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切都十分顺利,不论是演出还是主持,每个人都力求完美、不留遗憾。
最后,轮到纪律和程麟一起走上台去,邀请音乐家大卫·罗素带来最后的压轴表演。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今天所有演奏者的精彩演出!”
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观众都露出浅浅的微笑,无一不表明着他们对这场演出的满意。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请出本次演出的特邀嘉宾——西班牙著名古典吉他大师、古典吉他教育家,世界古典吉他研究者协会理事,大卫·罗素先生!”接着,纪律又用英语重新念了一遍,以表对罗素先生的尊重。
罗素从容地走上台,时不时向台下的观众挥手示意,然后朝着纪律和程麟点头示意。收到讯号,两人快步走下台去,将这盛大的舞台留给他。
纪律原本以为罗素先生会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亦或是一位会将头发抹得锃亮的艺术怪人,没想到他看着比杨华还年轻上几岁,不过四十出头的模样。他的笑容温和,眼睛明亮,头发微卷,倒是更像一位英国绅士。
纪律打开网页,开始认真搜寻有关他的讯息。大卫·罗素,出生于西班牙,后举家搬往英国。他三岁时对吉他产生浓厚的兴趣,八岁便通过演奏级,十五岁破格进入世界顶尖大学汉诺威音乐学院。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巡演,为电影配乐,结交各国顶尖音乐人才,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教育学者。
“大家晚上好,我是大卫·罗素,今天很高兴受邀来到这里,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他用不那么流利的中文向台下的观众问好。
如果将演奏比作菜肴,那之前的曲目顶多算得上是味道不错的前菜,精致却有些寡淡,而现在被端上桌的可是价格不菲的主菜,鲜得动人心魄,叫人陶醉其中。
这一首《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已然将演出的氛围推向高潮。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西班牙近代吉他大师弗朗西斯科·塔雷加于1896年所作,被誉为古典吉他界的“名曲之名曲”,除此之外,塔雷佳先生还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曲目,如《泪》等等。
阿尔罕布拉宫是是中世纪时由北非侵入西班牙的摩尔人所建立的格拉那达王国的一座宫殿。15世纪时,西班牙人开展复国运动,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境。相传,某日塔雷佳于黄昏时抵达格拉纳达,当远眺着这座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时,心中升起无限感叹,当天夜里,他就将脑海中浮现的回忆主题用音乐的形式写下,乐曲蕴含了作者迷蒙,憧憬,以及感慨万千的心绪。
台上,罗素将轮指这一技巧在乐曲中运用得的淋漓尽致。无名指、中指、食指飞速地拨动着琴弦,似珠落玉盘,叫人眼花缭乱。而大拇指则始终清晰分明弹奏着低音部分。旋律旋律悠扬饱满,情感起伏情感起伏跌宕,给人以绵绵不绝的遐想。
他的表演大气磅礴,亦有撼动人心之美。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罗素睁开了半眯的双眼神色恢复清明,而台下的观众似是还未从乐曲中抽离,皆是陶醉而痴迷的。不知是谁先反应过来,带头鼓起了掌,随后整个演奏厅响起了冲破九天云霄的掌声,经久不绝。
纪律在后台也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畅快的心情,一下又一下坚定而热烈地鼓着掌。
-
整场演出结束后,所有的演职人员都被叫到舞台中央合照。
纪律一拍照就会呈现出似笑非笑的面瘫式表情,自然是想要悄悄地躲在最旁边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可惜天不如人愿,在推推搡搡中她可悲地发现自己站在了全场的中心位置,罗素先生和杨华老师距她不过一步之遥。
摄像师还在台下调整着三脚架,纪律也不敢乱动,只能转动眼珠扫视台下打发时间。大多数的观众都已离场,剩下的都是些在等孩子的父母。
骤然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她注意到了坐在远处角落里的一个人影。那人低垂着头,正在翻阅一本不知名的书,一双长腿自然的交叠在一起,矜贵优雅。
他像是一座遥不可及的孤岛,明明身处热闹,却又格格不入。身侧的一团影子随着灯光变幻慢悠悠地晃动着,让人觉得他的影子好像藏着什么秘密。
季瑞清手中拿的其实是一本厚厚的牛皮笔记本,上面清晰利落地写了一些笔记,有些句子的末尾则是被打上了问号。他看得十分认真,丝毫没有注意台上的动静。
直到某个瞬间,他感知到一道似有似无的视线,频频落在自己周围。他推了推眼镜,慢慢抬起头,与那道视线在半空中不期而遇。
遥遥地,穿过了半个音乐厅的视线就这样被精准地捕捉到。
纪律就像偷吃了糖果的孩子,整个人是又羞又恼,连捏着裙摆的手都在轻轻颤抖。但在一瞬的慌乱过后,她冷静下来,大大方方回视过去,顺带用小指勾了勾随风飘舞的碎发,嘴角扬起一个漂亮的弧度。
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这便正大光明地偷看你。
季瑞清倒是被眼前一番景象逗乐了,她倒是胆大妄为。但是转念一想又叫人觉得可爱。
他原本想拿起笔记继续翻阅,不知怎么的,视线又落在了远处的舞台上。
摄像师已经准备就绪,就听到“一,二,三,茄子。”咔嚓一声时间被定格下来。
季瑞清看着纪律那笑得标准化的、略有些僵硬的脸,抿了抿嘴唇,眼底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还是刚才和他对视时那古灵精怪的模样更适合她。
-
等到合影结束,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离场了,只剩下了杨华、罗素、几位其他资历较深的老师以及年轻一辈的季瑞清和华亦云。
几人围坐成圆形,各自拿着一把吉他。
其实,杨华邀请罗素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更多的是想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古典吉他协会建立良好的联系。
罗素先是将刚在在台上演奏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重新演奏了一遍,这次的节奏更舒缓,像是刻意要让其他人看清他的指法。随后,他将乐曲拆分成三段,三大段中又拆出几个小段,仔仔细细地讲解和弦的变换以及指法的运用。
不少老师都掏出笔记本开始认真思考学习,更有甚者用手机将整个教学过程记录下来。
到了最后,罗素额外留出了一些时间让大家自由提问。
在一片静默不语中,华亦云首先打破了沉寂,用英语向他提问:“罗素先生,我想请教一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和练习法以一个怎样的程度搭配会比较合适呢?”
罗素摸了摸下巴,回答道:“讲授法的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效率高,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积极性;练习法强调学生反复的完成某一动作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吉他不像学科学习,这是一门艺术,不论是老师主导还是重复练习都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做中学,发现音乐美,培养艺术素养很重要。”
有了第一个例子,后面提问的老师自然越来越多。
季瑞清看着笔记本上的疑惑被一一解答,心中明朗,想来大家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是极为相似的。
尽管他自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但毕竟先前的重心不在教育教学,在遇到某些特殊问题时确实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会儿,他更想听听教育专家的意见。
“罗素先生,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请说。” 罗素的目光精准地锁定住提问的人,在看清对方的面容后而后微微一怔,“Kris Ji,居然是你?”
季瑞清似乎料到罗素会认出自己,他客气地笑了笑,用标准的西语说道:“好久不见。”
早先在还在国外时,他有幸与罗素见过几面,虽然称不上挚交,但彼此欣赏,双方还都曾去听过对方的演奏会。
意识到现在不是一个叙旧的好时机,罗素轻咳两声,问到:“请将你的问题说出来,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有这样一个学生,她的演奏技巧、节奏把控等方面都很不错,但是偏偏在看谱上有点问题,感觉她比较抗拒这件事。除了引导、鼓励她,我还有什么其他能做的吗?”
“这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罗素笑了笑,沉思片刻后,不紧不慢地回答,“毫无疑问,这名学生在古典吉他方面一定有些天分。老师的鼓励自然是必要的,不过既然她对看谱有抵触情绪,那就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进行根治。”
季瑞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直接去问原因未免太不礼貌,而且以纪律的性格也未必愿意说,此事不能急于一时,还是得从长计议。
最后,轮到纪律和程麟一起走上台去,邀请音乐家大卫·罗素带来最后的压轴表演。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今天所有演奏者的精彩演出!”
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观众都露出浅浅的微笑,无一不表明着他们对这场演出的满意。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请出本次演出的特邀嘉宾——西班牙著名古典吉他大师、古典吉他教育家,世界古典吉他研究者协会理事,大卫·罗素先生!”接着,纪律又用英语重新念了一遍,以表对罗素先生的尊重。
罗素从容地走上台,时不时向台下的观众挥手示意,然后朝着纪律和程麟点头示意。收到讯号,两人快步走下台去,将这盛大的舞台留给他。
纪律原本以为罗素先生会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亦或是一位会将头发抹得锃亮的艺术怪人,没想到他看着比杨华还年轻上几岁,不过四十出头的模样。他的笑容温和,眼睛明亮,头发微卷,倒是更像一位英国绅士。
纪律打开网页,开始认真搜寻有关他的讯息。大卫·罗素,出生于西班牙,后举家搬往英国。他三岁时对吉他产生浓厚的兴趣,八岁便通过演奏级,十五岁破格进入世界顶尖大学汉诺威音乐学院。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巡演,为电影配乐,结交各国顶尖音乐人才,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教育学者。
“大家晚上好,我是大卫·罗素,今天很高兴受邀来到这里,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他用不那么流利的中文向台下的观众问好。
如果将演奏比作菜肴,那之前的曲目顶多算得上是味道不错的前菜,精致却有些寡淡,而现在被端上桌的可是价格不菲的主菜,鲜得动人心魄,叫人陶醉其中。
这一首《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已然将演出的氛围推向高潮。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西班牙近代吉他大师弗朗西斯科·塔雷加于1896年所作,被誉为古典吉他界的“名曲之名曲”,除此之外,塔雷佳先生还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曲目,如《泪》等等。
阿尔罕布拉宫是是中世纪时由北非侵入西班牙的摩尔人所建立的格拉那达王国的一座宫殿。15世纪时,西班牙人开展复国运动,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境。相传,某日塔雷佳于黄昏时抵达格拉纳达,当远眺着这座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时,心中升起无限感叹,当天夜里,他就将脑海中浮现的回忆主题用音乐的形式写下,乐曲蕴含了作者迷蒙,憧憬,以及感慨万千的心绪。
台上,罗素将轮指这一技巧在乐曲中运用得的淋漓尽致。无名指、中指、食指飞速地拨动着琴弦,似珠落玉盘,叫人眼花缭乱。而大拇指则始终清晰分明弹奏着低音部分。旋律旋律悠扬饱满,情感起伏情感起伏跌宕,给人以绵绵不绝的遐想。
他的表演大气磅礴,亦有撼动人心之美。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罗素睁开了半眯的双眼神色恢复清明,而台下的观众似是还未从乐曲中抽离,皆是陶醉而痴迷的。不知是谁先反应过来,带头鼓起了掌,随后整个演奏厅响起了冲破九天云霄的掌声,经久不绝。
纪律在后台也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畅快的心情,一下又一下坚定而热烈地鼓着掌。
-
整场演出结束后,所有的演职人员都被叫到舞台中央合照。
纪律一拍照就会呈现出似笑非笑的面瘫式表情,自然是想要悄悄地躲在最旁边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可惜天不如人愿,在推推搡搡中她可悲地发现自己站在了全场的中心位置,罗素先生和杨华老师距她不过一步之遥。
摄像师还在台下调整着三脚架,纪律也不敢乱动,只能转动眼珠扫视台下打发时间。大多数的观众都已离场,剩下的都是些在等孩子的父母。
骤然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她注意到了坐在远处角落里的一个人影。那人低垂着头,正在翻阅一本不知名的书,一双长腿自然的交叠在一起,矜贵优雅。
他像是一座遥不可及的孤岛,明明身处热闹,却又格格不入。身侧的一团影子随着灯光变幻慢悠悠地晃动着,让人觉得他的影子好像藏着什么秘密。
季瑞清手中拿的其实是一本厚厚的牛皮笔记本,上面清晰利落地写了一些笔记,有些句子的末尾则是被打上了问号。他看得十分认真,丝毫没有注意台上的动静。
直到某个瞬间,他感知到一道似有似无的视线,频频落在自己周围。他推了推眼镜,慢慢抬起头,与那道视线在半空中不期而遇。
遥遥地,穿过了半个音乐厅的视线就这样被精准地捕捉到。
纪律就像偷吃了糖果的孩子,整个人是又羞又恼,连捏着裙摆的手都在轻轻颤抖。但在一瞬的慌乱过后,她冷静下来,大大方方回视过去,顺带用小指勾了勾随风飘舞的碎发,嘴角扬起一个漂亮的弧度。
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这便正大光明地偷看你。
季瑞清倒是被眼前一番景象逗乐了,她倒是胆大妄为。但是转念一想又叫人觉得可爱。
他原本想拿起笔记继续翻阅,不知怎么的,视线又落在了远处的舞台上。
摄像师已经准备就绪,就听到“一,二,三,茄子。”咔嚓一声时间被定格下来。
季瑞清看着纪律那笑得标准化的、略有些僵硬的脸,抿了抿嘴唇,眼底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还是刚才和他对视时那古灵精怪的模样更适合她。
-
等到合影结束,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离场了,只剩下了杨华、罗素、几位其他资历较深的老师以及年轻一辈的季瑞清和华亦云。
几人围坐成圆形,各自拿着一把吉他。
其实,杨华邀请罗素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更多的是想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古典吉他协会建立良好的联系。
罗素先是将刚在在台上演奏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重新演奏了一遍,这次的节奏更舒缓,像是刻意要让其他人看清他的指法。随后,他将乐曲拆分成三段,三大段中又拆出几个小段,仔仔细细地讲解和弦的变换以及指法的运用。
不少老师都掏出笔记本开始认真思考学习,更有甚者用手机将整个教学过程记录下来。
到了最后,罗素额外留出了一些时间让大家自由提问。
在一片静默不语中,华亦云首先打破了沉寂,用英语向他提问:“罗素先生,我想请教一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和练习法以一个怎样的程度搭配会比较合适呢?”
罗素摸了摸下巴,回答道:“讲授法的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效率高,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积极性;练习法强调学生反复的完成某一动作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吉他不像学科学习,这是一门艺术,不论是老师主导还是重复练习都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做中学,发现音乐美,培养艺术素养很重要。”
有了第一个例子,后面提问的老师自然越来越多。
季瑞清看着笔记本上的疑惑被一一解答,心中明朗,想来大家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是极为相似的。
尽管他自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但毕竟先前的重心不在教育教学,在遇到某些特殊问题时确实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会儿,他更想听听教育专家的意见。
“罗素先生,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请说。” 罗素的目光精准地锁定住提问的人,在看清对方的面容后而后微微一怔,“Kris Ji,居然是你?”
季瑞清似乎料到罗素会认出自己,他客气地笑了笑,用标准的西语说道:“好久不见。”
早先在还在国外时,他有幸与罗素见过几面,虽然称不上挚交,但彼此欣赏,双方还都曾去听过对方的演奏会。
意识到现在不是一个叙旧的好时机,罗素轻咳两声,问到:“请将你的问题说出来,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有这样一个学生,她的演奏技巧、节奏把控等方面都很不错,但是偏偏在看谱上有点问题,感觉她比较抗拒这件事。除了引导、鼓励她,我还有什么其他能做的吗?”
“这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罗素笑了笑,沉思片刻后,不紧不慢地回答,“毫无疑问,这名学生在古典吉他方面一定有些天分。老师的鼓励自然是必要的,不过既然她对看谱有抵触情绪,那就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进行根治。”
季瑞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直接去问原因未免太不礼貌,而且以纪律的性格也未必愿意说,此事不能急于一时,还是得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