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考成法年终述职(二)
第章考成法年终述职</P>
御史大夫赵过详细的描述了十三州刺史及三辅司隶校尉对各地官员任职监察的情况,采用何种手段对多少人进行了监察,监察出来多少有问题的官员,其中严重违反“六条问事”的官员有哪些。</P>
至于刘进此前向东巡狩,视察黄河沿岸的官员称职不称职的情况,赵过单列了一部分进行了一个郡国一个郡国的描述。</P>
刘进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还时不时的记录些什么东西。</P>
然而对于御史大夫的监察情况,刘进尚且不甚满意。</P>
待御史大夫叙述完毕,刘进沉吟了一下说道:“御史大夫。若论丞相之贰,朕以为御史大夫考评可为甲上。</P>
然若论监察百官,朕以为御史大夫考评为甲上,恐不能服众。</P>
朕提两点。其一、各州刺史及司隶校尉监察十三州及三辅之地诸官员。何人监察刺史及司隶校尉?</P>
朕听御史大夫你所汇报之情况,未曾提及各州刺史、司隶校尉违法乱纪之情况。</P>
御史大夫就可以确定众监察者中无无视律令,肆意妄为之辈?”</P>
这话说完,御史大夫赵过及其属官御史中丞皆是满脸汗水。</P>
司隶校尉更是低着头不敢说话。</P>
众人谁也没想到在这么重大的场合,刘进丝毫不给身为三公的御史大夫一点面子,就这么直接点出了御史大夫作为监管职责的部门存在的“灯下黑”的这样一个问题。</P>
“臣,臣,失职,请陛下责罚!”御史大夫赵过战战兢兢的跪地拜道。</P>
刘进却没说话,继续说道:“其二,当年孝武皇帝设刺史为刺探检核问事之责。然朕观刺史已经行处置之权了。</P>
且官员犯下同一罪行,刺史权力过大,可任意处分官员!</P>
同样是贪腐一万钱,在兖州便是仅仅罚没其钱财。然在益州便可革职。</P>
朕以为刺史持节,情有可原,但若刺史不被节制,此非是好事。”</P>
刘进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P>
汉武帝设立刺史绝对是一大创举。</P>
刺史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但在世人眼里却是个肥差,因为它可以“居部九岁,举为守相”。</P>
意思是当九年刺史,就可以做太守或者郡国国相。</P>
这里不得不佩服汉武帝的驾驭之术,因为俸禄一低,刺史则会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工作。</P>
因此,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史为了升官发财做的相当卖力,一时间也涌现了一大批成绩卓异的刺史。</P>
此处定然有人问了,为何刺史可以监察太守,而刺史的目标竟然也是太守呢?</P>
这就体现了统治者设置的巧妙了。</P>
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刺史虽然可以监察太守,但却只能监察,并无其他权力。</P>
然而太守则不一样,其可是一郡之首,其军事、民政一把抓,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地一把手。</P>
做太守可比做受人戳脊梁骨的刺史体面多了。</P>
因此刺史不管是因俸禄,还是想掌实权成为一个体面、受人尊重的人,太守都是其奋斗的目标。</P>
当然,汉武帝也是及有智慧的,刺史一般都是选资历尚浅的,而太守则是资历比较老的。</P>
既然刺史制度设计的如此巧妙,刘进为何明显要对刺史制度开刀呢?</P>
这是因为刘进知晓,刺史这个检察官后来已经慢慢转为地方官了。</P>
而且在刘进的父亲刘据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趋势了。</P>
这一套在汉武帝时期运行良好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P>
如此前齐孝王孙刘泽谋反的迹象,被青州刺史隽不疑给发现了,隽不疑果断利用其持节的优势,调动青州兵马,将还没露头的齐孝王孙刘泽给干掉了。</P>
当时时任皇帝刘据觉得隽不疑此人甚勇,便越级提拔令其为右扶风。</P>
除隽不疑的这个例子之外,如泰山叛乱、边郡蛮夷动乱等皆出现了这样的情况。</P>
刘进觉得,这个趋势太不对了,必须敲打一番。</P>
而御史大夫赵过听刘进说到第二条吓的甚至不敢说话了,跪在那里不敢动弹。</P>
众人此时也吓的噤若寒蝉,不敢吱声。</P>
打完大棒,得给个胡萝卜。</P>
这样敲打御史大夫,若是御史大夫一个不好,多想了,觉得皇帝想要让他体面了,一口鸩酒喝下去玩完了,那乐子可就大了。</P>
当即刘进又说道:“当然,其过不可掩盖御史大夫之功。</P>
朕以为御史大夫一年表现瑕不掩瑜,综合评判当为甲中。”</P>
“诸位以为如何?”刘进向众人问道。</P>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没有提意见了。</P>
见此,刘进颔首道:“如此便这样定下了。御史大夫,今年考成目标尚未确定。</P>
朕以为针对朕所言此两点,今年御史大夫当做好如下工作:其一,朕曾听闻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刺史监察百官,当解决谁来监察刺史之问题。当完善刺史内控机制,对刺史之中的败类坚决清理门户。</P>
其二,便是规范刺史用权,某太守、相国犯下何等罪行,当由律法来定,而非刺史来定!”</P>
“唯。”御史大夫听到刘进这话,方才松了一口气,知晓刘进就是就事论事,没有看自己不顺眼或者想干掉自己的意思。</P>
因三公之一的大将军大司马空置,到这里三公的考成述职算是完成了。</P>
接下来便是九卿的述职了。</P>
排名第一的奉常首先被刘进点了名字。</P>
刚刚便是贵为三公的御史大夫其考成出现问题,刘进都一点情面不留,原本不紧张的奉常张贺反倒是紧张了起来。</P>
奉常其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P>
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奉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奉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P>
张贺自从刘进的爹刘据时候便任奉常了,安安稳稳熬死了刘进的爹刘据,且刘进当皇帝两年了,张贺依旧安稳的在奉常位置上坐的那么稳,一来可见其运道是多么的好,二来也说明张贺做人是多么的稳当。</P>
除祭祀陵寝之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奉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奉常主持。所以奉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P>() ()
张贺恭恭敬敬的上报了这一年来,是如何如何辅助皇帝进行祭祀的,如何如何兢兢业业对陵寝进行视察的,又详细的描述了天象、祭祀、陵寝等有什么异象,其手下之人是如何解读的,对解读的内容又是如何如何妥善处置的。</P>
然而对于太学之事则是一笔带过。</P>
待刘进听完,他不禁皱眉。</P>
鬼神这东西,信与不信,刘进反正感觉挺无感的,但这个时代,对待鬼神之事,无论是历代皇帝,还是平头百姓,皆极为重视。</P>
如后来唐朝李商隐便写了一首诗,描写张苍的弟子贾谊被汉文帝召见的情况。“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P>
也正因为刘进的无感,他感觉奉常的职责有些偏颇了,奉常应当更多的关注人,而非神;更多关注活人,而非死人才对。</P>
然,至于这些话,刘进却没办法直接说出口。</P>
他想了一番,开口说道:“张贺,朕例数自孝武皇帝至此任此职责者,伱任职奉常时间最长。</P>
且无甚纰漏差池。</P>
昔日有奉常因酎酒不纯、三牲颜色不对、甚至太庙瓦落,皆被治罪。</P>
朕以为处罚过重,未来不当如此,并非所有人均有张贺如此好运,数年未有差池。”</P>
听到这话,奉常张贺咬着牙,感动的都流泪了。</P>
要说整个朝廷,三公九卿之中压力最大的官员是哪个?绝对非奉常莫属,因为其他三公九卿面对的也就是皇帝及政敌。</P>
然奉常不单单要面对皇帝、政敌,还要面对虚无缥缈的运气。</P>
运气就像奉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好端端的列侯、九卿当着,忽然就因为一片瓦,一块砖列侯也没了,九卿的地位也没了,任谁谁能接受的了?</P>
而刘进的这一番话,一下将奉常从这种对老天爷的恐惧之中解除,他张贺岂能不感动?</P>
而众人也皆无意见。</P>
谁知道谁某天会不会也担任奉常,担任奉常之后谁知道会不会运气那么差,正巧祭祀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什么小瑕疵,导致奋斗几十年的人生直接玩完。</P>
而刘进接着说道:“然,奉常,除陵寝、祭祀之事外。</P>
朕以为你亦当在太史、历法、医治之事上多花费些许精力。</P>
且先帝时候,早已经取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策。</P>
朕以为太学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P>
太学可重现东周齐国稷下学宫之盛况。”</P>
奉常张贺应道:“唯。”</P>
刘进思索了一番,对奉常张贺的考成情况评定为甲中。</P>
对于这个评定奉常倒是颇为满足。</P>
之后大鸿胪苏武、太仆常惠、少府公孙遗、卫尉任安、光禄勋马通、大司农霍光、廷尉杨信、宗正刘德等一一述职。</P>
刘进对照考成目标,一一进行了点评。</P>
有做得好的,刘进自然不吝夸奖,有做的差的,刘进也根本不顾及众人的情面当场支出,并评定等次。</P>
一番考成下来,众人一个个尽皆汗流浃背,战战兢兢的。</P>
待考成结束,刘进扫视了一眼众人道:“去岁乃是考成法推行第一年。</P>
诸位考成情况,刚刚朕已经为诸位划分了。</P>
赏罚分明方令诸位做事更有积极性紧迫性。</P>
三公九卿考评为甲上当加食邑五十户,甲中当加食邑三十户,甲下当家食邑十户。</P>
考评等次为乙,不加食邑。</P>
考评等次为丙,当按照情况扣除食邑,且调离其所任职三公九卿之位。</P>
唯有连续三年考评等次为甲中以上方可重回三公九卿之列。</P>
且俸禄也要有所调整。</P>
其余诸官员,丞相、御史大夫。”</P>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赵过躬身拜下,应了一声。</P>
刘进接着道:“丞相府及御史府商议一番,两千石及两千石以下官员考成奖惩之事。”</P>
“唯。”两人应了一声。</P>
刘进接着说道:“诸位,考成不是目的,考成之目的是为了目标达成。</P>
朕以为诸位当以此次考评为契机,总结去岁之不足定下今岁之目标。</P>
唯有如此,我大汉方如那滚滚东流之水,不断向前。”</P>
“唯。”众人纷纷应道。</P>
刘进方才满意的点了点头,他继续问了一句道:“除考成之事外。诸位可还有他事或难题许向朕提的</P>
众人一听,纷纷交头接耳的商量起来。</P>
刘进看着众人也没有打扰。</P>
这时候还是敢言敢说的大鸿胪苏武站出来对刘进道:“陛下,臣以为我大鸿胪府目前最大的难题便是人手不足。”</P>
说来人手不足,此事还怨刘进。</P>
目前成熟的选拔机制尚未出现,其人才选拔机制的发展历程如下:</P>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P>
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P>
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P>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十五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P>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P>
然而到了刘进这,察举制和征辟制又出岔子了。
御史大夫赵过详细的描述了十三州刺史及三辅司隶校尉对各地官员任职监察的情况,采用何种手段对多少人进行了监察,监察出来多少有问题的官员,其中严重违反“六条问事”的官员有哪些。</P>
至于刘进此前向东巡狩,视察黄河沿岸的官员称职不称职的情况,赵过单列了一部分进行了一个郡国一个郡国的描述。</P>
刘进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还时不时的记录些什么东西。</P>
然而对于御史大夫的监察情况,刘进尚且不甚满意。</P>
待御史大夫叙述完毕,刘进沉吟了一下说道:“御史大夫。若论丞相之贰,朕以为御史大夫考评可为甲上。</P>
然若论监察百官,朕以为御史大夫考评为甲上,恐不能服众。</P>
朕提两点。其一、各州刺史及司隶校尉监察十三州及三辅之地诸官员。何人监察刺史及司隶校尉?</P>
朕听御史大夫你所汇报之情况,未曾提及各州刺史、司隶校尉违法乱纪之情况。</P>
御史大夫就可以确定众监察者中无无视律令,肆意妄为之辈?”</P>
这话说完,御史大夫赵过及其属官御史中丞皆是满脸汗水。</P>
司隶校尉更是低着头不敢说话。</P>
众人谁也没想到在这么重大的场合,刘进丝毫不给身为三公的御史大夫一点面子,就这么直接点出了御史大夫作为监管职责的部门存在的“灯下黑”的这样一个问题。</P>
“臣,臣,失职,请陛下责罚!”御史大夫赵过战战兢兢的跪地拜道。</P>
刘进却没说话,继续说道:“其二,当年孝武皇帝设刺史为刺探检核问事之责。然朕观刺史已经行处置之权了。</P>
且官员犯下同一罪行,刺史权力过大,可任意处分官员!</P>
同样是贪腐一万钱,在兖州便是仅仅罚没其钱财。然在益州便可革职。</P>
朕以为刺史持节,情有可原,但若刺史不被节制,此非是好事。”</P>
刘进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P>
汉武帝设立刺史绝对是一大创举。</P>
刺史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但在世人眼里却是个肥差,因为它可以“居部九岁,举为守相”。</P>
意思是当九年刺史,就可以做太守或者郡国国相。</P>
这里不得不佩服汉武帝的驾驭之术,因为俸禄一低,刺史则会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工作。</P>
因此,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史为了升官发财做的相当卖力,一时间也涌现了一大批成绩卓异的刺史。</P>
此处定然有人问了,为何刺史可以监察太守,而刺史的目标竟然也是太守呢?</P>
这就体现了统治者设置的巧妙了。</P>
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刺史虽然可以监察太守,但却只能监察,并无其他权力。</P>
然而太守则不一样,其可是一郡之首,其军事、民政一把抓,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地一把手。</P>
做太守可比做受人戳脊梁骨的刺史体面多了。</P>
因此刺史不管是因俸禄,还是想掌实权成为一个体面、受人尊重的人,太守都是其奋斗的目标。</P>
当然,汉武帝也是及有智慧的,刺史一般都是选资历尚浅的,而太守则是资历比较老的。</P>
既然刺史制度设计的如此巧妙,刘进为何明显要对刺史制度开刀呢?</P>
这是因为刘进知晓,刺史这个检察官后来已经慢慢转为地方官了。</P>
而且在刘进的父亲刘据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趋势了。</P>
这一套在汉武帝时期运行良好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P>
如此前齐孝王孙刘泽谋反的迹象,被青州刺史隽不疑给发现了,隽不疑果断利用其持节的优势,调动青州兵马,将还没露头的齐孝王孙刘泽给干掉了。</P>
当时时任皇帝刘据觉得隽不疑此人甚勇,便越级提拔令其为右扶风。</P>
除隽不疑的这个例子之外,如泰山叛乱、边郡蛮夷动乱等皆出现了这样的情况。</P>
刘进觉得,这个趋势太不对了,必须敲打一番。</P>
而御史大夫赵过听刘进说到第二条吓的甚至不敢说话了,跪在那里不敢动弹。</P>
众人此时也吓的噤若寒蝉,不敢吱声。</P>
打完大棒,得给个胡萝卜。</P>
这样敲打御史大夫,若是御史大夫一个不好,多想了,觉得皇帝想要让他体面了,一口鸩酒喝下去玩完了,那乐子可就大了。</P>
当即刘进又说道:“当然,其过不可掩盖御史大夫之功。</P>
朕以为御史大夫一年表现瑕不掩瑜,综合评判当为甲中。”</P>
“诸位以为如何?”刘进向众人问道。</P>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没有提意见了。</P>
见此,刘进颔首道:“如此便这样定下了。御史大夫,今年考成目标尚未确定。</P>
朕以为针对朕所言此两点,今年御史大夫当做好如下工作:其一,朕曾听闻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刺史监察百官,当解决谁来监察刺史之问题。当完善刺史内控机制,对刺史之中的败类坚决清理门户。</P>
其二,便是规范刺史用权,某太守、相国犯下何等罪行,当由律法来定,而非刺史来定!”</P>
“唯。”御史大夫听到刘进这话,方才松了一口气,知晓刘进就是就事论事,没有看自己不顺眼或者想干掉自己的意思。</P>
因三公之一的大将军大司马空置,到这里三公的考成述职算是完成了。</P>
接下来便是九卿的述职了。</P>
排名第一的奉常首先被刘进点了名字。</P>
刚刚便是贵为三公的御史大夫其考成出现问题,刘进都一点情面不留,原本不紧张的奉常张贺反倒是紧张了起来。</P>
奉常其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P>
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奉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奉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P>
张贺自从刘进的爹刘据时候便任奉常了,安安稳稳熬死了刘进的爹刘据,且刘进当皇帝两年了,张贺依旧安稳的在奉常位置上坐的那么稳,一来可见其运道是多么的好,二来也说明张贺做人是多么的稳当。</P>
除祭祀陵寝之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奉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奉常主持。所以奉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P>() ()
张贺恭恭敬敬的上报了这一年来,是如何如何辅助皇帝进行祭祀的,如何如何兢兢业业对陵寝进行视察的,又详细的描述了天象、祭祀、陵寝等有什么异象,其手下之人是如何解读的,对解读的内容又是如何如何妥善处置的。</P>
然而对于太学之事则是一笔带过。</P>
待刘进听完,他不禁皱眉。</P>
鬼神这东西,信与不信,刘进反正感觉挺无感的,但这个时代,对待鬼神之事,无论是历代皇帝,还是平头百姓,皆极为重视。</P>
如后来唐朝李商隐便写了一首诗,描写张苍的弟子贾谊被汉文帝召见的情况。“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P>
也正因为刘进的无感,他感觉奉常的职责有些偏颇了,奉常应当更多的关注人,而非神;更多关注活人,而非死人才对。</P>
然,至于这些话,刘进却没办法直接说出口。</P>
他想了一番,开口说道:“张贺,朕例数自孝武皇帝至此任此职责者,伱任职奉常时间最长。</P>
且无甚纰漏差池。</P>
昔日有奉常因酎酒不纯、三牲颜色不对、甚至太庙瓦落,皆被治罪。</P>
朕以为处罚过重,未来不当如此,并非所有人均有张贺如此好运,数年未有差池。”</P>
听到这话,奉常张贺咬着牙,感动的都流泪了。</P>
要说整个朝廷,三公九卿之中压力最大的官员是哪个?绝对非奉常莫属,因为其他三公九卿面对的也就是皇帝及政敌。</P>
然奉常不单单要面对皇帝、政敌,还要面对虚无缥缈的运气。</P>
运气就像奉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好端端的列侯、九卿当着,忽然就因为一片瓦,一块砖列侯也没了,九卿的地位也没了,任谁谁能接受的了?</P>
而刘进的这一番话,一下将奉常从这种对老天爷的恐惧之中解除,他张贺岂能不感动?</P>
而众人也皆无意见。</P>
谁知道谁某天会不会也担任奉常,担任奉常之后谁知道会不会运气那么差,正巧祭祀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什么小瑕疵,导致奋斗几十年的人生直接玩完。</P>
而刘进接着说道:“然,奉常,除陵寝、祭祀之事外。</P>
朕以为你亦当在太史、历法、医治之事上多花费些许精力。</P>
且先帝时候,早已经取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策。</P>
朕以为太学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P>
太学可重现东周齐国稷下学宫之盛况。”</P>
奉常张贺应道:“唯。”</P>
刘进思索了一番,对奉常张贺的考成情况评定为甲中。</P>
对于这个评定奉常倒是颇为满足。</P>
之后大鸿胪苏武、太仆常惠、少府公孙遗、卫尉任安、光禄勋马通、大司农霍光、廷尉杨信、宗正刘德等一一述职。</P>
刘进对照考成目标,一一进行了点评。</P>
有做得好的,刘进自然不吝夸奖,有做的差的,刘进也根本不顾及众人的情面当场支出,并评定等次。</P>
一番考成下来,众人一个个尽皆汗流浃背,战战兢兢的。</P>
待考成结束,刘进扫视了一眼众人道:“去岁乃是考成法推行第一年。</P>
诸位考成情况,刚刚朕已经为诸位划分了。</P>
赏罚分明方令诸位做事更有积极性紧迫性。</P>
三公九卿考评为甲上当加食邑五十户,甲中当加食邑三十户,甲下当家食邑十户。</P>
考评等次为乙,不加食邑。</P>
考评等次为丙,当按照情况扣除食邑,且调离其所任职三公九卿之位。</P>
唯有连续三年考评等次为甲中以上方可重回三公九卿之列。</P>
且俸禄也要有所调整。</P>
其余诸官员,丞相、御史大夫。”</P>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赵过躬身拜下,应了一声。</P>
刘进接着道:“丞相府及御史府商议一番,两千石及两千石以下官员考成奖惩之事。”</P>
“唯。”两人应了一声。</P>
刘进接着说道:“诸位,考成不是目的,考成之目的是为了目标达成。</P>
朕以为诸位当以此次考评为契机,总结去岁之不足定下今岁之目标。</P>
唯有如此,我大汉方如那滚滚东流之水,不断向前。”</P>
“唯。”众人纷纷应道。</P>
刘进方才满意的点了点头,他继续问了一句道:“除考成之事外。诸位可还有他事或难题许向朕提的</P>
众人一听,纷纷交头接耳的商量起来。</P>
刘进看着众人也没有打扰。</P>
这时候还是敢言敢说的大鸿胪苏武站出来对刘进道:“陛下,臣以为我大鸿胪府目前最大的难题便是人手不足。”</P>
说来人手不足,此事还怨刘进。</P>
目前成熟的选拔机制尚未出现,其人才选拔机制的发展历程如下:</P>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P>
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P>
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P>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十五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P>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P>
然而到了刘进这,察举制和征辟制又出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