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纳土】</P>
太平兴国三年月日,陈洪进上表献出所辖闽南之漳、泉二州,大宋共得二州、十四县、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户、以及一万八千七百二十七兵。</P>
赵光义“嘉纳之”,即刻授予陈洪进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杞国公,后改封岐国公;诸子亦有封赏,皆以近郡优赐之。</P>
在陈洪进割据之初,他的首席谋士——掌书记徐昌嗣就劝他纳土归降,陈洪进当时非常不悦,想杀了他。徐昌嗣得到消息后,急忙逃走,辗转到了汴州。</P>
当时在陈洪进看来,徐昌嗣就是一个卖主求荣、吃里扒外的“精宋”叛徒、闽奸,陈洪进对他是恨之入骨的。这种态度一直持续到大宋灭南唐,史籍说当南唐被大宋收复后,陈洪进才恍然大悟,终于知道徐昌嗣眼光长远且对自己是一片忠心。</P>
南唐覆灭之后,陈洪进的左右近臣就不断劝他纳土归宋。比如陈应功、陈齐鹘、刘昌言等。</P>
陈应功,莆田人,自幼便以忠义自诩,也是远近闻名的一条好汉,当宋太宗即位后,陈应功面见陈洪进,对他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如今大宋顺天应人,巴拉巴拉。陈洪进洗耳恭听,遂马不停蹄地向汴州觐见,即前文提到的,不等降下诏书便自行上路。</P>
然而陈应功最被后人称颂和纪念的,并非是劝陈洪进纳土,而是他意外发明的“晒盐法”。之前盐农们普遍使用“煮盐法”,成本较高且操作不便,某日,陈应功研墨的时候,身边没有淡水,就顺手舀了点儿海水,等墨干之后,陈应功发现砚台上有白色结晶,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捏进嘴里品尝了一下,“纯!”味道与食盐无异,于是陈应功顿悟了,就带领乡民在海边开挖了一个个盐田,把海水引进来,让太阳暴晒,然后就得到了天然海盐。</P>
这种节省成本、操作简单、效率高的晒盐法很快就在莆田广为流传,继而是全闽,后来推广到全国,再后来是全世界。现在,全世界人民还要感谢陈应功的这项发明。</P>
后人尊陈应功为“盐神”、“盐圣”,所有从事跟盐有关的生意人都该供其为祖师爷。很不幸的是在归宋不久之后,陈应功奉命讨伐一伙强盗,行动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岁。</P>
今天,在他的老家还有一座“陈应功纪念馆”。世界首创“晒盐法”,陈应功同志不仅仅是莆田人的骄傲、福建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
陈齐鹘,也是莆田人,是陈洪进的部将,算是陈洪进手下的高级军官了,也参与了劝说。也许他不会像陈应功那样说一堆大道理,但您别忘了他的身份,指挥使,他讲不出太大的道理,但他握着枪呢,握着枪的人一般都不愿讲太多道理,枪就是道理。所谓能动手尽量别bb。</P>
刘昌言,泉州南安县人,岁能写文章,文采飞扬,远近闻名的学霸,被陈洪进辟为幕僚。</P>
陈洪进夺取泉州后,派儿子陈文显入汴进贡,刘昌言陪同。刘昌言给赵匡胤和赵光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赵光义看完陈洪进纳土的奏表之后,当即召见刘昌言,笑问道:“这篇奏表莫非由卿润色吗?”</P>
陈洪进纳土后,仍以刘昌言为推官。两年后参与科举考试,不幸落第,但太宗特别赏识他,召他为宋州归德军掌书记,几年后再次参加科举,竟然以榜眼的名次金榜题名。在多个节镇做判官之后,刘昌言终于因赵光义的赏识和榜眼的学历进入中央,并且坐火箭上升。先为起居郎,后迁工部郎中,又过一个月左右充枢密院直学士,又过了三个月左右就升为枢密副使,副部级干部了。</P>() ()
因刘昌言的晋升过于迅猛,导致朝臣们羡慕嫉妒恨,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朝臣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地诋毁他、贬损他,立志要把他拉下马。</P>
比如有人发起话题:“咦——咱河南话怪好听唻,刘昌言说嘞这闽南话不中。”众人纷纷附和,语言障碍,无法交流,咋在朝中为官?赵光义闻言大怒,说朕自有翻译,不影响工作交流,你们给我闭嘴!</P>
又有人发起话题,“刘昌言不孝!”在那个以仁孝治天下的时代,大孝是忠,忠臣必出孝门,一旦有人被坐实不孝,那几乎等同于叛国投敌,起步价是双开。支撑这种论点的证据是刘昌言把母亲和妻子留在老家,已有十几年没回过家,而且还在京师娶了旁室。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简直就是人渣!这种人渣败类如何还能做官?</P>
为什么十几年没回家呢?因为刘昌言同志跟随陈洪进纳土之后就一直在中原大地上发光发热,顾大家而舍小家,十几年没休过探亲假,把青春奉献给了大宋……感动大宋十大青年了属于是。</P>
赵光义大笔一挥,下诏:将刘母迎接到京师,所在州负责行装和路费,沿路州县负责接待、补给。总之一句话,地方政府负责护送刘母入京,中央政府负责分房子、养老金……</P>
总之,在陈洪进上位之初,是想要维持割据状态的,故当徐昌嗣首倡纳土时,被陈洪进视作叛徒而险遭诛杀。时过境迁,当南唐被灭时,陈洪进大为震怖,重塑三观,身边劝他纳土的声音越来越多,陈洪进的态度逐渐动摇,对待这种声音更多地表现为宽容、言论自由,而当他入朝觐见被热情挽留的个月里,陈洪进及其左右官员亲眼目睹了中原大国的繁荣强大,态度进一步转变,直至最终下定决心纳土归降,做了一回体面人。</P>
使陈洪进最终下定纳土决心的,应该是刘昌言。</P>
怎么刘昌言就能劝动呢?一般来说,劝人的时候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即好说、歹说。之前幕僚劝他纳土,要么是从天命天数等虚无缥缈的玄学角度,要么是从双方实力对比的实际角度,这些说辞只能归为“好说”,那什么算“歹说”?</P>
如果你不归顺,大宋就灭你?这仅是其中一方面,而且说服力不足,陈洪进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来论证大宋不会加兵闽南。刘昌言切中了陈洪进的要害——兵变!</P>
“大帅,如果你的部下想要谋取富贵,把您软禁或谋害,再把您整装或分装送往京师,纳作投名状,以献土归降……”</P>
远了不说,别人不说,留从效是咋上位的,您又是咋上位的,还用我说破吗?你就不怕泉州故事上演.版吗?</P>
陈洪进终于大彻大悟,当即表献漳、泉二州。闽南地区和平统一。
太平兴国三年月日,陈洪进上表献出所辖闽南之漳、泉二州,大宋共得二州、十四县、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户、以及一万八千七百二十七兵。</P>
赵光义“嘉纳之”,即刻授予陈洪进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杞国公,后改封岐国公;诸子亦有封赏,皆以近郡优赐之。</P>
在陈洪进割据之初,他的首席谋士——掌书记徐昌嗣就劝他纳土归降,陈洪进当时非常不悦,想杀了他。徐昌嗣得到消息后,急忙逃走,辗转到了汴州。</P>
当时在陈洪进看来,徐昌嗣就是一个卖主求荣、吃里扒外的“精宋”叛徒、闽奸,陈洪进对他是恨之入骨的。这种态度一直持续到大宋灭南唐,史籍说当南唐被大宋收复后,陈洪进才恍然大悟,终于知道徐昌嗣眼光长远且对自己是一片忠心。</P>
南唐覆灭之后,陈洪进的左右近臣就不断劝他纳土归宋。比如陈应功、陈齐鹘、刘昌言等。</P>
陈应功,莆田人,自幼便以忠义自诩,也是远近闻名的一条好汉,当宋太宗即位后,陈应功面见陈洪进,对他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如今大宋顺天应人,巴拉巴拉。陈洪进洗耳恭听,遂马不停蹄地向汴州觐见,即前文提到的,不等降下诏书便自行上路。</P>
然而陈应功最被后人称颂和纪念的,并非是劝陈洪进纳土,而是他意外发明的“晒盐法”。之前盐农们普遍使用“煮盐法”,成本较高且操作不便,某日,陈应功研墨的时候,身边没有淡水,就顺手舀了点儿海水,等墨干之后,陈应功发现砚台上有白色结晶,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捏进嘴里品尝了一下,“纯!”味道与食盐无异,于是陈应功顿悟了,就带领乡民在海边开挖了一个个盐田,把海水引进来,让太阳暴晒,然后就得到了天然海盐。</P>
这种节省成本、操作简单、效率高的晒盐法很快就在莆田广为流传,继而是全闽,后来推广到全国,再后来是全世界。现在,全世界人民还要感谢陈应功的这项发明。</P>
后人尊陈应功为“盐神”、“盐圣”,所有从事跟盐有关的生意人都该供其为祖师爷。很不幸的是在归宋不久之后,陈应功奉命讨伐一伙强盗,行动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岁。</P>
今天,在他的老家还有一座“陈应功纪念馆”。世界首创“晒盐法”,陈应功同志不仅仅是莆田人的骄傲、福建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
陈齐鹘,也是莆田人,是陈洪进的部将,算是陈洪进手下的高级军官了,也参与了劝说。也许他不会像陈应功那样说一堆大道理,但您别忘了他的身份,指挥使,他讲不出太大的道理,但他握着枪呢,握着枪的人一般都不愿讲太多道理,枪就是道理。所谓能动手尽量别bb。</P>
刘昌言,泉州南安县人,岁能写文章,文采飞扬,远近闻名的学霸,被陈洪进辟为幕僚。</P>
陈洪进夺取泉州后,派儿子陈文显入汴进贡,刘昌言陪同。刘昌言给赵匡胤和赵光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赵光义看完陈洪进纳土的奏表之后,当即召见刘昌言,笑问道:“这篇奏表莫非由卿润色吗?”</P>
陈洪进纳土后,仍以刘昌言为推官。两年后参与科举考试,不幸落第,但太宗特别赏识他,召他为宋州归德军掌书记,几年后再次参加科举,竟然以榜眼的名次金榜题名。在多个节镇做判官之后,刘昌言终于因赵光义的赏识和榜眼的学历进入中央,并且坐火箭上升。先为起居郎,后迁工部郎中,又过一个月左右充枢密院直学士,又过了三个月左右就升为枢密副使,副部级干部了。</P>() ()
因刘昌言的晋升过于迅猛,导致朝臣们羡慕嫉妒恨,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朝臣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地诋毁他、贬损他,立志要把他拉下马。</P>
比如有人发起话题:“咦——咱河南话怪好听唻,刘昌言说嘞这闽南话不中。”众人纷纷附和,语言障碍,无法交流,咋在朝中为官?赵光义闻言大怒,说朕自有翻译,不影响工作交流,你们给我闭嘴!</P>
又有人发起话题,“刘昌言不孝!”在那个以仁孝治天下的时代,大孝是忠,忠臣必出孝门,一旦有人被坐实不孝,那几乎等同于叛国投敌,起步价是双开。支撑这种论点的证据是刘昌言把母亲和妻子留在老家,已有十几年没回过家,而且还在京师娶了旁室。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简直就是人渣!这种人渣败类如何还能做官?</P>
为什么十几年没回家呢?因为刘昌言同志跟随陈洪进纳土之后就一直在中原大地上发光发热,顾大家而舍小家,十几年没休过探亲假,把青春奉献给了大宋……感动大宋十大青年了属于是。</P>
赵光义大笔一挥,下诏:将刘母迎接到京师,所在州负责行装和路费,沿路州县负责接待、补给。总之一句话,地方政府负责护送刘母入京,中央政府负责分房子、养老金……</P>
总之,在陈洪进上位之初,是想要维持割据状态的,故当徐昌嗣首倡纳土时,被陈洪进视作叛徒而险遭诛杀。时过境迁,当南唐被灭时,陈洪进大为震怖,重塑三观,身边劝他纳土的声音越来越多,陈洪进的态度逐渐动摇,对待这种声音更多地表现为宽容、言论自由,而当他入朝觐见被热情挽留的个月里,陈洪进及其左右官员亲眼目睹了中原大国的繁荣强大,态度进一步转变,直至最终下定决心纳土归降,做了一回体面人。</P>
使陈洪进最终下定纳土决心的,应该是刘昌言。</P>
怎么刘昌言就能劝动呢?一般来说,劝人的时候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即好说、歹说。之前幕僚劝他纳土,要么是从天命天数等虚无缥缈的玄学角度,要么是从双方实力对比的实际角度,这些说辞只能归为“好说”,那什么算“歹说”?</P>
如果你不归顺,大宋就灭你?这仅是其中一方面,而且说服力不足,陈洪进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来论证大宋不会加兵闽南。刘昌言切中了陈洪进的要害——兵变!</P>
“大帅,如果你的部下想要谋取富贵,把您软禁或谋害,再把您整装或分装送往京师,纳作投名状,以献土归降……”</P>
远了不说,别人不说,留从效是咋上位的,您又是咋上位的,还用我说破吗?你就不怕泉州故事上演.版吗?</P>
陈洪进终于大彻大悟,当即表献漳、泉二州。闽南地区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