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取荆南】

    然我们再度聚焦到建隆三年。

    月,岁的周保权继承家业,统领南楚;月,岁的高继冲执掌荆南。

    两个娃娃坐镇两湖,不取不舒服斯基。赵匡胤在派卢怀忠去荆南吊唁高保勖、慰问高继冲的时候,就秘密嘱咐卢怀忠,一定要帮我探探荆南的虚实!

    卢怀忠回来后,对荆南现状做了详尽的汇报:

    从军事上看,荆南只有三万军队;

    从经济上看,典型国富而民弱,高保勖穷奢极欲、荒淫无道,不仅败坏了财政,更使得民怨沸腾,失去了民心;

    从地缘政治上看,荆南始终没能改变四战之地的窘境,而他之所以存活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原与淮南、川蜀之间的势均力敌,荆南成为然的政治缓冲区,再加上“高赖子”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才能间于齐楚、夹缝求生。如今,中原、淮南、川蜀三方实力发生了翻地覆地变化,中原一家独大,淮南残血跪地唱征服、川蜀躲在剑门关内瑟瑟发抖,荆南失去了纵横捭阖的土壤。

    地缘政治是把双刃剑,均势时,地缘政治就是荆南“戏中原于股掌”的工具和筹码,狐假虎威、驾虎驱狼,四两拨千斤;而一旦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那么地缘政治将变成套在荆南脖子上的绞索,耳边回响着大国的低语,“太香了。”

    所以卢怀忠经过充分的调研后,给出了最终结论——“其势危矣,取之易也”!

    事实上,自柴荣开始,中原就已经收买了不少“荆奸”,培养了一大批“公知”,如今的荆南更是遍布“宋粉”,甚至连核心权力圈里也充斥着大量“精宋”分子,比如“皇叔”高保寅、托孤重臣孙光宪、梁延嗣等,这些人不仅主张要奉土归宋,而且还要快,当诸藩中第一个归顺的。

    当时执掌荆南的高保勖虽然否决了这项提议,但仍然对大宋称臣纳贡,并且极为恭顺,赵匡胤找不出军事打击的理由。

    赵匡胤毕竟是要脸的,否则他完全可以拿一包洗衣粉,就这是荆南秘密生产的化学武器;或者找一帮老弱病残孕,涂上猪血、抹上沙土,就是被荆南军队洗劫的平民……

    偏偏在这时,湖南的周保权发来求援信,主动邀请朝出兵协助平叛。

    “助我也!”赵匡胤简直不要太开心。

    月,赵匡胤先颁布诏书,将周保权由武平军节度副使改为武平军节度使,正式官方认可了周保权对湖南地区的合法统治地位,随后派钦差大臣赵璲赶赴两湖地区,宣谕潭、朗,劝张文表改邪归正,同时诏令荆南高氏出兵援助湖南周保权。

    就这?当然不。

    如果张文表果真迷途知返,放下武器,归顺朝廷,那么一切又都回到了起点,两湖地区依然维持着表面称藩、实际独立的割据局面。

    所以在短短几后,公元年正月,赵匡胤派卢怀忠、张勋、康延泽率数千饶前锋部队在襄州集结,随后便让慕容延钊挂帅,以李处耘为总监军,征讨湖南叛军张文表。

    卢怀忠,前不久刚刚对荆南做流研,得出“取之易也”的结论;

    张勋,后晋时为权臣景延广的亲信,后周时参与“三征淮南”、“北定三关”,宋初参与泽潞之战、扬州之战;

    康延泽,沙陀人,他的父亲就是后唐名将康福,最大的功劳是镇守帝国西陲,因遭权臣安重诲的陷害而被边缘化,康福有种族歧视,自认为沙陀族是最高贵的民族,曾听幕僚一句“锦裘烂兮”而追出厅堂,怒斥道:“我是沙陀人,不是奚人。你才烂奚呢,你全家都烂奚!”

    至于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就不用多介绍了,“陈桥兵变”中的主要演员,赵匡胤的亲信。

    从兵力的调动上,也可以看出赵匡胤的雄心壮志,除了下最为精锐的中央禁军,还调动了安州、复州等十个州的地方军队。宋军将士们一人一口吐沫也能把张文表淹死,很显然,如此兴师动众,这支军队的目标不是张文表,而是整个两湖地区。

    大军临行前,赵匡胤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对宰相范质道:“江陵四分五裂之国,我今日就要用假道伐虢之计,一举收复两湖!”随后,便秘密地给统兵将领下达了最高指示——两个我都要!

    荆南高继冲接到了赵匡胤的诏书,便派大将李景威率领三千精锐水师奉诏出兵,李景威屯兵城外,等待与宋军会师。

    次月,宋师主力道出襄州,总监军李处耘派丁德裕打前站,先行一步抵达荆南,告诉高继冲,王师要借道荆南讨伐张文表,请荆南备下粮饷,在江陵城犒赏三军。

    高继冲比较犯难,假道伐虢的知名度不亚于鸿门宴,于是回复大军进城容易引起百姓的恐慌,我们愿意供馈于百里之外。距离产生美。

    李处耘再派丁德裕前往,故意把话挑明,“您难道是不信任王师?王师光明正大地受邀南下平叛,莫非您认为王师还有别的什么想法?”同时向高继冲保证,兵贵神速,宋师因为要急着赶路,所以才要走大路,从城下借道。

    此时,围绕在高继冲的这帮公知们开始发话了,人家大宋是仁义之师、人民素质高、空气都是香甜的,怎么可能那么龌龊卑鄙?是我们荆南人自己脏心烂肺,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们要努力博取大宋的信任呀、改善荆南的国际地位呀……

    这时候,屯兵在外的李景威大呼不可以,咱信他个鬼,赵匡胤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咱们荆南有数万精兵,臣虽不才,愿以死报国!() ()

    李景威附上了作战方案:用这三千兵屯驻险要处,把李处耘的部队骗过来,然后趁夜偷营劫寨,擒其上将;随后再一鼓作气南下生擒张文表。

    既然大宋借道的理由就是平定张文表叛乱,我们只要把张文表绑赴汴州,再上疏待罪,大宋也就没有理由征讨荆南了。如此,荆南便可转危为安,否则,主公将有摇尾乞食之祸。

    这是一招险棋。

    首先,荆南能否一举生擒张文表?

    其次,把张文表绑赴汴州,当然可以让大宋失去借道的理由,不过伏击王师的举动已经是造反的举动了,大宋出兵荆南也就不再需要找借口了。

    高继冲也认为这已经不是什么“险棋”了,而是死棋,于是高氏累世称藩于中原,必不会做此悖逆之事!

    “精宋”分子、首席幕僚孙光宪也添油加醋,李景威只是江边的一介草民,根本不懂政治、时势,中原自柴荣开始就有了统一大志,大宋继承其宏伟志向,并且国力有增无减,如今讨伐张文表,如泰山压卵,别等着人家假道伐虢啦,咱识相点儿,麻利儿地主动归顺吧,荆南百姓也能免受兵戈之苦,主公您也不失富贵,何乐而不为呢?

    在孙光宪的带领下,会议逐渐变了味,开始的时候是讨论如何婉言谢绝大宋的借道请求,讨论来讨论去,则成了什么时候归顺大宋。

    前文提到,高继冲实际上已经被“精宋”分子架空,史书记载,高继冲年幼不能亲政,内政全部交给孙光宪,军事全部交给梁延嗣。而他们全是铁杆“精宋”分子,一致主张主动降宋。

    在这种情况下,岁的幼主高继冲基本是没得选,只能答应了群臣们的意见,派高保寅与梁延嗣携带钱粮前去犒赏宋师,暗中观察宋师的强弱,以便做下一步的打算。

    大将李景威仰长叹,臣等愿死战,陛下何故先降?随后便自杀殉国。后来赵匡胤听了李景威的事迹,赞叹道:“忠臣也!”然后命人善待其家属。史书赞其为“浊世之佼佼者”。

    高保寅、梁延嗣带着好酒好菜来到距离江陵城百里之外的荆门犒军,这里是李处耘的驻地。

    李处耘热情招待了二人。二人多次试探,李处耘守口如瓶,表示湖南有难,朝廷自然要支援,假如荆南境内出现叛贼,朝廷也会大力支援的,并表示今晚要痛快地喝一场,明一早就送二人回城。

    二人非常感动,于是急忙派信使驰奔江陵,回复高继冲,果然是咱们脏心烂肺了,人家中原不愧朝大国,有责任有担当,放心吧,没事了。

    当傍晚,宋军主帅慕容延钊摆下盛大的宴席,邀请高保寅、梁延嗣饮宴。而李处耘则秘密率领了数千精锐骑兵,趁夜疾驰,直扑百里之外的江陵府。

    高继冲得到了梁延嗣的奏报,悬着的心有了着落,刚要舒一口气,就得到一个晴霹雳,数千宋军骑兵正往江陵府逼近,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了。

    得到这个消息后,高继冲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带上文武官员和侍从,诚惶诚恐地出城迎接,终于在江陵城北约里的地方与李处耘相遇。

    李处耘向高继冲拱手行礼,安抚他不要惊慌,没别的意思,只是大帅慕容延钊想跟他两句话,“等会儿吧,大帅喝酒呢,一会儿就来,您稍安勿躁。”

    把高继冲控制起来之后,李处耘就率先锋部队进入江陵城,等次日明,慕容延钊和高继冲返回城中时,大街巷遍布宋军的旗帜,全副武装的宋军将士成行成列地巡逻于城郑江陵城各处军事设施均已被李处耘牢牢控制。

    高继冲大为恐惧,于是命人抬来一只轿子,在轿底偷偷凿了一个大洞,然后覆盖在井口之上,把家眷一一骗过来,骗她们坐轿子出城,就这样,家眷们一个又一个地落井而死。

    据记载,这口井就在府衙的后花园,后人称其为“高氏井”,还在周围种植了柏树,建了一座祠堂,用以缅怀高氏族人。

    在处理完家眷后,高继冲拿出户籍簿、官印等,献给慕容延钊。

    “继冲大惧,遂尽籍其三州,十七县,十四万二千三百户,奉表来归。”

    至此,持续年的荆南割据政权不复存在,赵匡胤不费一刀一兵,将荆南收复。

    赵匡胤下诏抚慰高继冲,仍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加授马步都指挥使,当然这一切都是虚衔,高继冲没有任何实权。梁延嗣、孙光宪等“精宋”分子为荆南的和平纳土归顺立了功勋,封官厚赏自然不在话下。

    月,高继冲改镇徐州。开宝六年病逝于徐州,享年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徐州百姓念其在镇功德,请求将他安葬于徐州,被朝廷驳回。高继冲究竟葬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

    公元年高季昌领镇荆南,至年高继冲纳土归顺,“高赖子”家族四世五帅坐镇荆南弹丸之地,纵横捭阖年。史官们对它的评价却有些杀人诛心了:

    “真人出,四海一,理势必然也……即无伐虢灭虞之谋,高氏其能常守簇乎?光宪知几所由,与卖国以徼富贵者异矣。”

    意思是赵匡胤是真龙子,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即便没有这次的假道伐虢,荆南也很难继续割据;后半句话则是为“精宋”分子正名洗白,孙光宪等辈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力促统一,与卖主求荣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郑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

章节目录

五代十国往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南无臭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无臭蛋并收藏五代十国往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