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十三年十二月初九,大雪。

    父亲入狱已有五日,不知身体可还安好?我拜访了父亲诸多同僚。但因为事涉二十年前胜州番地谋逆一事,大家都选择明哲保身。

    我池家上京不过两月,举目无亲。兄长远在嵩州求学,一时间也不能回来。

    岁末天寒,要是母亲还在世该多好。

    池宜溪搁笔合上手札,这上京的天气是比永州冷上许多,自己如今算是领教过了。

    看向窗外绵绵落雪,压着枯枝将断未断。

    父亲从永州调任户部左侍郎不过两月,五日前大理寺的人上门告知父亲因事涉胜州八十罪人入狱。自己挨个拜访父亲同僚,无一不吃了闭门羹。

    池宜溪细想着父亲入狱之事。

    当初父亲接到调令后,就神色异常。问起时只说是担心初上任会有纰漏。现下看来,这件事怕不是那么简单。

    父亲曾在胜州供职,但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自己还未出生。所以是否跟往事有关,一时之间还真不好妄加定论。

    就在她打算端起茶盏,试图用热茶驱散寒意时,管家李伯匆匆进来。

    “小姐,大理寺又来人了!说要到老爷书房取物证,须得有池家人在场才行。”

    池宜溪连忙起身。

    洒金裙摆跟着她的动作在脚边翩缱,侍女和喜上前替她披上素色大氅,娇小的身形掩在大氅下,玉颈被品相极佳的白狐毛围住。

    脸上因为连日失眠略显憔悴。两弯柳叶眉,一双含情眼,未施粉黛,素如霜雪。明明是我见犹怜的容姿。但池宜溪生来玲珑,倒是更觉灵动,而无小家子气。

    和喜又塞了个汤婆子才肯作罢。

    从后院走到前堂尚需些路程。

    “李伯,那官爷可说了现下父亲的案子查出什么了吗?”

    上次大理寺的上门告知父亲入狱,只说父亲疑似利用职权之便,篡改因谋逆而被贬成贱籍的八十罪人的户籍。

    现已过了五日,池宜溪担心父亲之事将毫无转圜余地。

    李伯摇摇头,表示那官差什么都没说。

    “老奴相信老爷,绝不会做出有违律法之事。否则也不会这些年一直被压在地方上不得晋升。”

    池宜溪拢了拢手中的汤婆子:“是啊,不知是不是父亲这两个月惹上了什么不该惹的大人物。”

    但她很快否定了这个猜想。自己的父亲为官中庸,不惹事,不贪污,就守在一亩三分地里绝不逾矩。别说树敌了,平日里不常搭话的同僚估计都记不住父亲的脸。

    比起招惹,池宜溪更愿意相信是哪位人物看中父亲在京中无根基,就算当了替罪羊也不会激起太大风浪。

    只是无论哪位人物,对于池家这种如浮萍漂泊在上京的人家来说,都犹如暴雨能将他们击碎。

    行至正堂,池宜溪就见一男子身着官服,端盏饮茶。

    “民女池宜溪,见过大人。”池宜溪上前行礼。

    “大理寺季连。”季连将手中的茶盏搁在桌上,不欲与一介女子多费口舌,“我来取池远之书房中的证物,需要有府中人在旁,带路吧。”

    堂外的冷风裹挟细雪击在池宜溪身上,透过厚重大氅直抵后背。连汤婆子在此刻也失了作用,寒意满胸腔。

    池宜溪在前面引路,语气带了些小心翼翼:“年关在即,季大人,不知我父亲能否在吃团圆饭以前回来?”

    季连不语。面对这些疑犯家属,越少说话越能省些麻烦。

    一行几人进了书房,池宜溪笼着汤婆子站在一旁。

    书房里眼下除了一些公事往来书信,就只剩下还没来得及给兄长的家书。

    早在出事的第一天,池宜溪就将这书房里翻了个遍。有几封书信自己觉得有些不妥,便偷偷藏起来了,虽然不合律法,但眼下也不能任由他们给父亲定罪。

    看着他们如此糟蹋父亲的藏书,池宜溪心里很不是滋味。

    “大人,没有。”

    两个衙役将书房上下翻遍,也没找到池远之招供同胜州往来的书信。

    池宜溪低头静静立在比人还高的阔叶树旁,屋内焚着炭火,竟让这树忘却了寒意,依然绿的精神。

    季连相信在牢里,池远之也不至于拿他们消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眼前这个小姑娘,提前把信藏起来了。

    季连站在桌后,看着面上毫无波澜的池宜溪。

    “信呢?”

    池宜溪抬眼:“回大人的话,我平日里不进书房,父亲出事后我也没再来过。不知大人说的是什么信。”

    听到这回答,季连不用想都知道她是在说谎。

    “我不打算为难你一介女子。偷藏证物我有权将你带回问询,还希望池小姐不要阻拦我办公务。”季连厉声道,“你以为我们是在

    碰运气吗?还不快些把信交出来!”

    池宜溪隐在大氅里的手渐渐收紧,浑然不觉汤婆子烫手的温度。

    自己担心这是季连试探她的手段,若真是着了道,那父亲之事就板上钉钉了。

    “砰”一声,铜质汤婆子砸在厚重的地毯上,季连狠狠皱起眉。

    池宜溪像是被季连吓到,有些害怕的缩着肩膀,怯生生道:“大人误会,我…我当真不知。”

    一旁的官差上前:“大人何必同她废话,直接搜府定能找到!至于她不配合大理寺查案一事,直接按同党带回羁押便是。”

    “察事司办案,大理寺众烦请让行。”

    温润的声音自门外传来,由远及近。池宜溪听到这声音,如同碎玉击冰面,直入心头。

    堂前雪未扫尽。回眸看去时,她眼神被雪色惊得微颤。只一瞬耳边四下俱静,只有头上珠翠相撞叮当作响。

    文人风骨,眉间红痣。温润如玉,偏生凉薄。

    他还和从前一样。

    季连看向来人,身高八尺有余。身着大红刺鹰隼纹曳撒,袖口以黑色护臂收紧。眉间红痣衬的人不像臭名昭著的察事司,倒像是个文官。

    眼前这人就是新晋察事司同知,林寂。

    在上京虽算不得多高的官,但架不住眼前这人背后的靠山是王福。当今圣上最信任的大太监。不少京中大臣都戏称林寂是文人皮,宦官骨。笑面佛,蛇蝎心。

    如今太后和皇上的两股势力分庭抗礼,大理寺卿是朝堂上难得的中立派,但大理寺少卿是太后的人。

    再者凡是跟林寂扯上关系,无一不惹上一身腥。季连实在不想跟林寂打交道。

    “林同知,好久不见。”季连客气打着招呼。

    林寂略过了就站在门边的池宜溪,满脸谦逊同季连打招呼:“季大人久仰,方才收到旨意由察事司接手此事。实在抱歉。”

    林寂打着哈哈,季连就算知道是两方势力争斗之后的结果,也客气得接过林寂的话。

    “都是替皇上办事,哪有什么抱歉之说。此案嫌犯所供证物大理寺没有找到,还需察事司的兄弟们费心了。”

    林寂听着季连说话,同时环视屋内环境。入目皆是一片狼籍,藏书杯盏散落满地。

    “大理寺的兄弟们平日里忙,做这些粗事自然不顺手。方才义父也过问了此事,我就算想不费心都不行了。”

    听着林寂话里有话,季连心里暗啐了一声:不就是当了太监的狗儿子吗?有什么好得意的。

    季连等人也就皮笑肉不笑地离开,就在跨出房门时,林寂又道:“稍后我去提篡改户籍案疑犯,还请诸位行个方便。”

    一时屋内只剩下林寂与池宜溪二人。

    屋外厚雪压断枯枝,连带着还没掉光的黄叶一同砸落在地,沉闷地让人揪心。

    池宜溪知道他当年不告而别是来了上京谋条出路为父母伸冤。饶是她想过各种重逢的模样,但唯独现下这荒唐场景是她不曾想到的。

    当初林寂家中突逢变故,父母皆丧,只剩他一人逃难至永州。

    那时林寂就是现在这般,生的文人模样,偏偏是个冷性子。总会让人觉得他是个文弱书生,但他们在永州蒙山遇到劫匪时,他甚至能从山匪手下将自己救出来。可不是什么好欺之辈。

    看在他们当年泛舟同游,共描丹青也曾为彼此心动的份上,林寂也许会帮自己的吧?

    “林寂,帮帮我。”

章节目录

七日立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因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因尔并收藏七日立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