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戴功勋】
上文,我们简单梳理了“陈桥兵变”大戏的台前幕后、主要演职人员,仍有一个千古谜题尚未揭晓,那就是在陈桥驿,究竟是哪些人给赵匡胤黄袍加身?
权威史籍对此可谓是讳莫如深,几乎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间接证据来试着还原推测:
韩重赟,“宋初,以翊戴功……”
张光翰、赵彦徽:“……嘉其翊戴功也……”,“太祖以兄事之”。
大宋建立后,赵匡胤首先重赏“翊戴功勋”,也就是把他扶上皇位的元勋功臣,他们分别是: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以及“等等”。于是,有人称他们为“翊戴六功臣”,更有人直接在陈桥驿给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就是这六人,这种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石守信、王审琦当时在汴州城,是内应。
还有人抬出了《宋史》,在“列传”中,前七卷照例是后妃、宗室等皇亲国戚的列传,第八卷则是开国三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的列传,而第九卷就是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韩重赟、张令铎、罗彦瑰、王彦升的列传,所以这几位“开国重臣”中,刨除内应石守信、王审琦之外,其余几位就是给赵匡胤披黄袍的。
这么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罗彦瑰、王彦升的表现,可谓忠诚如狗。但别急下结论,请把这一卷看完,在这一卷的末尾,照例是史官的结:
“石守信而下,皆显德旧臣,太祖开怀信任,获其忠力。”
——这些人全是后周时期赵匡胤的同事、战友,赵匡胤同志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史官们把拉帮结派、集团政治得那么清新脱俗。关键是下一句,
“一日以黄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以遗其子孙……”
——破案了,之所以把他们这几位编入同一卷,是因为他们几人参演了另一出大戏,“杯酒释兵权”。
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必纠结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的那个人具体是谁了,总之,在赵匡胤的长期经营下,在后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他们几乎掌握鳞国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中央禁军。
回顾一下这个集团的骨干成员:
赵匡胤,殿前都点检;
慕容延钊,殿前副都点检;() ()
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
王审琦,殿前都虞侯;
韩令坤,侍卫马步军都虞侯;
高怀德,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张令铎,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历代皇帝都具备“左右互搏”的赋,在禁军的设置方面,也不会让一家独大,比如我们熟悉的唐末禁军,分左、右神策军,地方藩镇也会设置左、右某某军,让他们相互牵制。在后周时,郭威进行禁军体制改革,同样并列设置殿前司、侍卫司两个相对独立的禁军指挥机构。
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就是“殿前都点检”,而侍卫司的最高长官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此前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
柴荣驾崩前,将张永德踢出核心权力圈,以赵匡胤代之;
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虽然不是赵匡胤集团成员,但他当时已经被柴荣外放到了淮南,远水不解近渴,大宋建立后,他的确发起了“反宋复周”运动,这是后话。
而第一时间遭肉体消灭的韩通,则是侍卫司的二把手,时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看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匡胤要第一时间杀死韩通了。
在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以下,掌握侍卫司兵权的第二梯队,就是“侍卫马步军都虞侯”,然后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再看上表,一目了然,赵匡胤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央禁军。其中,石守信、王审琦负责在汴州城内接应,慕容延钊、韩令坤则在外围警戒,高怀德、张令铎等人在陈桥驿配合演戏……
皇帝,七岁屁孩儿;太后,岁寡妇。整个汴州城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是“自己人”,赵匡胤摇身一变,驾坐金銮,纵享丝滑。
这就是“陈桥兵变”的全部真相。
很多人都相信,早在郭威“澶州兵变”的时候,赵匡胤就是群演之一,他的“陈桥兵变”完美致敬了“澶州兵变”,只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桥兵变”的准备更充分。
赵匡胤只用了一的时间,就完成改朝换代,相比于朱温的封王、加九锡、三禅三辞等等繁文缛节,郭威是开了倍速,而赵匡胤则是直接把进度条拖到最后一秒。
秒禅。
上文,我们简单梳理了“陈桥兵变”大戏的台前幕后、主要演职人员,仍有一个千古谜题尚未揭晓,那就是在陈桥驿,究竟是哪些人给赵匡胤黄袍加身?
权威史籍对此可谓是讳莫如深,几乎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间接证据来试着还原推测:
韩重赟,“宋初,以翊戴功……”
张光翰、赵彦徽:“……嘉其翊戴功也……”,“太祖以兄事之”。
大宋建立后,赵匡胤首先重赏“翊戴功勋”,也就是把他扶上皇位的元勋功臣,他们分别是: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以及“等等”。于是,有人称他们为“翊戴六功臣”,更有人直接在陈桥驿给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就是这六人,这种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石守信、王审琦当时在汴州城,是内应。
还有人抬出了《宋史》,在“列传”中,前七卷照例是后妃、宗室等皇亲国戚的列传,第八卷则是开国三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的列传,而第九卷就是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韩重赟、张令铎、罗彦瑰、王彦升的列传,所以这几位“开国重臣”中,刨除内应石守信、王审琦之外,其余几位就是给赵匡胤披黄袍的。
这么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罗彦瑰、王彦升的表现,可谓忠诚如狗。但别急下结论,请把这一卷看完,在这一卷的末尾,照例是史官的结:
“石守信而下,皆显德旧臣,太祖开怀信任,获其忠力。”
——这些人全是后周时期赵匡胤的同事、战友,赵匡胤同志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史官们把拉帮结派、集团政治得那么清新脱俗。关键是下一句,
“一日以黄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以遗其子孙……”
——破案了,之所以把他们这几位编入同一卷,是因为他们几人参演了另一出大戏,“杯酒释兵权”。
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必纠结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的那个人具体是谁了,总之,在赵匡胤的长期经营下,在后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他们几乎掌握鳞国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中央禁军。
回顾一下这个集团的骨干成员:
赵匡胤,殿前都点检;
慕容延钊,殿前副都点检;() ()
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
王审琦,殿前都虞侯;
韩令坤,侍卫马步军都虞侯;
高怀德,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张令铎,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历代皇帝都具备“左右互搏”的赋,在禁军的设置方面,也不会让一家独大,比如我们熟悉的唐末禁军,分左、右神策军,地方藩镇也会设置左、右某某军,让他们相互牵制。在后周时,郭威进行禁军体制改革,同样并列设置殿前司、侍卫司两个相对独立的禁军指挥机构。
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就是“殿前都点检”,而侍卫司的最高长官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此前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
柴荣驾崩前,将张永德踢出核心权力圈,以赵匡胤代之;
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虽然不是赵匡胤集团成员,但他当时已经被柴荣外放到了淮南,远水不解近渴,大宋建立后,他的确发起了“反宋复周”运动,这是后话。
而第一时间遭肉体消灭的韩通,则是侍卫司的二把手,时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看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匡胤要第一时间杀死韩通了。
在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以下,掌握侍卫司兵权的第二梯队,就是“侍卫马步军都虞侯”,然后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再看上表,一目了然,赵匡胤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央禁军。其中,石守信、王审琦负责在汴州城内接应,慕容延钊、韩令坤则在外围警戒,高怀德、张令铎等人在陈桥驿配合演戏……
皇帝,七岁屁孩儿;太后,岁寡妇。整个汴州城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是“自己人”,赵匡胤摇身一变,驾坐金銮,纵享丝滑。
这就是“陈桥兵变”的全部真相。
很多人都相信,早在郭威“澶州兵变”的时候,赵匡胤就是群演之一,他的“陈桥兵变”完美致敬了“澶州兵变”,只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桥兵变”的准备更充分。
赵匡胤只用了一的时间,就完成改朝换代,相比于朱温的封王、加九锡、三禅三辞等等繁文缛节,郭威是开了倍速,而赵匡胤则是直接把进度条拖到最后一秒。
秒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