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三千。”刘崓有点纳闷:“多吗?”
陈昉摇摇头:“但武宁侯你刚不是说,叛军约莫两万?”
刘崓点了点头:“正如都督所言,剑南道担负着南御吐蕃之责,而你手下兵马也只是两万有余,故而我找你只借三千骑兵,只要他们依令而行,我定将他们毫发无损地还给你。”
他说的道理陈昉都懂,可这样的兵力对比让他瞠目结舌:“你还打算将他们毫发无损的还给我……”
“嗯,完全不受伤做不到,但若他们乖乖听话,我不会让你损兵折将就是。”
“武宁侯,话说太满了。”陈昉笑着瞪大眼睛,刘崓却是唇角微挑:
“当然,你得借给我真正的精兵良将。”
“没问题!”陈昉虽是一方智将,但到底是豪爽武人,当下也不再迁延:“三千铁骑,我全给你安排先锋营狼骑!末将再带五千兵马在后方为你料阵,万一……”
刘崓闻言点点头起身:“都督高义,某记下了,不过比起瞭阵……都督或许更应防着叛军还有后援。”
陈昉闻言心中一省:“武宁侯是说……”
刘崓苦笑:“若给都督两万兵马,让你在剑南道节度使枕侧造反,你敢吗?”
陈昉暗忖是这个道理,赶快颔首道:“末将明白了,武宁侯认为最可能是谁?”
刘崓一扬眉:“说句冒犯的话,某当初觉得,最可能是陈都督你。”
陈昉也是聪明人,当下垂眸思道:“有理,必得是近处的啊,不是我,那就是……”他神色一变,匆匆拱手:“末将懂了,我会小心排布,绝不教增援接上叛军。”
“相机而动吧,陈都督建功立业之机到了。”刘崓微微一笑,抬手轻轻按住他的肩膀:“伯明兄高义,某记住了,我先出去等你的三千精兵。”
陈昉点了点头,目送刘崓大步离开节堂,扬声唤入亲信们,众人望着自家都督,都在等他排布决断,陈昉双目微眯,沉声道:“武宁侯只要三千精兵,但我要你们三人都跟着他,不必吝啬将领安排,勇猛年轻的都给我安排上去,不可让他轻视了咱们。”
一位副将愣了愣,行礼道:“都督说的没错,但也不至于安排那么多将领吧,让咱们都装小兵子随他剿匪?”
陈昉瞪着他,抬腿意思意思踹了一脚:“傻啊,那是谁,十年收复云东七州之人,就是本帅也不敢夸口带三千剿两万,左右有我坐镇,不会让你们吃亏,索性都跟去学着,等回来给我细细报上,武宁侯怎么排布兵力,怎么攻击,用什么队列,懂了吗?”
众将这才明白,赶快按他说的下去安排,陈昉又对亲信谋士道:“军师,刚刚武宁侯还说了一宗,关于叛军或许还有后招,某也觉得不得不防,既然益州刺史反了,那北边那一位一向与他同心,必不会坐视,他们铤而走险欲谋反,不会保留实力,你再点两千精锐骑兵,另五千步兵,随我北上阻击,其余人留在营里,密切注意吐蕃和其他方向的州府,也随时准备好北上接应我,如今就希望叛贼只有这些吧……”
军师闻言也明白兹事体大,赶快应了下去安排,陈昉则坐在帅案后暗自谋划着这一仗该怎么打。
刘崓借到了兵马,也明白剑南节度使并未反叛,心才放下一半,一时都不敢耽搁就往回折返,而此时,比他更为接近蜀城的地方,还疾驰着另一支队伍。
一行数人均骑着高头大马,周身拢在斗篷里,在偶尔经过的行人看来,很像是江湖人或是镖师一类,并无人注意到,这些人的袍子下面覆盖的,居然是只有军旅之人才能穿着的战甲。
背后一骑扬尘而来,追上首领之人:“主上……‘影子’还在后面……”
为首之人闻言显得十分不耐烦:“不必管她,她进不去城。”
问话之人似乎松了口气,又道:“快到蜀城了,是否要知会益州刺史的人?”
“不必,咱们不往城下大营。”
身边一直跟着的亲信闻言一愣,赶快打马上前:“主上……蜀城里一丝动静都无,能接应的那些‘钉子’势必都已经被拔除了。”
“无妨。”领头之人冷然:“先想办法进城,我自有主张。”
亲信见规劝无果,又道:“那……等等后面的兵马,一同入城?”
首领之人侧头一瞥,目光中的冷意令人胆寒:
“跟着我走,不要再多嘴多舌。”周围之人立时噤若寒蝉,默然跟上,被称为“主上”的人,此时却在苦笑:不愧是你,居然能拔出我所有的“钉子”,不过无妨……咱们很快就要见面了,这一次……我不会再任你离开我身边!
此时,至少三支兵马正在接近或准备接近蜀城,这个丰饶平和的小城已仿佛处在风暴中心,但即使面对两万兵马围城强攻,于天蕙也带领着不到八百府兵和城内壮丁们,有条不紊地还击,牢牢守着城池。
但究竟是敌我太过悬殊,到了第三日上,已有险象环生之态。
午后击退敌军一拨危险的进攻,于天蕙走到正在给萧鸣包扎伤口的盛时行身边,蹲下看了看萧鸣:“脸都白了,真没事吧?回去歇歇?”
萧鸣摇摇头,坐直了点:“这才哪儿到哪儿就值当去养伤,于将军你骂我呢?”
于天蕙无奈摇头,萧鸣又看着远方敌营方向“啧”了一声:“要是给我一千精兵,我就能下去守城,还至于退到兵临城下之境。”
于天蕙闻言又是长叹,拍了拍他肩膀:“没事,都统快回来了,到时候就能杀个痛快。”
听她提起刘崓,盛时行的手顿了顿,又赶快回过神帮萧鸣裹好了伤口,但她的楞忡没有逃过于天蕙的眼睛,她抬手揽住盛时行:“嗣音也不用担心,我在军中也听过这个剑南道节度使,他并非任何一方的势力,就是朝廷放这儿防着西南生变的,阿弟是钦封的辅国将军,只要开口,陈都督不可能不借兵,估计,也快回来了。”
盛时行知道是自己的心思让她担心了,难免自责,赶快笑着点点头:“蕙姐,我没事,就是伤员越来越多,心里有些没底。”
“没事儿……”于天蕙笑着拍拍她:“刚开始打,府兵们肯定会有点懵,还会害怕,这就跟新兵蛋子上战场一样,几场下来都懂了,就会好很多,现在咱们城池坚固,粮食也够用,没什么可怕的,不过说起伤员,阿姐还真得托付你,把几个重伤的送到州府医所里好好休息,我这儿还有一封找林知府要军需的单子,劳你给我送回去。”
盛时行看了看城楼一角几个昏昏沉沉的重伤府兵,点了点头接过军需单:“好,我将他们安顿好就回来。”
于天蕙心疼地轻抚她脸颊:“眼圈都青了,你也歇会儿。”
盛时行起身摆摆手:“不用,我还不累。”说着便去安顿民夫们抬好伤员,护着往城下去了。
目送盛时行下了城楼,于天蕙也趁这难得之隙坐在萧鸣身边歇着:
“我发现你跟刘冲真的有意思,每逢大战,他都是有惊无险,再怎么危急也很少受伤,你则是免不了磕磕碰碰,但也都是小伤,反正都能逃出生天,真分不清你俩谁才算是福将。”
“哪有什么福,这都是本事,他会躲,我抗揍……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或许……”萧鸣回过神,又轻笑,举目四顾抓了一截断掉的大枪杆子在手:“大吉大利,坏的不灵好的灵。”
盛时行护送着伤员们一路来到城内暂时搭建的军医所,安顿好了又去找一直留在此处帮忙的颜幻,想让她替自己去给林知府送信,颜幻却正忙着给一位断骨的伤员接骨,盛时行想了想,跟她打了个招呼就往州府衙门去了,但到了衙门里,又被告知林知府往粮仓那边去调运粮食,也不在府里,盛时行记起后院还有自己晾晒的干净绷带,便去收了塞在药箱里,匆匆又要出门去寻林知府。
刚走到院门口,却听外间脚步声响起,还伴随着盔甲兵械摩擦敲打的声音。
“难不成是城楼上出了什么事?!”这么想着,她一阵心焦,刚抬起手,门却突然从外面被人打开了。
门外,是朝思暮想的面容。
盛时行大喜过望:“聿卿?!”
刘崓什么也没说,上前几步将她揽入怀中:“对不住,我回来晚了。”像是奔波劳累,他的声音里透着十足的疲惫,还有些喑哑。
盛时行仿佛欢喜傻了,埋首他胸前许久才抬起头,眼中盈着泪对刘崓笑道:“你借了兵马回来?城下如何了?”
刘崓笑看着她:“是,剑南节度使高义,眼下兵马已在城下将敌兵团团围住,若他们不肯弃械投降,便是有来无回。”
盛时行扬眉笑道:“那便好,我随你到城楼上去。”
刘崓却是摇摇头:“我有要事要找林知府,你先带我去找他。”
盛时行有些纳闷:“什么要事?”刘崓却是笑:“到了一起说吧。”
盛时行眨眨眼:“好,我回来是换衣服的,你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出来。”
刘崓点点头,遂陪着她进了屋,在外间坐定,听里面悉悉索索一阵响动,门帘一挑,盛时行脱掉官服,换了一身利落的剑袖长袍出来:“走吧,林兄在北山城墙那里,咱们去找他。”
“北山城墙?那儿是万丈悬崖又不用守着,他去那里做什么?”刘崓有些奇怪。
“山崖塌方,在城墙外堆起了缓坡,俊博兄怕有敌人趁机绕过去蹬墙攻城,带人去清理了。”盛时行一边细细说着,一边拉着他出门上马:“就你去借兵之后第二日出的事,真是祸不单行。”
“原来如此。”刘崓跟着盛时行一路穿过街巷往城北走,却不知此时两军对峙的城门前奔来一骑不速之客。
陈昉摇摇头:“但武宁侯你刚不是说,叛军约莫两万?”
刘崓点了点头:“正如都督所言,剑南道担负着南御吐蕃之责,而你手下兵马也只是两万有余,故而我找你只借三千骑兵,只要他们依令而行,我定将他们毫发无损地还给你。”
他说的道理陈昉都懂,可这样的兵力对比让他瞠目结舌:“你还打算将他们毫发无损的还给我……”
“嗯,完全不受伤做不到,但若他们乖乖听话,我不会让你损兵折将就是。”
“武宁侯,话说太满了。”陈昉笑着瞪大眼睛,刘崓却是唇角微挑:
“当然,你得借给我真正的精兵良将。”
“没问题!”陈昉虽是一方智将,但到底是豪爽武人,当下也不再迁延:“三千铁骑,我全给你安排先锋营狼骑!末将再带五千兵马在后方为你料阵,万一……”
刘崓闻言点点头起身:“都督高义,某记下了,不过比起瞭阵……都督或许更应防着叛军还有后援。”
陈昉闻言心中一省:“武宁侯是说……”
刘崓苦笑:“若给都督两万兵马,让你在剑南道节度使枕侧造反,你敢吗?”
陈昉暗忖是这个道理,赶快颔首道:“末将明白了,武宁侯认为最可能是谁?”
刘崓一扬眉:“说句冒犯的话,某当初觉得,最可能是陈都督你。”
陈昉也是聪明人,当下垂眸思道:“有理,必得是近处的啊,不是我,那就是……”他神色一变,匆匆拱手:“末将懂了,我会小心排布,绝不教增援接上叛军。”
“相机而动吧,陈都督建功立业之机到了。”刘崓微微一笑,抬手轻轻按住他的肩膀:“伯明兄高义,某记住了,我先出去等你的三千精兵。”
陈昉点了点头,目送刘崓大步离开节堂,扬声唤入亲信们,众人望着自家都督,都在等他排布决断,陈昉双目微眯,沉声道:“武宁侯只要三千精兵,但我要你们三人都跟着他,不必吝啬将领安排,勇猛年轻的都给我安排上去,不可让他轻视了咱们。”
一位副将愣了愣,行礼道:“都督说的没错,但也不至于安排那么多将领吧,让咱们都装小兵子随他剿匪?”
陈昉瞪着他,抬腿意思意思踹了一脚:“傻啊,那是谁,十年收复云东七州之人,就是本帅也不敢夸口带三千剿两万,左右有我坐镇,不会让你们吃亏,索性都跟去学着,等回来给我细细报上,武宁侯怎么排布兵力,怎么攻击,用什么队列,懂了吗?”
众将这才明白,赶快按他说的下去安排,陈昉又对亲信谋士道:“军师,刚刚武宁侯还说了一宗,关于叛军或许还有后招,某也觉得不得不防,既然益州刺史反了,那北边那一位一向与他同心,必不会坐视,他们铤而走险欲谋反,不会保留实力,你再点两千精锐骑兵,另五千步兵,随我北上阻击,其余人留在营里,密切注意吐蕃和其他方向的州府,也随时准备好北上接应我,如今就希望叛贼只有这些吧……”
军师闻言也明白兹事体大,赶快应了下去安排,陈昉则坐在帅案后暗自谋划着这一仗该怎么打。
刘崓借到了兵马,也明白剑南节度使并未反叛,心才放下一半,一时都不敢耽搁就往回折返,而此时,比他更为接近蜀城的地方,还疾驰着另一支队伍。
一行数人均骑着高头大马,周身拢在斗篷里,在偶尔经过的行人看来,很像是江湖人或是镖师一类,并无人注意到,这些人的袍子下面覆盖的,居然是只有军旅之人才能穿着的战甲。
背后一骑扬尘而来,追上首领之人:“主上……‘影子’还在后面……”
为首之人闻言显得十分不耐烦:“不必管她,她进不去城。”
问话之人似乎松了口气,又道:“快到蜀城了,是否要知会益州刺史的人?”
“不必,咱们不往城下大营。”
身边一直跟着的亲信闻言一愣,赶快打马上前:“主上……蜀城里一丝动静都无,能接应的那些‘钉子’势必都已经被拔除了。”
“无妨。”领头之人冷然:“先想办法进城,我自有主张。”
亲信见规劝无果,又道:“那……等等后面的兵马,一同入城?”
首领之人侧头一瞥,目光中的冷意令人胆寒:
“跟着我走,不要再多嘴多舌。”周围之人立时噤若寒蝉,默然跟上,被称为“主上”的人,此时却在苦笑:不愧是你,居然能拔出我所有的“钉子”,不过无妨……咱们很快就要见面了,这一次……我不会再任你离开我身边!
此时,至少三支兵马正在接近或准备接近蜀城,这个丰饶平和的小城已仿佛处在风暴中心,但即使面对两万兵马围城强攻,于天蕙也带领着不到八百府兵和城内壮丁们,有条不紊地还击,牢牢守着城池。
但究竟是敌我太过悬殊,到了第三日上,已有险象环生之态。
午后击退敌军一拨危险的进攻,于天蕙走到正在给萧鸣包扎伤口的盛时行身边,蹲下看了看萧鸣:“脸都白了,真没事吧?回去歇歇?”
萧鸣摇摇头,坐直了点:“这才哪儿到哪儿就值当去养伤,于将军你骂我呢?”
于天蕙无奈摇头,萧鸣又看着远方敌营方向“啧”了一声:“要是给我一千精兵,我就能下去守城,还至于退到兵临城下之境。”
于天蕙闻言又是长叹,拍了拍他肩膀:“没事,都统快回来了,到时候就能杀个痛快。”
听她提起刘崓,盛时行的手顿了顿,又赶快回过神帮萧鸣裹好了伤口,但她的楞忡没有逃过于天蕙的眼睛,她抬手揽住盛时行:“嗣音也不用担心,我在军中也听过这个剑南道节度使,他并非任何一方的势力,就是朝廷放这儿防着西南生变的,阿弟是钦封的辅国将军,只要开口,陈都督不可能不借兵,估计,也快回来了。”
盛时行知道是自己的心思让她担心了,难免自责,赶快笑着点点头:“蕙姐,我没事,就是伤员越来越多,心里有些没底。”
“没事儿……”于天蕙笑着拍拍她:“刚开始打,府兵们肯定会有点懵,还会害怕,这就跟新兵蛋子上战场一样,几场下来都懂了,就会好很多,现在咱们城池坚固,粮食也够用,没什么可怕的,不过说起伤员,阿姐还真得托付你,把几个重伤的送到州府医所里好好休息,我这儿还有一封找林知府要军需的单子,劳你给我送回去。”
盛时行看了看城楼一角几个昏昏沉沉的重伤府兵,点了点头接过军需单:“好,我将他们安顿好就回来。”
于天蕙心疼地轻抚她脸颊:“眼圈都青了,你也歇会儿。”
盛时行起身摆摆手:“不用,我还不累。”说着便去安顿民夫们抬好伤员,护着往城下去了。
目送盛时行下了城楼,于天蕙也趁这难得之隙坐在萧鸣身边歇着:
“我发现你跟刘冲真的有意思,每逢大战,他都是有惊无险,再怎么危急也很少受伤,你则是免不了磕磕碰碰,但也都是小伤,反正都能逃出生天,真分不清你俩谁才算是福将。”
“哪有什么福,这都是本事,他会躲,我抗揍……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或许……”萧鸣回过神,又轻笑,举目四顾抓了一截断掉的大枪杆子在手:“大吉大利,坏的不灵好的灵。”
盛时行护送着伤员们一路来到城内暂时搭建的军医所,安顿好了又去找一直留在此处帮忙的颜幻,想让她替自己去给林知府送信,颜幻却正忙着给一位断骨的伤员接骨,盛时行想了想,跟她打了个招呼就往州府衙门去了,但到了衙门里,又被告知林知府往粮仓那边去调运粮食,也不在府里,盛时行记起后院还有自己晾晒的干净绷带,便去收了塞在药箱里,匆匆又要出门去寻林知府。
刚走到院门口,却听外间脚步声响起,还伴随着盔甲兵械摩擦敲打的声音。
“难不成是城楼上出了什么事?!”这么想着,她一阵心焦,刚抬起手,门却突然从外面被人打开了。
门外,是朝思暮想的面容。
盛时行大喜过望:“聿卿?!”
刘崓什么也没说,上前几步将她揽入怀中:“对不住,我回来晚了。”像是奔波劳累,他的声音里透着十足的疲惫,还有些喑哑。
盛时行仿佛欢喜傻了,埋首他胸前许久才抬起头,眼中盈着泪对刘崓笑道:“你借了兵马回来?城下如何了?”
刘崓笑看着她:“是,剑南节度使高义,眼下兵马已在城下将敌兵团团围住,若他们不肯弃械投降,便是有来无回。”
盛时行扬眉笑道:“那便好,我随你到城楼上去。”
刘崓却是摇摇头:“我有要事要找林知府,你先带我去找他。”
盛时行有些纳闷:“什么要事?”刘崓却是笑:“到了一起说吧。”
盛时行眨眨眼:“好,我回来是换衣服的,你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出来。”
刘崓点点头,遂陪着她进了屋,在外间坐定,听里面悉悉索索一阵响动,门帘一挑,盛时行脱掉官服,换了一身利落的剑袖长袍出来:“走吧,林兄在北山城墙那里,咱们去找他。”
“北山城墙?那儿是万丈悬崖又不用守着,他去那里做什么?”刘崓有些奇怪。
“山崖塌方,在城墙外堆起了缓坡,俊博兄怕有敌人趁机绕过去蹬墙攻城,带人去清理了。”盛时行一边细细说着,一边拉着他出门上马:“就你去借兵之后第二日出的事,真是祸不单行。”
“原来如此。”刘崓跟着盛时行一路穿过街巷往城北走,却不知此时两军对峙的城门前奔来一骑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