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春院大火】

    关于钱元瓘的死,堪称离奇。

    据记载,年月的一,吴越国宫苑丽春院突发大火,火势凶猛,很快就蔓延至整个王宫,宫室府库几乎被夷为平地,而亲眼目睹这一切的钱元瓘则因此受到了惊吓,吓疯了,“惊惧发狂疾”,仅仅一个月后,这位降猛男就撒手人寰,享年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很多对五代十国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把钱元瓘当成了笑话,他是胆鬼、窝囊废,他在位十年,碌碌无为、平平庸庸,然后被一场火灾活活吓死了……

    钱元瓘能被火灾吓死?他是见过大风大滥人,他是用火油机团灭淮南水师的人,他会怕一场火灾?太监宫女不害怕,文武百官不害怕,偏偏是他被吓死?

    《十国春秋》给出了一个诡异的答案,当时钱元瓘躲避火灾,然而火焰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他躲到哪里,火焰就追到哪里,钱元瓘于是受到了巨大惊吓。

    这种解释也很牵强。钱元瓘毕竟是刀枪炮子里钻出来的,战场上敌人拿着真刀真枪追他,他不怕,反倒是火苗追他就让他害怕,况且火苗最终并没有真的伤害到他。

    通常来,皇宫的火灾与民间的火灾有着本质的不同。民间失火,多为意外,而皇宫失火,多是人为。很多情况下,皇宫失火往往意味着一场宫廷政变。

    别是戒备森严的皇宫,就连军营、官府、城门等机关单位,兵变的第一步都是“纵火为乱”。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丽春院的这场大火其实是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钱元瓘怕的也不是无情的大火,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钱元瓘有三十多个兄弟,继位之后就以“谋反”罪名处死了钱元珦、钱元,剥夺了钱元璙的实权。这样做就能消除隐患吗?显然不能。

    比如“钱元谋反案”,史籍明确记载,当时许多权贵都暗中与其有秘密联络。钱元瓘想要顺藤摸瓜,把异己分子一网打尽,被侄子钱仁俊劝阻,最终将那些私通的信件公开焚毁,既往不咎。

    为什么不能斩草除根?难道单纯就是想致敬一下官渡之战的曹操?

    政治家的选择从来都是残酷博弈中的最优选,基于各方势力的综合实力,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至于胸怀宽广、仁义道德,只是对结果的修饰,而不是对过程的指导。

    曹操烧袁绍的信件,跟钱元瓘烧钱元的信件,都是因为他们当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刨根问底的后果,所以只能选择睁一眼闭一眼。

    树欲静而风不止。钱元瓘不追究他们,他们就会消停了吗?就会死心塌地紧密围绕在以钱元瓘同志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中了吗?

    钱元瓘在位十年,堪称无所作为,试想一下,这也许是钱元瓘无法搞定既得利益集团,大家不愿配合,阻力太大,所以改革迟迟无法推进。

    比如年的这次干涉闽国内乱。钱元瓘的决策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反对,就连他的嫡系心腹——宰相林鼎,也极力劝谏,反对他出兵干涉。

    那么钱元瓘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因为这是他唯一能翻身的机会。前面过,柴荣、赵匡胤也都曾面临过相似的问题,他们看似做了相同的选择,却在一个关键细节上大相径庭:亲征。

    比如柴荣出品的“高平之战”、赵匡胤贡献的“泽、潞之战”。群臣不附,各怀观望,如果没有御驾亲征的加持,很难结局是怎样的。

    干涉闽国内乱,对钱元瓘来是一场不能输的政治豪赌,然而钱元瓘却没有亲征,把责任推卸给琳系心腹仰仁诠,这是团队管理、企业建设中的大忌!不要把关乎自己性命的项目交给别人,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生死。

    不管什么项目,执行者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决策权,且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仰仁诠显然不能承担后果,也没有足够的决策权,他只有执行权,僵硬地执行原计划,缺乏灵活性。

    仰仁诠失败了,钱元瓘的威望一落千丈,永无翻身之日,仰仁诠羞愧难当,郁郁而终。

    朝中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之前还都是偷偷摸摸地,充其量是“非暴力不合作”,现在反对派们已经敢于明目张胆地质疑、挑衅钱元瓘的威严了。() ()

    钱元瓘疲于应对,心力交瘁,然而情况丝毫不见有任何好转。终于在一年后的年月,反对派们忽然在皇宫纵火作乱,一场政变开始了。

    政变险些就成功了,钱元瓘虽大难不死,却受到了惊吓,也许……还受了重伤,于是在一个月后不治身亡。而后来的人却有意将这段历史隐瞒,把一切龌龊的勾当全部推卸给火灾。

    我们再来看一些支持上述观点的间接证据:

    首先是钱镠诸子的记载不详。

    我们过,钱镠同志繁殖能力强大,总共有个儿子,见诸史籍的有人,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只是寥寥几句话的记载。当然,很多帝王的儿子们也都是这种待遇,某某某,某帝第几子,母为某后妃,初封某爵,官至某某,某时薨,追赠某某,追封某某。

    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王子基本没有什么建树,确实只是平平淡淡地养在宫中,安安静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平平淡淡地走完自己的一生。不过钱镠的很多儿子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比如钱元。实际上钱元早年立过很多战功,很受钱镠器重,累官土客马步军指挥使、静江军节度使、中书令、封扶南侯,不仅握有兵权,且被允许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但史书对钱元的过往却讳莫如深,对他的战功只字不提。

    对钱元唯一的记载,就是他的“谋反”,而且记载吴越国最为详细的《吴越备史》,还将此事张冠李戴,把“钱元”全部记载为“钱元球”,“钱元”竟然被《吴越备史》刻意抹掉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难道仅仅是钱元?其他儿子真的是平庸到无可记载,还是他们像钱元一样,不可描述?

    以此类推……再问一遍,丽春院的大火,真的只是一场意外的大火?

    其次是“二火一刀”的谶言。

    就在钱元瓘派仰仁诠出兵建州的时候,将东府剡县的十三个乡划出来,成立“新昌县”,不久之后又直接改剡县为赡县。史籍钱元瓘因“恶剡有二火一刀”,认为很不吉利。

    钱氏集团统治两浙时,习惯将杭州称“西府”、越州为“东府”,也有记载为“西都”和“东都”,亦统称为“两都”。二火一刀,似乎预示着两都暴乱,国有刀兵之祸。

    钱元瓘怎么会如此敏感,或者为什么在此时此刻变得如此敏感?短短半年的时间,议出兵、集体反对、力排众议、二火一刀、败归、丽春院大火、过早地离开我们……是不是觉得有内味儿了?

    最后是集体“消失”的宰相。

    不仅钱元瓘的人物剧本虎头蛇尾,在他统治时期的宰相们也有相同的情况,比如沈崧、皮光业、曹仲达,在他们的个人传记中,全部篇幅都在记录他们在钱元瓘开国前的所作所为,而开国拜相后,立刻领盒饭。

    比如沈崧:“国建,拜崧丞相,福三年二月卒。”

    皮光业:“文穆王嗣立,命知东府事。福二年,国建,拜光业丞相,与曹仲达、沈崧同日受命,凡教令仪注多所考定。光业美容仪,善谈论,见者或以为神仙中人。性嗜茗,常作诗以茗为苦口师,国中多传其癖。八年二月丙辰,卒。”

    曹仲达:“及国建,拜丞相,与沈崧、皮光业同秉国钧。忠献王即王位……”

    沈崧拜相一年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勉强不具备分析价值,但是另两人呢?曹仲达拜相后直接跳转到了下一任吴越国王——忠献王钱弘佐;皮光业虽然多了两行字,但多出的两行字却记载的是他长相俊朗、爱喝茶,跟治国毫无关系。

    再看另一位宰相林鼎,在其拜相之后、去世之前,确实被记载了他办过的一件事,那就是给钱元瓘唱反调,力劝不要出兵建州。

    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了?君主庸庸碌碌,宰相们毫无建树……他们可都是钱镠精心为钱元瓘挑选的治世能臣啊!

    在钱元瓘时期,吴越国的历史出现了十年的真空期,十年的历史被人为地隐藏。

章节目录

五代十国往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南无臭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无臭蛋并收藏五代十国往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