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在崔家的日子,郑泠逐渐适应,除了依旧看话本打发日子,有时候闲来无事,她也会去找王氏聊聊书画,一起以画会友,顺道教教小侄女。
小侄女名唤崔蕴,很是活泼,小孩子不怕生,本就喜欢郑泠这位新进门的婶婶,一来二去,与她更是相熟,常常过去串门,一待就是一天半日的。
崔夫人见新媳妇与自家人亲亲切切,相处的融洽,也颇为高兴,对着郑泠的态度,就更好了。
卢氏见郑泠走和大嫂走的近,起初没放在心上。
毕竟大嫂膝下就一个丫头片子,就算再好,将来也是要嫁出去的。哪比得上自己,虽然夫君也已故,但好歹还有个儿子傍身,且是崔家目前唯一的孙儿和长孙,将来如论如何都有倚靠,不必愁。
她正是因为为英年早逝的老三生有一子,留了后,是以在崔家一直备受疼爱与尊荣。
如今自从郑泠这个郡主嫁进来之后,她觉得婆母和全家上下的关心,都转移到了郑泠的身上。
这让本处于众人瞩目中心点的卢氏,有些微微的在意,一连几天整个人都异常低迷。
王氏与她相反,身居高宅,守寡多年来,遇着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郑泠,每每与她聊天都觉得恨不早相逢。
是以一段时间下来,这个日常深居寡出的寡嫂,除了吃饭和给崔夫人请安之外,也会迈出步子出门,去郑泠那里串门了。
崔夫人看在眼里,越发觉得取回来一个家和之人,是家中的福气。
于是私下,她叫卢氏没事也常去与郑泠联络联络。
卢氏虽然不太情愿,但婆母要自己去那个郡主面前露脸,还是不得不照做。遂第二日就带了自家儿子崔幕上门,去拜见郑泠。
郑泠自那夜睡前后知后觉想到,自己被她们误会与李環有什么后,也就顺着当时的情景回味了一下,发现那夜卢氏一个劲的给自己挖坑,遂也大概知晓了她这一点,不那么讨人喜欢的性格。
但是同在屋檐下,她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加上五岁的崔幕,可可爱爱,小嘴又甜,喊人的时候又敞亮又热闹,她也就不予计较那日的事情,一直对他们客客气气。
相处下来,卢氏见她随和敞亮,对自己家的幕儿和大嫂的蕴儿一视同仁,对自己也不偏不倚,也就不再郁郁寡欢,胡思乱想。
真正让卢氏对郑泠有好感,拿她当一家人的,是一日午饭之时,上桌前崔幕不小心绊了一下,险些脸着前,一头栽在厅中烧得正旺的火炉上。
幸亏当时被站在火炉旁烤火的郑泠,给伸手挡了一下。
小崔幕躲过了一劫,但受到他冲力的郑泠因着这一撞,摔了一下,一条手臂直接烫在了炉壁上。
千钧一发之际,幸好她身旁的金钏和女萝连忙扶住她,才没有整个人摔上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突发状况,吓坏了厅中众人,立刻蜂拥上去,查看郑泠的情况。
卢氏拉开儿子,连忙赶到郑泠身边,脸上花容失色,急的磕磕巴巴:“弟妹,你有没有事?有没有烫着?”
那一下挥上去的冲击,撞在铜炉上是有些疼的,只是随后,她就察觉不到这只手臂的存在了。
她有了一个猜想,好像脱臼了。
至于烫没烫到,她觉得应该没有。
冬日穿的厚,隔着这层层叠叠的衣物,是烫不到肌肤的。
于是她微微展开皱着的眉,只道:“应该没烫着,只是脱臼了。”
崔夫人赶紧让人叫府医,让金钏和女萝扶着郑泠坐下。
郑泠见大家都神色紧张,怕她们担忧,那一点从前在郑家被呵护出来的娇气眼泪,被她压下。
大夫来了之后,给她接回去了胳膊,再望闻问切了其他情况,确认她没有烫伤之后,交代了几句医嘱,让她好好歇着,这些天都不要动力。
卢氏心惊胆战,想着万一她要是烫伤了,就麻烦大了。
女子肌肤最是娇嫩,万一要是留疤更是不得了。
此刻听到这样,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不禁擦了擦额上的汗,对着郑泠千恩万谢,加上一顿自责:“还好吉人天相,弟妹没有烫着,你刚刚这般不管不顾出手去救我这命根子,嫂嫂我心内唯有感激不尽。但说太多感谢,都不如东西来的实惠,我那里还有几支前年老参,等会儿亲自去给你炖了,你喝了补补身子。”
郑泠向来不拒绝别人释放的好意,况且看着卢氏这般真心诚意,如若她不要,可能会让卢氏惴惴不安,于是她便大方收下:“那就有劳嫂嫂了。”
卢氏一愣,送参不假,她也舍得。
只是她亲自去炖,那就是人情往来间的客套话了。
她与这么多高门大户的娘子夫人们打过交道,正常来说,任是谁听了这话,都会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只收礼,万万不会真的让她下厨。
此时郑泠这话,俨然就是接受了她的谢礼。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卢氏有种自己多此一举的感觉。
但是几件事下来,也让她看到郑泠那不同寻常,不懂人情往来的特性。
也难怪那夜能够被她带进坑中而不自知,竟是个没有心眼子的老实人。
*
餐后很久,卢氏端来了一盅煲了两个时辰的人参汤,亲自送到了郑泠的屋子。
她看着郑泠一口一口喝掉,样子莫名可爱,像个小孩子,如同她家幕儿一样,喝完汤还舔了舔勺子。
卢氏顿时绷不住,用手帕挡着唇,笑了笑。
郑泠见她笑,脸上微微发热,有些不好意思。
她但凡吃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下意识舔舔勺子。这个习惯,自小时候起,到现在都改不了。
是药三分苦,喝参汤之前,她还怕会有人参的微苦,还想着能拖一时是一时,等卢氏走了再喝。
不然怕她见到自己吃苦时的样子,怕是会误会自己对她煲的参汤有意见,不领情。
然而卢氏一直坐在旁边,目含期待地等着她喝,她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浅尝了一下。
谁知入口是鲜香,全无一丁点儿苦口。
她也就一口气喝光了,喝完还觉得不过瘾,忍不住舔了舔勺子。
这个不好的习惯,从前只有近身伺候的金钏和女萝知道,如今被卢氏看见,郑泠有种秘密被看破了的囧意。
喝完汤,她对着卢氏说了句谢谢,转移话题,也是真心夸赞:“三嫂手艺真好,这参汤不苦。”
听见夸赞,卢氏忙忙碌碌辛苦了一晚上,顿觉值得。
她满面骄傲,笑吟吟她对着郑泠分享了熬制的过程:“这参汤的底汤是用猪肚和鸡一起熬制的,听起来没什么复杂,步骤却错不得一点。新鲜的猪肚包上乌鸡先大火熬一个时辰,这时候汤中的精华才会出来,取了这高汤,再与人参党参一起文火细炖一个时辰,党参味甘,足以中和人参的苦,就成了你如今喝的这一碗。”
郑泠虽不会厨艺,也没进过厨房,但听的认真,边听边点头。
卢氏见她一脸好学的样子,说得越发开心,还与她聊起了其他汤的熬制方法。
高门大户的贵女,日常的各种教习之中,有风雅的琴棋书画,也有实用的女工庖厨、算账持家。
她从前尚未出阁时,就热衷于各种吃食,属厨艺学的最好,虽不必她日日亲自下厨,还是有了一手好厨艺。
出嫁之后,她也曾为亡夫洗手作羹汤。那会儿她们夫妻恩爱,每每为他做菜炖汤,他也会认真地吃,欣赏地夸赞她的厨艺。
她也曾告诉他每道菜是如何做的,彼时他认真听的神色,就和郑泠差不多。
只是后来他与崔家大郎,一起战死沙场,就再也无人赏识她的厨艺了。
人道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1】
她是没了食客,又能做给谁吃?
于是此后,也就没怎么再进过厨房。
如今她难得进到厨房,为郑泠做了一碗汤,倒是叫她捡起这个被自己荒疏的技艺,和承载着她昔日快乐的兴趣。
卢氏不自觉对郑泠敞开心扉,倾吐这些。
郑泠听后鼓励她:“三嫂有这样一手好厨艺,平白埋没了,岂非可惜。就算没有食客,那就做给自己吃。人活一世,未必要为别人而活,就为自己吧,三嫂也要多多爱自己一些。”
卢氏很是感动,她自从守寡之后,那些女规女训女责,无一不是要她做个深居简出,低调行事的寡妇。
若非近来郑泠嫁了过来,她和大嫂,才多有了出自己院落的机会,陪同她一块儿吃饭。
不然,此前她们两个寡妇,都是带着孩子在自己院中足不出户的。
经此一事,卢氏便常常进厨房,有时候做了各色糕点,就会亲自送到郑泠和王氏的院子里,常与她们串门。
礼尚往来,郑泠也会牵头在自己远中办个茶会,招待二位嫂嫂和两个小侄儿。
妯娌三人,相处的越发融洽。
崔夫人看在眼里,这些年来老大媳妇和三媳妇,没了丈夫之后,为了避开崔挚和崔忱霜,越发不爱出来抛头露面。
连给她请安,都是要等着他们父子离开府上,去了廨署,才会过来。
逢年过节更是不必说,只让仆妇送了两个小孩儿过来,她们却是不出来的。
若非小六迎娶了郡主,她才以‘要她们招待陪伴郡主’为由,让她们出来,一日三餐一同用餐。
见她们其乐融融,一改往日的暮气沉沉,崔夫人也宽心了不少。
郑泠也是这样想的,她十分喜欢这样的家庭氛围,人多热闹,又没什么争端吵闹。
她也很喜欢蕴儿和幕儿,看到他们,有时也会想,日后她若有了孩子,不知是个什么样。
想着想着,就会想到崔忱骦,他长得不差,自己长得也不差,他们若是有孩子,必定也不会差。
起码也该和蕴儿和幕儿一样,秀气可爱。
她身处这样的幸福之下,时常会想,要是一直都如此,这一生,也就不算白活了。
然而,世上之事,总是与愿违。
花开自会败,好事难长久。
这一年的朝廷四面楚歌,李叡与夏弋两方叛军,分为两部,一面持续攻打都畿道河南道,企图直取陪都洛阳;另一部河东军则向西行军,攻打关内道。
崔氏父子带领的左右武卫和左右威卫,远赴河南道支援,如今关内道危在旦夕,于是朝廷又派了左右骁卫北上关内道,对抗夏弋那支叛军。
长安之外的土地,战火频起。
新一年的上元节,头一次没有解除宵禁。
那绵延两百余年的上元花灯会,第一次中断。
有江湖术士一语道破天机,说长安东北方位,有紫微星临凡。
有人想起来,曾经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赵朝【2】,正是发迹于冀地。
而这位自立冀王的原河北道节度使李叡,便是出自赵郡李氏。
这一支氏族,恰是七百年前的赵朝末代王族,为了保命避祸,由‘赵’姓更改成了‘李’姓。
于是舆情如洪水,有声音四起,说这个东北方位,指的就是冀州河北道;紫微帝星所指,除了冀王李叡,别无他人。
在崔家的日子,郑泠逐渐适应,除了依旧看话本打发日子,有时候闲来无事,她也会去找王氏聊聊书画,一起以画会友,顺道教教小侄女。
小侄女名唤崔蕴,很是活泼,小孩子不怕生,本就喜欢郑泠这位新进门的婶婶,一来二去,与她更是相熟,常常过去串门,一待就是一天半日的。
崔夫人见新媳妇与自家人亲亲切切,相处的融洽,也颇为高兴,对着郑泠的态度,就更好了。
卢氏见郑泠走和大嫂走的近,起初没放在心上。
毕竟大嫂膝下就一个丫头片子,就算再好,将来也是要嫁出去的。哪比得上自己,虽然夫君也已故,但好歹还有个儿子傍身,且是崔家目前唯一的孙儿和长孙,将来如论如何都有倚靠,不必愁。
她正是因为为英年早逝的老三生有一子,留了后,是以在崔家一直备受疼爱与尊荣。
如今自从郑泠这个郡主嫁进来之后,她觉得婆母和全家上下的关心,都转移到了郑泠的身上。
这让本处于众人瞩目中心点的卢氏,有些微微的在意,一连几天整个人都异常低迷。
王氏与她相反,身居高宅,守寡多年来,遇着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郑泠,每每与她聊天都觉得恨不早相逢。
是以一段时间下来,这个日常深居寡出的寡嫂,除了吃饭和给崔夫人请安之外,也会迈出步子出门,去郑泠那里串门了。
崔夫人看在眼里,越发觉得取回来一个家和之人,是家中的福气。
于是私下,她叫卢氏没事也常去与郑泠联络联络。
卢氏虽然不太情愿,但婆母要自己去那个郡主面前露脸,还是不得不照做。遂第二日就带了自家儿子崔幕上门,去拜见郑泠。
郑泠自那夜睡前后知后觉想到,自己被她们误会与李環有什么后,也就顺着当时的情景回味了一下,发现那夜卢氏一个劲的给自己挖坑,遂也大概知晓了她这一点,不那么讨人喜欢的性格。
但是同在屋檐下,她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加上五岁的崔幕,可可爱爱,小嘴又甜,喊人的时候又敞亮又热闹,她也就不予计较那日的事情,一直对他们客客气气。
相处下来,卢氏见她随和敞亮,对自己家的幕儿和大嫂的蕴儿一视同仁,对自己也不偏不倚,也就不再郁郁寡欢,胡思乱想。
真正让卢氏对郑泠有好感,拿她当一家人的,是一日午饭之时,上桌前崔幕不小心绊了一下,险些脸着前,一头栽在厅中烧得正旺的火炉上。
幸亏当时被站在火炉旁烤火的郑泠,给伸手挡了一下。
小崔幕躲过了一劫,但受到他冲力的郑泠因着这一撞,摔了一下,一条手臂直接烫在了炉壁上。
千钧一发之际,幸好她身旁的金钏和女萝连忙扶住她,才没有整个人摔上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突发状况,吓坏了厅中众人,立刻蜂拥上去,查看郑泠的情况。
卢氏拉开儿子,连忙赶到郑泠身边,脸上花容失色,急的磕磕巴巴:“弟妹,你有没有事?有没有烫着?”
那一下挥上去的冲击,撞在铜炉上是有些疼的,只是随后,她就察觉不到这只手臂的存在了。
她有了一个猜想,好像脱臼了。
至于烫没烫到,她觉得应该没有。
冬日穿的厚,隔着这层层叠叠的衣物,是烫不到肌肤的。
于是她微微展开皱着的眉,只道:“应该没烫着,只是脱臼了。”
崔夫人赶紧让人叫府医,让金钏和女萝扶着郑泠坐下。
郑泠见大家都神色紧张,怕她们担忧,那一点从前在郑家被呵护出来的娇气眼泪,被她压下。
大夫来了之后,给她接回去了胳膊,再望闻问切了其他情况,确认她没有烫伤之后,交代了几句医嘱,让她好好歇着,这些天都不要动力。
卢氏心惊胆战,想着万一她要是烫伤了,就麻烦大了。
女子肌肤最是娇嫩,万一要是留疤更是不得了。
此刻听到这样,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不禁擦了擦额上的汗,对着郑泠千恩万谢,加上一顿自责:“还好吉人天相,弟妹没有烫着,你刚刚这般不管不顾出手去救我这命根子,嫂嫂我心内唯有感激不尽。但说太多感谢,都不如东西来的实惠,我那里还有几支前年老参,等会儿亲自去给你炖了,你喝了补补身子。”
郑泠向来不拒绝别人释放的好意,况且看着卢氏这般真心诚意,如若她不要,可能会让卢氏惴惴不安,于是她便大方收下:“那就有劳嫂嫂了。”
卢氏一愣,送参不假,她也舍得。
只是她亲自去炖,那就是人情往来间的客套话了。
她与这么多高门大户的娘子夫人们打过交道,正常来说,任是谁听了这话,都会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只收礼,万万不会真的让她下厨。
此时郑泠这话,俨然就是接受了她的谢礼。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卢氏有种自己多此一举的感觉。
但是几件事下来,也让她看到郑泠那不同寻常,不懂人情往来的特性。
也难怪那夜能够被她带进坑中而不自知,竟是个没有心眼子的老实人。
*
餐后很久,卢氏端来了一盅煲了两个时辰的人参汤,亲自送到了郑泠的屋子。
她看着郑泠一口一口喝掉,样子莫名可爱,像个小孩子,如同她家幕儿一样,喝完汤还舔了舔勺子。
卢氏顿时绷不住,用手帕挡着唇,笑了笑。
郑泠见她笑,脸上微微发热,有些不好意思。
她但凡吃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下意识舔舔勺子。这个习惯,自小时候起,到现在都改不了。
是药三分苦,喝参汤之前,她还怕会有人参的微苦,还想着能拖一时是一时,等卢氏走了再喝。
不然怕她见到自己吃苦时的样子,怕是会误会自己对她煲的参汤有意见,不领情。
然而卢氏一直坐在旁边,目含期待地等着她喝,她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浅尝了一下。
谁知入口是鲜香,全无一丁点儿苦口。
她也就一口气喝光了,喝完还觉得不过瘾,忍不住舔了舔勺子。
这个不好的习惯,从前只有近身伺候的金钏和女萝知道,如今被卢氏看见,郑泠有种秘密被看破了的囧意。
喝完汤,她对着卢氏说了句谢谢,转移话题,也是真心夸赞:“三嫂手艺真好,这参汤不苦。”
听见夸赞,卢氏忙忙碌碌辛苦了一晚上,顿觉值得。
她满面骄傲,笑吟吟她对着郑泠分享了熬制的过程:“这参汤的底汤是用猪肚和鸡一起熬制的,听起来没什么复杂,步骤却错不得一点。新鲜的猪肚包上乌鸡先大火熬一个时辰,这时候汤中的精华才会出来,取了这高汤,再与人参党参一起文火细炖一个时辰,党参味甘,足以中和人参的苦,就成了你如今喝的这一碗。”
郑泠虽不会厨艺,也没进过厨房,但听的认真,边听边点头。
卢氏见她一脸好学的样子,说得越发开心,还与她聊起了其他汤的熬制方法。
高门大户的贵女,日常的各种教习之中,有风雅的琴棋书画,也有实用的女工庖厨、算账持家。
她从前尚未出阁时,就热衷于各种吃食,属厨艺学的最好,虽不必她日日亲自下厨,还是有了一手好厨艺。
出嫁之后,她也曾为亡夫洗手作羹汤。那会儿她们夫妻恩爱,每每为他做菜炖汤,他也会认真地吃,欣赏地夸赞她的厨艺。
她也曾告诉他每道菜是如何做的,彼时他认真听的神色,就和郑泠差不多。
只是后来他与崔家大郎,一起战死沙场,就再也无人赏识她的厨艺了。
人道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1】
她是没了食客,又能做给谁吃?
于是此后,也就没怎么再进过厨房。
如今她难得进到厨房,为郑泠做了一碗汤,倒是叫她捡起这个被自己荒疏的技艺,和承载着她昔日快乐的兴趣。
卢氏不自觉对郑泠敞开心扉,倾吐这些。
郑泠听后鼓励她:“三嫂有这样一手好厨艺,平白埋没了,岂非可惜。就算没有食客,那就做给自己吃。人活一世,未必要为别人而活,就为自己吧,三嫂也要多多爱自己一些。”
卢氏很是感动,她自从守寡之后,那些女规女训女责,无一不是要她做个深居简出,低调行事的寡妇。
若非近来郑泠嫁了过来,她和大嫂,才多有了出自己院落的机会,陪同她一块儿吃饭。
不然,此前她们两个寡妇,都是带着孩子在自己院中足不出户的。
经此一事,卢氏便常常进厨房,有时候做了各色糕点,就会亲自送到郑泠和王氏的院子里,常与她们串门。
礼尚往来,郑泠也会牵头在自己远中办个茶会,招待二位嫂嫂和两个小侄儿。
妯娌三人,相处的越发融洽。
崔夫人看在眼里,这些年来老大媳妇和三媳妇,没了丈夫之后,为了避开崔挚和崔忱霜,越发不爱出来抛头露面。
连给她请安,都是要等着他们父子离开府上,去了廨署,才会过来。
逢年过节更是不必说,只让仆妇送了两个小孩儿过来,她们却是不出来的。
若非小六迎娶了郡主,她才以‘要她们招待陪伴郡主’为由,让她们出来,一日三餐一同用餐。
见她们其乐融融,一改往日的暮气沉沉,崔夫人也宽心了不少。
郑泠也是这样想的,她十分喜欢这样的家庭氛围,人多热闹,又没什么争端吵闹。
她也很喜欢蕴儿和幕儿,看到他们,有时也会想,日后她若有了孩子,不知是个什么样。
想着想着,就会想到崔忱骦,他长得不差,自己长得也不差,他们若是有孩子,必定也不会差。
起码也该和蕴儿和幕儿一样,秀气可爱。
她身处这样的幸福之下,时常会想,要是一直都如此,这一生,也就不算白活了。
然而,世上之事,总是与愿违。
花开自会败,好事难长久。
这一年的朝廷四面楚歌,李叡与夏弋两方叛军,分为两部,一面持续攻打都畿道河南道,企图直取陪都洛阳;另一部河东军则向西行军,攻打关内道。
崔氏父子带领的左右武卫和左右威卫,远赴河南道支援,如今关内道危在旦夕,于是朝廷又派了左右骁卫北上关内道,对抗夏弋那支叛军。
长安之外的土地,战火频起。
新一年的上元节,头一次没有解除宵禁。
那绵延两百余年的上元花灯会,第一次中断。
有江湖术士一语道破天机,说长安东北方位,有紫微星临凡。
有人想起来,曾经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赵朝【2】,正是发迹于冀地。
而这位自立冀王的原河北道节度使李叡,便是出自赵郡李氏。
这一支氏族,恰是七百年前的赵朝末代王族,为了保命避祸,由‘赵’姓更改成了‘李’姓。
于是舆情如洪水,有声音四起,说这个东北方位,指的就是冀州河北道;紫微帝星所指,除了冀王李叡,别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