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一张课桌
杨春生听得这话,顿感欣慰,不过他还是不想给儿子添麻烦。
杨兴武看到这个情况,朝着一旁的杨冬来喊道:
“二叔搭把手!”
“好嘞!”
杨冬来听到这话,当即答应一声,又拽了拽身旁的大哥。
“大哥,咱嗒说人不能忘本,小武现在这样不就是咱们所期望的吗?马上晌午了,咱们还没吃饭!上去帮着小武收拾一下!”
杨冬来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拽着杨春生。
杨春生被弟弟拽了一个趔趄,这才半推半就的帮着杨兴武搬着书和行李。
只是转身的时候,一张老脸笑的很是灿烂。
杨春生把架子车停在宿舍楼门口,杨兴武抱着书本带着父亲和二叔一起去了宿舍。
杨兴武根据原主的记忆,来到了宿舍,发现宿舍门锁着,杨兴武把书放到地上,从兜里拿出钥匙打开门。
三人进去之后,杨春生把书本放在中间的课桌上,杨冬来把行李放在杨兴武床位上。
一个宿舍有四个上下铺的木头床,不过此时宿舍的床铺只剩下三个。
杨兴武放下书本,这才有时间打量宿舍的环境。
宿舍内都是木制品为主,木床,木门,宿舍里靠窗的两个床铺之间搭了一根绳子,主要是挂毛巾用的,窗台上放了三个茶缸子,床板有的地方还烂了个大洞,坑坑洼洼的。
杨兴武把床铺好,进入夏天后,天气越来越热,行李也没多少,除了一套换洗的麻布衣服,枕头是麦壳儿的。
两个床单和一个草编的凉席,一个用来铺床,一个用来盖肚子,天气热,其实盖不盖都无所谓,有个短袖盖住肚脐眼就行。
杨兴武铺好床,把行李归置好之后,先是拿上搪瓷盆来到院子里用压水井打了半盆水,又拿起茶缸子,去食堂打了满满一大杯开水回来。
杨兴武回到看到父亲跟二叔两人聊的挺开心。
“嗒,二叔,洗洗手,吃饭!”
“我俩洗过了,你也洗洗!”
杨兴武听了这话,洗了洗手,从布袋子里拿出母亲昨晚蒸好的玉米面大馒头,递给了父亲和二叔,又拿出奶奶送的酱豆窝头,一分为三,一人分了一块儿。
三人吃着馒头就着酱豆窝头。
感觉到噎了,再喝一口搪瓷杯里的茶水。
一边吃饭,一边随意的聊着。
杨兴武吃完馒头,又从布袋里拿出奶奶煮好的鸡蛋准备分给两人,被二叔劝住了。
“你吃吧!你奶留给你补身子的,我们吃馒头就行!”
“就是,这几个鸡蛋,你一天吃俩,不然就放坏了,天气热!”
三个人一人干掉三个大馒头,这才吃饱。
这个时代的人们因为缺少油水,普遍都比较能吃,关键还不长肉!
几人刚吃完饭,宿舍就回来了人。
进来的几个同学,看到宿舍里的人,先是一愣,等看到一旁的杨兴武时这才反应过来。
纷纷问道:
“兴武,你咋样了?没事吧?”
“那天你昏倒可吓坏我们了!”
“是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看到你回来太好了!”() ()
“好多了,就是累的,休养了快一个月,这不就回来了!”
杨兴武积极地回应着舍友们的关心。
“那就好,那就好!”
三人上下打量了一遍杨兴武,看到他没大碍这才放心。
杨春生看到儿子同学回来了,顿时开始招呼道:
“吃饭没?来吃个馍!”
“叔,我们都吃过了回来的!”
“对叔,我们吃过回来的,馒头就留给兴武吧!”
三人跟杨春生聊了一会儿,这才回到自己床铺休息。
杨春生看到这一幕,连忙拉着杨兴武出了宿舍生怕打扰几人。
杨春生带着弟弟跟儿子,走到校园的树荫下休息。
杨春生的话不多,好像每一位父亲的话都不多,他从兜里掏出了一沓子钱,塞到杨兴武手里。
杨兴武看着手里的这把钱,最大的面值是五块钱的,五毛一毛的毛票也不少。
“这里面有十五块钱,你把五块钱还给徐老师,记得感谢他!
剩下十块钱,你留着花,临近考试,光吃那些馒头肯定不行,食堂要是有肉菜的话,可以隔三差五买上吃点!
没有的话,休息了可以去买点油馍吃,那个有油水!”
“嗒,我知道了!”
杨春生说着又拿出一把饭票,这是他刚才交给食堂的斤玉米面和加工费换来的饭票,去食堂吃饭的话,到时凭借这个打饭。
杨兴武接过之后,说道:
“嗒,一会儿我去上课,我那正好有两个床单,还有空床铺,你们睡一觉,半下午再走!”
“那不行,别耽误你们学习!”
“耽误啥?不耽误!我们都去上课了!”
杨兴武看到父亲有些意动,当即拉着父亲回了宿舍。
回到宿舍之后,宿舍的同学已经醒了,三人喊着杨兴武一起去上课。
杨兴武答应一声,把床单铺在自己上铺的空位上,交代了父亲和二叔几句,又问了问舍友下午上什么课,这才拿上书本和舍友一起出了宿舍。
杨春生看着宿舍没了人,当即就躺下睡了起来。
走了大半天的路,两人早就困的不行,刚一躺下就打起了呼噜。
杨兴武跟着三位舍友,来到高二四班的班级。
一抬头就看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正中间还有领袖像,杨兴武看着有些发白的黑板,泛黄的墙壁,一时间有点恍惚。
临近上课,班里的同学都已经到齐,只是偌大的教室,只有二三十人。
杨兴武找到自己的课桌,走到跟前,看着自己的课桌有点发呆。
在他们这个地方,学生读书是需要自带课桌的。
这张课桌是爷爷亲手给他打造的,他从学前班一直用到了现在,这张课桌陪着自己度过了十年的时间。
每年开学的时候,杨兴武就搬着书桌和凳子去学校,上完一学期的课再搬回来。
只是随着他学历越来越高,越走越远,这张课桌也见证了他一路走来的辛酸。
一人一桌就这么一路并肩作战,披荆斩棘,看着这张课桌,杨兴武一时间感慨万千!
杨兴武看到这个情况,朝着一旁的杨冬来喊道:
“二叔搭把手!”
“好嘞!”
杨冬来听到这话,当即答应一声,又拽了拽身旁的大哥。
“大哥,咱嗒说人不能忘本,小武现在这样不就是咱们所期望的吗?马上晌午了,咱们还没吃饭!上去帮着小武收拾一下!”
杨冬来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拽着杨春生。
杨春生被弟弟拽了一个趔趄,这才半推半就的帮着杨兴武搬着书和行李。
只是转身的时候,一张老脸笑的很是灿烂。
杨春生把架子车停在宿舍楼门口,杨兴武抱着书本带着父亲和二叔一起去了宿舍。
杨兴武根据原主的记忆,来到了宿舍,发现宿舍门锁着,杨兴武把书放到地上,从兜里拿出钥匙打开门。
三人进去之后,杨春生把书本放在中间的课桌上,杨冬来把行李放在杨兴武床位上。
一个宿舍有四个上下铺的木头床,不过此时宿舍的床铺只剩下三个。
杨兴武放下书本,这才有时间打量宿舍的环境。
宿舍内都是木制品为主,木床,木门,宿舍里靠窗的两个床铺之间搭了一根绳子,主要是挂毛巾用的,窗台上放了三个茶缸子,床板有的地方还烂了个大洞,坑坑洼洼的。
杨兴武把床铺好,进入夏天后,天气越来越热,行李也没多少,除了一套换洗的麻布衣服,枕头是麦壳儿的。
两个床单和一个草编的凉席,一个用来铺床,一个用来盖肚子,天气热,其实盖不盖都无所谓,有个短袖盖住肚脐眼就行。
杨兴武铺好床,把行李归置好之后,先是拿上搪瓷盆来到院子里用压水井打了半盆水,又拿起茶缸子,去食堂打了满满一大杯开水回来。
杨兴武回到看到父亲跟二叔两人聊的挺开心。
“嗒,二叔,洗洗手,吃饭!”
“我俩洗过了,你也洗洗!”
杨兴武听了这话,洗了洗手,从布袋子里拿出母亲昨晚蒸好的玉米面大馒头,递给了父亲和二叔,又拿出奶奶送的酱豆窝头,一分为三,一人分了一块儿。
三人吃着馒头就着酱豆窝头。
感觉到噎了,再喝一口搪瓷杯里的茶水。
一边吃饭,一边随意的聊着。
杨兴武吃完馒头,又从布袋里拿出奶奶煮好的鸡蛋准备分给两人,被二叔劝住了。
“你吃吧!你奶留给你补身子的,我们吃馒头就行!”
“就是,这几个鸡蛋,你一天吃俩,不然就放坏了,天气热!”
三个人一人干掉三个大馒头,这才吃饱。
这个时代的人们因为缺少油水,普遍都比较能吃,关键还不长肉!
几人刚吃完饭,宿舍就回来了人。
进来的几个同学,看到宿舍里的人,先是一愣,等看到一旁的杨兴武时这才反应过来。
纷纷问道:
“兴武,你咋样了?没事吧?”
“那天你昏倒可吓坏我们了!”
“是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看到你回来太好了!”() ()
“好多了,就是累的,休养了快一个月,这不就回来了!”
杨兴武积极地回应着舍友们的关心。
“那就好,那就好!”
三人上下打量了一遍杨兴武,看到他没大碍这才放心。
杨春生看到儿子同学回来了,顿时开始招呼道:
“吃饭没?来吃个馍!”
“叔,我们都吃过了回来的!”
“对叔,我们吃过回来的,馒头就留给兴武吧!”
三人跟杨春生聊了一会儿,这才回到自己床铺休息。
杨春生看到这一幕,连忙拉着杨兴武出了宿舍生怕打扰几人。
杨春生带着弟弟跟儿子,走到校园的树荫下休息。
杨春生的话不多,好像每一位父亲的话都不多,他从兜里掏出了一沓子钱,塞到杨兴武手里。
杨兴武看着手里的这把钱,最大的面值是五块钱的,五毛一毛的毛票也不少。
“这里面有十五块钱,你把五块钱还给徐老师,记得感谢他!
剩下十块钱,你留着花,临近考试,光吃那些馒头肯定不行,食堂要是有肉菜的话,可以隔三差五买上吃点!
没有的话,休息了可以去买点油馍吃,那个有油水!”
“嗒,我知道了!”
杨春生说着又拿出一把饭票,这是他刚才交给食堂的斤玉米面和加工费换来的饭票,去食堂吃饭的话,到时凭借这个打饭。
杨兴武接过之后,说道:
“嗒,一会儿我去上课,我那正好有两个床单,还有空床铺,你们睡一觉,半下午再走!”
“那不行,别耽误你们学习!”
“耽误啥?不耽误!我们都去上课了!”
杨兴武看到父亲有些意动,当即拉着父亲回了宿舍。
回到宿舍之后,宿舍的同学已经醒了,三人喊着杨兴武一起去上课。
杨兴武答应一声,把床单铺在自己上铺的空位上,交代了父亲和二叔几句,又问了问舍友下午上什么课,这才拿上书本和舍友一起出了宿舍。
杨春生看着宿舍没了人,当即就躺下睡了起来。
走了大半天的路,两人早就困的不行,刚一躺下就打起了呼噜。
杨兴武跟着三位舍友,来到高二四班的班级。
一抬头就看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正中间还有领袖像,杨兴武看着有些发白的黑板,泛黄的墙壁,一时间有点恍惚。
临近上课,班里的同学都已经到齐,只是偌大的教室,只有二三十人。
杨兴武找到自己的课桌,走到跟前,看着自己的课桌有点发呆。
在他们这个地方,学生读书是需要自带课桌的。
这张课桌是爷爷亲手给他打造的,他从学前班一直用到了现在,这张课桌陪着自己度过了十年的时间。
每年开学的时候,杨兴武就搬着书桌和凳子去学校,上完一学期的课再搬回来。
只是随着他学历越来越高,越走越远,这张课桌也见证了他一路走来的辛酸。
一人一桌就这么一路并肩作战,披荆斩棘,看着这张课桌,杨兴武一时间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