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日】

    “兵变”一词是本书出镜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自唐末以来,各种兵变多如牛毛,而公元年春节期间的“陈桥兵变”,则是残唐五代、乃至整个古代史最着名的兵变。

    然而权威史料却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道理很简单,为五代修史的,正是“陈桥兵变”所孕育出的大宋王朝,大宋王朝又偏偏顽强存活了余年。

    《宋史》的成书又颇有意思:

    其一,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就按照惯例,下诏为前朝修史,但这位马背上的蒙古大佬并未真正重视这件事,导致无果而终。当朝廷真正着手为宋朝修史的时候,已经是元顺帝至正三年,距离“陈桥兵变”过去了近年,那个时候,元朝都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其二,牵头修撰《宋史》的,是两位“外国人”,一位是蔑里乞·脱脱帖木儿同志,一位是阿尔拉·阿鲁图同志。其中,阿尔拉·阿鲁图同志根本不懂汉文……

    蔑里乞·脱脱帖木儿,也被音译为“托克捅,而他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是“脱脱”,很卡哇伊的蒙古蔑里乞部毛脸抠脚大汉。

    两位蒙古是挂名督导,实际参与修撰《宋史》的是二十多位汉人史官。

    其三,史馆编修们在编撰《宋史》的同时,还要编撰《辽史》与《金史》,工作量巨大。

    其四,《宋史》记录了大宋朝余年间的历史,共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为庞大的正史,没有之一。卷轶浩繁,其“列传”共收录了两千余人,比《旧唐书》多一倍;其“食货志”则是《旧唐书》的七倍!

    其五,如此海量的工作,却仅仅耗时两年半。至正三年月,皇上下诏编撰;至正五年月,宣告完成。

    综合起来,就是在“陈桥兵变”发生的近年后,两位外国人牵头多个汉人史官,编写大宋多年间的历史,还要同时编写契丹人多年的辽国历史和女真人多年的金国历史……两年半,完工。

    当我们了解《宋史》的修撰背景后,也许就会更加心安理得的接受它的一切缺点了,向元朝史官们道一声:“您辛苦了!”

    元朝史官:“我太难了。”

    一般认为,《宋史》的编写比较草率,对史料的真伪缺乏鉴别,资料也没有经过精心剪裁,几乎就是将手头现成资料的复制粘贴,而且结构也较为混乱,其价值观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所以自元朝后,历代均有重修宋史者,例如明朝《宋史质》、《宋史新编》、《宋史记》;清朝的《宋史筌》等等。

    回到话题的开头,当我们了解了《宋史》的成书背景后,也就不难理解“陈桥兵变”的迷雾重重了。宋朝饶隐瞒和粉饰,为几百年后的元朝史官出了这道世纪难题。

    我们也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间接记载,来推测当时的情形。老规矩,本书接下来将以权威正史为基本模板,先简述事情经过,再结合多方史料给出合理的分析和符合逻辑的推测。

    按照官方权威史书的描述,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寇边,赵匡胤同志临危受命,率领帝国最精锐的武装部队——中央禁军,火速赶奔河北前线,抵御外敌,替主分忧。

    然而随同出征的官兵们却十分不情愿,因为现在是春节长假期间,正月初三。而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皇上是个岁半的屁孩儿,他能与先帝柴荣相提并论吗?万一朝中出了奸臣,那我们这些前线将士的命运又该通向何方?

    所谓主少国疑,一层阴霾笼罩在这支军队的上空,谁都在想,但谁也不敢出来。

    在枯燥乏味的行军过程中,一位名叫苗训的占星者忽然驻足不前,把脸抬成度仰角,目不转睛地盯着苍穹,捋着胡须低声沉吟道:“怪哉!”

    这个反常的举动立刻吸引了众军卒的围观,大家纷纷向他注视的方向看去,随后便更加疑惑,上既无奇珍异兽,也无UFo,甚至看不出任何异样。() ()

    一位名叫楚昭辅的将领赶来维持秩序,苗训却拉住他,引他一同观瞧,“看到了吗?上有两个太阳,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下面那个正在追逐上面那个。”

    “啊?!”

    将士们开始骚动了,有人还在疑惑,但已经有人开始附和,“看到了!两个太阳!”

    见人群开始骚动,苗训便神秘兮兮地对楚昭辅道:“此乃意,人力不可违也。”

    什么意?自古有云,无二日,国无二主。如今,上两个太阳,当然就明人间有两个子喽。

    当晚,大军行进到距离汴州城约公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此时,军队里议论纷纷,终于有人戳破了那层窗户纸。

    “皇帝幼弱无知,我们为国杀敌,谁能知晓?不如拥立一个能替大家做主的人,再去立功,求取富贵!”

    拥立谁呢?当然是咱们的最高统帅、身经百战且爱惜士卒的赵匡胤同志喽。

    在赵普、赵匡义等饶怂恿下,将士们群情激愤,聚众叫嚣,表示除非立赵匡胤当子,否则不会再往前走半步。

    赵普,赵匡胤的亲信智囊;赵匡义,赵匡胤的亲弟弟,后来避讳改名赵光义,即日后的宋太宗,为方便叙述,后文直接以“赵光义”呼之。

    众将士齐聚赵匡胤帐外,陈情诉。

    赵匡胤听闻军中有变,非常震惊,呵斥他们退下,不要胡袄。随后,便返回营帐,喝酒睡觉。

    今夜无眠。唯独赵匡胤鼾声如雷。

    五鼓时分,还没有亮,陈桥驿却被灯火照得亮如白昼。将士们高举火把,相聚聒噪,要求大帅站台背书,带领大家共谋富贵。

    赵匡胤却宿醉未醒。

    将士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了,在某些激进分子的带头下,众人欲强闯中军大帐。关键时刻,赵普和赵光义挺身而出,率先闯入赵匡胤的卧室,把熟睡中的赵匡胤摇醒,“大帅,起床啦,兵变啦!”

    赵匡胤不紧不慢,悠哉悠哉地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哦?哎呀,讨厌了啦,走,去看看吧。”

    门分左右,赵匡胤穿着睡衣千呼万唤始出来,身后一左一右跟着赵普和赵光义。但见火光之下,将士们表情肃穆,手里紧握刀剑,看得出来,态度非常诚恳。

    “诸军披甲露刃,强闯帅帐,意欲何为?”

    为首的几人慷慨陈词,将士们不畏流血牺牲,但死也要死个明白,明白是为谁卖命,大家想要为你卖命,以求你能带领大家取富贵。一句话,拥立你当新子,你要是不答应的话,众兄弟们认识你赵匡胤,可手中的刀剑,不认识什么赵匡胤!

    还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不知是谁拿了一件黄衣,披在赵匡胤身上,众人随即跪拜,山呼万岁。

    这一幕,又桨黄袍加身”,有人拿的就是皇帝穿的龙袍,也有人只是一件黄色的衣服,甚至可能是从军旗上扯下来的黄布。《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是“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

    根据《宋史》的记载,此时的赵匡胤没了征战沙场的机敏果敢,而是表现得像个弱智一样,迷迷糊糊地被从床上拉起来,迷迷糊糊地就被套上了皇帝龙袍,随后又迷迷糊糊地被众人抬上马背,“即掖太祖乘马”。

    赵匡胤没有话,更无力反抗,因为这才是宋朝史官需要的“真相”。只有这样,赵匡胤才配得上伟大光荣正确。他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动作,都会被后世史学家拿出来,无限放大,所以,官方索性不留任何痕迹,太祖爷就是“未及对”,还没来得及话,就被穿上了龙袍,抬上了御马,你们爱信不信,反正我们是信了。

    到了马背上,赵匡胤终于了一句话:“你们真的服从我的命令吗?”

    众人于是跪地表忠心,“上刀山,下火海,您一句话的事儿。”

    赵匡胤欣慰地点点头,“回汴州!”

章节目录

五代十国往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南无臭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无臭蛋并收藏五代十国往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