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制茶的理由,周钧最终还是将陆羽留了下来。</P>

    既然陆羽没有离开,同为友人的李季兰和聂玄鸾,自然也不打算返回江南。</P>

    周钧在城中寻了一处尼庵,将这二女安置了下来,又在官所旁选了一宅子,让陆羽住了进去。</P>

    安排好这位茶圣,周钧找来孔攸和郭子仪,开始商量接下来的方针策略。</P>

    当下,燕军大将田承嗣占据潼关,阻隔了唐军去往洛阳的通路。</P>

    郭子仪有意令唐军休整一段时间,再一鼓作气,继续攻打潼关,彻底解决长安之困。</P>

    但是潼关易守难攻,战事如果一旦拖长,南方淮阳的燕军,就会趁虚而入,直攻长安。</P>

    如果出现那样的情况,唐军就会腹背受敌。</P>

    所以,郭子仪的提议是,等待后方辎重队,运来更多的重炮和火药,以火力优势尽快突破潼关的城防,将战局转为主动。</P>

    说到战局,周钧想起一人,开口问道:“燕军大将安守忠呢?”</P>

    孔攸:“在爆炸中伤了内脏,如今在囚牢中静养,每日里不吃不喝,说是要为伪燕皇帝尽忠。”</P>

    周钧:“为伪燕皇帝尽忠?就怕安庆绪等不到了……随他去吧。”</P>

    听见周钧这话,郭子仪和孔攸都是一愣。</P>

    周钧言者无心,郭子仪和孔攸却都将这话,记在了心里。</P>

    布置完军事安排,周钧开始商议民生和政务。</P>

    周钧先是问道:“逮捕了那些与伪朝勾连的犯人之后,长安城如今怎样了?”</P>

    孔攸:“海捕犯人之后,城中贴出了安民令,如今算是安定了下来。但长安刚刚平息战事,城内满目疮痍,在户丁口已经降到十万左右,而且城中尤其是南城,流民聚集,缺衣少粮,有了暴乱的隐患。”</P>

    “不仅如此,朝务繁重,如今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差事,都是军中典吏在代职,一番通算下来,人手还是不足,到处都是缺人。”</P>

    周钧:“我已经向凉城发了文书,让高适领文官和吏差,速速赶来长安,承担起朝中的大小事务。”</P>

    说到这里,周钧心中也是庆幸。</P>

    还好当初安西都护府,对于人才储备一事,做的还算到位。</P>

    封常清一方面将中原迁来的百姓,按照职业、履历进行区分,再从中挑选出一些家世清白、又念过书的人,去移民区的政务岗位工作;另一方面,焉耆等地设有大型的封闭性镇集,要求每个进入镇集的官奴婢,读书写字,学习技能,也为安西的人才库做出了许多贡献。</P>

    正是由于安西人才济济,在凉城兵乱、朝中文臣致仕之后,周钧才能下令,将大批的安西官员迁至凉城,来填补空缺。</P>

    同理,长安平定,周钧拒绝了宗室和阀贵的效忠,安西、凉城两地的新晋官员,也是他管理长安的最大底气。</P>

    说完了官员岗位的安排,周钧打算和郭子仪和孔攸,谈一谈城内的民生。</P>

    周钧:“城内有多少流民?百姓尚能温饱?”</P>

    孔攸:“长安北城鲜有流民,但那些定居在北城中的百姓,个个都是穷困潦倒,今早有巡卫来报,有人甚至饿死在了街口;至于南城,情况更是严重,那里的流民虽然尚无具体统计,但根据派去官员的探查,流民搭棚遮天蔽日,市井人山人海,数量怕是过万,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什么食物。”</P>

    周钧:“怎么会这样?这些百姓从前是怎么活下来的?”</P>

    孔攸:“燕军尚未败退之时,长安人心惶惶,商道几乎中断,市集久无客商,长安百姓缺乏生计,只能依附于伪朝臣工、阀贵门户、将领军士,为其做工效力,混得一份职事。”</P>() ()

    周钧:“眼下燕军败退,门阀破除,他们就没了生活物资的来源?”</P>

    孔攸点头道:“燕军走的时候,不仅从百姓手中劫掠了大量的钱粮,而且还一把火烧了粮仓。长安百姓如今无粮可吃,唐军虽然设了救济,也雇了不少长安百姓代工杂务,但是毕竟杯水车薪。”</P>

    周钧点点头,陷入了沉思。</P>

    郭子仪开口说道:“丞相先前收缴宗室和阀贵的财产,可以拿出部分,赠给百姓,只要能撑到凉城的粮队抵达长安,情况就能有所好转。”</P>

    孔攸:“宗室和阀贵在长安城中的钱粮,如今已经整理出了阚册,丞相倘若同意救济……”</P>

    周钧说道:“十万百姓忍饥挨饿,钱粮必定是要放下去的;但是即便救济,也当定下一个章程。”</P>

    孔攸知晓周钧要说要务,找来纸笔,又铺在了案台上。</P>

    周钧:“既要让百姓不会挨饿,又要有事可做,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工代赈。”</P>

    郭子仪拱手道:“丞相说的,可是工赈?”</P>

    周钧:“不错,城池在战争中破损,亟待修复;官道久未维护,大多中断;城中建筑倒塌,需要重建;河道积淤严重,理应疏通;绿植杂草丛生,也要拔掉重新种植,这些都是工赈的项目。”</P>

    孔攸将此一一记下。</P>

    周钧又说道:“以工代赈是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便是以工代训。”</P>

    『以工代训』这一名词,郭子仪和孔攸都是第一次听到。</P>

    周钧解释道:“以工代赈,大多都是体力劳动,从事这些工作的对象人群,一般都是青壮男女。这种做法,有几个弊端。”</P>

    “一、只有青壮才能获取到工赈的报酬,老弱病残往往无法得到帮助。”</P>

    “二、工赈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当长安城内再无工赈需求的时候,这些百姓就会失去口粮的来源。”</P>

    “三、仅仅只是让百姓去做那些体力劳动,他们的个人技能没有提高,而且也无法帮助官府,得到更高水平的匠人和杂工,来帮助长安完成未来的发展规划。”</P>

    见郭子仪和孔攸还是有些不懂,周钧继续解释道:“比如长安需要在扶风重建马场,以供唐军使用,那么牧草的种植还有马匹的照顾,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早些年,负责这些工作的人员,不是死在兵乱之中,就是逃到了南方。”</P>

    “如今,官府就要从百姓之中,选取有经验或者有天赋的人,与其签订雇契,开设学堂,训练他们,以供日后之用。”</P>

    “总结下来,以工代训就是官府根据城市他日发展的需要,事先规划用人工种和用工规模,开设学堂,聘请老师,与被雇佣者事先签订契约,进行统一的训练和教导,已达到有业必有技的目的。”</P>

    郭子仪听到这里,连连叹服,只道是丞相有先见之明。</P>

    孔攸则问道:“丞相,那依您之见,长安他日究竟应当如何发展,又需要什么样的人呢?”</P>

    周钧:“长安百废待兴,但是商道中断,人口凋敝,朝廷也暂时无法重建。真要说起发展产业,尽快聚拢人气,其它法子短期无法奏效,只有一样东西,或许可以事先开始准备。”</P>

    孔攸:“丞相指的是……?”</P>

    周钧:“茶坊。”</P>

    孔攸与郭子仪对视了一眼,后者问道:“丞相指的是炒茶?”</P>

    周钧点头道:“长安城中恰巧来了一位茶学大师,灞川茶坊或许用不了多久,就能重新开张了。”

章节目录

大唐奴牙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夜尽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夜尽长并收藏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