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那我呢?
第章那我呢?
张氏话音未落,一旁的甄俨连忙道,“阿娘,今是阿宓大喜的日子,你应该高兴才是,怎的就哭起来了呢?
张将军义薄云,下皆知其义名,却是不必再此话。”
身为新娘的甄宓更是抱住了张氏的胳膊,望着张氏认真地道:
“阿娘,你莫要这样,将军对我很好的。”
张氏:
都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这话当真一点都不假!
甄宓还没有出这道门呢,这就已经开始向着张绣话了?
张氏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过原本伤感的心情倒是因此消散不少。
她擦去眼泪,便看到甄宓跟随张绣下堂出门。
看看甄宓那明明掩饰了,却依旧还是被人看出来的迫不及待的模样,张氏和甄宓的哥哥姐姐皆是有些无奈。
他们还能什么呢?
只能这位张将军是真有本事的人。
明明甄宓是被人抢过来的,如今却是一副迫不及待要出嫁的模样。
如果不是从看着长大的,他们甚至都要怀疑这是不是自家女儿和妹妹了。
不过话回来,只要她能幸福开心就好。
甄俨刚才那话是发自真心的。
张绣如今可是实力与声望并存,是比袁熙更加优秀的存在。
甄宓嫁给他,不一定过得很好,但一定不会过得很差。
一家人将张绣和甄宓送出屋外,看着张绣将甄宓扶上花轿,又在甄宓登轿后挽起驾车的绳索,双目皆是有些湿润。
毕竟这在礼仪中都是有意向妻子表示爱意的举动。
以张绣如今的身份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明问题了。
看着张绣渐渐远去的身影,张氏仿佛是被抽空浑身力气一般,向后便倒。
甄俨和甄尧眼疾手快,连忙将她扶住。
“阿娘,回屋里稍稍休息会儿吧,等会还要看张将军和阿宓拜堂成亲呢!”
“是呢,还要看阿宓拜堂呢……”
张氏喃喃道,顿时又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在迎亲返回的路上,张绣骑马在前引路,特意又绕了一圈这才来到自家大门口等候。
等到花轿到达,张绣走过去正准备扶甄宓下轿。
谁知这时轿帘自里面被掀起,甄宓那张俏生生的面孔居然主动探出头来,跟张绣的视线撞个正着。
“啊,妾身忘了,应当由将军来掀帘才对!”
跟张绣对视几秒的甄宓仿佛是才反应过来似的,连忙又缩了回去,轿帘也被她放了下来。
张绣:━━∑( ̄□ ̄*|||━━
一时之间,张绣竟是有些给甄宓整无语了。
不过甄宓这种行为,才应该是符合她这个年龄少女的心态才对。
想到这里,张绣微微一笑,便掀开了轿帘。
只是还不等他伸手,甄宓已经主动握住他的手从花轿里钻了出来。
张绣:
所以你刚才坐回去到底意义何在?
算了不管了。
礼数到就行了。
张绣握住甄宓柔软滑腻的手,牵着她一同走进家门。
接下来便是拜堂了。
喜堂早已准备妥当,张绣和甄宓一到场,婚礼便正式开始。() ()
张绣原本以为接下来就是“一拜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种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桥段了。
但在这之前邹氏却告诉他,还有证婚人送上美好祝愿这样一个环节。
原本张绣准备的证婚人是师傅童渊。
可惜他不来。
所以最后便换成了贾诩。
在穿越之前,张绣将贾诩从段煨那里请来时就对他执子侄礼,所以让他来当证婚人也没毛病。
贾诩文采没得,当场洋洋洒洒了一段话,对张绣和甄宓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俗套的祝词倒还真是被他出了耳目一新之福
接下来便是拜堂礼了。
一拜地没有任何问题。
在拜高堂的时候,甄宓这边自然是她的母亲张氏。
此时的她亦是竭力摆脱悲伤,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至于张绣这边,父母早夭,叔父张济也不在了,按最适合的人是邹氏才对。
邹氏自己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在那于吉为邹氏卜卦以后,邹氏突然就改变了主意。
张绣问她,她也不回答。
只自己不愿意以长辈的身份来见证张绣的婚礼。
邹氏既然不愿,张绣虽然心中不解,但也不会勉强。
于是高堂这个位置便由河内太守张杨来担任。
一方面是张杨也姓张,虽然跟张绣不是同族,但五百年前肯定都是一家。
另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跟张济同辈论交,自从张绣穿越以后也一直称之为世伯,再加上大司马身份也足够显赫,担任张绣的高堂的确是没什么问题。
拜堂之后就是送入洞房了。
跟张绣上次纳大桥时一样,依旧是甄宓先入洞房。
张绣则是要先留在外边陪客人。
此时宾客已经入席,张绣便在师兄张任的陪同下一桌一桌敬酒。
像是孙策、刘备、张杨、刘表这些亲自到场的诸侯,自然是要放到第一顺位。
“博超,当初某还过,未曾想伱动作竟是这般快?”
孙策用力拍着张绣的肩膀,“这就一妻一妾了?”
张绣感受着自肩上传来的巨力,自然知道孙策是故意在整自己。
他也不介绍,只是淡淡道:“伤好了么,能喝酒不?”
“你当我孙策是何人?”
一听张绣居然质疑自己的酒量,孙策立马就不干了:
“你师兄弟便是二人齐人,某也不惧!”
张绣微微一怔,这话怎么听着这么熟悉?
不过想想孙策被刀已经是超过百日,的确是应该没有问题,两缺即对饮了三大碗。
“好酒量!”
孙策见状大喜,还要再喝,却被太史慈拦下。
他当即面露不愉之色,“值此良辰吉日,不喝够十碗怎么能行?”
太史慈瞪了他一眼:“我家主公今可是要洞房的!孙伯符,你若是觉得不过瘾,就让某来陪你再喝!”
孙策打量了太史慈两眼,当即应下:“好!”
“那我呢?”
就在这时,又一个声音自孙策身旁传来。
张氏话音未落,一旁的甄俨连忙道,“阿娘,今是阿宓大喜的日子,你应该高兴才是,怎的就哭起来了呢?
张将军义薄云,下皆知其义名,却是不必再此话。”
身为新娘的甄宓更是抱住了张氏的胳膊,望着张氏认真地道:
“阿娘,你莫要这样,将军对我很好的。”
张氏:
都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这话当真一点都不假!
甄宓还没有出这道门呢,这就已经开始向着张绣话了?
张氏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过原本伤感的心情倒是因此消散不少。
她擦去眼泪,便看到甄宓跟随张绣下堂出门。
看看甄宓那明明掩饰了,却依旧还是被人看出来的迫不及待的模样,张氏和甄宓的哥哥姐姐皆是有些无奈。
他们还能什么呢?
只能这位张将军是真有本事的人。
明明甄宓是被人抢过来的,如今却是一副迫不及待要出嫁的模样。
如果不是从看着长大的,他们甚至都要怀疑这是不是自家女儿和妹妹了。
不过话回来,只要她能幸福开心就好。
甄俨刚才那话是发自真心的。
张绣如今可是实力与声望并存,是比袁熙更加优秀的存在。
甄宓嫁给他,不一定过得很好,但一定不会过得很差。
一家人将张绣和甄宓送出屋外,看着张绣将甄宓扶上花轿,又在甄宓登轿后挽起驾车的绳索,双目皆是有些湿润。
毕竟这在礼仪中都是有意向妻子表示爱意的举动。
以张绣如今的身份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明问题了。
看着张绣渐渐远去的身影,张氏仿佛是被抽空浑身力气一般,向后便倒。
甄俨和甄尧眼疾手快,连忙将她扶住。
“阿娘,回屋里稍稍休息会儿吧,等会还要看张将军和阿宓拜堂成亲呢!”
“是呢,还要看阿宓拜堂呢……”
张氏喃喃道,顿时又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在迎亲返回的路上,张绣骑马在前引路,特意又绕了一圈这才来到自家大门口等候。
等到花轿到达,张绣走过去正准备扶甄宓下轿。
谁知这时轿帘自里面被掀起,甄宓那张俏生生的面孔居然主动探出头来,跟张绣的视线撞个正着。
“啊,妾身忘了,应当由将军来掀帘才对!”
跟张绣对视几秒的甄宓仿佛是才反应过来似的,连忙又缩了回去,轿帘也被她放了下来。
张绣:━━∑( ̄□ ̄*|||━━
一时之间,张绣竟是有些给甄宓整无语了。
不过甄宓这种行为,才应该是符合她这个年龄少女的心态才对。
想到这里,张绣微微一笑,便掀开了轿帘。
只是还不等他伸手,甄宓已经主动握住他的手从花轿里钻了出来。
张绣:
所以你刚才坐回去到底意义何在?
算了不管了。
礼数到就行了。
张绣握住甄宓柔软滑腻的手,牵着她一同走进家门。
接下来便是拜堂了。
喜堂早已准备妥当,张绣和甄宓一到场,婚礼便正式开始。() ()
张绣原本以为接下来就是“一拜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种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桥段了。
但在这之前邹氏却告诉他,还有证婚人送上美好祝愿这样一个环节。
原本张绣准备的证婚人是师傅童渊。
可惜他不来。
所以最后便换成了贾诩。
在穿越之前,张绣将贾诩从段煨那里请来时就对他执子侄礼,所以让他来当证婚人也没毛病。
贾诩文采没得,当场洋洋洒洒了一段话,对张绣和甄宓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俗套的祝词倒还真是被他出了耳目一新之福
接下来便是拜堂礼了。
一拜地没有任何问题。
在拜高堂的时候,甄宓这边自然是她的母亲张氏。
此时的她亦是竭力摆脱悲伤,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至于张绣这边,父母早夭,叔父张济也不在了,按最适合的人是邹氏才对。
邹氏自己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在那于吉为邹氏卜卦以后,邹氏突然就改变了主意。
张绣问她,她也不回答。
只自己不愿意以长辈的身份来见证张绣的婚礼。
邹氏既然不愿,张绣虽然心中不解,但也不会勉强。
于是高堂这个位置便由河内太守张杨来担任。
一方面是张杨也姓张,虽然跟张绣不是同族,但五百年前肯定都是一家。
另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跟张济同辈论交,自从张绣穿越以后也一直称之为世伯,再加上大司马身份也足够显赫,担任张绣的高堂的确是没什么问题。
拜堂之后就是送入洞房了。
跟张绣上次纳大桥时一样,依旧是甄宓先入洞房。
张绣则是要先留在外边陪客人。
此时宾客已经入席,张绣便在师兄张任的陪同下一桌一桌敬酒。
像是孙策、刘备、张杨、刘表这些亲自到场的诸侯,自然是要放到第一顺位。
“博超,当初某还过,未曾想伱动作竟是这般快?”
孙策用力拍着张绣的肩膀,“这就一妻一妾了?”
张绣感受着自肩上传来的巨力,自然知道孙策是故意在整自己。
他也不介绍,只是淡淡道:“伤好了么,能喝酒不?”
“你当我孙策是何人?”
一听张绣居然质疑自己的酒量,孙策立马就不干了:
“你师兄弟便是二人齐人,某也不惧!”
张绣微微一怔,这话怎么听着这么熟悉?
不过想想孙策被刀已经是超过百日,的确是应该没有问题,两缺即对饮了三大碗。
“好酒量!”
孙策见状大喜,还要再喝,却被太史慈拦下。
他当即面露不愉之色,“值此良辰吉日,不喝够十碗怎么能行?”
太史慈瞪了他一眼:“我家主公今可是要洞房的!孙伯符,你若是觉得不过瘾,就让某来陪你再喝!”
孙策打量了太史慈两眼,当即应下:“好!”
“那我呢?”
就在这时,又一个声音自孙策身旁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