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儿”王彦升
王彦升生于蜀地,是前蜀公民,后唐灭前蜀,王彦升移民中原。此人“性残忍多力”,社会狠人,善于使剑,人送外号“王剑儿”。
移民中原后,投靠在当红宦官孟汉琼帐下。孟汉琼把他推荐给明宗李嗣源。从明宗开始,一直到后晋末年的“晋辽大战”期间,王彦升的人生履历出现了一段空白。不过我们可以帮他补全:
王彦升是得到了宦官孟汉琼的推荐,才进入中央禁军序列,所以他的仕途跟孟汉琼的命运紧密呼应。
在明宗李嗣源末期,发生了一次未遂的宫廷政变,即“李从荣谋反案”,孟汉琼起初是侍奉李从荣的宦官,而在李从荣发动宫廷政变时,孟汉琼果断站队李嗣源,率先起兵攻打李从荣,为平定叛乱立下首功。
紧接着,孟汉琼就奉命迎请李从厚,辅佐李从厚即位。也就是,至李从厚即位时,孟汉琼成为了皇帝身边最宠信的心腹宦官,“闵帝嗣位,尤恃恩宠,期月之内,累加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
然而好景不长,李从厚刚即位没多久,潞王李从珂就在凤翔扯旗造反。李从厚急忙派孟汉琼去魏州打前站,准备暂避魏州,东山再起。想不到孟汉琼故技重施,像抛弃李从荣一样抛弃了李从厚,果断潜归李从珂。
正当孟汉琼以为李从珂会对他感恩戴德,推他为开国元勋时,李从珂却报以“呵呵”冷笑,随后便将其就地处决。
李从珂入京后,下诏谴责“结党兴兵、离间君臣、几乎亡国”的反革命集团,将兵变夺权的黑锅甩给他们,而这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骨干成员,就是朱弘昭、冯赟、孟汉琼三人。
宦官孟汉琼很会钻营,李嗣源在位时,努力结交王德妃,并结交当朝权贵,力舔储君李从荣,而当李从荣犯下致命错误时,又第一时间倒戈相向,改换门庭,力舔李从厚;随后,又结交权倾朝野的朱弘昭、冯赟;而在李从厚失势时,又果断地抛弃李从厚,改舔李从珂……
这个八面玲珑的宦官最终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头再看被孟汉琼举荐的王彦升,他在明宗时得到举荐,在那短短的几年内,也许真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日子过得还不错,并且在明宗驾崩、闵帝登基的两三个月内,随着孟汉琼的如日中,王彦升也步入了人生巅峰。
然而随着孟汉琼被新皇帝李从珂定性为反革命集团领袖,王彦升受他牵连也在所难免。所以直至石敬瑭建立后晋,王彦升这段时间内的履历几乎是空白。
应该庆幸的是李从珂为了获取广泛支持,在即位时表示“只诛首恶,余皆不问”,没有将政治斗争扩大化,王彦升等“孟汉琼党羽”没有遭到血腥清洗,但免职罢官、退居二线、靠边儿站是不用怀疑的。
直到“晋辽大战”时,石重贵御驾亲征,抵达澶州,然后招募勇士去魏州传递消息,除了上文提到的急于立功的罗彦瑰之外,渴望翻身的王彦升同样主动请缨,把此战当做人生的一次豪赌。
他俩成功了,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这次逆袭。王彦升被提拔为护圣指挥使。
后周时,王彦升跟随向训攻打北汉,立功,升为都虞侯;在“三征淮南”和北定三关中累立功勋,升散员都指挥使。
经过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罗彦瑰、王彦升的相似之处:都曾当过向训的部下;都有历史污点,罗彦瑰坐“王峻同党”,王彦升坐“孟汉琼党羽”。
“陈桥兵变”中,王彦升充当了开路先锋,率先驰入汴州,帮赵匡胤干了一件龌龊而艰巨的任务——清理路障。
当时,事先得到通知的石守信、王审琦做内应,打开城门,迎接变军入城。据记载,有位禁军高级将领听闻前线部队有变、回京夺权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组织反抗。而他还未等召唤部下,就迎头撞见了疾驰而来的王彦升。情急之下,该高级将领扭头就跑,跑回家中躲避,王彦升则死死咬住不放,率领骑兵冲入他家,二话不,屠灭满门。
“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
赵匡胤在接受推戴的时候,曾与部将约法三章,明确了纪律,其中第二条就是不得杀害朝中的文武百官,违令者杀无赦!() ()
所以对于王彦升违背军令的“专杀”行为,赵匡胤非常愤怒,给予了王彦升最为严厉的惩罚,“下不为例!”
有人赵匡胤是因为开国之初,普同庆,所以没有诛杀王彦升,也算是“大赦下”了,并且王彦升在宋朝始终没有做到节度使这个位置,就因为赵匡胤怒其专杀……
乍一听,还真像人话。
王彦升的确终其一生也没能坐上节度使之位,但其原因绝对不是史书上的“怒其专杀”,这是他的功劳,不是过错。关于他“终身不受节钺”的法,我们还要来全面分析:
首先,聪明的史官偷换概念,“终身不受节钺”与“终身不受宠”是两个概念,史官故意混淆,“太祖以其夺杀韩通,终身不受节钺”,在前面别有用心地加了一句“太祖以其夺杀韩通”,前有因,后有果,暗示“终身不受节钺”是对他的惩罚,这才造成了我们的这层误解。
大宋朝建立后,王彦升先拜恩州团练使、领铁骑左厢都指挥使,之后又升为防御使,与节度使只有一步之遥。他之前只是赵匡胤手下的一名没有实权的禁军中级将领、跟班,大宋开国后让他成为封疆大吏,坐镇帝国西陲,对于王彦升来,这已经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了,还要啥自行车?
其次,赵匡胤后来确实对王彦升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和厌恶,但不是因“夺杀”,而是“敲诈”。
开国之初,赵匡胤给刽子手王彦升安排了一个非常得心应手的工作——京城巡检,负责首都的安保工作。
某日半夜时分,值夜班的王彦升忽然到访宰相王溥家,王溥“惊悸而出”。当时的政治环境极为敏感,新王朝的忠实走狗、冷血刽子手王彦升突然半夜造访前朝旧臣、刀架脖子才俯首称臣的王溥家中,这让王溥怎能不怕?
等把王彦升请到堂上,分宾主落了座,王溥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只见王彦升解释道:“相爷莫怕,今晚值班太过劳累,就想在您这儿蹭顿夜宵,歇歇脚而已。”
之后,王彦升多次给出暗示,意在索取贿赂,而王溥则揣着明白装糊涂,愣是陪着他喝了一整晚的酒。亮之后,王彦升恨恨而退,王溥则向赵匡胤提交了一份密奏,将昨夜之事如实汇报。
赵匡胤在开国之初照例要做政治维稳工作,对非嫡系的文武百官,要尽量展示出新朝廷的宽大包容,抚慰各方势力,特别是王溥这类前朝德高望重的老臣,更需得到安抚。
京城巡检,保安大队长的干活,居然敢明目张胆地敲诈帝国宰相,简直岂有此理,往里,是王彦升本人品行恶劣、恃功自傲,目无王法,往大里,是赵匡胤集团对后周旧臣的蔑视和排挤,这是相当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加以严惩,势必会让王溥等前朝勋贵人人自危。
所以,赵匡胤非常恼怒,当即将王彦升贬官外放,由恩州团练使贬为唐州刺史,贬出京城。
注意,王彦升不久之后又从刺史升到了防御使。所以王彦升虽然没有成为节度使,但赵匡胤对他真的是照顾有加,仁至义尽了。
最后,我们回头来看王彦升“专杀”的作案细节,发现他的行为具有相当明确的目的性,目标非常精准,只杀这个人,绝不牵连无辜。
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只不过是在路边相遇,王彦升就要追到他家里,杀他全家。
其他将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我方公开的地下工作者之外,朝中文武百官多了去了,王彦升怎么不杀?宰相范质、王溥也非我方参演人员,王彦升为何不杀?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王彦升在来汴州之前,就已经得到了一份秘密名单,上面写着这位将领的名字,有更高层人士秘密授意王彦升,务必要第一时间诛杀此人。
那么这位被杀的高级官员是谁,为什么赵匡胤集团必须第一时间予以肉体消灭?
此人正是在“高平之战”、“三征淮南”、“北定三关”中屡立战功的悍将、郭威嫡系、禁军体系中唯一能制衡赵匡胤的人——韩通。
王彦升生于蜀地,是前蜀公民,后唐灭前蜀,王彦升移民中原。此人“性残忍多力”,社会狠人,善于使剑,人送外号“王剑儿”。
移民中原后,投靠在当红宦官孟汉琼帐下。孟汉琼把他推荐给明宗李嗣源。从明宗开始,一直到后晋末年的“晋辽大战”期间,王彦升的人生履历出现了一段空白。不过我们可以帮他补全:
王彦升是得到了宦官孟汉琼的推荐,才进入中央禁军序列,所以他的仕途跟孟汉琼的命运紧密呼应。
在明宗李嗣源末期,发生了一次未遂的宫廷政变,即“李从荣谋反案”,孟汉琼起初是侍奉李从荣的宦官,而在李从荣发动宫廷政变时,孟汉琼果断站队李嗣源,率先起兵攻打李从荣,为平定叛乱立下首功。
紧接着,孟汉琼就奉命迎请李从厚,辅佐李从厚即位。也就是,至李从厚即位时,孟汉琼成为了皇帝身边最宠信的心腹宦官,“闵帝嗣位,尤恃恩宠,期月之内,累加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
然而好景不长,李从厚刚即位没多久,潞王李从珂就在凤翔扯旗造反。李从厚急忙派孟汉琼去魏州打前站,准备暂避魏州,东山再起。想不到孟汉琼故技重施,像抛弃李从荣一样抛弃了李从厚,果断潜归李从珂。
正当孟汉琼以为李从珂会对他感恩戴德,推他为开国元勋时,李从珂却报以“呵呵”冷笑,随后便将其就地处决。
李从珂入京后,下诏谴责“结党兴兵、离间君臣、几乎亡国”的反革命集团,将兵变夺权的黑锅甩给他们,而这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骨干成员,就是朱弘昭、冯赟、孟汉琼三人。
宦官孟汉琼很会钻营,李嗣源在位时,努力结交王德妃,并结交当朝权贵,力舔储君李从荣,而当李从荣犯下致命错误时,又第一时间倒戈相向,改换门庭,力舔李从厚;随后,又结交权倾朝野的朱弘昭、冯赟;而在李从厚失势时,又果断地抛弃李从厚,改舔李从珂……
这个八面玲珑的宦官最终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头再看被孟汉琼举荐的王彦升,他在明宗时得到举荐,在那短短的几年内,也许真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日子过得还不错,并且在明宗驾崩、闵帝登基的两三个月内,随着孟汉琼的如日中,王彦升也步入了人生巅峰。
然而随着孟汉琼被新皇帝李从珂定性为反革命集团领袖,王彦升受他牵连也在所难免。所以直至石敬瑭建立后晋,王彦升这段时间内的履历几乎是空白。
应该庆幸的是李从珂为了获取广泛支持,在即位时表示“只诛首恶,余皆不问”,没有将政治斗争扩大化,王彦升等“孟汉琼党羽”没有遭到血腥清洗,但免职罢官、退居二线、靠边儿站是不用怀疑的。
直到“晋辽大战”时,石重贵御驾亲征,抵达澶州,然后招募勇士去魏州传递消息,除了上文提到的急于立功的罗彦瑰之外,渴望翻身的王彦升同样主动请缨,把此战当做人生的一次豪赌。
他俩成功了,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这次逆袭。王彦升被提拔为护圣指挥使。
后周时,王彦升跟随向训攻打北汉,立功,升为都虞侯;在“三征淮南”和北定三关中累立功勋,升散员都指挥使。
经过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罗彦瑰、王彦升的相似之处:都曾当过向训的部下;都有历史污点,罗彦瑰坐“王峻同党”,王彦升坐“孟汉琼党羽”。
“陈桥兵变”中,王彦升充当了开路先锋,率先驰入汴州,帮赵匡胤干了一件龌龊而艰巨的任务——清理路障。
当时,事先得到通知的石守信、王审琦做内应,打开城门,迎接变军入城。据记载,有位禁军高级将领听闻前线部队有变、回京夺权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组织反抗。而他还未等召唤部下,就迎头撞见了疾驰而来的王彦升。情急之下,该高级将领扭头就跑,跑回家中躲避,王彦升则死死咬住不放,率领骑兵冲入他家,二话不,屠灭满门。
“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
赵匡胤在接受推戴的时候,曾与部将约法三章,明确了纪律,其中第二条就是不得杀害朝中的文武百官,违令者杀无赦!() ()
所以对于王彦升违背军令的“专杀”行为,赵匡胤非常愤怒,给予了王彦升最为严厉的惩罚,“下不为例!”
有人赵匡胤是因为开国之初,普同庆,所以没有诛杀王彦升,也算是“大赦下”了,并且王彦升在宋朝始终没有做到节度使这个位置,就因为赵匡胤怒其专杀……
乍一听,还真像人话。
王彦升的确终其一生也没能坐上节度使之位,但其原因绝对不是史书上的“怒其专杀”,这是他的功劳,不是过错。关于他“终身不受节钺”的法,我们还要来全面分析:
首先,聪明的史官偷换概念,“终身不受节钺”与“终身不受宠”是两个概念,史官故意混淆,“太祖以其夺杀韩通,终身不受节钺”,在前面别有用心地加了一句“太祖以其夺杀韩通”,前有因,后有果,暗示“终身不受节钺”是对他的惩罚,这才造成了我们的这层误解。
大宋朝建立后,王彦升先拜恩州团练使、领铁骑左厢都指挥使,之后又升为防御使,与节度使只有一步之遥。他之前只是赵匡胤手下的一名没有实权的禁军中级将领、跟班,大宋开国后让他成为封疆大吏,坐镇帝国西陲,对于王彦升来,这已经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了,还要啥自行车?
其次,赵匡胤后来确实对王彦升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和厌恶,但不是因“夺杀”,而是“敲诈”。
开国之初,赵匡胤给刽子手王彦升安排了一个非常得心应手的工作——京城巡检,负责首都的安保工作。
某日半夜时分,值夜班的王彦升忽然到访宰相王溥家,王溥“惊悸而出”。当时的政治环境极为敏感,新王朝的忠实走狗、冷血刽子手王彦升突然半夜造访前朝旧臣、刀架脖子才俯首称臣的王溥家中,这让王溥怎能不怕?
等把王彦升请到堂上,分宾主落了座,王溥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只见王彦升解释道:“相爷莫怕,今晚值班太过劳累,就想在您这儿蹭顿夜宵,歇歇脚而已。”
之后,王彦升多次给出暗示,意在索取贿赂,而王溥则揣着明白装糊涂,愣是陪着他喝了一整晚的酒。亮之后,王彦升恨恨而退,王溥则向赵匡胤提交了一份密奏,将昨夜之事如实汇报。
赵匡胤在开国之初照例要做政治维稳工作,对非嫡系的文武百官,要尽量展示出新朝廷的宽大包容,抚慰各方势力,特别是王溥这类前朝德高望重的老臣,更需得到安抚。
京城巡检,保安大队长的干活,居然敢明目张胆地敲诈帝国宰相,简直岂有此理,往里,是王彦升本人品行恶劣、恃功自傲,目无王法,往大里,是赵匡胤集团对后周旧臣的蔑视和排挤,这是相当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加以严惩,势必会让王溥等前朝勋贵人人自危。
所以,赵匡胤非常恼怒,当即将王彦升贬官外放,由恩州团练使贬为唐州刺史,贬出京城。
注意,王彦升不久之后又从刺史升到了防御使。所以王彦升虽然没有成为节度使,但赵匡胤对他真的是照顾有加,仁至义尽了。
最后,我们回头来看王彦升“专杀”的作案细节,发现他的行为具有相当明确的目的性,目标非常精准,只杀这个人,绝不牵连无辜。
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只不过是在路边相遇,王彦升就要追到他家里,杀他全家。
其他将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我方公开的地下工作者之外,朝中文武百官多了去了,王彦升怎么不杀?宰相范质、王溥也非我方参演人员,王彦升为何不杀?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王彦升在来汴州之前,就已经得到了一份秘密名单,上面写着这位将领的名字,有更高层人士秘密授意王彦升,务必要第一时间诛杀此人。
那么这位被杀的高级官员是谁,为什么赵匡胤集团必须第一时间予以肉体消灭?
此人正是在“高平之战”、“三征淮南”、“北定三关”中屡立战功的悍将、郭威嫡系、禁军体系中唯一能制衡赵匡胤的人——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