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庄户们佝着腰割麦子,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草鞋传来黄土蒸腾的热气,汗水早就浸湿了粗布衣裳,布料贴在皮肤上,很不舒服。
衣服再差,穿着再不舒服,那也不能脱了。
日头太大,容易晒了褪皮,有一层衣物护着要好一些。
裸露在衣物外的脸庞、小臂、手背,早就被麦穗上的尖芒划破表皮,有无数浅且密集的小口子,不会出血,但会痒,汗水一浸泡,又痛又辣。
但,这就是庄户人家的宿命,没尝试过麦芒的滋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种过麦子。
成捆的麦子收到晒场,麦田里就剩了不少零星的麦粒。
马凉、冯京等娃儿,与各自庄上的穷困人家,挎一小筐,到麦田里拾取散落的麦粒。
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家,交了租庸调之后,便没有多少粮食了,拾取的数量虽然不会太多,但多少能撑一些时日。
拾取遗穗是允许,但不是没有规矩把人家成捆的麦子“拾”走,要等差不多收场了,经过田主许可才能进去收取。
哪怕是冯京、马凉这样的娃儿,进自家田里拾取都会下意识问一声大人。
记住,是拾取田主不要的,不是去上手抢!
叽叽喳喳声四起,麻雀呼朋唤友来享受收获的福利。
麻雀虽然有偷吃谷物的习惯,但害虫之类的才是它们的主食,相对而言利大于弊。
但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里,“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曾被错定为害鸟。
各家的麦子脱粒、摊开,日头还好时用铲子翻晒。
生麦粒这东西,摊开了三天不晒都没大事,捂堆一天就废了,生麦粒散发出热量与水气,会导致急剧的发酵、变质。
日头出来要摊开晒,日头落下要收回去防潮气,见天的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然而,再累也掩不住汉子婆娘们老脸上的一丝笑意。
不管怎样,明年一年,一家老小的八成饱是管住了。
至于差的那些,想法去城里做几天零工,或者上山搞点野味,至不济偷偷到渭水里打捞肥硕的鲤鱼食用。
鲤鱼在唐朝是保护动物,因为皇室姓李,谐音鲤,所以大家明面上不吃鲤鱼了。
实际上,呵呵,渭水流域可从来没有密西西比河鲤鱼成灾那样的记录。
说起来也怪,既然要避讳嘛,你咋不让大家都别吃李子了?
“碎怂,地里的麦粒拾完了,明天放鸡鸭去扫一道。”
汉子食着粗砺的麦饭,往嘴里扒拉几颗豆豉,吩咐着自家娃儿。
豆豉约春秋战国出现,准确的记载是《史记·货殖列传》,《齐民要术》记录有制作方法,是爽口的调料,也可以入药。
一般来说,可分干豆豉、水豆豉、油豆豉、咸豆豉、淡豆豉。
因为庄户们用的就是十文钱一斗的大盐,没有经过提纯,制出来的豆豉味道不是那么正。
唐朝初、中期的食盐是民营,朝廷除了收税赋外并不插手,价钱稳定在十文一斗。
后期官卖了,每斗官方加价一百文,售价变成了一百一十文每斗。
官盐与私盐,同一品质,不同价钱。
听上去有些滑稽,却是事实。() ()
有钱人家吃的,是经过提纯的精盐,没那么多杂质,还有足够的油、佐料等,就是野菜都能吃得香喷喷的。
于是乎,一些达官贵人认为,黎庶天天能吃野菜,是何等的天然、何等的幸福。
田里的麦粒,人工怎么也捡不干净的,在土里多掩埋些日子都能发芽了,便只能让鸡鸭去刨食。
唐朝还有个奇怪的习惯,鸡鸭之类的家禽不算肉,畜类才算肉。
柯斜站在马家庄晒场,撅着腚扬起铲子,像模像样地翻起麦子,看着麦粒在空中抛起弧线洒落,笑得像个百来斤的娃儿。
柯南梦站到外头撇嘴,满眼的鄙视。
呵呵,多大个人了还玩这,幼稚!
也是,连个婆娘都没讨,可不还是个娃儿么?
幸好知道柯斜不好龙阳那一口,要不然柯南梦得为自己打造铁裤裆了。
马凉在义父旁边,铲子轻快地起落,一举一动轻松自然,比柯斜纯熟多了。
柯斜从小做农活都是重在参与,能不出丑就不错了,还奢求什么?
柯斜是半带玩闹性质,马凉是在翻自家的麦子、为以后的肚皮,性质可不一样。
抛开技巧不说,这心态差距也大了许多。
“亩产多少?”
柯斜看了眼马家庄村正。
村正想了想:“大约一石三斗。”
中规中矩的数字,这個时代的粮食产量就是这样。
别谈什么深耕熟耨,就是真制了曲辕犁,你也得他们买得起。
再说,就凭人力拉犁,咋深耕?
别说牛马驴,整个马家庄连骡子都没得一头。
倒是猫儿,柯斜见了几只。
就是那犁,柯斜好生看了看才发现,不是铁铸的,是削木而制。
贫穷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痼疾,世间的问题,大约有一半是钱闹的。
柯斜扫了眼努力翻晒麦子的马凉:“马凉啊,长大了想干嘛?”
马凉扬起一铲子麦粒:“像阿耶一样,种麦子。”
“种麦子以后呢?”
“讨婆娘。”
“再以后呢?”
“生娃。”
“娃长大以后呢?”
“种麦子。”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不要笑,大多数人的宿命就是如此,甚至还有很多人追求这种生活而不可得。
马凉他们的日子虽然贫穷,至少还自由,良人的身份还是官户、蕃户、杂户、匠户、伎户所渴求的。
马家庄的收成还算是可以的,就是这路实在惨不忍睹,柯斜每次进来都凭双腿,根本不敢骑劣马,怕什么时候连人带马一起摔坑里。
想叫马家庄好好修整一下道路吧,想想即将到来的难题,也许这破路还是一种保护色。
灾荒就会产生流民,多数流民还是循规蹈矩,愿意以劳力或乞食熬过去,可谁敢保证就不会有失心疯的?
这破路,至少能让流民没兴趣来。
否则,本就贫困的马家庄再迎来流民,即便不产生冲突也是灾难现场。
再说,畜力也是个难题,好歹得有一两匹马,才能减轻一些负担。
庄户们佝着腰割麦子,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草鞋传来黄土蒸腾的热气,汗水早就浸湿了粗布衣裳,布料贴在皮肤上,很不舒服。
衣服再差,穿着再不舒服,那也不能脱了。
日头太大,容易晒了褪皮,有一层衣物护着要好一些。
裸露在衣物外的脸庞、小臂、手背,早就被麦穗上的尖芒划破表皮,有无数浅且密集的小口子,不会出血,但会痒,汗水一浸泡,又痛又辣。
但,这就是庄户人家的宿命,没尝试过麦芒的滋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种过麦子。
成捆的麦子收到晒场,麦田里就剩了不少零星的麦粒。
马凉、冯京等娃儿,与各自庄上的穷困人家,挎一小筐,到麦田里拾取散落的麦粒。
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家,交了租庸调之后,便没有多少粮食了,拾取的数量虽然不会太多,但多少能撑一些时日。
拾取遗穗是允许,但不是没有规矩把人家成捆的麦子“拾”走,要等差不多收场了,经过田主许可才能进去收取。
哪怕是冯京、马凉这样的娃儿,进自家田里拾取都会下意识问一声大人。
记住,是拾取田主不要的,不是去上手抢!
叽叽喳喳声四起,麻雀呼朋唤友来享受收获的福利。
麻雀虽然有偷吃谷物的习惯,但害虫之类的才是它们的主食,相对而言利大于弊。
但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里,“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曾被错定为害鸟。
各家的麦子脱粒、摊开,日头还好时用铲子翻晒。
生麦粒这东西,摊开了三天不晒都没大事,捂堆一天就废了,生麦粒散发出热量与水气,会导致急剧的发酵、变质。
日头出来要摊开晒,日头落下要收回去防潮气,见天的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然而,再累也掩不住汉子婆娘们老脸上的一丝笑意。
不管怎样,明年一年,一家老小的八成饱是管住了。
至于差的那些,想法去城里做几天零工,或者上山搞点野味,至不济偷偷到渭水里打捞肥硕的鲤鱼食用。
鲤鱼在唐朝是保护动物,因为皇室姓李,谐音鲤,所以大家明面上不吃鲤鱼了。
实际上,呵呵,渭水流域可从来没有密西西比河鲤鱼成灾那样的记录。
说起来也怪,既然要避讳嘛,你咋不让大家都别吃李子了?
“碎怂,地里的麦粒拾完了,明天放鸡鸭去扫一道。”
汉子食着粗砺的麦饭,往嘴里扒拉几颗豆豉,吩咐着自家娃儿。
豆豉约春秋战国出现,准确的记载是《史记·货殖列传》,《齐民要术》记录有制作方法,是爽口的调料,也可以入药。
一般来说,可分干豆豉、水豆豉、油豆豉、咸豆豉、淡豆豉。
因为庄户们用的就是十文钱一斗的大盐,没有经过提纯,制出来的豆豉味道不是那么正。
唐朝初、中期的食盐是民营,朝廷除了收税赋外并不插手,价钱稳定在十文一斗。
后期官卖了,每斗官方加价一百文,售价变成了一百一十文每斗。
官盐与私盐,同一品质,不同价钱。
听上去有些滑稽,却是事实。() ()
有钱人家吃的,是经过提纯的精盐,没那么多杂质,还有足够的油、佐料等,就是野菜都能吃得香喷喷的。
于是乎,一些达官贵人认为,黎庶天天能吃野菜,是何等的天然、何等的幸福。
田里的麦粒,人工怎么也捡不干净的,在土里多掩埋些日子都能发芽了,便只能让鸡鸭去刨食。
唐朝还有个奇怪的习惯,鸡鸭之类的家禽不算肉,畜类才算肉。
柯斜站在马家庄晒场,撅着腚扬起铲子,像模像样地翻起麦子,看着麦粒在空中抛起弧线洒落,笑得像个百来斤的娃儿。
柯南梦站到外头撇嘴,满眼的鄙视。
呵呵,多大个人了还玩这,幼稚!
也是,连个婆娘都没讨,可不还是个娃儿么?
幸好知道柯斜不好龙阳那一口,要不然柯南梦得为自己打造铁裤裆了。
马凉在义父旁边,铲子轻快地起落,一举一动轻松自然,比柯斜纯熟多了。
柯斜从小做农活都是重在参与,能不出丑就不错了,还奢求什么?
柯斜是半带玩闹性质,马凉是在翻自家的麦子、为以后的肚皮,性质可不一样。
抛开技巧不说,这心态差距也大了许多。
“亩产多少?”
柯斜看了眼马家庄村正。
村正想了想:“大约一石三斗。”
中规中矩的数字,这個时代的粮食产量就是这样。
别谈什么深耕熟耨,就是真制了曲辕犁,你也得他们买得起。
再说,就凭人力拉犁,咋深耕?
别说牛马驴,整个马家庄连骡子都没得一头。
倒是猫儿,柯斜见了几只。
就是那犁,柯斜好生看了看才发现,不是铁铸的,是削木而制。
贫穷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痼疾,世间的问题,大约有一半是钱闹的。
柯斜扫了眼努力翻晒麦子的马凉:“马凉啊,长大了想干嘛?”
马凉扬起一铲子麦粒:“像阿耶一样,种麦子。”
“种麦子以后呢?”
“讨婆娘。”
“再以后呢?”
“生娃。”
“娃长大以后呢?”
“种麦子。”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不要笑,大多数人的宿命就是如此,甚至还有很多人追求这种生活而不可得。
马凉他们的日子虽然贫穷,至少还自由,良人的身份还是官户、蕃户、杂户、匠户、伎户所渴求的。
马家庄的收成还算是可以的,就是这路实在惨不忍睹,柯斜每次进来都凭双腿,根本不敢骑劣马,怕什么时候连人带马一起摔坑里。
想叫马家庄好好修整一下道路吧,想想即将到来的难题,也许这破路还是一种保护色。
灾荒就会产生流民,多数流民还是循规蹈矩,愿意以劳力或乞食熬过去,可谁敢保证就不会有失心疯的?
这破路,至少能让流民没兴趣来。
否则,本就贫困的马家庄再迎来流民,即便不产生冲突也是灾难现场。
再说,畜力也是个难题,好歹得有一两匹马,才能减轻一些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