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昕云殿,婉娘见母亲面色不虞,见四周无人,犹豫后开口道:“阿娘,怎么了?”</P>

    画月摇了摇头,向婉娘问道:“你在宫中数年,可有知心好友?”</P>

    虽然不明白母亲为何要问这个问题,婉娘还是回道:“二皇子算是一个,杜尚书家的四郎也算一个,纪翰林家的幼娘也是……不过,要说关系最好的,还是伯家的堂兄周尚。”</P>

    画月听到这里,感兴趣的问道:“那周尚我也见过,做事一板一眼,为人正直,但却不知变通,你如何与他成为好友的?”</P>

    婉娘:“他曾经与我打赌,输给了我,至于如何成为好友……这凉城之中的男女老少,无论怎么活着,人人都戴着面具,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唯有伯家的那个傻兄长,不顾个人得失,待人以诚,信守承诺,这般说起来,倒是有些父皇的风范……”</P>

    画月听见,摇头苦笑:“哪有你这般说自己的父亲。”</P>

    婉娘:“周尚虽然迂直,但是为人干练,办事能力也不错,再加上大伯周则如今身为门下省东台侍郎,伯婶虞氏在凉城贵眷中颇有人望,又与皇后乃是闺中密友。倘若能和他们处好关系,在宫中将来也可以转圜矛盾。”</P>

    画月:“与他们处好关系?转圜矛盾?”</P>

    婉娘:“阿娘当我不知?父皇宠溺你,早就引得皇后不满。阿娘本来就是外族人,来了大唐举目无亲,倘若此时再去争宠,除了给父皇徒增恶感,没有任何帮助。如今,最要紧的事情,不是冲在前头,给别人当卒,而是想办法与皇后缓和关系,将来再徐徐图之。”</P>

    画月听到这里,面露吃惊。</P>

    婉娘见状,得意洋洋的说道:“刚才,我虽然作陪,但是耳朵可一直竖着,解婕妤说了那么多,说到底还是怂恿阿娘去上位。但当下,阿娘在后宫之中,根基未稳,还是应当广交人脉,而不是随便树敌。”</P>

    画月:“你年岁还小,从哪里学来这些算计?”</P>

    婉娘:“阿娘莫不是忘了,我儿时在大食,什么风浪没有见过,暗杀、背叛、阴谋,太多太多,与这宫中又有何异?”</P>

    画月闻言,深深叹了口气。</P>

    宣文监的外院中,卢纶此时面对眼前那堆积如山的工作,头疼欲裂。</P>

    自从接了义务教育的差事,宣文监外院不仅要负责教材,还要负责推广,更要负责解疑,本来人手就不够,偏偏能做事的人还不多。</P>

    卢纶站起身,左右看了一圈,接着朝身边的同僚问道:“司中那些从事联络的文吏呢?”</P>

    同僚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对卢纶说道:“谪仙在瞻榆湖旁设了宴席,款待凉城以及附近州县的文人雅士,不少文吏都去陪宴了。”</P>

    听见同僚的话,卢纶心中憋火,沉声道:“圣上交待了义务教育一事,眼下教材虽然下发,但是不少地方的官塾,由于种种原因,阳奉阴违……为了处理此事,我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上官岂能只顾着玩乐?”</P>

    说完,卢纶不顾旁人劝阻,拿了文册,径直走出了官所,向着瞻榆湖一路行去。</P>

    还没走到湖边,卢纶就听见乐声和笑声。</P>

    走近再一看,只见须发皆白的李白,敞开胸襟,躺在一块大石之上,手中举着酒杯,对席内的宾客们吟道:“不见当年花下酒,回首人间不知处……”</P>

    卢纶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捧着一叠文册,站在了人群的外围,有心想要上前说些什么,但又心中犹豫。</P>

    一时之间,留也不是,走也不是。</P>

    过了好一会儿,李白喝完了酒,吟完了诗,留下众宾客在那里作乐,独自一人先离开了宴席。</P>

    卢纶见状,连忙追了上来,对李白说道:“李翰林,宣文监承了全国教育的差事……”</P>

    李白打了个酒嗝,醉眼惺忪的看向卢纶:“我知道,又如何了?”</P>() ()

    卢纶深呼吸一口气,壮着胆子说道:“监内诸事繁杂,人手本就不足,李翰林大设宴席,文吏们都随您去赴宴,司内能够做事的人,实在是不够。”</P>

    说完这话,卢纶垂下头,原本以为李白会发怒。</P>

    没料到后者只是笑着,对卢纶说道:“本来我还猜测,应当是哪位主事,过来向我提出质疑,没想到最后居然是你,跑来对我说了此事。”</P>

    卢纶脾气虽然好,但也年轻气盛,听了这话,忍不住回怼道:“李翰林的名气,在大唐之中如雷贯耳,卢某身轻言微,是万万比不上的。但是,圣上下旨,令宣文监处置教育一事,卢某虽然官职低微,但也不敢忘记圣恩!”</P>

    李白听见这话,哈哈大笑起来,一边拍着卢纶的肩膀,一边摇头道:“你这小子,难道听不出来,我刚才是在夸你?”</P>

    卢纶一愣。</P>

    李白:“监中那些主事和掌司,个个都是世故圆滑,不愿意得罪老夫,所以对于文宴一事,都是当做看不见,只是一个劲的命令手下的文吏,尽快推广义务教育。某举行文宴的时候,就在想了,也不知监中哪个人有这个气魄,能找我来规劝一二。”</P>

    对于李白的话,卢纶有些意外,但转念一想,又问道:“李翰林既然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文宴会遭人反对,不利于监中的职事,为何还要一意孤行,来举行宴会?”</P>

    李白拍了拍胸口,又打了个嗝,接着看向卢纶问道:“文宴遭人反对,的确不错,但不利于监中的职事,我却从未说过。”</P>

    卢纶有些懵了:“在监中大摆文宴,不仅耗费不小,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人力,怎么可能有利于监中的职事?”</P>

    李白:“我问你,宣文监当下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P>

    卢纶:“宣文馆自从奉旨推行义务教育,最大的麻烦就是将这个政策,推行到全国的州县里去。一是因为,州县里的官塾,不愿意接纳穷苦人家的孩子,官府也不愿意出资扩建塾所;二是因为,州县里的许多人家,观念陈旧,将孩子视作家中劳力,不愿他们去入塾念书、耽误农活。”</P>

    李白点点头,接着问道:“你可知晓,今日来赴宴的,都是些什么人?”</P>

    卢纶听见这个问题,一时怔在原地。</P>

    李白:“今日来的宾客,全部来自附近州县。一部分是有功名的秀才、举子、监生等等,一部分是地方上的文学泰斗或者大家,还有一些人,是周边十里八乡的乡绅、里正和县学。”</P>

    卢纶听到这里,面上露出吃惊。</P>

    李白笑着说道:“现在你懂了?这些人就是朝廷推行义务教育的最好帮手,那些秀才、举子大多出身寒门,不仅可以凭借功名与官府交涉,还能够现身说法,劝得百姓送子女入学;那些文学泰斗在地方上,不仅有文社,还有学党,社员和学生遍布在州县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往往说一句话,要比朝廷出一道法令还有用处;至于那些乡绅、里正和县学,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就更加关键了,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地方教育的建设。”</P>

    卢纶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面露惭愧,向李白躬身致歉。</P>

    李白摆摆手:“老夫看重的,是你的赤诚之心,你又何罪之有?再说了,这文宴的主意,也不是老夫想的。”</P>

    卢纶:“那是哪一位……?”</P>

    李白:“是子美跑来告诉老夫的……我知道,他想不出这样的点子,便追问究竟是谁的主意。杜甫那厮,实在熬不过去,只能说了实话。原来借着老夫的名声,举行文宴来劝学,这个主意居然是左相出的。”</P>

    卢纶:“左相?可是高适高达夫?”</P>

    李白:“除了他,还能有谁……老夫虽然与左相不对付,但这主意倒是不错,老夫也就采纳了。”

章节目录

大唐奴牙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夜尽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夜尽长并收藏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