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郑泠眨了眨眼,点点头:“姑姑,我听你的。”
郑无邪满眼欣慰地看着她,手掌轻轻摸了摸她的后脑勺,“识大体的好孩子。”
“只是这件事,先别告诉你阿兄,这半年来,他的心性变了很多,胸中唯有一腔抱负,总是想着凭他一己之力,去保护身边的人。他这前面这样的累,这样的难,也从不和姑姑说半句苦。可他也只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凡夫俗子,再如何拥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终究是双拳难敌四腿,架不住三方的敌意。我们是他的最亲最近的家人,虽然只是女流,但也能替他挡住后背的暗潮,你说对吗?”
郑泠完全听明白了,姑姑这是在说阿兄心气傲,不愿意向谁低头,若是她们主动去结交那两方都护府,被他知道了,他只会气自己没用。
思及此,她又想起在羊谷关见到的郑淙。
他不止是容貌气质,锐利了不少,连身上仿佛也带着煞气。虽然在与她说话时,他还是保持着从前的习性,努力让自己温和些;但是郑泠撞见过他惩罚下属的威严和不近人情,整个完全就是罗刹般的存在。
“对。”她答应郑无邪,“姑姑放心,此事我定然不会同阿兄说。”
*
郑无邪留郑泠一同用了晚膳,在席间简要告诉她关于安北、单于两大都护的事。
安北都护府大都护,是范阳卢氏出身的卢玄策,即当年的卢贵妃的族弟,族中行十八,其今年不过而立之年,领军二十万,在安北都护府驻守八年,抵御回纥。
当初太上皇下旨收回天下各道各府的兵权之时,便是卢妃替卢玄策表述衷肠,在她的极力陈情之下,才让他免于卸任,领兵至今。
却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帝国钢刀,竟然有朝一日,会滋长出二心,成为一把背向朝廷的双刃剑。
而单于都护府大都护,名为王孝烈,出身太原王氏,年龄四十六岁,领兵二十万,负责抵御突厥。
关于他,郑无邪告诉郑泠:“他曾经与你的父母,一起并肩作战过,算是生死之交;你父母成婚之时,他还托人送了贺礼到郑家。”
郑泠不太明白:“既然与阿耶和阿娘有旧,料想王孝烈王孝烈也是个刚烈忠直之人,怎么会见大豫王朝有难而袖手旁观?”
“所谓树倒猢狲散,李叡的造反成功,他们看在眼里,岂会没有别的想法?”郑无邪撕开血淋淋的遮羞布,直接剖析给她听,“天下和权势的诱惑太大了,在这两者面前,什么忠直、人品、关系,都是空中楼阁,难以持久,一推就倒。”
“你还小,这个道理,也许过些年才能明白。”见她听得蹙眉,郑无邪点到即止,夹了一筷子菜到她碗中,“好了,今日不说这个了,好好吃饭吧。数月不见,你瘦了不少,是在长安受了不少罪吧。”
提到长安,免不了想起魏缙,一瞬间,郑泠只觉胃中在翻涌,有股欲吐的恶心感袭来。
她强忍下那股吐意,但脸色已经出卖了她的情绪。
她不太想回忆起那些,遂拿起筷子垂眸吃饭,只是味同嚼蜡,吃不出来什么味道。她咽下口中的食物,囫囵笑道:“都过去了,现在我能在姑姑身边,与您共进晚餐,就是否极泰来之乐事。”
她不说,但郑无邪也知道的七七八八。
见她不愿提及,她也就转移话题,将话题说到抽丝织布裁衣等事上去。
说着又绕到前线,提到郑淙,郑泠的神色才好转了很多,话也变得多了。
*
用完晚膳,回去琅嬛轩,郑泠正研好墨,提笔准备给郑淙写信的时候,行宫的侍女在外请示,问她有没有歇下。
郑泠搁下笔,隔着门问:“什么事?”
“刚刚收到了一封羊谷关的加急来信,是给郡主您的。”
一听羊谷关,郑泠便知是谁,她开怀地打开门接了信,侍女又指着地上的一个箱子:“一同送来的,还有这个,让奴婢等为郡主抬进去吧。”
郑泠颔首,让她们把箱子放好,等人都出去,她才拿着信封细看,果不其然见上面写着一列熟悉的字:“吾妹阿泠亲启”。
当时送她来朔方前,郑淙便与她说过,空了一定会将没时间与她叙的旧,悉数写在纸上,让人传信给她。
她坐在灯下小心地拆开,从信封中取出足足七张信纸。
她逐张逐张看,有三张的开头,都是一样的语句:吾妹阿泠,见信如晤。
然而每张纸上写的内容,又完全不一样。
她粗略一览,发现这是三封不同时候写下的,俨然是按照写信的时间顺序,从上往下排序。
第一张信纸,写的是道歉:
“吾妹阿泠,见信如晤。
羊谷关见到你,愚兄很是开怀,一时竟不敢置信,以为这只是我臆想出来的画面。直至你喊着阿兄,扑进我怀中,才让我确定这是真的,你好端端的来了关内,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眼前,巨大的喜悦,涌入我的心扉,但更多的,是愧对。
长安陷落之后,明知你身处龙潭虎穴,我却无能为力,不能将你救出苦海,此为一愧;
你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而来,我忙于战事,无暇照看,嘘寒问暖,关心不足,此为一愧;
两愧相加,令我无颜以对……今日晚来秋雨,终得一闲,趁空抒意,书信与你。
你若怨我恨我,日后只管找我算账,切勿茶饭不思,伤身伤神伤己。
愚兄郑十,遥祝妹安。
七月十九,秋雨绵绵。”
第二张信纸,写的是他们又赢了一小仗,再一次抵御住了反贼的攻击,他特意将这个好消息记录下来,分享给她。
她留意了下日期,八月初七。
第三封信,是最近的,八月十日。
信上说,他去巡查附近的时候,偶然发现一株野梨树,树上结满了秋梨,黄橙橙的,汁水丰沛甘甜,想起她自小喜欢吃梨,特意采摘,装箱加急送来给她。
烛光闪烁,光影晃在信纸上,照见字里行间的小心翼翼和珍惜。
郑泠看完这三封信,又哭又笑,心道:郑十,你真是不了解我,覆巢之下,这并非你的错,我哪里会怨你呢?
可是他在行军路上见到一棵梨树,都会想到她爱吃梨,山水迢迢地从羊谷关,送到朔方夏州,七天之内,送到她的面前。
这若不叫了解,又会是什么?
她收好信件,打开箱子,果真见到里面盛放着的许多个大饱满的秋梨。
像一箱子珍宝,被妥善安放在垫满了软草的箱子里,竟然都没有闷坏。
郑泠拿起一个,用帕子擦干净,咬进嘴里,尝到了满口的甜汁。
果真是甜得很。
郑泠眨了眨眼,点点头:“姑姑,我听你的。”
郑无邪满眼欣慰地看着她,手掌轻轻摸了摸她的后脑勺,“识大体的好孩子。”
“只是这件事,先别告诉你阿兄,这半年来,他的心性变了很多,胸中唯有一腔抱负,总是想着凭他一己之力,去保护身边的人。他这前面这样的累,这样的难,也从不和姑姑说半句苦。可他也只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凡夫俗子,再如何拥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终究是双拳难敌四腿,架不住三方的敌意。我们是他的最亲最近的家人,虽然只是女流,但也能替他挡住后背的暗潮,你说对吗?”
郑泠完全听明白了,姑姑这是在说阿兄心气傲,不愿意向谁低头,若是她们主动去结交那两方都护府,被他知道了,他只会气自己没用。
思及此,她又想起在羊谷关见到的郑淙。
他不止是容貌气质,锐利了不少,连身上仿佛也带着煞气。虽然在与她说话时,他还是保持着从前的习性,努力让自己温和些;但是郑泠撞见过他惩罚下属的威严和不近人情,整个完全就是罗刹般的存在。
“对。”她答应郑无邪,“姑姑放心,此事我定然不会同阿兄说。”
*
郑无邪留郑泠一同用了晚膳,在席间简要告诉她关于安北、单于两大都护的事。
安北都护府大都护,是范阳卢氏出身的卢玄策,即当年的卢贵妃的族弟,族中行十八,其今年不过而立之年,领军二十万,在安北都护府驻守八年,抵御回纥。
当初太上皇下旨收回天下各道各府的兵权之时,便是卢妃替卢玄策表述衷肠,在她的极力陈情之下,才让他免于卸任,领兵至今。
却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帝国钢刀,竟然有朝一日,会滋长出二心,成为一把背向朝廷的双刃剑。
而单于都护府大都护,名为王孝烈,出身太原王氏,年龄四十六岁,领兵二十万,负责抵御突厥。
关于他,郑无邪告诉郑泠:“他曾经与你的父母,一起并肩作战过,算是生死之交;你父母成婚之时,他还托人送了贺礼到郑家。”
郑泠不太明白:“既然与阿耶和阿娘有旧,料想王孝烈王孝烈也是个刚烈忠直之人,怎么会见大豫王朝有难而袖手旁观?”
“所谓树倒猢狲散,李叡的造反成功,他们看在眼里,岂会没有别的想法?”郑无邪撕开血淋淋的遮羞布,直接剖析给她听,“天下和权势的诱惑太大了,在这两者面前,什么忠直、人品、关系,都是空中楼阁,难以持久,一推就倒。”
“你还小,这个道理,也许过些年才能明白。”见她听得蹙眉,郑无邪点到即止,夹了一筷子菜到她碗中,“好了,今日不说这个了,好好吃饭吧。数月不见,你瘦了不少,是在长安受了不少罪吧。”
提到长安,免不了想起魏缙,一瞬间,郑泠只觉胃中在翻涌,有股欲吐的恶心感袭来。
她强忍下那股吐意,但脸色已经出卖了她的情绪。
她不太想回忆起那些,遂拿起筷子垂眸吃饭,只是味同嚼蜡,吃不出来什么味道。她咽下口中的食物,囫囵笑道:“都过去了,现在我能在姑姑身边,与您共进晚餐,就是否极泰来之乐事。”
她不说,但郑无邪也知道的七七八八。
见她不愿提及,她也就转移话题,将话题说到抽丝织布裁衣等事上去。
说着又绕到前线,提到郑淙,郑泠的神色才好转了很多,话也变得多了。
*
用完晚膳,回去琅嬛轩,郑泠正研好墨,提笔准备给郑淙写信的时候,行宫的侍女在外请示,问她有没有歇下。
郑泠搁下笔,隔着门问:“什么事?”
“刚刚收到了一封羊谷关的加急来信,是给郡主您的。”
一听羊谷关,郑泠便知是谁,她开怀地打开门接了信,侍女又指着地上的一个箱子:“一同送来的,还有这个,让奴婢等为郡主抬进去吧。”
郑泠颔首,让她们把箱子放好,等人都出去,她才拿着信封细看,果不其然见上面写着一列熟悉的字:“吾妹阿泠亲启”。
当时送她来朔方前,郑淙便与她说过,空了一定会将没时间与她叙的旧,悉数写在纸上,让人传信给她。
她坐在灯下小心地拆开,从信封中取出足足七张信纸。
她逐张逐张看,有三张的开头,都是一样的语句:吾妹阿泠,见信如晤。
然而每张纸上写的内容,又完全不一样。
她粗略一览,发现这是三封不同时候写下的,俨然是按照写信的时间顺序,从上往下排序。
第一张信纸,写的是道歉:
“吾妹阿泠,见信如晤。
羊谷关见到你,愚兄很是开怀,一时竟不敢置信,以为这只是我臆想出来的画面。直至你喊着阿兄,扑进我怀中,才让我确定这是真的,你好端端的来了关内,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眼前,巨大的喜悦,涌入我的心扉,但更多的,是愧对。
长安陷落之后,明知你身处龙潭虎穴,我却无能为力,不能将你救出苦海,此为一愧;
你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而来,我忙于战事,无暇照看,嘘寒问暖,关心不足,此为一愧;
两愧相加,令我无颜以对……今日晚来秋雨,终得一闲,趁空抒意,书信与你。
你若怨我恨我,日后只管找我算账,切勿茶饭不思,伤身伤神伤己。
愚兄郑十,遥祝妹安。
七月十九,秋雨绵绵。”
第二张信纸,写的是他们又赢了一小仗,再一次抵御住了反贼的攻击,他特意将这个好消息记录下来,分享给她。
她留意了下日期,八月初七。
第三封信,是最近的,八月十日。
信上说,他去巡查附近的时候,偶然发现一株野梨树,树上结满了秋梨,黄橙橙的,汁水丰沛甘甜,想起她自小喜欢吃梨,特意采摘,装箱加急送来给她。
烛光闪烁,光影晃在信纸上,照见字里行间的小心翼翼和珍惜。
郑泠看完这三封信,又哭又笑,心道:郑十,你真是不了解我,覆巢之下,这并非你的错,我哪里会怨你呢?
可是他在行军路上见到一棵梨树,都会想到她爱吃梨,山水迢迢地从羊谷关,送到朔方夏州,七天之内,送到她的面前。
这若不叫了解,又会是什么?
她收好信件,打开箱子,果真见到里面盛放着的许多个大饱满的秋梨。
像一箱子珍宝,被妥善安放在垫满了软草的箱子里,竟然都没有闷坏。
郑泠拿起一个,用帕子擦干净,咬进嘴里,尝到了满口的甜汁。
果真是甜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