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村坐落在鹤歇山下,生产队里总共就十户人。大部分人家都是七八口人,多得十来口人也是有的,人多粮食就不够。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吃粗粮,玉米,红薯,糙米,至于大白米饭,平常人家一年也难得吃几次,想只吃大米饭饱肚子那更是不可能。有那人多又自私的人家,为着一顿大白米饭能打破头。
加上常驻在方家的于家姐弟,方家十一口人,只有五个壮劳力,条件是蛮艰苦。和村里绝大部分人家一样,一年之中也只有生产队的两次杀猪才能吃到肉。分的肉也不多,平均下来,一人能吃到的肉,不超过五片。
一年吃不到五片肉啊!
不过,对于于悦来说,有饭吃,能吃饱饭,那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方家最高一辈的是方外婆和方外爷。
两个老人的下面有三兄弟。
于悦的大舅和大舅妈,他们的三个女儿已经出嫁了。
于悦的三舅和三舅妈,以及他们的一儿一女。
于悦的四舅是老来子,目前二十一了,还没有结婚
于悦的妈妈是老二,嫁给了本村的于家。
方爷爷有先见之明一早就把家给分了,他一碗水端平,连已经出嫁的方玉珍也有一份。这也就是姐弟俩还能住在方家的原因。
村里的人开始觉得方爷爷脑袋真是方脑壳,怎么会在壮年的时候就想着分家,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后来家里兄弟姐妹小辈多起来,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时,又开始羡慕放老爷子的清静了。
不过,人老了,把持着家里的大小事惯了,轻易也不愿意分家。
吵就吵吧,谁家还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方老爷子六十多岁了,常年在地里劳作的他身体很好,带着一帮儿子媳妇进来就声如洪钟地说:“老婆子,你今天做傻子好吃的了?我在三里地外就闻到咱家的肉味儿了。”
方家虽是分家了,不过,农忙的时候却是在一起吃的。儿子媳妇们农忙腾不出手来做饭,做爹妈的,又怎么会看着他们挨饿。
方外婆脸带笑意,嘴里却是不饶人,“我还不晓得你是狗变的,十里外你闻得到肉气味儿不?”
方老爷子嘿嘿的笑着,也不反驳。
人多力量大,厨房里坐不下这么多人,男人们将桌椅放在院子里,舅妈们带着儿女舀饭上桌。方外婆从坛子里取了一海碗泡菜,放在桌子中间。
一个泡菜坛快见底了,人多,泡菜消耗得也快。
“哎呦,里面真有肉!”于悦的堂妹方敏玉端着饭碗,闻一闻,看一看,惊喜!
众人齐齐看向手中的碗,红色的是红薯,黄色的是玉米粉,白色的是大米,红黄白之间密布着土黄色的肉粒。很有默契地齐齐咽了一口水。
“是有肉,你三姐一早就去供销社买肉了。”方外婆说,她可得提点大家,今天是谁花的钱。别人的好要记着回报,好日子才能长久。
一人端着一碗瘦肉粥,低头快速地刨,整个院子里只听见“呼呼呼”,粥入喉咙的声音。一碗不够,再来一碗.。
方外婆只吃了一碗,绒绒的瘦肉粥,她多少年没有吃到过了。外孙女做事,真是有心。
两碗瘦肉粥下肚,大舅妈觉得肚子滚圆,一早起来劳动的疲倦感消失殆尽:“幺妹,今天你不要洗碗,我和你三舅妈洗!”
三舅妈也附和:“对,幺妹,你去耍一会儿吧。灶台上的事你不要管了。”
方外婆看见儿媳妇这样懂事,心下满意。总不能让外孙女既出钱又出力吧!
于悦乐得甩手,比起做洗刷刷这些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成就感的事情,她更愿意做菜,上坝干活儿!
女人们洗碗,男人们也不闲,在方老爷子的带领下去自留地里忙活。
“老头子,泡菜要没的了,挖点生姜回来泡!”方外婆在背后提醒。
于悦拿着大棒骨准备回去炖给她爸喝汤,方外婆用碗给她装了两个鸡蛋,“拿回去,给你爸补补。”
一旁正在洗碗的两个儿媳妇看见一愣,见到婆婆看过来,忙低下头。分了家,各家都养了两只鸡,方外婆自己也养了两只。
“幺妹,你今天花钱买肉给大家吃,外婆都记在心里。这两个鸡蛋,你就不要推了。”
方悦接过,看到两个舅妈偷眼看过来,没说话。她也没推辞,端着碗离开回家。
大棒骨真是被剔得很干净啊,丁点儿肉也没有。
方玉珍嫌弃地说:“拿给狗吃,狗都不吃。”
于火明:……
他听女儿说,这是要炖给他补身体的。
“妈,咱们的弯刀在哪里?我把它宰开,好炖。”
“在米缸底下,你别把刀口宰豁了,用刀背宰。算了,我来宰——”方玉珍做惯了农活,力气大。哼哧哼哧就按照女儿的要求,敲破了大骨。
骨头丢在锅里,加上冷水,等水开了,撇去浮沫,放姜葱,小火慢熬。
这个季节田里没有萝卜,不然大棒骨炖萝卜也好吃。
自留地里只有一些黄瓜,辣椒,豇豆,都是已经有些焉了。
“妈,咱家还有豆子麦?”
“黄豆,红豆都有一些,你拿来干嘛?”
“你拿点黄豆来,用来和骨头一起炖。”
柴火锅没有大院里的蜂窝煤灶方便,总得要人看守。
……
每天四五点上坝,深夜才能入睡的日子,终于在白露到来的时候,结束了。
于悦担心,每天家人们都有肉吃会不会长胖,会不会被人看出来。事实证明,她的担忧是多余的,秋收实在是太苦,每天每人吃进肚里的那不到一两的肉,也只能缓解秋收的劳累。
不过,即便这样,还是有人看出了不同。
下工路上,就有人拦住问:“咦,我看你都没瘦,你外婆给你啥好吃的了?”
于悦笑呵呵地回:“吃肉了。”
旁边的人惊讶地看过来,于家的生活条件啥时候这么好了?
方玉珍心里一紧,全家人是被禁口过的,自然不会说每天吃肉的事,幺妹可不能虚荣炫耀,漏了自己的底。毕竟,自家还欠着生产队的钱。别人知道自家有钱吃肉,却不还生产队的钱,会跑过来戳脊梁骨的。
“幺婆婆,你没有看到我每天都提桶挖泥鳅啊!”
幺婆婆嘴一撇,她年轻时坐月子家里没钱买肉,她男人就去挖泥鳅,吃了三个月。这一辈子她都不想再吃那玩意儿了,她嫌弃地弯下三角眼:“泥鳅?你能吃得下?”
“幺婆婆,你不吃泥鳅吃肉啊?难怪我看你也没有瘦。”于悦笑着说,一脸天真。
众人的视线转向幺婆婆,怀疑地看着她。
幺婆婆心里紧了一下,双手摸了摸布满皱纹的脸,三角眼里布满了紧张,不会是她儿子悄悄去打猎的事被发现了吧?唉,只怪两家住得太近。她赶紧找了一个借口溜了:“我哪里有这个福气哦!我还要去割猪草。”
看着小脚老婆婆蹒跚又快速地走的样子,于悦将手放在嘴边做成喇叭在背后喊:“幺婆婆,我看到绢儿姐才割了一背篼猪草。”
幺婆婆一听,差点崴了脚。
……
不管怎么样,秋收最忙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剩下就是晾晒,交公粮了。这就轻松多了,下午上工回来,于悦给她爸炖着大骨头汤,边琢磨着,琢磨贴秋膘的事情。
院子里进来了三个妇人。
于悦看她们气势汹汹不打招呼,就粗暴地掀开篱笆门闯了进来,就知道来者不善。
果然,刘三嫂杀气腾腾地喝问:“方玉珍,你给老子出来!”
于悦盖好锅盖,跑出来问:“刘三婶,刘二婶,刘幺奶,啥子事喊我妈?她不在,你们进来坐一会儿,她马上就回来。”
“啥子事,你妈她晓得。欠债不还这么多年,她还有脸嗦?”刘三嫂声音很大,旁边的邻居已经在院子边看了。
“哦,那你们着急的话,我现在就出去找人。你们等一哈哈儿,我去去就回。”说着,于悦不等她们回答,就跑出了门,直奔村长家。
刘家逼债,这个桥段小说里有,因为他们逼债,加上于火明需要用钱,于悦就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刘家,也算造成于悦悲剧的间接凶手。
何况,那算什么债?于家没有上门去质问他刘家,她们倒是厚脸皮过来了。
于悦前腿迈进村长家,方玉珍后脚就回来了,看到自己的男人扶着墙,也不知道刘家几个女人说了什么,自家男人面红耳赤地在咳嗽。眼看这一阵,每天都有肉吃,男人病养得不错,已经不怎么咳了。
但今天又被几个女人惹的又咳了,她气就不打一错来。
同样是住家户,她还不知道刘家是什么人?竟把好不容易将养好一点的病人硬逼出来盘问。胸中的怒火压抑不住,腾腾腾地往上冒,气冲冲地指着刘三嫂就骂:“龟儿子刘三碗,你好想男人安?想,你去找你自家的啊?跑过来找我男人算啥子?”
刘三嫂最烦别人叫她“刘三碗”,因为她家里穷,从小没有怎么吃过白米饭。以致于第一次到夫家相亲,就吃了三大碗米饭,叫人背地里笑了好久,这绰号就留下了。
被戳到短处,刘三碗很暴躁,“方!玉!珍!我又没有吃你家的饭,你管我吃三碗还是四碗,关你锤子事!”
“那你跑到这儿来做啥?真是起了打猫儿心肠,跑来找火明?就你这鬼样自,我家火明昨会要你?全生产队全公社的女人都死光了,也不得找你!”
“你——”被方玉珍一阵抢白,刘三碗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只能你你你个不停。
方玉珍边给于火明顺气,边接过话题:“你,你什么你,你给老子滚。把我男人气病了,别说你刘三碗,刘三十碗你都赔不起!”
刘三碗骂不过,气得拿起墙角木棍准备开打。
一旁的刘二嫂拉住她,说道:“玉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就算骂过刘三碗…刘三嫂,也是要还钱的。不如我们进屋,好好说。”
“好好说?说个屁!我不在家,你们逼我男人出来的时候,昨个不好好说?是你们先不讲理噻,我才不讲理的!”
这是事实,刘二嫂不好反驳。
“玉珍啊,上一辈的事,你不清楚。欠钱的事情,你家火明是晓得喃,不信你问他。那二十块的事是真的,咱们进去说?免得邻居过来看到不安逸。”刘幺奶比方外婆要小一些,体型也微胖,看上去一副慈祥的样子。
一个村里,谁还不知道谁啊,方玉珍并没有被她的这副伪善迷惑住,不客气地说:“刘幺奶,不是我不相信你刘家没有20块钱,就是有——”
“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哪家人在你家借到过钱。”
“当初,你弟妹生娃娃大出血,你亲弟弟跑过来借五块钱,你都没有借。”
“人命关天,还是亲弟弟你都没有借钱,你还借钱给于家?”
方玉珍冷哼:“我不信,除非是刘家做了啥子对不起于家的事!”
听到这话,刘幺奶眼皮一跳,心虚地说道:“这不是钱已经借给火明他爹了,哪里有钱再给弟弟。说到我弟弟那婆娘,也是苦命的。就是因为我没得出息把钱借给了于家,没钱去医院,人就这么没了——”
刘幺奶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越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拍着大腿嚎道:“我也是等这么多年才上门来要债,够厚道了噻?你赶紧还了我那二十块钱,我好给我弟妹买点纸钱烧给她赔罪——”
“刘幺奶,既然你口口声声地说我于家欠你二十块钱,不如趁现在村干部都在,你把当年借钱的事情从来到尾说一下,如果是我于家欠你钱,立马还给你,绝不拖欠!”
刘幺奶看到于悦身后,是村长,队长,书记,他们背后是方家一大群人,再后面就是看热闹的社员了。
乌泱泱的一群人。
这…是要公审?
加上常驻在方家的于家姐弟,方家十一口人,只有五个壮劳力,条件是蛮艰苦。和村里绝大部分人家一样,一年之中也只有生产队的两次杀猪才能吃到肉。分的肉也不多,平均下来,一人能吃到的肉,不超过五片。
一年吃不到五片肉啊!
不过,对于于悦来说,有饭吃,能吃饱饭,那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方家最高一辈的是方外婆和方外爷。
两个老人的下面有三兄弟。
于悦的大舅和大舅妈,他们的三个女儿已经出嫁了。
于悦的三舅和三舅妈,以及他们的一儿一女。
于悦的四舅是老来子,目前二十一了,还没有结婚
于悦的妈妈是老二,嫁给了本村的于家。
方爷爷有先见之明一早就把家给分了,他一碗水端平,连已经出嫁的方玉珍也有一份。这也就是姐弟俩还能住在方家的原因。
村里的人开始觉得方爷爷脑袋真是方脑壳,怎么会在壮年的时候就想着分家,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后来家里兄弟姐妹小辈多起来,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时,又开始羡慕放老爷子的清静了。
不过,人老了,把持着家里的大小事惯了,轻易也不愿意分家。
吵就吵吧,谁家还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方老爷子六十多岁了,常年在地里劳作的他身体很好,带着一帮儿子媳妇进来就声如洪钟地说:“老婆子,你今天做傻子好吃的了?我在三里地外就闻到咱家的肉味儿了。”
方家虽是分家了,不过,农忙的时候却是在一起吃的。儿子媳妇们农忙腾不出手来做饭,做爹妈的,又怎么会看着他们挨饿。
方外婆脸带笑意,嘴里却是不饶人,“我还不晓得你是狗变的,十里外你闻得到肉气味儿不?”
方老爷子嘿嘿的笑着,也不反驳。
人多力量大,厨房里坐不下这么多人,男人们将桌椅放在院子里,舅妈们带着儿女舀饭上桌。方外婆从坛子里取了一海碗泡菜,放在桌子中间。
一个泡菜坛快见底了,人多,泡菜消耗得也快。
“哎呦,里面真有肉!”于悦的堂妹方敏玉端着饭碗,闻一闻,看一看,惊喜!
众人齐齐看向手中的碗,红色的是红薯,黄色的是玉米粉,白色的是大米,红黄白之间密布着土黄色的肉粒。很有默契地齐齐咽了一口水。
“是有肉,你三姐一早就去供销社买肉了。”方外婆说,她可得提点大家,今天是谁花的钱。别人的好要记着回报,好日子才能长久。
一人端着一碗瘦肉粥,低头快速地刨,整个院子里只听见“呼呼呼”,粥入喉咙的声音。一碗不够,再来一碗.。
方外婆只吃了一碗,绒绒的瘦肉粥,她多少年没有吃到过了。外孙女做事,真是有心。
两碗瘦肉粥下肚,大舅妈觉得肚子滚圆,一早起来劳动的疲倦感消失殆尽:“幺妹,今天你不要洗碗,我和你三舅妈洗!”
三舅妈也附和:“对,幺妹,你去耍一会儿吧。灶台上的事你不要管了。”
方外婆看见儿媳妇这样懂事,心下满意。总不能让外孙女既出钱又出力吧!
于悦乐得甩手,比起做洗刷刷这些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成就感的事情,她更愿意做菜,上坝干活儿!
女人们洗碗,男人们也不闲,在方老爷子的带领下去自留地里忙活。
“老头子,泡菜要没的了,挖点生姜回来泡!”方外婆在背后提醒。
于悦拿着大棒骨准备回去炖给她爸喝汤,方外婆用碗给她装了两个鸡蛋,“拿回去,给你爸补补。”
一旁正在洗碗的两个儿媳妇看见一愣,见到婆婆看过来,忙低下头。分了家,各家都养了两只鸡,方外婆自己也养了两只。
“幺妹,你今天花钱买肉给大家吃,外婆都记在心里。这两个鸡蛋,你就不要推了。”
方悦接过,看到两个舅妈偷眼看过来,没说话。她也没推辞,端着碗离开回家。
大棒骨真是被剔得很干净啊,丁点儿肉也没有。
方玉珍嫌弃地说:“拿给狗吃,狗都不吃。”
于火明:……
他听女儿说,这是要炖给他补身体的。
“妈,咱们的弯刀在哪里?我把它宰开,好炖。”
“在米缸底下,你别把刀口宰豁了,用刀背宰。算了,我来宰——”方玉珍做惯了农活,力气大。哼哧哼哧就按照女儿的要求,敲破了大骨。
骨头丢在锅里,加上冷水,等水开了,撇去浮沫,放姜葱,小火慢熬。
这个季节田里没有萝卜,不然大棒骨炖萝卜也好吃。
自留地里只有一些黄瓜,辣椒,豇豆,都是已经有些焉了。
“妈,咱家还有豆子麦?”
“黄豆,红豆都有一些,你拿来干嘛?”
“你拿点黄豆来,用来和骨头一起炖。”
柴火锅没有大院里的蜂窝煤灶方便,总得要人看守。
……
每天四五点上坝,深夜才能入睡的日子,终于在白露到来的时候,结束了。
于悦担心,每天家人们都有肉吃会不会长胖,会不会被人看出来。事实证明,她的担忧是多余的,秋收实在是太苦,每天每人吃进肚里的那不到一两的肉,也只能缓解秋收的劳累。
不过,即便这样,还是有人看出了不同。
下工路上,就有人拦住问:“咦,我看你都没瘦,你外婆给你啥好吃的了?”
于悦笑呵呵地回:“吃肉了。”
旁边的人惊讶地看过来,于家的生活条件啥时候这么好了?
方玉珍心里一紧,全家人是被禁口过的,自然不会说每天吃肉的事,幺妹可不能虚荣炫耀,漏了自己的底。毕竟,自家还欠着生产队的钱。别人知道自家有钱吃肉,却不还生产队的钱,会跑过来戳脊梁骨的。
“幺婆婆,你没有看到我每天都提桶挖泥鳅啊!”
幺婆婆嘴一撇,她年轻时坐月子家里没钱买肉,她男人就去挖泥鳅,吃了三个月。这一辈子她都不想再吃那玩意儿了,她嫌弃地弯下三角眼:“泥鳅?你能吃得下?”
“幺婆婆,你不吃泥鳅吃肉啊?难怪我看你也没有瘦。”于悦笑着说,一脸天真。
众人的视线转向幺婆婆,怀疑地看着她。
幺婆婆心里紧了一下,双手摸了摸布满皱纹的脸,三角眼里布满了紧张,不会是她儿子悄悄去打猎的事被发现了吧?唉,只怪两家住得太近。她赶紧找了一个借口溜了:“我哪里有这个福气哦!我还要去割猪草。”
看着小脚老婆婆蹒跚又快速地走的样子,于悦将手放在嘴边做成喇叭在背后喊:“幺婆婆,我看到绢儿姐才割了一背篼猪草。”
幺婆婆一听,差点崴了脚。
……
不管怎么样,秋收最忙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剩下就是晾晒,交公粮了。这就轻松多了,下午上工回来,于悦给她爸炖着大骨头汤,边琢磨着,琢磨贴秋膘的事情。
院子里进来了三个妇人。
于悦看她们气势汹汹不打招呼,就粗暴地掀开篱笆门闯了进来,就知道来者不善。
果然,刘三嫂杀气腾腾地喝问:“方玉珍,你给老子出来!”
于悦盖好锅盖,跑出来问:“刘三婶,刘二婶,刘幺奶,啥子事喊我妈?她不在,你们进来坐一会儿,她马上就回来。”
“啥子事,你妈她晓得。欠债不还这么多年,她还有脸嗦?”刘三嫂声音很大,旁边的邻居已经在院子边看了。
“哦,那你们着急的话,我现在就出去找人。你们等一哈哈儿,我去去就回。”说着,于悦不等她们回答,就跑出了门,直奔村长家。
刘家逼债,这个桥段小说里有,因为他们逼债,加上于火明需要用钱,于悦就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刘家,也算造成于悦悲剧的间接凶手。
何况,那算什么债?于家没有上门去质问他刘家,她们倒是厚脸皮过来了。
于悦前腿迈进村长家,方玉珍后脚就回来了,看到自己的男人扶着墙,也不知道刘家几个女人说了什么,自家男人面红耳赤地在咳嗽。眼看这一阵,每天都有肉吃,男人病养得不错,已经不怎么咳了。
但今天又被几个女人惹的又咳了,她气就不打一错来。
同样是住家户,她还不知道刘家是什么人?竟把好不容易将养好一点的病人硬逼出来盘问。胸中的怒火压抑不住,腾腾腾地往上冒,气冲冲地指着刘三嫂就骂:“龟儿子刘三碗,你好想男人安?想,你去找你自家的啊?跑过来找我男人算啥子?”
刘三嫂最烦别人叫她“刘三碗”,因为她家里穷,从小没有怎么吃过白米饭。以致于第一次到夫家相亲,就吃了三大碗米饭,叫人背地里笑了好久,这绰号就留下了。
被戳到短处,刘三碗很暴躁,“方!玉!珍!我又没有吃你家的饭,你管我吃三碗还是四碗,关你锤子事!”
“那你跑到这儿来做啥?真是起了打猫儿心肠,跑来找火明?就你这鬼样自,我家火明昨会要你?全生产队全公社的女人都死光了,也不得找你!”
“你——”被方玉珍一阵抢白,刘三碗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只能你你你个不停。
方玉珍边给于火明顺气,边接过话题:“你,你什么你,你给老子滚。把我男人气病了,别说你刘三碗,刘三十碗你都赔不起!”
刘三碗骂不过,气得拿起墙角木棍准备开打。
一旁的刘二嫂拉住她,说道:“玉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就算骂过刘三碗…刘三嫂,也是要还钱的。不如我们进屋,好好说。”
“好好说?说个屁!我不在家,你们逼我男人出来的时候,昨个不好好说?是你们先不讲理噻,我才不讲理的!”
这是事实,刘二嫂不好反驳。
“玉珍啊,上一辈的事,你不清楚。欠钱的事情,你家火明是晓得喃,不信你问他。那二十块的事是真的,咱们进去说?免得邻居过来看到不安逸。”刘幺奶比方外婆要小一些,体型也微胖,看上去一副慈祥的样子。
一个村里,谁还不知道谁啊,方玉珍并没有被她的这副伪善迷惑住,不客气地说:“刘幺奶,不是我不相信你刘家没有20块钱,就是有——”
“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哪家人在你家借到过钱。”
“当初,你弟妹生娃娃大出血,你亲弟弟跑过来借五块钱,你都没有借。”
“人命关天,还是亲弟弟你都没有借钱,你还借钱给于家?”
方玉珍冷哼:“我不信,除非是刘家做了啥子对不起于家的事!”
听到这话,刘幺奶眼皮一跳,心虚地说道:“这不是钱已经借给火明他爹了,哪里有钱再给弟弟。说到我弟弟那婆娘,也是苦命的。就是因为我没得出息把钱借给了于家,没钱去医院,人就这么没了——”
刘幺奶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越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拍着大腿嚎道:“我也是等这么多年才上门来要债,够厚道了噻?你赶紧还了我那二十块钱,我好给我弟妹买点纸钱烧给她赔罪——”
“刘幺奶,既然你口口声声地说我于家欠你二十块钱,不如趁现在村干部都在,你把当年借钱的事情从来到尾说一下,如果是我于家欠你钱,立马还给你,绝不拖欠!”
刘幺奶看到于悦身后,是村长,队长,书记,他们背后是方家一大群人,再后面就是看热闹的社员了。
乌泱泱的一群人。
这…是要公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