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诸葛亮叔叔
袁术此人,其实是汉末诸侯中的奇葩人士。
袁家四世三公,袁术是门阀后代,名气虽然很大,但在打仗方面,袁术却是弱鸡中的弱鸡,前期主要靠孙坚打天下,后期则靠孙策涮战绩。
孙坚一死,袁术就被曹操打得惶惶如丧家之犬。
孙策跑到江东自立,袁术的势力就土崩瓦解,最后只能在大逃亡中呕血斗余而死。
这血量,也是足足的。
许邵听罢刘基之言,倒吸一口凉气。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敬舆,我现在相信,笮融是败在你的手里了。”
若是能让孙策有了异心,袁术就是人见人欺的货色。
刘基小小年纪,就有这般心计,想到这里,许邵看向刘基的眼神越发的异样。
本来,他是对朝廷失望才投奔刘繇,却不想刘繇徒有虚名,却无决断的魄力,现在突然发现刘基这颗好苗子,许邵失望的心绪又重新提振起来。
“许师,你是月旦评的相士,又是汝南名士,这如何让人相信袁术要称帝,就靠你了。”
“我还有一言相赠,袁术听信相士之言,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以为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
刘基看许邵神情,便知已经说动这位大相师,最后干脆再助力一把火。
在汝南平舆老家,许邵和堂兄许靖一起创建月旦评,曾经风云一时,这等靠嘴皮子吃饭的点评,最考验的就是许氏兄弟的博学强记能力。
《春秋谶》这等散落于民间的迭籍,别人不知其出处,许邵却肯定有听闻。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话不是出自《春秋谶》吗,是哪个狗屁相士说的,袁公路也算是一方诸侯,竟也相信此等胡编乱造之言,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许邵长叹一声,对袁术倒行逆施的行为很不理解。
当初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袁术虽然不是盟主,但也是诸侯中官职、名望最大的一个,包括许邵、许靖在内的名士都曾对袁术寄以厚望,但现在来看,他们看错人了。
“许师可能不知,孙策之所以带兵进攻庐江,原因就是袁术许诺他为九江郡太守,其实,孙策是被骗了,袁术中意的九江郡太守,是更为听话的陈纪,而不是桀骜不驯的孙策。”
刘基见许邵、太史慈、陆逊已经信了他的判断,趁热打铁又爆了袁术、孙策之间的一个隐秘。
“这等机密之事,敬舆如何能得知,莫非袁公路身边亲信之中,有敬舆的间作。”
陆逊在旁听着刘基、许邵对答,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这个新结拜的义兄,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到惊异,尤其是对时局的判断、对敌情的了解,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除了间作的功劳之外,陆逊想不出还有其他的解释。
在成功游说了许邵之后,刘基又把目光投向太史慈。() ()
“当初孔融被黄巾寇管亥困于北海郡时,子义曾单骑出城,向平原相刘备求援,今日陆太守被困舒城,不知子义可愿再领本部人马赶到舒城,协助陆氏子弟守城。”
太史慈一下激动的站起,大声道:“小郎君放心,孙策不过是靠孙坚旧部显能,若是撞到我的手里,且让他来得,回不得。”
这段时间,孙策借着攻打庐江的战事声名鹊起,小霸王的称号也传扬开来,让太史慈很是不忿。
“哈哈,单挑的话,孙策不是子义对手,不过,此人身边有程普、黄盖、韩当等数员勇将,子义独身前往,我也不甚放心,所以,出兵救援舒城,我和你同往。”
刘基笑了笑,说道。
孙策身边兵多将广,更有可能连周瑜也已收拢到帐下,为了保险起见,刘基最后还是决定,和太史慈一起去舒城。
“敬舆要去救吾陆家子弟,怎能少了我陆伯言?”
陆逊一听刘基要去舒城,立即跟着说道。
“好,你我兄弟,刚刚说过同生共死,此番就一同去会一会孙伯符。”
刘基点头,陆逊是统帅之才,历史上却大器晚成,原因就是陆家衰落,早年不得孙权重用,现在有机会让陆逊早早经历战事,说不定陆逊的能力和功绩会更加的全面。
一番计定之后,太史慈、陆逊分别下去点齐将士出征,刘基将许邵留了下来,又亲近的叙说了一会。
许邵死于兴平二年,也就是今年的冬天。
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五岁。
这背后的原因,有病情加重使然,但更重要的是,刘繇接连兵败,许邵作为刘繇的谋主,心灰意冷,沮丧失落所致。
可以说,许邵和刘繇一荣既荣,一损俱损。
刘基要借父之名,图皇图霸业,许邵的作用发挥很是重要。
“许师,还有件事,你替我将这一封送给吾父,我在信中已告知,豫章太守归属早有定论,诸葛玄比朱皓先到任,当为太守。”
刘基从书案底下拿出另一封帛信,交到许邵手里。
“敬舆,诸葛玄是刘表所表奏,朱皓是朝廷任命,为何要挺诸葛玄而弃朱皓?”
许邵皱眉问道。
“许师可知,朱皓虽是朝廷任命的太守,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堂之事多为曹氏所掌控,若是朱皓当了豫章太守,多半不会支持吾父。而诸葛玄则不然,其太守之位名不正言不顺,要想巩固地位,唯有得到吾父认可,方能成事.....。”
刘基概概而谈,阐述自己对豫章郡归属的见解。
在历史上,刘繇最后选择支持朱皓,驱逐诸葛玄,这个选择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但问题是,朱皓的能力,与其父朱儁相比,差距太大,刘繇指望朱皓支持自己,就是奢望。
既然朱皓无能,刘基自然要选诸葛玄作为豫章太守,其真实的目的,自然不是诸葛玄,而是还在豫章定居,尚未移居荆州隆中的诸葛亮。
袁家四世三公,袁术是门阀后代,名气虽然很大,但在打仗方面,袁术却是弱鸡中的弱鸡,前期主要靠孙坚打天下,后期则靠孙策涮战绩。
孙坚一死,袁术就被曹操打得惶惶如丧家之犬。
孙策跑到江东自立,袁术的势力就土崩瓦解,最后只能在大逃亡中呕血斗余而死。
这血量,也是足足的。
许邵听罢刘基之言,倒吸一口凉气。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敬舆,我现在相信,笮融是败在你的手里了。”
若是能让孙策有了异心,袁术就是人见人欺的货色。
刘基小小年纪,就有这般心计,想到这里,许邵看向刘基的眼神越发的异样。
本来,他是对朝廷失望才投奔刘繇,却不想刘繇徒有虚名,却无决断的魄力,现在突然发现刘基这颗好苗子,许邵失望的心绪又重新提振起来。
“许师,你是月旦评的相士,又是汝南名士,这如何让人相信袁术要称帝,就靠你了。”
“我还有一言相赠,袁术听信相士之言,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以为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
刘基看许邵神情,便知已经说动这位大相师,最后干脆再助力一把火。
在汝南平舆老家,许邵和堂兄许靖一起创建月旦评,曾经风云一时,这等靠嘴皮子吃饭的点评,最考验的就是许氏兄弟的博学强记能力。
《春秋谶》这等散落于民间的迭籍,别人不知其出处,许邵却肯定有听闻。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话不是出自《春秋谶》吗,是哪个狗屁相士说的,袁公路也算是一方诸侯,竟也相信此等胡编乱造之言,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许邵长叹一声,对袁术倒行逆施的行为很不理解。
当初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袁术虽然不是盟主,但也是诸侯中官职、名望最大的一个,包括许邵、许靖在内的名士都曾对袁术寄以厚望,但现在来看,他们看错人了。
“许师可能不知,孙策之所以带兵进攻庐江,原因就是袁术许诺他为九江郡太守,其实,孙策是被骗了,袁术中意的九江郡太守,是更为听话的陈纪,而不是桀骜不驯的孙策。”
刘基见许邵、太史慈、陆逊已经信了他的判断,趁热打铁又爆了袁术、孙策之间的一个隐秘。
“这等机密之事,敬舆如何能得知,莫非袁公路身边亲信之中,有敬舆的间作。”
陆逊在旁听着刘基、许邵对答,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这个新结拜的义兄,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到惊异,尤其是对时局的判断、对敌情的了解,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除了间作的功劳之外,陆逊想不出还有其他的解释。
在成功游说了许邵之后,刘基又把目光投向太史慈。() ()
“当初孔融被黄巾寇管亥困于北海郡时,子义曾单骑出城,向平原相刘备求援,今日陆太守被困舒城,不知子义可愿再领本部人马赶到舒城,协助陆氏子弟守城。”
太史慈一下激动的站起,大声道:“小郎君放心,孙策不过是靠孙坚旧部显能,若是撞到我的手里,且让他来得,回不得。”
这段时间,孙策借着攻打庐江的战事声名鹊起,小霸王的称号也传扬开来,让太史慈很是不忿。
“哈哈,单挑的话,孙策不是子义对手,不过,此人身边有程普、黄盖、韩当等数员勇将,子义独身前往,我也不甚放心,所以,出兵救援舒城,我和你同往。”
刘基笑了笑,说道。
孙策身边兵多将广,更有可能连周瑜也已收拢到帐下,为了保险起见,刘基最后还是决定,和太史慈一起去舒城。
“敬舆要去救吾陆家子弟,怎能少了我陆伯言?”
陆逊一听刘基要去舒城,立即跟着说道。
“好,你我兄弟,刚刚说过同生共死,此番就一同去会一会孙伯符。”
刘基点头,陆逊是统帅之才,历史上却大器晚成,原因就是陆家衰落,早年不得孙权重用,现在有机会让陆逊早早经历战事,说不定陆逊的能力和功绩会更加的全面。
一番计定之后,太史慈、陆逊分别下去点齐将士出征,刘基将许邵留了下来,又亲近的叙说了一会。
许邵死于兴平二年,也就是今年的冬天。
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五岁。
这背后的原因,有病情加重使然,但更重要的是,刘繇接连兵败,许邵作为刘繇的谋主,心灰意冷,沮丧失落所致。
可以说,许邵和刘繇一荣既荣,一损俱损。
刘基要借父之名,图皇图霸业,许邵的作用发挥很是重要。
“许师,还有件事,你替我将这一封送给吾父,我在信中已告知,豫章太守归属早有定论,诸葛玄比朱皓先到任,当为太守。”
刘基从书案底下拿出另一封帛信,交到许邵手里。
“敬舆,诸葛玄是刘表所表奏,朱皓是朝廷任命,为何要挺诸葛玄而弃朱皓?”
许邵皱眉问道。
“许师可知,朱皓虽是朝廷任命的太守,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堂之事多为曹氏所掌控,若是朱皓当了豫章太守,多半不会支持吾父。而诸葛玄则不然,其太守之位名不正言不顺,要想巩固地位,唯有得到吾父认可,方能成事.....。”
刘基概概而谈,阐述自己对豫章郡归属的见解。
在历史上,刘繇最后选择支持朱皓,驱逐诸葛玄,这个选择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但问题是,朱皓的能力,与其父朱儁相比,差距太大,刘繇指望朱皓支持自己,就是奢望。
既然朱皓无能,刘基自然要选诸葛玄作为豫章太守,其真实的目的,自然不是诸葛玄,而是还在豫章定居,尚未移居荆州隆中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