特意留下大片开阔以远眺湖江水景。
今日阳光甚好,一身缃色衣裙的女子,安静站在碧水蓝天间,宛如入画的玉兰。
皂靴踏上木质船板,发出“嘎吱”轻响,云桑闻声转身,忙对来人屈膝行礼。
“地上凉。”萧昱及时托住她的腕,将半跪的人拉起,“不必多礼。”
“谢陛下。”
宿州几日静养,使云桑气色恢复不少,一同恢复的,还有那日在船上濒临崩溃的情绪。
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很多事便容易想通。其实,以她的身份,哪有立场对这件事置喙呢?
红墙内三千宫女,本就是陛下名正言顺的女人。莫说一时酒醉,便是清醒着,他想宠幸谁,亦是理所应当。
温热的手掌搭在她腕上,将人扶起后,并没有松开,而是试探着下移,一点一点,虚虚包裹着,最后把她整只手握在掌心。
云桑眼睫微颤,顺从地任他将自己的手拢入袖间。
见她并无抗拒之意,萧昱内心不由欢欣雀跃。他按捺住跳动的嘴角,诚恳与她解释:
“前几日宿州清查公务繁忙,没能抽出时间去看你,住的可还习惯吗?”
云桑轻颔:“驿站一切都好,陛下每日操劳国事,无需为我分心。”
话说得温软柔和,只是人垂了头,看不清脸上神色,唯停留在他掌心的纤细手指,沁着几许凉意。
萧昱上前一步,轻轻揽过她肩膀:
“今日阳光虽好,船头到底是风口,你才病愈,还是莫要站太久,先回屋把药喝了吧。”
药是新煎的,入口偏烫,只能慢吹着喝,如此一来,苦味不免倍加绵长。喝药的人却仿佛没有味蕾,药汁一勺接一勺,机械地往嘴里送着。
萧昱陪她一同坐在榻边,静静端详她喝药,心头莫名有种患得患失的悸颤。
她分明好好坐在他身边,他却觉得,他只得到了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
这副乖顺安静的模样,比上次躲在被子里流泪的她,更让他感到惶恐。
“那些东西,还喜欢吗?”
云桑手上一顿,顺着陛下的视线望去。雕花梳妆台边,靠墙并排打开着三个箱子,一箱衣服,一箱首饰,还有一箱供人赏玩的物件。
——都是在宿州时,陛下差人送来的。
她咽下口中苦药,轻声回道:
“喜欢的。”
萧昱沉默。
如云的乌发被简单挽成髻,髻上只簪了一支再寻常不过的海棠珠钗,颈间、耳侧、腕上,空空荡荡,一应耳珰链镯皆无。
他着人送来的那些名贵首饰,全部依原样躺在箱子里,鲜少摆在妆台的几只,想必与衣架上崭新鲜艳的罗裙一样,是收拾房间的内侍所为。
这些东西,她并不喜欢。
最后一口药汁里大约掺了些遗落的细渣,苦味浓厚更甚。放下碗时,那拢淡如远山的眉毛,终是遭不住,微微蹙起一丝弧度。
一块散发着甜香的饴糖,忽然喂至她嘴边。
“宿州梨糖,最是清甜,上船前买的。朕问过何钦,与药性不会相冲。”
云桑踟躇片刻,小心避着伸来的手指,将糖块含在了嘴里。
“好吃吗?”
甜意很快驱散了舌尖苦味,她诚实点头:“很好吃。”
萧昱自嘲地勾了勾嘴角,从纸包里重新拈起一颗糖,放入口中。
蜜糖真是好东西,无论谁吃,总是甜的。
至少,在这件事上,她不必勉强自己,对他撒谎。
他起身,走到距离最近的箱子前,取出一尊小巧精致的盆景,摆在那方新置的梳妆台上。
“这尊桃树盆景,是朕亲手挑的。”
青玉耳盆,底座不过手掌大,金银合铸枝干,以碧玺雕成朵朵桃花嵌满枝头,若凑近细嗅,还能闻到淡淡蜜桃甜香。
萧昱将耳盆缓慢转动,晴日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花朵在地面反射出点点光斑。
“朕记得,你曾说过,最喜欢桃花。”
“是……云桑很喜欢这尊盆景。”云桑下意识自榻边站起,藏在袖下的两只手交叠捏握,“在驿馆时时常观赏,只是今日上船……还未来得及将它摆好。”
这话说得不尽不实,她自己也心虚。
事实上,从送来到现在,那盆景从未离开过箱子。
陛下背对着她,看不到表情,只听得一声无奈哂笑。
戴着白玉扳指的手,捏住正中间最高的一节枝丫,缓缓拿起。
云桑瞠目惊诧:那截金枝,里面竟是空心的。
最上头的三朵桃花,原是一枚通体雕刻而成的玉簪。
“是朕藏在这里的。”
萧昱从机括中取下那枚桃花簪,捏在手里来回摩挲,低沉的声音掺杂了几分落寞:
“本想着,你或许会喜欢。”
玉与碧玺质地相差甚远,莫说时常观赏,便是稍凑近些看,也该一眼发现这放在正中间、最高处、无比明显的设计。
云桑大窘,手指在身前无措缠绕着,甚至忘了陛下已不许她如此自称:
“奴婢……奴婢不是有意欺瞒……还请陛下恕罪。”
“朕没有怪你。”
他轻叹,额角太阳穴酸胀滞涩,竟难得感到束手无策的颓丧:
“朕……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你可不可以告诉朕,怎样,才能让你开心一点?”
湿漉漉的杏眼清澈见底,如河畔舐水的小鹿,胆小,谨慎,永远氤氲着挥之不去的楚楚底色。
原来,想讨好一个习惯讨好别人的人,这么难。
“陛下……”云桑惶惑于这温柔的安抚,微微咬唇,“奴婢……奴婢不明白……”
“朕那日,一时酒醉,强迫于你……”
萧昱不敢与那双清澈杏眸对视,侧了身,喉咙发紧:
“此事甚为不妥,朕心怀歉疚,想要补偿你。你不必有顾虑,想要什么,尽可直言。”
日光在桃花温润的玉瓣上跳跃,一闪一闪,像在数谁的脉搏。屋子里一片安静,几乎让萧昱怀疑,时间已经停止了流动。
良久,身后衣料窸窣,他回头,却瞧见女子俯首跪地,双臂高举,行了极为郑重的大礼。
“这是做什么?”萧昱一惊,立时伸手扶她。可这次,她执意不肯起。
“陛下仁德,奴婢斗胆……想向陛下,求一个赏赐。”
“朕本就是在问你想要什么啊。有什么话,先起来再说。”
云桑颤抖摇头,深深俯首,沙哑着嗓子,几乎拿出平生全部勇气:
“恳请陛下,不要给奴婢名分,就当……那晚的事情,从没发生过。”
“待南巡结束,御船返京后,奴婢想求一个出宫的恩典。”
拉在她腕侧的手,陡然失了力道,只剩冰冷的触碰。
她的呼吸,间杂着陛下的呼吸,分不出谁的更粗重。
云桑知道,自己提的这个要求,出格得超乎寻常。
已承皇恩的宫女,断无出宫之理。
她不敢抬头,不敢想陛下脸上此时会是何等表情,紧紧闭着眼睛,像是在等高悬在头顶的利剑坠落。
虚空中,终于传来一句滞涩的询问:
“这,就是你要的恩赐?”
“……是。”
云桑叩首,言辞温软而坚定:
“求陛下允准。”
“啪嗒”一声细响,桃花玉簪落在了柔软的地毯上。金线勾勒的蟒袍下摆,贴着伏跪之人发髻扫过,沉默离去。
/ / /
京城六堂街的茶馆,从街头开到街尾。茶是粗茶,点心是一口咬不见馅的包子,环境嘈杂,三教九流,实在不算高雅。
街头数起第三家茶馆,一扇屏风与大堂分隔,勉强算个雅间。这仅有的一个雅间,如今正坐着一男一女。
矮小少年面色白净,身上衣服质地不错,不过略显宽大,不怎么合身;相比之下,陪同女子的穿着可称潦草,衣服不但洗旧发黄,膝盖上还打着一个补丁。
“主子,您不该来这种地方。”
那女子打一进来便皱眉,坚持忍了半个时辰,终于忍不住,出声劝诫:
“这里人员杂乱,若是被旁人知道,您的名声……”
“嘘——”傅如皎一根葱指抵在唇前,制止了红莲的插嘴,“别说话,好好听。”
紧邻屏风外,坐着一桌上京赶考的学子——学子是六堂街茶馆的常客,这里固然环境恶劣,但东西也便宜。那些家境贫寒又尚未获得功名的外地学子,在居大不易的京城,没有旁的消遣,只能寻个清闲下午,点一壶茶,与同伴相约,在这里侃侃笔墨、聊聊时局。
京中固然另有风雅墨客集会,但那些都需要拜帖验明,傅如皎是进不去的。唯有这里,鱼龙混杂,可以探听到一些朝局轶事。
纵然是传了不知多少手的消息,总好过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
可巧,屏风外的学子们,正在谈九皇子奏请封王一事。
最年轻的那位先声夺人,义正言辞:
“九皇子已年满十五,依照本朝宗法,合该出宫建府,或封王戍边,岂有成年的皇弟与陛下同住皇宫之理?”
“话是不假啊,”他左手边的同伴撂下茶碗,咂嘴摇头,“但依九皇子这样尴尬的身份,封王戍边是不可能了,只怕出宫建府也……”
“苏氏一案早已盖棺定论,并未牵连九皇子。”先头说话那人年少气盛,直言道,“一码归一码,陛下就算对九皇子有所偏见,也不能因此废了礼法。”
另一位蓄须的中年学子,听到这撇起了嘴:
“也没说不给封啊,不是因为南巡耽搁了吗?”
“九皇子成年分明在南巡之前,何况,请封的折子御史台早便上过,”他话里隐隐带了怒气,“若耽搁,怕也不是被南巡耽搁的吧!”
“你低声些!”方才喝茶的同伴紧张去拉他,“这里是京城,不是咱们淮州。我知你与梁大人有些旧识,可也不敢胡乱说话!”
蓄须学子不禁从旁冷笑:“我说呢,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哪里是替九皇子鸣不平,分明是给文人肱股的气节做招牌啊。”
“你内心龌龊,看世人皆是龌龊!”蓄须学子的讽刺显然戳到了梁大人拥趸的肺管子,他直接跳脚站起:
“我等读圣贤书,明天下事,从来帮理不帮亲。若因畏惧强权失了本心,只会谗言媚上,如何对得起肩上重担!”
“兄台肩上哪来的重担?”那蓄须学子不枉长年岁,被人指着鼻子骂也不生气,口舌如刀,“还没考上功名,先做起大人了?九皇子封王与否,往小了说,不过皇族家事,竟也值得跟圣贤天下瓜葛?”
“好了好了……不过闲谈,何必动气。”
与“拥趸”同乡的学子出来打圆场,“拥趸”却并不给面子,坚持质问蓄须学子:
“那依你高见,陛下该不该给九皇子封王迁府?难道就这么一直在皇宫,软禁到死不成!”
学子上手捋了捋胡子,嘿嘿一笑:
“封嘛,肯定还是要封的,不然岂非在天下人面前失了气度?只是御史台前些日子刚保下九皇子性命,现在又上蹿下跳地奏请封王,我真是有点看不懂了。九皇子已到这般境地,难道还能许给御史台什么好处吗?”
“拥趸”狠狠朝天翻了个白眼,终是顾及同乡在桌下拉扯他,没再多言,只在嘴里低声嘟囔:
“夏虫不可语冰……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薄薄一扇屏风之隔,傅如皎仔细听着他们的对话,若有所思。
若近日探听的消息不错,御史台请封九皇子为王,应是两个月前的事。
那时候,恰巧是她最后一次替萧旻送信。
“为什么呢……”她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缓缓描着字,秀眉蹙起,“封王……宗法……他若想逃,这些东西,争来又有何意义……”
“主子,咱们早些走吧。”红莲苦着一张脸,委婉劝道,“您难得出府一趟,何不去挑挑时兴的料子花样,这些事,听了也是无用的。”
傅如皎抬头,淡淡扫了她一眼。
红莲自她入府起便贴身伺候,为人算得上忠心,可惜过于老实温吞,嘴笨又怕事。
去岁重阳,因被人诬陷偷盗,百口莫辩,从府里赶了出来。
傅如皎自然知晓,借红莲一百个胆子,她也不可能敢偷夫人的东西,不过是贼人看东窗事发,随手栽给她脱身。可她如个锯嘴葫芦般,只会哭喊冤枉,便是她想救,也爱莫能助,只能任身边唯一一个忠心之人被驱逐。
“罢了,今日也听得够久了。”
她心下轻叹,随手抹去桌上水渍:“走吧,先去你家,换身衣服。”
红莲劝得成功,喜笑颜开,忙不迭来扶小姐起身,嘴里碎碎念叨着:
“主子最爱的那件斗篷,我在西街配到了一模一样的羽线,主子带回去,把勾丝的地方补一补,以您的巧手,保证任谁都看不出。”
她家姑娘自小聪慧过人,女红、书画、琴瑟,只要是家里请了先生来教的东西,样样都是姊妹里最出挑的。
“说起来,主子怎么最近忽然对时局来了兴致?”离开茶馆,红莲后知后觉,规劝道,“那些都是爷们聊的玩意儿,我知主子聪慧,可也不能什么都拿来累着脑子。咱们毕竟是女子,往后嫁入后宅,管家理账才是正经。时政朝局那些无用之物,何必白费力气。”
大街上人声喧嚣,红莲的话,却令傅如皎脑海中蓦地闪过一线灵光:
“你刚刚说什么?”
红莲茫然:“我说,时政朝局,对您无用……”
是了,无用的东西,自不必白费力气,尤其,还是对本就力气有限的囚困之人。
他既布了这一步,就必然有用。
他不是要离京。
“借东风……”
傅如皎猛然抬头:“红莲,你自己先回去,我还有事。”
旧曹巷走到底,一户青瓦黑门的人家,看上去稀松平常,与周围并无不同。
傅如皎一路疾步至此,呼吸微微错乱,站定平顺片刻,方伸手叩门。
黑漆木门打开,潜九怔了怔,对来访客人感到意外:
“傅姑娘?”
虽意外,到底还是先将人迎入庭院,仔细关上了大门。
“姑娘不该来这趟。”
“萧旻真正的谋划不是逃走。”进了院子,左右无人,傅如皎单刀直入,“陛下在江南或许有危险。”
面前暗卫神情平静无波,没有一丝破绽。
傅如皎困惑望着他:“你,并不惊讶?”
没有等到回应,她却忽地莞尔,像是松了口气:
“原来,陛下早就知道他的谋划。”
“姑娘的任务完成得极好。”潜九不欲多言,客气对她做出请离动作,“陛下说,后面的事,不必姑娘操心,答应姑娘的,陛下也定不会食言。请您回家,安心等着吧。”
秋风萧索,吹动树梢片片黄叶,窸窣作响。傅如皎沉吟几息,上前一步,拦住了暗卫要去开门的手。
明眸轻抬,朱唇微启:
“我还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