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中老者斜睨岑汝生一眼,道:“小子无状。”
岑汝生自觉失仪,讪讪落座,目光仍紧紧跟随着对方,一时间如坐针毡。
众人意识到眼前老者的身份,比岑汝生更惊讶万分。
成之染起身相迎,赔礼道:“不知岑公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实在是晚辈大过。”
来人正是雍州刺史岑获嘉,天子亲封的新野郡公。
岑获嘉年近古稀,满面风霜,眉眼凌厉。见成之染执晚辈之礼,也只是道了声客气。
他身为雍州刺史,却不声不响地潜行到荆州,冷不丁出现在刺史府中,不得不令人瞠目结舌。
成之染却会心一笑,没想到她正打算去往雍州,岑获嘉竟然自己来了,何尝不是他二人心有灵犀。
岑获嘉虽然未必知晓她笑容深意,可见面前的女郎神色平和,既没有少年得志的躁狂架子,又并未因他到来而流露出半分疑虑,心下便舒缓了三分。
因此,当成之染将他请到上座,宾主寒暄之后,从容问起他的来历时,岑获嘉手捻着须髯,似是慨然道:“我已数年不曾到江陵。年来老迈,多思旧事。听闻镇国将军远道而来,仁心惠政,有故人遗风,故而前来一睹真容。”
他口中故人,想来是成誉无疑了。有人记着她三叔,成之染自然欣慰,不过倒也不至于以为,这就是岑获嘉的来意。
她去襄阳也好,岑获嘉来江陵也罢,他们所为的,只怕是同一件事。
成之染并不着急给对方一个答复。她吩咐府中设宴,好生款待这雍州稀客。
宗寄罗不由得为她操心,趁着岑汝生向岑获嘉询问家事时,悄悄拉过成之染,道:“岑雍州杀上门来了,你怎么一副没事人的样子?”
“这话不好听,”成之染纠正她道,“岑公既然肯来,本身就是他的态度。”
她目光移向岑获嘉,不知何时,对方又与徐崇朝攀谈起来。
岑获嘉只道徐崇朝是太平侯的如意郎君,今日一见,才知他父亲竟然是当年宣武军的统帅,目光顿时深沉了几分。
徐崇朝察觉他心思重重,问道:“岑公认得先父?”
岑获嘉颔首:“当年在谢氏军中,曾有过一面之缘。”
斯人已逝,陈郡谢氏也今非昔比,徒增伤感。
岑获嘉却仿佛有感而发,说起许多风烟消散的往事。到席间酒酣耳热之际,他突然掷杯长叹:“老朽平生憾事,便是生逢其时,却不曾见过庾大司马。”
庾昌若死时,他年轻位卑,自然没有什么机会,能见到大江上下呼风唤雨的当世权臣。
成之染来了兴趣,问道:“岑公为何想见他?”
岑获嘉反问道:“太平侯莫不是以为,庾昌若专权擅政,人心积愤,不足为道?”
成之染目光一顿,道:“常言道,盖棺定论。却也不尽然。或许有些事,当时也只有庾昌若能够做到。”
岑获嘉深以为然:“我驻守襄阳,年年登上岘山北望。襄阳西可以通关、陕,东可以向许、洛,可关洛之地如今已沦落敌手,如何不令人痛心!当年庾大司马在时,他率军亲征,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关中去。衣冠南渡以来,也只有那么一次,短暂地收复了关中。往后这许多年……”
他只是摇头,叹息不语。
岑汝生见他这般神态,料想人已有些醉意,生怕他祖父酒后失言,一时竟有些局促。
成之染以目光安抚他,又望着斜倚凭几的岑获嘉,浅浅一笑道:“那岑公可是以为,我父亲也是庾昌若这般人物?”
此言一出,堂中静默了一瞬。
岑汝生一个激灵,一动不动地盯着成之染。
岑获嘉并未立刻回答,他凌厉眉眼掺杂了几分迷蒙情绪,说不清也道不明。
成之染浅斟一盏,不慌不忙地等待对方答案。
随从岑获嘉在座的,有他军府咨议参军韦斯道。见岑获嘉良久不语,韦斯道也替他着急,频频以目示意岑汝生。
岑汝生亦不作声。
韦斯道忍不住开口道:“庾昌若,怎能与太尉相提并论?”
成之染瞥了他一眼,噙着笑意道:“是了,颍川庾昌若出身名门,清流显宦,天家姻戚。家父草莽寒庶,自然比不得。”
韦斯道慌忙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急得满头大汗,忽而听岑获嘉啧了一声。
“太平侯一句玩笑话,这都听不出?”
见岑获嘉发话了,韦斯道松了一口气,赔笑了几句,小心打量成之染神色。
成之染勾唇不语,正对上岑获嘉的目光。
“庾大司马,确实不能与太尉相提并论,”岑获嘉顿了顿,道,“庾大司马功业未竟而天不假年,太尉则不然。”
庾昌若死时,年过六旬。成之染似是一笑:“家父已五十有二。”
岑获嘉道:“于豪杰壮士而言,桑榆非晚。更何况,太尉身边,还有太平侯。”
成之染问道:“岑公有何计较?”
岑获嘉整了整袍袖,拱手道:“北伐!”
他音声慷慨,让众人心神一震。
岑汝生心知北伐是他祖父毕生心愿,此时说出来,整个人仿佛长出一口气。
成之染又问:“伐哪个?”
“关中,宇文氏。”
这答案也在成之染意料之中。她微微颔首,道:“北伐宇文氏,单凭荆雍二州之力,恐怕不容易。而调动下游兵力西上,则势必途径河水,河北慕容氏岂会坐视不管?”
“他要管便管,可我军顾不得那些!”岑获嘉皱起了眉头,“成大事者,杀伐果断,倘若一味瞻前顾后,如何能出奇制胜?”
成之染见他态度果决,心里有了底,于是斟满了酒盏,郑重其事地敬了他一杯。
“他日倘若出师,岑公可会相助?”
岑获嘉慨然应允。
————
岑获嘉身为一州官长,不便擅自在他处久留。纵然襄阳有他一干子侄坐镇,他也放不下心来。饶是成之染百般挽留,颇为诚恳地请教军民庶务,让他多住了一段时日,可眼见到了月底,岑获嘉还是坐不住,下定了决心要回襄阳去。
成之染暗中惋惜,她挽留岑获嘉,除了想了解西土民情,更重要的是,力图让后来的荆州刺史,与对方见上一面。
荆雍二地,唇齿相依,若彼此人情淡漠,长此以往,只怕是要出乱子。
可惜江陵迟迟没收到下游消息,也不知金陵到底在犹豫些什么。
然而朝廷那些事,她鞭长莫及,如今也只能妥协,亲自将岑获嘉一行送到了十里长亭。
长亭日短,杨柳依依。与春日相比,枝条都有些萧疏零落之感,在瑟瑟秋风中飘荡,平添了几分离情别意。
成之染为岑获嘉酾酒践行,一杯温酒下肚,她忽而皱紧了眉头。
徐崇朝随行在侧,察觉她的异样,目光掠过那酒盏,关切道:“秋日风凉,不必勉强。”
成之染摇了摇头,扶着他手臂缓了一阵子,脸上带了些歉意,对岑获嘉道:“不胜酒力,让岑公见笑了。”
岑获嘉见她脸色不太好,道:“太平侯深情厚谊,老朽心里明白,自不必在意这些。”
成之染勉强笑了笑,眼前美酒佳肴失却了滋味,她强忍着腹中不适,酬答了几句,倏忽一阵凉风从亭中穿过,顷刻间轻云蔽日,亭子里顿时昏暗了三分。
众人起初还并未在意,不多时却听到远处官道人声嘈杂,天地间荡起了萧索风尘,岸边垂柳在江波中簌簌抖动。
有侍从出外一看,高喊道:“岑公,太平侯,天狗食日了!”
成之染微微一怔,混沌中忽而闪过一丝清明。许多年前她及笄那日,也曾有过一次日食。那时候……众人也是这般惊慌罢。
一阵有一阵黑暗之中,她隐约见到官道上百姓各自奔散躲避,自天边沉降而至的黑幕笼罩了整个水畔。纷乱冥微之中,徐崇朝握住了她的手,熟悉的温度让人心安。
他絮絮低语,那语调和柔,然而说了些什么,成之染耳边嗡嗡作响,一点也听不清了。不适自腹间汹涌而至,她紧紧抓住对方的手掌,额头冒出了阵阵冷汗。
也不知过了多久,天地间罩幕缓缓揭开,一丝凉风和些微光亮渐次透出,人影树影也渐次显露出轮廓。
徐崇朝看到成之染伏在案上,不由得一惊,将人唤起来,露出的半边脸庞发白,神色也十分难耐。他伸手轻触对方额头,所触及之处尽是湿凉。
成之染抓着他站起身来,也不及向宾客告罪,径自到树荫之后,捂着小腹干呕不止。徐崇朝给她捏肩捶背,好不容易才舒缓过来,成之染呆呆地伫立半晌,擦了擦颊边汗滴,默不作声地回到亭中。
岑获嘉一早察觉她异状,碍于外人身份并未多说,于是关切了一番,提醒道:“太平侯身子贵重,回去早些让郎中来看看。”
成之染笑笑,似乎并未太放在心上。然而岑获嘉前后叮嘱了数次,连岑汝生都意识到有些过分关切了,他甚至觉得,他祖父倒不如说说方才的日食。
日食乃是社稷大事,又多有不祥之兆,成之染和岑获嘉颇为默契,对此都避而不谈。
只是到了登舟之际,岑获嘉把岑汝生拉到了一旁,在外人看来,不过是祖孙絮语。
岑汝生也以为如此,没想到岑获嘉神情严肃,对他道:“天文之事,我略知一二。今时今日,竟有日食,乃天下大变之兆。当此之时,须有定力。你跟在太平侯身边,我并不担心,将来若有乱起,明哲保身为上。”
岑汝生不解其意,仍一一应下。
一叶扁舟消逝在烟波之上,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成之染在岸边伫立良久,轻叹了一声,吩咐众人道:“回去罢。”
岑获嘉叮嘱她的话,她确实放在了心上,回到荆州刺史府,便派人请来城中良医看诊。
那郎中反复把了几番脉,望着面前不动如山的女郎,又看看一旁坐立不安的郎君,一时间摸不清二人身份,于是谨慎道:“女郎这脉象,似是……似是有喜了。”
成之染神色一凝,半晌没言语。反倒是宗寄罗在侧惊呼出声,雀跃道:“此话当真?”
郎中道:“依照女郎所言症状,估摸已两三个月。”
成之染垂眸颔首,不知在想些什么。一旁徐崇朝喜不自禁,命人打赏了郎中,还将人送出门外。
见徐崇朝出了门,宗寄罗拉起成之染的手,笑道:“狸奴,这可是天大的喜事,你倒是笑一笑啊!”
成之染依言一笑,却叹道:“是喜是忧啊……”
宗寄罗“呸”了一声,道:“这是什么话!还不知道是哪个如此好命,落生在太平侯家中。”
两人正絮絮低语,徐崇朝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岑汝生。岑汝生有板有眼地向成之染道喜,成之染笑着答谢,又叮嘱他们:“荆州刺史如今缺位,此事切勿让旁人知晓,以防生变。”
徐崇朝不由得望向她,待旁人离去,温声道:“思虑伤身,你多注意些。”
成之染勾唇:“身居此位,不得不思。”
徐崇朝伸手覆上她小腹,总觉得比往日丰满了些,心头有一股热流涌动。他将人拥入怀中,依偎无言。
因着年初成之染惊悸小产之事,他心中有愧,素来小心翼翼地不问这些事,生怕她记起来伤心。然而如今,过往种种,终究可以翻篇了。
岑汝生自觉失仪,讪讪落座,目光仍紧紧跟随着对方,一时间如坐针毡。
众人意识到眼前老者的身份,比岑汝生更惊讶万分。
成之染起身相迎,赔礼道:“不知岑公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实在是晚辈大过。”
来人正是雍州刺史岑获嘉,天子亲封的新野郡公。
岑获嘉年近古稀,满面风霜,眉眼凌厉。见成之染执晚辈之礼,也只是道了声客气。
他身为雍州刺史,却不声不响地潜行到荆州,冷不丁出现在刺史府中,不得不令人瞠目结舌。
成之染却会心一笑,没想到她正打算去往雍州,岑获嘉竟然自己来了,何尝不是他二人心有灵犀。
岑获嘉虽然未必知晓她笑容深意,可见面前的女郎神色平和,既没有少年得志的躁狂架子,又并未因他到来而流露出半分疑虑,心下便舒缓了三分。
因此,当成之染将他请到上座,宾主寒暄之后,从容问起他的来历时,岑获嘉手捻着须髯,似是慨然道:“我已数年不曾到江陵。年来老迈,多思旧事。听闻镇国将军远道而来,仁心惠政,有故人遗风,故而前来一睹真容。”
他口中故人,想来是成誉无疑了。有人记着她三叔,成之染自然欣慰,不过倒也不至于以为,这就是岑获嘉的来意。
她去襄阳也好,岑获嘉来江陵也罢,他们所为的,只怕是同一件事。
成之染并不着急给对方一个答复。她吩咐府中设宴,好生款待这雍州稀客。
宗寄罗不由得为她操心,趁着岑汝生向岑获嘉询问家事时,悄悄拉过成之染,道:“岑雍州杀上门来了,你怎么一副没事人的样子?”
“这话不好听,”成之染纠正她道,“岑公既然肯来,本身就是他的态度。”
她目光移向岑获嘉,不知何时,对方又与徐崇朝攀谈起来。
岑获嘉只道徐崇朝是太平侯的如意郎君,今日一见,才知他父亲竟然是当年宣武军的统帅,目光顿时深沉了几分。
徐崇朝察觉他心思重重,问道:“岑公认得先父?”
岑获嘉颔首:“当年在谢氏军中,曾有过一面之缘。”
斯人已逝,陈郡谢氏也今非昔比,徒增伤感。
岑获嘉却仿佛有感而发,说起许多风烟消散的往事。到席间酒酣耳热之际,他突然掷杯长叹:“老朽平生憾事,便是生逢其时,却不曾见过庾大司马。”
庾昌若死时,他年轻位卑,自然没有什么机会,能见到大江上下呼风唤雨的当世权臣。
成之染来了兴趣,问道:“岑公为何想见他?”
岑获嘉反问道:“太平侯莫不是以为,庾昌若专权擅政,人心积愤,不足为道?”
成之染目光一顿,道:“常言道,盖棺定论。却也不尽然。或许有些事,当时也只有庾昌若能够做到。”
岑获嘉深以为然:“我驻守襄阳,年年登上岘山北望。襄阳西可以通关、陕,东可以向许、洛,可关洛之地如今已沦落敌手,如何不令人痛心!当年庾大司马在时,他率军亲征,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关中去。衣冠南渡以来,也只有那么一次,短暂地收复了关中。往后这许多年……”
他只是摇头,叹息不语。
岑汝生见他这般神态,料想人已有些醉意,生怕他祖父酒后失言,一时竟有些局促。
成之染以目光安抚他,又望着斜倚凭几的岑获嘉,浅浅一笑道:“那岑公可是以为,我父亲也是庾昌若这般人物?”
此言一出,堂中静默了一瞬。
岑汝生一个激灵,一动不动地盯着成之染。
岑获嘉并未立刻回答,他凌厉眉眼掺杂了几分迷蒙情绪,说不清也道不明。
成之染浅斟一盏,不慌不忙地等待对方答案。
随从岑获嘉在座的,有他军府咨议参军韦斯道。见岑获嘉良久不语,韦斯道也替他着急,频频以目示意岑汝生。
岑汝生亦不作声。
韦斯道忍不住开口道:“庾昌若,怎能与太尉相提并论?”
成之染瞥了他一眼,噙着笑意道:“是了,颍川庾昌若出身名门,清流显宦,天家姻戚。家父草莽寒庶,自然比不得。”
韦斯道慌忙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急得满头大汗,忽而听岑获嘉啧了一声。
“太平侯一句玩笑话,这都听不出?”
见岑获嘉发话了,韦斯道松了一口气,赔笑了几句,小心打量成之染神色。
成之染勾唇不语,正对上岑获嘉的目光。
“庾大司马,确实不能与太尉相提并论,”岑获嘉顿了顿,道,“庾大司马功业未竟而天不假年,太尉则不然。”
庾昌若死时,年过六旬。成之染似是一笑:“家父已五十有二。”
岑获嘉道:“于豪杰壮士而言,桑榆非晚。更何况,太尉身边,还有太平侯。”
成之染问道:“岑公有何计较?”
岑获嘉整了整袍袖,拱手道:“北伐!”
他音声慷慨,让众人心神一震。
岑汝生心知北伐是他祖父毕生心愿,此时说出来,整个人仿佛长出一口气。
成之染又问:“伐哪个?”
“关中,宇文氏。”
这答案也在成之染意料之中。她微微颔首,道:“北伐宇文氏,单凭荆雍二州之力,恐怕不容易。而调动下游兵力西上,则势必途径河水,河北慕容氏岂会坐视不管?”
“他要管便管,可我军顾不得那些!”岑获嘉皱起了眉头,“成大事者,杀伐果断,倘若一味瞻前顾后,如何能出奇制胜?”
成之染见他态度果决,心里有了底,于是斟满了酒盏,郑重其事地敬了他一杯。
“他日倘若出师,岑公可会相助?”
岑获嘉慨然应允。
————
岑获嘉身为一州官长,不便擅自在他处久留。纵然襄阳有他一干子侄坐镇,他也放不下心来。饶是成之染百般挽留,颇为诚恳地请教军民庶务,让他多住了一段时日,可眼见到了月底,岑获嘉还是坐不住,下定了决心要回襄阳去。
成之染暗中惋惜,她挽留岑获嘉,除了想了解西土民情,更重要的是,力图让后来的荆州刺史,与对方见上一面。
荆雍二地,唇齿相依,若彼此人情淡漠,长此以往,只怕是要出乱子。
可惜江陵迟迟没收到下游消息,也不知金陵到底在犹豫些什么。
然而朝廷那些事,她鞭长莫及,如今也只能妥协,亲自将岑获嘉一行送到了十里长亭。
长亭日短,杨柳依依。与春日相比,枝条都有些萧疏零落之感,在瑟瑟秋风中飘荡,平添了几分离情别意。
成之染为岑获嘉酾酒践行,一杯温酒下肚,她忽而皱紧了眉头。
徐崇朝随行在侧,察觉她的异样,目光掠过那酒盏,关切道:“秋日风凉,不必勉强。”
成之染摇了摇头,扶着他手臂缓了一阵子,脸上带了些歉意,对岑获嘉道:“不胜酒力,让岑公见笑了。”
岑获嘉见她脸色不太好,道:“太平侯深情厚谊,老朽心里明白,自不必在意这些。”
成之染勉强笑了笑,眼前美酒佳肴失却了滋味,她强忍着腹中不适,酬答了几句,倏忽一阵凉风从亭中穿过,顷刻间轻云蔽日,亭子里顿时昏暗了三分。
众人起初还并未在意,不多时却听到远处官道人声嘈杂,天地间荡起了萧索风尘,岸边垂柳在江波中簌簌抖动。
有侍从出外一看,高喊道:“岑公,太平侯,天狗食日了!”
成之染微微一怔,混沌中忽而闪过一丝清明。许多年前她及笄那日,也曾有过一次日食。那时候……众人也是这般惊慌罢。
一阵有一阵黑暗之中,她隐约见到官道上百姓各自奔散躲避,自天边沉降而至的黑幕笼罩了整个水畔。纷乱冥微之中,徐崇朝握住了她的手,熟悉的温度让人心安。
他絮絮低语,那语调和柔,然而说了些什么,成之染耳边嗡嗡作响,一点也听不清了。不适自腹间汹涌而至,她紧紧抓住对方的手掌,额头冒出了阵阵冷汗。
也不知过了多久,天地间罩幕缓缓揭开,一丝凉风和些微光亮渐次透出,人影树影也渐次显露出轮廓。
徐崇朝看到成之染伏在案上,不由得一惊,将人唤起来,露出的半边脸庞发白,神色也十分难耐。他伸手轻触对方额头,所触及之处尽是湿凉。
成之染抓着他站起身来,也不及向宾客告罪,径自到树荫之后,捂着小腹干呕不止。徐崇朝给她捏肩捶背,好不容易才舒缓过来,成之染呆呆地伫立半晌,擦了擦颊边汗滴,默不作声地回到亭中。
岑获嘉一早察觉她异状,碍于外人身份并未多说,于是关切了一番,提醒道:“太平侯身子贵重,回去早些让郎中来看看。”
成之染笑笑,似乎并未太放在心上。然而岑获嘉前后叮嘱了数次,连岑汝生都意识到有些过分关切了,他甚至觉得,他祖父倒不如说说方才的日食。
日食乃是社稷大事,又多有不祥之兆,成之染和岑获嘉颇为默契,对此都避而不谈。
只是到了登舟之际,岑获嘉把岑汝生拉到了一旁,在外人看来,不过是祖孙絮语。
岑汝生也以为如此,没想到岑获嘉神情严肃,对他道:“天文之事,我略知一二。今时今日,竟有日食,乃天下大变之兆。当此之时,须有定力。你跟在太平侯身边,我并不担心,将来若有乱起,明哲保身为上。”
岑汝生不解其意,仍一一应下。
一叶扁舟消逝在烟波之上,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成之染在岸边伫立良久,轻叹了一声,吩咐众人道:“回去罢。”
岑获嘉叮嘱她的话,她确实放在了心上,回到荆州刺史府,便派人请来城中良医看诊。
那郎中反复把了几番脉,望着面前不动如山的女郎,又看看一旁坐立不安的郎君,一时间摸不清二人身份,于是谨慎道:“女郎这脉象,似是……似是有喜了。”
成之染神色一凝,半晌没言语。反倒是宗寄罗在侧惊呼出声,雀跃道:“此话当真?”
郎中道:“依照女郎所言症状,估摸已两三个月。”
成之染垂眸颔首,不知在想些什么。一旁徐崇朝喜不自禁,命人打赏了郎中,还将人送出门外。
见徐崇朝出了门,宗寄罗拉起成之染的手,笑道:“狸奴,这可是天大的喜事,你倒是笑一笑啊!”
成之染依言一笑,却叹道:“是喜是忧啊……”
宗寄罗“呸”了一声,道:“这是什么话!还不知道是哪个如此好命,落生在太平侯家中。”
两人正絮絮低语,徐崇朝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岑汝生。岑汝生有板有眼地向成之染道喜,成之染笑着答谢,又叮嘱他们:“荆州刺史如今缺位,此事切勿让旁人知晓,以防生变。”
徐崇朝不由得望向她,待旁人离去,温声道:“思虑伤身,你多注意些。”
成之染勾唇:“身居此位,不得不思。”
徐崇朝伸手覆上她小腹,总觉得比往日丰满了些,心头有一股热流涌动。他将人拥入怀中,依偎无言。
因着年初成之染惊悸小产之事,他心中有愧,素来小心翼翼地不问这些事,生怕她记起来伤心。然而如今,过往种种,终究可以翻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