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问:“有人吗?”
夜很深,天色像被泼了浓墨,漆黑压抑,月亮从云翳间短暂地露出边角,月影黯淡,露出的一角也像发了霉,周围簇着一圈白毛。
有一只鸱鸮站在屋脊,羽毛谯谯,用怪异的眼瞳直勾勾盯着他,像一尊寂然不动的石像。
那只鸮鸟长久地注视着他,彷佛站在坟头,即将开口报丧似的,他心里一阵一阵泛起冷意,他觉得自己一定是生重病了。
他又问了一遍:“有人吗?”
仍旧没有回答。
他这才想起来,自己刚从一间充斥浓重药味的院落中请安出来,然而,父亲没有见他,是那个有着奇怪眼睛的高赫因在在对他哭泣。
说不出的,那个女人的一举一动一都令他毛骨悚然,她大而棕的眼,她略厚的嘴唇,她说话的方式,和她的笑——一只通人言的鸮鸟……
他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脏倏尔收缩,一个念头无端闪过脑海。
她就是要杀了我也说不定。
袁遐停在一扇门前,伸手推开,“吱呀呀——”院子里破破烂烂,窗牖上悬浮着无数蛛网丝,都异乎寻常的大。
中堂黑暗,伸手不见五指,重复的节奏一下又一下。
咔沓……
咔沓……
咔沓、咔沓……
虽然单调,但并不使他昏昏欲睡,他剧烈地颤动起来,彷佛被一双手摁住,动弹不得,那声音就像锤头在砸,钉子砸进他的脊背,让他再也无法直起腰,让他永远不能重见天日。
咔沓、咔沓……
于是他在窗前驻足,扭过头,最后看到了他的母亲。
母亲本来就不得宠,父亲当初宠幸一个下贱的奴婢,只是图新鲜。
袁匡在很多女人身上寻求新鲜,但熊氏很幸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这里鲜少有人问津,失去主人的欢心后,院子几近废弃。
王伷的话在他耳边盘旋,他甚至觉得走到了人生的路口,一条条形形色色的道路等待抉择,冥冥中有个声音,魅惑的,充满魔力,像传说中诱惑来往船客的海妖。
当退,当进?
一辈子,甘心吗?
我不是你期望中的那个孩子,然而父亲,讽刺吗?你爱的那个孩子,尸体都埋在土里发硬了。
因为你啊。
他的母亲熊氏在机杼前,梭子牵着线,脚踩一下,就把梭子飞过去,再拿木刀打紧纬线。
机杼咔沓,烛火昏暗,每一滴灯油都像血滴在他心上,激起一片颤栗。
母亲眼睛不好,几乎算是个瞎子,只能凭手感织布。
他没有再开口,可是母亲却听到了动静。
一开始,熊氏只是无助、凄凉地抬头,艰涩地道:“二郎,你来了,娘已经好久没有见过你了。”
一阵疾风从耳际略过,“哗哗”地。
鸱鸮不知何时从屋檐飞了下来,耸动两扇大翅膀,落在了熊氏的机杼上。
母亲的眼神闪起幽幽绿色的光,眼角和嘴向下耷拉,瞬间变得凶狠:“你为什么把娘抛在这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你为何抛弃我!难道忘记我才是你的亲生母亲了吗?!你这个不孝子!”
袁遐恐惧的匍匐在地:“娘,我很快接您离开这里,但是在这之前,我得先杀掉父亲。”
不杀掉他,怎么能成为他呢?
父亲是阻止我长大的最大的障碍,我必须杀死他。
“你是袁家的儿子,身上流着的是袁家的血,你存在的意义是替父亲分忧,为娘挣脸面,为你挣个好前程,可你不忠不孝,寡廉鲜耻,居然生此大逆不道之念。”
熊氏愤怒道:“从今往后,你我母子情份已绝,不要再来见我,我只当没有你这个儿子!”
“娘,娘……”袁遐挣扎向前,抱住母亲的腿,涕泗横流:“这不仅是家里的事,我如今已穷途末路,不能回头了,再犹豫,只剩死路一条,娘忍心看我去死吗!”
熊氏低下头看着儿子哭泣的脸,放佛生出来了一个怪物。
“你已经完全疯了。”
可怜的母亲,逆来顺受的母亲,驯顺的羔羊,谦卑柔弱的母亲,一辈子到底获得了什么,这世界是猎场啊,如果不顺应规则,就只能变成灵位,像哥哥一样,不遗憾吗?
鸱鸮发出婴儿嚎哭般的叫声,熊氏将梭子狠狠扔向袁遐。
他侧身躲开,噗通从门槛跌了下去,眼前的事物逐渐清晰着放大。
夏夜静谧,蓝滢滢的冷光照得他通体冰凉,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暑热短暂消退了,一切都像被沉浸在凉水之中,月色很清凉,他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影子。
屋里是黑的,廊下也没有人。
逃得太狼狈,随行侍卫都被杀了,一个没剩下,崔夫人特意拨去两个容貌姣好的侍女来侍奉。
袁遐揉了揉眼,倒在冷冰冰的砖面发呆,一盏灯照亮半张脸。
侍女怯怯问:“大人,您在这里睡着了,奴婢扶您进去?”
“滚开。”
袁遐一骨碌爬起,仍旧坐在门槛。
婢女花颜失色,连忙道:“诺。”举着青铜行灯走远了。
没一会,屋里就被点点灯火照亮。
袁遐从袖间摸出一团攥得皱巴巴的绢帛,铺展,拿起一旁散乱的笔墨,继续写字。
手上的伤疤尚未痊愈,他按了上去,好不容易长出新肉的地方,皮肉又被扯裂,汩汩鲜血就流了出来,烂肉和皮皱巴巴挤在一起,很恶心。
袁遐神色木然。
是他们要杀了我,我别无选择。
他咧开嘴,对黑暗中的虚无发笑:“娘,疯的不是我。”
***
午后,满架蔷薇摇曳生姿,庭中花香熏醉。
袁妠正在花架下和女伴翻花绳,唐曼坐在堂前,临摹崔瑗的《七苏》。
崔瑗、崔寔父子虽同姓崔,却并非清河一支,都出自博陵崔氏。朝中用隶,但当时皇帝能特许崔瑗以草书写奏疏,可见其书法精妙。
崔太公酷爱书法,家中私藏崔瑗真迹,常悬于帐中观赏,小辈们若要看时,都要提前沐浴净手才行。
唐曼怕暴殄天物,便只要了拓片临摹。
天空中布满崭新的白云,一团挨着一团,枝叶之间,是湛蓝破碎的天空。
不知道尹子度他们走到哪里了,或许已经到邺城了吧。她想该怎么和崔夫人开口,提起回平舆的事。
估计崔夫人不想让袁妠和自己一起,想留女儿常住在清河,刚好表兄来了,倒也不必一个人上路,可以和表兄一道回去。
又写了几个字,唐曼放下笔,转了转手腕。
袁五的生意还在做,卖一些药材之类的,之前还来信提起分钱的事,原本想让尹子度回邺城代为联络,后来一想,到时候二人成婚,母亲自然要陪点,还有自己攒下来的,再加上做生意分的,还是颇有些家訾——这事还是先不要告诉他了,以后再找机会说吧,手里有些钱财,心里也踏实,往后说不定要搬去邺城住,离平舆远,若有需要用钱之处,也不至于太拮据。
她知道尹子度在邺城有宅子,但他一个单身汉,又常年随军在外,肯定是家徒四壁,环堵萧然啊。
倒不是挤兑他穷,只是盘算来盘算去,都觉得确实没功夫收拾,往后多的是她拾掇添置的。
两个人再要不商量着,以后日子怕不能妥帖。
母亲担心的也正是这些,担心她有一天要如故事里的卓文君一样当垆卖酒。
尹子度这个人没有司马相如的才华,为人处世还是有些靠谱的。
他一直身体不好,特别还被自己用蓖麻籽毒过一次,就更令人忧愁了……
——想到这里,心里不由有些愧疚,又觉得略微好笑。
幸好她喜欢尹子度,心甘情愿照顾他,不然真把谁药出个好歹,人家找上门来,自己到底是负责还是不负责呢?
婢女在釜中煮完茶,就麻利地收拾陶匏。
“咦,夫人,这里有封您的信?”
刚刚袁遐与她对坐饮茶,才离开了,有张叠好的绢帛落在坐席一角,看着像不小心掉下去的,坐席正是方才袁遐的位置。
婢女用细白晃眼的手指折了两下,她不识字,因此不敢确定。
突然一阵风刮过,流云在大风中急速游动,扫得榆树叶簌簌作响。
唐曼狐疑:“我的?拿过来吧。”
婢女款款走来,双腿并拢而跪,弯腰举高手呈给她,婢女皮肤如羊乳般洁白,梳椎髻,乳白上襦,浅赪色的裙裾,髻扎青色丝帛为饰,长得还有些美丽。
崔家击钟而坐,列鼎而食,世有儒学文林之美名,连婢女都婉转轻盈。
唐曼以为是自己写字时不小心碰掉的,便没有着急打开,反而凑近问道:“你是侍奉袁大人的吧,可知袁大人最近有何心事?”
“夫人指什么心事?”婢女不解。
唐曼拉住她的手:“我观他近来神色忧虑,眼下乌青,说话时也精神恍惚,可问起他,他又不肯明说原因。”
表兄不会因为她的婚事忧心至此吧,那天见到尹子度的状况在意料之外,但两个人从沈亭出来后,气氛虽有些压抑,整体还是很友好的,并没有想象中糟糕——她还以为要打起来呢。
“奴婢也不知道,袁大人没有跟奴婢提过,但是夫人所言非虚,大人确实常有梦魇,晚上也无法安眠,一夜要醒数次。“
婢女想起昨晚袁遐睡在门槛上,被叫醒还凶她的事,仍旧心有余悸。
要不要给唐夫人说呢?她看起来非常和善,但做奴婢的,最忌讳就是看到不该看的事,说出不该说的话,祸从口出,丢了性命。
天空中忽然狂风大作,一片浓重的乌云不知何时飘在头顶,天瞬间就变黑了。
要下大雨了。
那边的仆人一惊一乍地扶着袁妠几个人进了屋。
她正用余光去瞟着,忽然有“喀嚓”碎裂声,抬头一看,小案上那盏陶匏已经被捏碎了。
唐夫人浑身发抖,左手全是血,陶片深深扎进她的手掌,血流个不停,很快就淋淋滴落在写满字的绢纸上,顺着她的手腕蜿蜒,但她还是用颤抖的手,紧紧捏着那封信。
方才娇艳欲滴的脸颊,瞬间惨白,就像天空中密布的阴云,晦暗阴沉,完全没有了血色。
那不是故作姿态的惊讶,她想起自己第一次看到得了痨病的母亲时,也是这幅模样,非常害怕。
刹那间,黑暗席卷而来。
闷雷从云层深处的阴翳中炸开,雷声殷殷,听得人心惊胆颤,彷佛整个大地都要被掀翻,随之猛然颤动。
仆人们在忙碌地收拾案几,她也应该过去帮忙的,可是唐夫人僵硬了,并且神色诡异,婢女被吓得好半天才晃过劲来,“啊!”地急促尖叫了一声,解下发髻间丝帛,包裹住流血的伤口。
鲜血如注,实在流了太多,那青色的丝帛很快就被红色染透。
婢女急忙起身,却被一把钳住,她惊恐道:“夫人……”
轰隆隆,轰隆隆,雷声过后,一道闪电割开天幕。
唐曼就像失去了痛觉,眼神僵滞,身体不自主簌簌发抖,轻薄的像狂风中一片寂静的落叶。
“袁遐在哪里?”
“后院。”
……
袁遐背过手,站在石壁后一小片尚干爽的地方,欣赏风暴中满架瑟缩的蔷薇。
远处传来急促脚步声,幸好迎风而立,被刚才挟着沙粒的风一吹,眼睛就已经泛红了。
花香被泥土腥气遮盖,豆大的雨点混着泥水劈里啪啦砸到地上,湿了衣衫。
脚步声越来越近,提提踏踏,雨点一样急促。
然后,停止不动。
她的呼吸一定非常困难,因为那频率既急,又短促,感觉像濒临断气的羊。
来了。
“表哥?”
袁遐转过身,一脸茫然。
唐曼扶着一块大石头,勉强站住,她浑身都被雨水打湿了,衣裙局促地紧贴着身体,鬓发凌乱,可怜的颤抖着。
手掌还在滴滴答答流下红色液体。
“表嫂从平舆寄来的家书,这信里……是真的吗?”
袁遐皱眉,神色略带不解。
那封信已经被血浸红了。
“我阿娘病重了,时日无多……”
她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艰难地说出这一段完整的话,又说出来一次,就像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凌迟。
袁遐似乎终于大悟,在身上胡乱搜寻了一通,惊慌地训斥:“你从哪里找到的,快还给我!”
唐曼忍不住哭了起来,她跑过去拉住哥哥的袖子,却摔进了石子间的小水坑。
还没等袁遐扶她,很快自己爬起来,不死心地追问:“表哥,是不是真的?”
“你掉在地上了……”
唐曼一边用手徒劳地擦眼泪,一边抽泣着说,脸上交错的红色水痕,像雨、像泪、像血。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夏季的暴雨来得又快又疾,蔷薇花跌落进泥泞。
唐曼被哥哥背着进了内室,她已经顾不得什么男女授受不亲,她太虚弱了,流了好多血,又淋了雨,脚步虚浮,四肢都不属于自己了。
她只能趴在袁遐的背上,又被表哥放下在榻上,任凭摆布,失去了魂魄。
她的心里非常茫然,感觉周围都安静了下来,变得寂寞且遥远了。
一切都结束了。
那些爱情带来的甜蜜、快乐、幸福都像风里摧折的花朵一样,荡然无存,她只觉得心中有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堵的发闷,喘不过气。
她想不通一向身体健康的母亲为何突然一病不起,甚至恶毒的猜测,这不会就是对自己那桩一意孤行婚事的惩罚吧?
如今她远在清河,要多久才能回到母亲身边呢,崔夫人与母亲关系不睦,多半会坐视不理,尹子度鞭长莫及,能帮她的,只有表哥袁遐了。
袁遐叫来奴婢给妹妹包扎伤口,那血流着流着,都凝固在手臂,结成暗红色的痂了,用热水摆过的巾帕使劲才擦干净。
妹妹脸色非常不好,眼皮还在不停痉挛,根本无法控制,但眼泪居然很快止住了。
袁遐觉得更加反常,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和盘托出,也不知听进去没有。
他不由有些害怕——妹妹生来有不足之症,听姑母说,说话的时候迟迟学不会,每天睁着大眼睛只知道盯别人,学写字也学的慢,呆呆傻傻的,为此姑父姑母还四处寻医问药,方士请过,巫人看过,但没一个能说出原因的,开了些药,勉强吃着,还好后来长大些,便不治自愈了。
袁遐端起姜汤,一勺一勺喂进妹妹嘴里。
不会突然受了刺激,旧病复发吧。
他接过婢女手中巾帛,吩咐她们退下,慢慢端详着妹妹那双琥珀色的眼睛,轻轻颤抖的睫毛,俯身靠近,才把巾帛举到她面前,却被一只手挡住了。
唐曼清晰地说:“我要回平舆。”
唐曼抬起眼,看向表哥:“阿兄,你有没有想过,高夫人为何要杀你?”
袁遐讶异于妹妹居然一直在听他说话。
“因为忌惮我向旁人借兵,打乱了她的计划。”
“不,一定是舅父已经立你为继嗣了。”
袁遐一愣。
“她和她的弟弟手中有兵士,如果父亲想让袁安袭爵,已经有诏为证,根本不用在乎你是否向旁人借兵,袁安是她成为正室后所生的儿子,名正言顺,天下不会有人愿意帮你的。她一定是知晓了舅父的心意,才想下手除你,以绝后患。”
谁说她傻的来着?
唐曼抚了抚自己的眼皮——还在跳。
“你说你回家,没有见到过舅舅。”
“是的。”
袁遐就鬼使神差乖乖回答了。
“不管舅父是不是真的如她所言那样病重,她借口不让你见,就彻底断了舅舅想立你的念想,侍疾的臣子仆人们一定都是她心腹,不会传任何消息出平舆。”
袁遐沉吟不语。
倒和之前王伷谏言不谋而合。
“那么你来之前,见到母亲了吗?她那时候还好吗?”
唐曼双手不自主地握紧,原本半躺着的上身也直了起来,挣扎向前探去。
袁遐忙将她扶回原位:“惭愧,临行前并没来得及拜见姑母。”
其实他不仅没见过袁夫人,连同那封信都是杜撰的。
高赫因有没有相信那具烧成灰的尸体就是自己?她恨他入骨,他都不确定妻子王氏是否受到牵连,现在还能活着。
只是无意间听仆人说小话,提起袁夫人身体有恙,但那时一门心思都在逃命上,袁夫人究竟什么时候生的病,生的什么病,病情轻重如何?他一点都不知道,写得严重,故意让唐曼看到,全是为了诱她回平舆。
“汝南正值大旱饥荒,死人无数,母亲多半是染了瘟疫。”
思及此,不禁悲从中来,又忍不住哽咽。
但她很快再次冷静下来,她不能哭,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母亲只是病了。
唐曼不做犹豫,短暂的悲伤了一阵,很快就开始和袁遐商讨回平舆的事。
妹妹的镇静是袁遐意料之外的——其实也不算镇静,一开始,确实哭了好一会。但反应过来后,果断地解决问题,与她曾经认识的那个弱不惊风的表妹判若两人。
袁遐不由得另眼相看几分。
妹妹说要一个人跟他回去,袁遐问:“你那个叫宜君的婢女,不带着一起?”
唐曼起初犹豫了片刻,但最后还是摇头:“这是我的责任,绝不让其他人受到连累。”
“阿兄,希望你能帮助我,不要让妹妹和宜君知道,我是为了这件事回去,也不要告诉他们平舆的状况,妹妹现在在清河,跟着崔夫人,过得很好,回到汝南,不值得,为了舅父那样的父亲,有生命之危,不值得。”
她连着说了两个不值得。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到底会因为什么?
袁遐不明白,他与夫人在成婚前只遥遥见过一面,说不上喜欢,算不上讨厌,原本成婚就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家族的需要,繁衍的责任。
但是他想起那日沈亭中梁骘的眼神,那样眷恋。
可以隐藏,已经很收敛,还是不加掩饰的倾泻,根本挡不住。
那眼神非常熟悉,幼时随父兄打猎,他第一次在洲麓见到一种美丽的大鸟,长脚,青翼,高三尺余,赤顶,赤目,通体纯白,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跳跃空中,美丽的像传说里的神鸟。父亲说这是鹤,他从鱼服中抽箭上弦,却被兄长止住,兄长为之感慨,鹤为忠贞之鸟,一生只觅一伴,配偶死后,伤心欲绝,悲愤绝食,哀鸣至死,还是留它一命吧。
但是鹤是动物,不是人,乱世人命如草芥,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情之一字更是空无一物,为什么?凭什么?
袁遐不想提的,但偏偏就说:“子度将军走前托付我照顾好你,等他的消息,你这样冒然离开,是否不妥?”
唐曼微怔。
尹子度,她想起这个人。
唐曼似乎凝重地做了决定,但并不犹豫,她坚定道:“他会理解的,我喜欢他,想嫁给他,但如果因此错过,是我们没有缘分。”
她只有一个阿娘,她只剩阿娘一个人了。
阿娘也只有她一个了。
像是给自己打气一样,唐曼深深吐了口气,忽然觉得手掌剧痛,那些远去的触感又慢慢恢复。
她又小声重复了一遍:“他也失去了父亲,还失去了母亲,他会理解的。”
妹妹光彩夺目,沉着机敏,那样美丽动人,哭红了眼,六神无主时仍旧惹人爱怜,就像他长久凝望着的,被雨打湿的蔷薇花一样。
即使遭到践踏,路过的人也只想捧在手中,珍之重之地呵护。
就算嫁过人又怎么样呢?
袁遐突然觉得,他曾经很在乎妹妹是寡妇,现在突然不做此想了。
或许你和那个姓梁的真的没有缘分。
袁遐忍不住摸了摸唐曼湿哒哒的头发,就像小时候那样,怜惜地道:“好,既然你心意已决,那我们不日便可动身。”
唐曼留下两封信,一封是给袁妠和徐宜君的,让妹妹不要担心,并且托付袁妠,一定要妥善安排徐宜君。
其实相比于她的婢女,宜君后来照顾袁妠更多些,她们两个说得来。徐宜君性格有些豪气,袁妠很崇拜她。
她没有说,如果她回不来了,就将宜君永远的交给妹妹吧。
第二封信是给尹子度的。
雨没有停,一直轰隆隆地下着。
暴雨如注,天很黑,但现在是下午,并不是夜晚。
她的心像走进无边的黑夜一样难过。
尹子度说过,如果汝南生乱,他可以将母亲接到邺城安置,可现在母亲病得那么重,她等不了了,她或许连母亲最后一面都见不上……
想起母亲,唐曼根本无法继续握笔,难过得伏案恸哭。
高氏未必会为难于她,只要能带走阿娘,一切就好了,寻一处治病的地方先暂时安置,再去邺城找他,说明原委。
一定要是这样,如果阿娘不在了,举母哀三年,她一定要给母亲尽心守孝,三年以后,她二十五了,想想尹子度若娶了别人,又是一阵发闷,恨不得捂着胸口打滚,但是没有力气,只能抬手捂住嘴,无声地抽泣,哭得肩膀一抽一抽。
最后那纸上只余短短一段话:
——“母疾甚,命在旦夕,令况归平舆宜先,事请兄遐。”
后来,那信被徐宜君揣在怀里,疾驰千里,穿越山水,穿过半个邺城,送到正在亲自核礼单的梁骘手中,已经皱得不成样子。
纵横交错,全是风干的泪痕。
夜很深,天色像被泼了浓墨,漆黑压抑,月亮从云翳间短暂地露出边角,月影黯淡,露出的一角也像发了霉,周围簇着一圈白毛。
有一只鸱鸮站在屋脊,羽毛谯谯,用怪异的眼瞳直勾勾盯着他,像一尊寂然不动的石像。
那只鸮鸟长久地注视着他,彷佛站在坟头,即将开口报丧似的,他心里一阵一阵泛起冷意,他觉得自己一定是生重病了。
他又问了一遍:“有人吗?”
仍旧没有回答。
他这才想起来,自己刚从一间充斥浓重药味的院落中请安出来,然而,父亲没有见他,是那个有着奇怪眼睛的高赫因在在对他哭泣。
说不出的,那个女人的一举一动一都令他毛骨悚然,她大而棕的眼,她略厚的嘴唇,她说话的方式,和她的笑——一只通人言的鸮鸟……
他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脏倏尔收缩,一个念头无端闪过脑海。
她就是要杀了我也说不定。
袁遐停在一扇门前,伸手推开,“吱呀呀——”院子里破破烂烂,窗牖上悬浮着无数蛛网丝,都异乎寻常的大。
中堂黑暗,伸手不见五指,重复的节奏一下又一下。
咔沓……
咔沓……
咔沓、咔沓……
虽然单调,但并不使他昏昏欲睡,他剧烈地颤动起来,彷佛被一双手摁住,动弹不得,那声音就像锤头在砸,钉子砸进他的脊背,让他再也无法直起腰,让他永远不能重见天日。
咔沓、咔沓……
于是他在窗前驻足,扭过头,最后看到了他的母亲。
母亲本来就不得宠,父亲当初宠幸一个下贱的奴婢,只是图新鲜。
袁匡在很多女人身上寻求新鲜,但熊氏很幸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这里鲜少有人问津,失去主人的欢心后,院子几近废弃。
王伷的话在他耳边盘旋,他甚至觉得走到了人生的路口,一条条形形色色的道路等待抉择,冥冥中有个声音,魅惑的,充满魔力,像传说中诱惑来往船客的海妖。
当退,当进?
一辈子,甘心吗?
我不是你期望中的那个孩子,然而父亲,讽刺吗?你爱的那个孩子,尸体都埋在土里发硬了。
因为你啊。
他的母亲熊氏在机杼前,梭子牵着线,脚踩一下,就把梭子飞过去,再拿木刀打紧纬线。
机杼咔沓,烛火昏暗,每一滴灯油都像血滴在他心上,激起一片颤栗。
母亲眼睛不好,几乎算是个瞎子,只能凭手感织布。
他没有再开口,可是母亲却听到了动静。
一开始,熊氏只是无助、凄凉地抬头,艰涩地道:“二郎,你来了,娘已经好久没有见过你了。”
一阵疾风从耳际略过,“哗哗”地。
鸱鸮不知何时从屋檐飞了下来,耸动两扇大翅膀,落在了熊氏的机杼上。
母亲的眼神闪起幽幽绿色的光,眼角和嘴向下耷拉,瞬间变得凶狠:“你为什么把娘抛在这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你为何抛弃我!难道忘记我才是你的亲生母亲了吗?!你这个不孝子!”
袁遐恐惧的匍匐在地:“娘,我很快接您离开这里,但是在这之前,我得先杀掉父亲。”
不杀掉他,怎么能成为他呢?
父亲是阻止我长大的最大的障碍,我必须杀死他。
“你是袁家的儿子,身上流着的是袁家的血,你存在的意义是替父亲分忧,为娘挣脸面,为你挣个好前程,可你不忠不孝,寡廉鲜耻,居然生此大逆不道之念。”
熊氏愤怒道:“从今往后,你我母子情份已绝,不要再来见我,我只当没有你这个儿子!”
“娘,娘……”袁遐挣扎向前,抱住母亲的腿,涕泗横流:“这不仅是家里的事,我如今已穷途末路,不能回头了,再犹豫,只剩死路一条,娘忍心看我去死吗!”
熊氏低下头看着儿子哭泣的脸,放佛生出来了一个怪物。
“你已经完全疯了。”
可怜的母亲,逆来顺受的母亲,驯顺的羔羊,谦卑柔弱的母亲,一辈子到底获得了什么,这世界是猎场啊,如果不顺应规则,就只能变成灵位,像哥哥一样,不遗憾吗?
鸱鸮发出婴儿嚎哭般的叫声,熊氏将梭子狠狠扔向袁遐。
他侧身躲开,噗通从门槛跌了下去,眼前的事物逐渐清晰着放大。
夏夜静谧,蓝滢滢的冷光照得他通体冰凉,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暑热短暂消退了,一切都像被沉浸在凉水之中,月色很清凉,他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影子。
屋里是黑的,廊下也没有人。
逃得太狼狈,随行侍卫都被杀了,一个没剩下,崔夫人特意拨去两个容貌姣好的侍女来侍奉。
袁遐揉了揉眼,倒在冷冰冰的砖面发呆,一盏灯照亮半张脸。
侍女怯怯问:“大人,您在这里睡着了,奴婢扶您进去?”
“滚开。”
袁遐一骨碌爬起,仍旧坐在门槛。
婢女花颜失色,连忙道:“诺。”举着青铜行灯走远了。
没一会,屋里就被点点灯火照亮。
袁遐从袖间摸出一团攥得皱巴巴的绢帛,铺展,拿起一旁散乱的笔墨,继续写字。
手上的伤疤尚未痊愈,他按了上去,好不容易长出新肉的地方,皮肉又被扯裂,汩汩鲜血就流了出来,烂肉和皮皱巴巴挤在一起,很恶心。
袁遐神色木然。
是他们要杀了我,我别无选择。
他咧开嘴,对黑暗中的虚无发笑:“娘,疯的不是我。”
***
午后,满架蔷薇摇曳生姿,庭中花香熏醉。
袁妠正在花架下和女伴翻花绳,唐曼坐在堂前,临摹崔瑗的《七苏》。
崔瑗、崔寔父子虽同姓崔,却并非清河一支,都出自博陵崔氏。朝中用隶,但当时皇帝能特许崔瑗以草书写奏疏,可见其书法精妙。
崔太公酷爱书法,家中私藏崔瑗真迹,常悬于帐中观赏,小辈们若要看时,都要提前沐浴净手才行。
唐曼怕暴殄天物,便只要了拓片临摹。
天空中布满崭新的白云,一团挨着一团,枝叶之间,是湛蓝破碎的天空。
不知道尹子度他们走到哪里了,或许已经到邺城了吧。她想该怎么和崔夫人开口,提起回平舆的事。
估计崔夫人不想让袁妠和自己一起,想留女儿常住在清河,刚好表兄来了,倒也不必一个人上路,可以和表兄一道回去。
又写了几个字,唐曼放下笔,转了转手腕。
袁五的生意还在做,卖一些药材之类的,之前还来信提起分钱的事,原本想让尹子度回邺城代为联络,后来一想,到时候二人成婚,母亲自然要陪点,还有自己攒下来的,再加上做生意分的,还是颇有些家訾——这事还是先不要告诉他了,以后再找机会说吧,手里有些钱财,心里也踏实,往后说不定要搬去邺城住,离平舆远,若有需要用钱之处,也不至于太拮据。
她知道尹子度在邺城有宅子,但他一个单身汉,又常年随军在外,肯定是家徒四壁,环堵萧然啊。
倒不是挤兑他穷,只是盘算来盘算去,都觉得确实没功夫收拾,往后多的是她拾掇添置的。
两个人再要不商量着,以后日子怕不能妥帖。
母亲担心的也正是这些,担心她有一天要如故事里的卓文君一样当垆卖酒。
尹子度这个人没有司马相如的才华,为人处世还是有些靠谱的。
他一直身体不好,特别还被自己用蓖麻籽毒过一次,就更令人忧愁了……
——想到这里,心里不由有些愧疚,又觉得略微好笑。
幸好她喜欢尹子度,心甘情愿照顾他,不然真把谁药出个好歹,人家找上门来,自己到底是负责还是不负责呢?
婢女在釜中煮完茶,就麻利地收拾陶匏。
“咦,夫人,这里有封您的信?”
刚刚袁遐与她对坐饮茶,才离开了,有张叠好的绢帛落在坐席一角,看着像不小心掉下去的,坐席正是方才袁遐的位置。
婢女用细白晃眼的手指折了两下,她不识字,因此不敢确定。
突然一阵风刮过,流云在大风中急速游动,扫得榆树叶簌簌作响。
唐曼狐疑:“我的?拿过来吧。”
婢女款款走来,双腿并拢而跪,弯腰举高手呈给她,婢女皮肤如羊乳般洁白,梳椎髻,乳白上襦,浅赪色的裙裾,髻扎青色丝帛为饰,长得还有些美丽。
崔家击钟而坐,列鼎而食,世有儒学文林之美名,连婢女都婉转轻盈。
唐曼以为是自己写字时不小心碰掉的,便没有着急打开,反而凑近问道:“你是侍奉袁大人的吧,可知袁大人最近有何心事?”
“夫人指什么心事?”婢女不解。
唐曼拉住她的手:“我观他近来神色忧虑,眼下乌青,说话时也精神恍惚,可问起他,他又不肯明说原因。”
表兄不会因为她的婚事忧心至此吧,那天见到尹子度的状况在意料之外,但两个人从沈亭出来后,气氛虽有些压抑,整体还是很友好的,并没有想象中糟糕——她还以为要打起来呢。
“奴婢也不知道,袁大人没有跟奴婢提过,但是夫人所言非虚,大人确实常有梦魇,晚上也无法安眠,一夜要醒数次。“
婢女想起昨晚袁遐睡在门槛上,被叫醒还凶她的事,仍旧心有余悸。
要不要给唐夫人说呢?她看起来非常和善,但做奴婢的,最忌讳就是看到不该看的事,说出不该说的话,祸从口出,丢了性命。
天空中忽然狂风大作,一片浓重的乌云不知何时飘在头顶,天瞬间就变黑了。
要下大雨了。
那边的仆人一惊一乍地扶着袁妠几个人进了屋。
她正用余光去瞟着,忽然有“喀嚓”碎裂声,抬头一看,小案上那盏陶匏已经被捏碎了。
唐夫人浑身发抖,左手全是血,陶片深深扎进她的手掌,血流个不停,很快就淋淋滴落在写满字的绢纸上,顺着她的手腕蜿蜒,但她还是用颤抖的手,紧紧捏着那封信。
方才娇艳欲滴的脸颊,瞬间惨白,就像天空中密布的阴云,晦暗阴沉,完全没有了血色。
那不是故作姿态的惊讶,她想起自己第一次看到得了痨病的母亲时,也是这幅模样,非常害怕。
刹那间,黑暗席卷而来。
闷雷从云层深处的阴翳中炸开,雷声殷殷,听得人心惊胆颤,彷佛整个大地都要被掀翻,随之猛然颤动。
仆人们在忙碌地收拾案几,她也应该过去帮忙的,可是唐夫人僵硬了,并且神色诡异,婢女被吓得好半天才晃过劲来,“啊!”地急促尖叫了一声,解下发髻间丝帛,包裹住流血的伤口。
鲜血如注,实在流了太多,那青色的丝帛很快就被红色染透。
婢女急忙起身,却被一把钳住,她惊恐道:“夫人……”
轰隆隆,轰隆隆,雷声过后,一道闪电割开天幕。
唐曼就像失去了痛觉,眼神僵滞,身体不自主簌簌发抖,轻薄的像狂风中一片寂静的落叶。
“袁遐在哪里?”
“后院。”
……
袁遐背过手,站在石壁后一小片尚干爽的地方,欣赏风暴中满架瑟缩的蔷薇。
远处传来急促脚步声,幸好迎风而立,被刚才挟着沙粒的风一吹,眼睛就已经泛红了。
花香被泥土腥气遮盖,豆大的雨点混着泥水劈里啪啦砸到地上,湿了衣衫。
脚步声越来越近,提提踏踏,雨点一样急促。
然后,停止不动。
她的呼吸一定非常困难,因为那频率既急,又短促,感觉像濒临断气的羊。
来了。
“表哥?”
袁遐转过身,一脸茫然。
唐曼扶着一块大石头,勉强站住,她浑身都被雨水打湿了,衣裙局促地紧贴着身体,鬓发凌乱,可怜的颤抖着。
手掌还在滴滴答答流下红色液体。
“表嫂从平舆寄来的家书,这信里……是真的吗?”
袁遐皱眉,神色略带不解。
那封信已经被血浸红了。
“我阿娘病重了,时日无多……”
她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艰难地说出这一段完整的话,又说出来一次,就像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凌迟。
袁遐似乎终于大悟,在身上胡乱搜寻了一通,惊慌地训斥:“你从哪里找到的,快还给我!”
唐曼忍不住哭了起来,她跑过去拉住哥哥的袖子,却摔进了石子间的小水坑。
还没等袁遐扶她,很快自己爬起来,不死心地追问:“表哥,是不是真的?”
“你掉在地上了……”
唐曼一边用手徒劳地擦眼泪,一边抽泣着说,脸上交错的红色水痕,像雨、像泪、像血。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夏季的暴雨来得又快又疾,蔷薇花跌落进泥泞。
唐曼被哥哥背着进了内室,她已经顾不得什么男女授受不亲,她太虚弱了,流了好多血,又淋了雨,脚步虚浮,四肢都不属于自己了。
她只能趴在袁遐的背上,又被表哥放下在榻上,任凭摆布,失去了魂魄。
她的心里非常茫然,感觉周围都安静了下来,变得寂寞且遥远了。
一切都结束了。
那些爱情带来的甜蜜、快乐、幸福都像风里摧折的花朵一样,荡然无存,她只觉得心中有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堵的发闷,喘不过气。
她想不通一向身体健康的母亲为何突然一病不起,甚至恶毒的猜测,这不会就是对自己那桩一意孤行婚事的惩罚吧?
如今她远在清河,要多久才能回到母亲身边呢,崔夫人与母亲关系不睦,多半会坐视不理,尹子度鞭长莫及,能帮她的,只有表哥袁遐了。
袁遐叫来奴婢给妹妹包扎伤口,那血流着流着,都凝固在手臂,结成暗红色的痂了,用热水摆过的巾帕使劲才擦干净。
妹妹脸色非常不好,眼皮还在不停痉挛,根本无法控制,但眼泪居然很快止住了。
袁遐觉得更加反常,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和盘托出,也不知听进去没有。
他不由有些害怕——妹妹生来有不足之症,听姑母说,说话的时候迟迟学不会,每天睁着大眼睛只知道盯别人,学写字也学的慢,呆呆傻傻的,为此姑父姑母还四处寻医问药,方士请过,巫人看过,但没一个能说出原因的,开了些药,勉强吃着,还好后来长大些,便不治自愈了。
袁遐端起姜汤,一勺一勺喂进妹妹嘴里。
不会突然受了刺激,旧病复发吧。
他接过婢女手中巾帛,吩咐她们退下,慢慢端详着妹妹那双琥珀色的眼睛,轻轻颤抖的睫毛,俯身靠近,才把巾帛举到她面前,却被一只手挡住了。
唐曼清晰地说:“我要回平舆。”
唐曼抬起眼,看向表哥:“阿兄,你有没有想过,高夫人为何要杀你?”
袁遐讶异于妹妹居然一直在听他说话。
“因为忌惮我向旁人借兵,打乱了她的计划。”
“不,一定是舅父已经立你为继嗣了。”
袁遐一愣。
“她和她的弟弟手中有兵士,如果父亲想让袁安袭爵,已经有诏为证,根本不用在乎你是否向旁人借兵,袁安是她成为正室后所生的儿子,名正言顺,天下不会有人愿意帮你的。她一定是知晓了舅父的心意,才想下手除你,以绝后患。”
谁说她傻的来着?
唐曼抚了抚自己的眼皮——还在跳。
“你说你回家,没有见到过舅舅。”
“是的。”
袁遐就鬼使神差乖乖回答了。
“不管舅父是不是真的如她所言那样病重,她借口不让你见,就彻底断了舅舅想立你的念想,侍疾的臣子仆人们一定都是她心腹,不会传任何消息出平舆。”
袁遐沉吟不语。
倒和之前王伷谏言不谋而合。
“那么你来之前,见到母亲了吗?她那时候还好吗?”
唐曼双手不自主地握紧,原本半躺着的上身也直了起来,挣扎向前探去。
袁遐忙将她扶回原位:“惭愧,临行前并没来得及拜见姑母。”
其实他不仅没见过袁夫人,连同那封信都是杜撰的。
高赫因有没有相信那具烧成灰的尸体就是自己?她恨他入骨,他都不确定妻子王氏是否受到牵连,现在还能活着。
只是无意间听仆人说小话,提起袁夫人身体有恙,但那时一门心思都在逃命上,袁夫人究竟什么时候生的病,生的什么病,病情轻重如何?他一点都不知道,写得严重,故意让唐曼看到,全是为了诱她回平舆。
“汝南正值大旱饥荒,死人无数,母亲多半是染了瘟疫。”
思及此,不禁悲从中来,又忍不住哽咽。
但她很快再次冷静下来,她不能哭,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母亲只是病了。
唐曼不做犹豫,短暂的悲伤了一阵,很快就开始和袁遐商讨回平舆的事。
妹妹的镇静是袁遐意料之外的——其实也不算镇静,一开始,确实哭了好一会。但反应过来后,果断地解决问题,与她曾经认识的那个弱不惊风的表妹判若两人。
袁遐不由得另眼相看几分。
妹妹说要一个人跟他回去,袁遐问:“你那个叫宜君的婢女,不带着一起?”
唐曼起初犹豫了片刻,但最后还是摇头:“这是我的责任,绝不让其他人受到连累。”
“阿兄,希望你能帮助我,不要让妹妹和宜君知道,我是为了这件事回去,也不要告诉他们平舆的状况,妹妹现在在清河,跟着崔夫人,过得很好,回到汝南,不值得,为了舅父那样的父亲,有生命之危,不值得。”
她连着说了两个不值得。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到底会因为什么?
袁遐不明白,他与夫人在成婚前只遥遥见过一面,说不上喜欢,算不上讨厌,原本成婚就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家族的需要,繁衍的责任。
但是他想起那日沈亭中梁骘的眼神,那样眷恋。
可以隐藏,已经很收敛,还是不加掩饰的倾泻,根本挡不住。
那眼神非常熟悉,幼时随父兄打猎,他第一次在洲麓见到一种美丽的大鸟,长脚,青翼,高三尺余,赤顶,赤目,通体纯白,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跳跃空中,美丽的像传说里的神鸟。父亲说这是鹤,他从鱼服中抽箭上弦,却被兄长止住,兄长为之感慨,鹤为忠贞之鸟,一生只觅一伴,配偶死后,伤心欲绝,悲愤绝食,哀鸣至死,还是留它一命吧。
但是鹤是动物,不是人,乱世人命如草芥,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情之一字更是空无一物,为什么?凭什么?
袁遐不想提的,但偏偏就说:“子度将军走前托付我照顾好你,等他的消息,你这样冒然离开,是否不妥?”
唐曼微怔。
尹子度,她想起这个人。
唐曼似乎凝重地做了决定,但并不犹豫,她坚定道:“他会理解的,我喜欢他,想嫁给他,但如果因此错过,是我们没有缘分。”
她只有一个阿娘,她只剩阿娘一个人了。
阿娘也只有她一个了。
像是给自己打气一样,唐曼深深吐了口气,忽然觉得手掌剧痛,那些远去的触感又慢慢恢复。
她又小声重复了一遍:“他也失去了父亲,还失去了母亲,他会理解的。”
妹妹光彩夺目,沉着机敏,那样美丽动人,哭红了眼,六神无主时仍旧惹人爱怜,就像他长久凝望着的,被雨打湿的蔷薇花一样。
即使遭到践踏,路过的人也只想捧在手中,珍之重之地呵护。
就算嫁过人又怎么样呢?
袁遐突然觉得,他曾经很在乎妹妹是寡妇,现在突然不做此想了。
或许你和那个姓梁的真的没有缘分。
袁遐忍不住摸了摸唐曼湿哒哒的头发,就像小时候那样,怜惜地道:“好,既然你心意已决,那我们不日便可动身。”
唐曼留下两封信,一封是给袁妠和徐宜君的,让妹妹不要担心,并且托付袁妠,一定要妥善安排徐宜君。
其实相比于她的婢女,宜君后来照顾袁妠更多些,她们两个说得来。徐宜君性格有些豪气,袁妠很崇拜她。
她没有说,如果她回不来了,就将宜君永远的交给妹妹吧。
第二封信是给尹子度的。
雨没有停,一直轰隆隆地下着。
暴雨如注,天很黑,但现在是下午,并不是夜晚。
她的心像走进无边的黑夜一样难过。
尹子度说过,如果汝南生乱,他可以将母亲接到邺城安置,可现在母亲病得那么重,她等不了了,她或许连母亲最后一面都见不上……
想起母亲,唐曼根本无法继续握笔,难过得伏案恸哭。
高氏未必会为难于她,只要能带走阿娘,一切就好了,寻一处治病的地方先暂时安置,再去邺城找他,说明原委。
一定要是这样,如果阿娘不在了,举母哀三年,她一定要给母亲尽心守孝,三年以后,她二十五了,想想尹子度若娶了别人,又是一阵发闷,恨不得捂着胸口打滚,但是没有力气,只能抬手捂住嘴,无声地抽泣,哭得肩膀一抽一抽。
最后那纸上只余短短一段话:
——“母疾甚,命在旦夕,令况归平舆宜先,事请兄遐。”
后来,那信被徐宜君揣在怀里,疾驰千里,穿越山水,穿过半个邺城,送到正在亲自核礼单的梁骘手中,已经皱得不成样子。
纵横交错,全是风干的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