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宗寄罗和柳元宝领兵走后,成之染一直心绪难宁。仲夏天长,溽暑难消,更不知千里之外黄沙苦热,又何等难熬。
又到了金陵重五时节,成洛宛往年总是随东府女眷到北顾楼上看龙舟,因此一连数日缠着成之染要去。成之染被她磨得没了脾气,只得轻车简从,一手拉着她,一手抱着徐长安,再次登上了北顾楼。
观赏江景的绝佳雅座,早已为东府一行预留。成昭远带着弟妹一行在窗前观望,见到成之染来了,他笑着唤了一声:“阿姊。”
在他的身后,天高地远,大江横流,风帆鼓动。成之染不由得微微张大了眼睛。
成洛宛不知跑到哪里去,徐长安也被成琇莹抱走。她孑然一身立于栏杆前,恍惚一瞬间,如同回到了十多年前,与徐娴娘、赵蘅芜、孟如燕一干女伴第一次登上北顾楼的时候。
金陵风景不殊,故地重游,人世业已更迭。
徐娴娘终究摘下了心头那一轮明月,再过几个月,她与谢鸾的孩子就要出生了。赵蘅芜随苏弘度渡河北上,也不知如今人在何处,可还安好。孟如燕早早嫁人,本以为现世安稳,却在海寇之乱中猝然丧父,好在还有一位官居尚书右仆射的叔父,这些年没有吃什么苦头。
当年只在传闻中依稀窥见的萧九娘,如今终于留在她身旁,那时候的她,想都不敢想。
成之染望向江波中呼喊雀跃的竞渡健儿,泪水禁不住涌上眼眶。那个自称裴七郎的元七郎,死在关中荒寒落寞的严冬,与山原同在,与日月同归。
她近来频频梦回少年之事,也不知反复在梦中追寻的,到底是失落了何物。或许她不该如此,可是将目光投向将来,前路却比梦境更为缥缈难辨。
人生何苦,人生何苦。
江畔鼓声大作时,成之染赫然对上了成昭远的目光。
他似乎有些担心,问道:“阿姊可还好?”
成之染勾唇一笑。这样喜庆的时节,又何必如此伤怀。她垂眸掩去眼底思绪,成昭远也没有多问。
她这个最为年长的阿弟,与琅邪公主的婚期定在秋末,如今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副贰东府的梁公世子,在数年的监府生涯中,早已学会了从容游走于官场,举手投足之间有几分成肃的模样。
成之染暗自思忖,这正是她父亲所乐见的罢。
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隔座的雅间又有词客斗诗。
成琇莹悄悄溜到屏风外观望,冷不丁听到有人道:“二娘在作甚?”
她吓了一跳,回头见是成之染,登时红了脸,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二。
成之染从帘中望去,一众文人雅客间,为首的是个年轻郎君,她不由得咦了一声。
成琇莹小心问道:“阿姊怎么了?”
成之染喃喃:“好生眼熟,不知在哪里见过。”
成琇莹看了看她,笑道:“那是阿姊府中谢三郎的阿弟啊!”
成之染一愣,若她没记错,这郎君单名一个“凤”字,是陈郡谢让与淮南长公主的幼子。
当年谢让自裁时,谢凤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想到一晃许多年,已经出落得风度翩翩,比起他兄长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成琇莹点了点头,道:“谢郎数月前刚刚加冠,字‘天赐’,是世子监军府主簿谢祺为他取的。谢郎起家秘书郎,这样的清美之职,我阿兄一辈子也做不得……”
成之染不知她为何提起了成修远,但听她说得头头是道,一脸倾慕的模样,不由得笑道:“可别说你那阿兄,你也快要及笄了,若是嫁给他,我替你做媒。”
成琇莹登时羞红了脸,比了个嘘声,小声反驳道:“阿姊莫要开玩笑!我哪敢,他可是禁脔。”
成之染有些疑惑:“何为禁脔?”
成琇莹摇了摇头,道:“那可是公主看中的人。”她话一出口,顿觉失言,懊恼地看了成之染一眼。
成之染不语。她这阿妹所说的公主,显然不是业已订婚的琅邪公主。
那便是清河公主了。
她忽而想起桓夫人让成修远尚主的意图,望着眼前的郎君,又听着不远处成修远的吵闹声,天子就是闭着眼,都不会选成修远。
半晌,成之染笑笑:“委屈了你们兄妹。”
成琇莹一愣,又有些羞赧:“我不打紧的,我阿兄也无所谓。谢郎和公主,那才是一对壁人啊……”
成之染默然。谢凤遭逢家难,无论如何与东府脱不开干系,倘若当真能尚主,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成琇莹想起自己的婚事,顿时生出些哀愁,向成之染央求道:“我快要及笄,如今还不想成婚,阿姊能不能想想办法,怎么能让我留在祖母和母亲身边?”
“不如来我府中,”成之染拉着她的手,半开玩笑道,“我那位宗娘子如今不在身边,你来替她的职事。”
成琇莹信以为真,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模样,摇头道:“才藻非女子之事,常人所不及。我哪懂这些,好好待在家里便是了。”
成之染笑了笑,不再开她的玩笑,心里说不出是失望还是伤感。回京一年来,她不遗余力地网罗将士遗孤入府,在西州城开立学堂,教他们读书。前来求学的大都是儿郎,零星几个小娘子,于众人之中显得局促。
眼前闪过天子的面容,他对宗寄罗拜将的迟疑,让成之染心里很不是滋味。
总归不是个办法。
蝉鸣一日更甚于一日。成之染久久等不到宗寄罗音讯,心气与暑气蒸腾,炎炎夏日中越发烦躁。
她推开层垒的案牍,明烈的日光倾泻在堂前,白花花的如同一团团影子。
贺楼霜正在回禀西州城杂事,却见成之染怔怔地盯着面前的虚空,忽而侧首望着她,道:“霜娘,我不明白,宇文绎那么个胡虏,设立女侍中,竟无一人阻拦么?”
贺楼霜淡淡一笑:“正因为君臣大都是胡虏,所以才没有汉人那么多顾忌。在北地,女子的地位与江南不同,据说我祖父的母亲,也是一位辅政监国杀伐果断的太后。南北异俗,由来已久,于江南而言,并非常理。”
“江南,江南!”成之染低了头,叹息道,“其实我父亲说得没错,朝廷选任皆由吏部铨选,中正品第,盘根错节。倘若使女子皆可入仕,朝廷必以为惊世骇俗,有动摇国本之虞。即使是我,也只能暂且为府中辟除佐吏,想要走出镇国府,如今看来殊为不易。”
萧群玉在侧,道:“纵使不能尽皆如愿,能得天子准允,在宫中设立女官,也未尝不可。”
成之染不由得苦笑:“如今这朝堂,牵一发而动全身。且不说天子会不会首肯,上到相国,下到百官,只怕要闹翻了天。”
萧群玉似是一笑:“倘若有一日第下总百揆,宫中府中,又有何不同?”
成之染讶然,望了她一眼,摇头道:“谈何容易!”
众人正议论之间,有通传来报。
成之染一喜:“可是洛阳的消息?”
通传摇头道:“是宫中消息。温将军派人送信来。”
成之染虽有些失落,听闻温印虎有事相告,又止不住捏了一把汗。她拆信一看,眉头稍稍舒展了,旋即又凝思不语。
贺楼霜和萧群玉都紧盯着成之染,半晌,她说道:“宫中的独孤美人新近诊出身孕,龙颜大悦,让她入居正福殿。”
成之染说罢,又有些惘然,后宫有喜,自然是好事,可那人,竟然是独孤明月。
她不由得低叹一声。无论如何,倘若此番能诞育皇嗣,定能使天子稍加开怀。
然而苏承祜之死,仍使她惴惴不安。萧璞临终前对于袁放之的猜疑,她始终没有寻到确凿证据。可单单这样的猜测,已让人不忍细思。
独孤明月这一胎,务要万无一失。
成之染唤来左卫将军李尽尘和右卫将军温印虎,好生叮嘱了一番,不准任何外人接近她。如今外敌扰动,内政不宁,独孤明月虽身处帝寝,仍不可掉以轻心,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
乾宁十五年夏六月,金陵大霖。槐花满地,时雨滂沱。
惊天动地的疾风骤雨,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势要将金陵城淹没。成洛宛怕极了滚雷,每逢雷雨的夜晚,总是捂着耳朵缩在成之染怀里。
电光一遍又一遍将窗棂照亮,成之染不知这骤雨还要持续多久,只听闻四方州郡频频传送灾情。徐崇朝身为丹阳尹,整日里派人修缮城池、加固堤防、赈济灾民,早已忙得不可开交。
金陵一片兵荒马乱之际,河南传来了宗寄罗的消息。
她率军赶到洛阳城,与城中宗棠齐里应外合,辗转久战,击溃了窃据城外要塞的流寇,俘获甚众,邙山上的慕容游骑见势不妙,灰溜溜地撤回了大河北岸。
美中不足的是,她未能抓到贼首,其人随残部败逃,至今仍杳无音讯。
为洛阳安危考量,宗寄罗有意率军驻守洛阳,待肃清河南,再行回京。
成之染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有她在洛阳,只怕慕容氏轻易不敢南下。若能使河南安定,再要让宗寄罗做宁朔将军,天子也说不得什么了。
又到了金陵重五时节,成洛宛往年总是随东府女眷到北顾楼上看龙舟,因此一连数日缠着成之染要去。成之染被她磨得没了脾气,只得轻车简从,一手拉着她,一手抱着徐长安,再次登上了北顾楼。
观赏江景的绝佳雅座,早已为东府一行预留。成昭远带着弟妹一行在窗前观望,见到成之染来了,他笑着唤了一声:“阿姊。”
在他的身后,天高地远,大江横流,风帆鼓动。成之染不由得微微张大了眼睛。
成洛宛不知跑到哪里去,徐长安也被成琇莹抱走。她孑然一身立于栏杆前,恍惚一瞬间,如同回到了十多年前,与徐娴娘、赵蘅芜、孟如燕一干女伴第一次登上北顾楼的时候。
金陵风景不殊,故地重游,人世业已更迭。
徐娴娘终究摘下了心头那一轮明月,再过几个月,她与谢鸾的孩子就要出生了。赵蘅芜随苏弘度渡河北上,也不知如今人在何处,可还安好。孟如燕早早嫁人,本以为现世安稳,却在海寇之乱中猝然丧父,好在还有一位官居尚书右仆射的叔父,这些年没有吃什么苦头。
当年只在传闻中依稀窥见的萧九娘,如今终于留在她身旁,那时候的她,想都不敢想。
成之染望向江波中呼喊雀跃的竞渡健儿,泪水禁不住涌上眼眶。那个自称裴七郎的元七郎,死在关中荒寒落寞的严冬,与山原同在,与日月同归。
她近来频频梦回少年之事,也不知反复在梦中追寻的,到底是失落了何物。或许她不该如此,可是将目光投向将来,前路却比梦境更为缥缈难辨。
人生何苦,人生何苦。
江畔鼓声大作时,成之染赫然对上了成昭远的目光。
他似乎有些担心,问道:“阿姊可还好?”
成之染勾唇一笑。这样喜庆的时节,又何必如此伤怀。她垂眸掩去眼底思绪,成昭远也没有多问。
她这个最为年长的阿弟,与琅邪公主的婚期定在秋末,如今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副贰东府的梁公世子,在数年的监府生涯中,早已学会了从容游走于官场,举手投足之间有几分成肃的模样。
成之染暗自思忖,这正是她父亲所乐见的罢。
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隔座的雅间又有词客斗诗。
成琇莹悄悄溜到屏风外观望,冷不丁听到有人道:“二娘在作甚?”
她吓了一跳,回头见是成之染,登时红了脸,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二。
成之染从帘中望去,一众文人雅客间,为首的是个年轻郎君,她不由得咦了一声。
成琇莹小心问道:“阿姊怎么了?”
成之染喃喃:“好生眼熟,不知在哪里见过。”
成琇莹看了看她,笑道:“那是阿姊府中谢三郎的阿弟啊!”
成之染一愣,若她没记错,这郎君单名一个“凤”字,是陈郡谢让与淮南长公主的幼子。
当年谢让自裁时,谢凤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想到一晃许多年,已经出落得风度翩翩,比起他兄长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成琇莹点了点头,道:“谢郎数月前刚刚加冠,字‘天赐’,是世子监军府主簿谢祺为他取的。谢郎起家秘书郎,这样的清美之职,我阿兄一辈子也做不得……”
成之染不知她为何提起了成修远,但听她说得头头是道,一脸倾慕的模样,不由得笑道:“可别说你那阿兄,你也快要及笄了,若是嫁给他,我替你做媒。”
成琇莹登时羞红了脸,比了个嘘声,小声反驳道:“阿姊莫要开玩笑!我哪敢,他可是禁脔。”
成之染有些疑惑:“何为禁脔?”
成琇莹摇了摇头,道:“那可是公主看中的人。”她话一出口,顿觉失言,懊恼地看了成之染一眼。
成之染不语。她这阿妹所说的公主,显然不是业已订婚的琅邪公主。
那便是清河公主了。
她忽而想起桓夫人让成修远尚主的意图,望着眼前的郎君,又听着不远处成修远的吵闹声,天子就是闭着眼,都不会选成修远。
半晌,成之染笑笑:“委屈了你们兄妹。”
成琇莹一愣,又有些羞赧:“我不打紧的,我阿兄也无所谓。谢郎和公主,那才是一对壁人啊……”
成之染默然。谢凤遭逢家难,无论如何与东府脱不开干系,倘若当真能尚主,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成琇莹想起自己的婚事,顿时生出些哀愁,向成之染央求道:“我快要及笄,如今还不想成婚,阿姊能不能想想办法,怎么能让我留在祖母和母亲身边?”
“不如来我府中,”成之染拉着她的手,半开玩笑道,“我那位宗娘子如今不在身边,你来替她的职事。”
成琇莹信以为真,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模样,摇头道:“才藻非女子之事,常人所不及。我哪懂这些,好好待在家里便是了。”
成之染笑了笑,不再开她的玩笑,心里说不出是失望还是伤感。回京一年来,她不遗余力地网罗将士遗孤入府,在西州城开立学堂,教他们读书。前来求学的大都是儿郎,零星几个小娘子,于众人之中显得局促。
眼前闪过天子的面容,他对宗寄罗拜将的迟疑,让成之染心里很不是滋味。
总归不是个办法。
蝉鸣一日更甚于一日。成之染久久等不到宗寄罗音讯,心气与暑气蒸腾,炎炎夏日中越发烦躁。
她推开层垒的案牍,明烈的日光倾泻在堂前,白花花的如同一团团影子。
贺楼霜正在回禀西州城杂事,却见成之染怔怔地盯着面前的虚空,忽而侧首望着她,道:“霜娘,我不明白,宇文绎那么个胡虏,设立女侍中,竟无一人阻拦么?”
贺楼霜淡淡一笑:“正因为君臣大都是胡虏,所以才没有汉人那么多顾忌。在北地,女子的地位与江南不同,据说我祖父的母亲,也是一位辅政监国杀伐果断的太后。南北异俗,由来已久,于江南而言,并非常理。”
“江南,江南!”成之染低了头,叹息道,“其实我父亲说得没错,朝廷选任皆由吏部铨选,中正品第,盘根错节。倘若使女子皆可入仕,朝廷必以为惊世骇俗,有动摇国本之虞。即使是我,也只能暂且为府中辟除佐吏,想要走出镇国府,如今看来殊为不易。”
萧群玉在侧,道:“纵使不能尽皆如愿,能得天子准允,在宫中设立女官,也未尝不可。”
成之染不由得苦笑:“如今这朝堂,牵一发而动全身。且不说天子会不会首肯,上到相国,下到百官,只怕要闹翻了天。”
萧群玉似是一笑:“倘若有一日第下总百揆,宫中府中,又有何不同?”
成之染讶然,望了她一眼,摇头道:“谈何容易!”
众人正议论之间,有通传来报。
成之染一喜:“可是洛阳的消息?”
通传摇头道:“是宫中消息。温将军派人送信来。”
成之染虽有些失落,听闻温印虎有事相告,又止不住捏了一把汗。她拆信一看,眉头稍稍舒展了,旋即又凝思不语。
贺楼霜和萧群玉都紧盯着成之染,半晌,她说道:“宫中的独孤美人新近诊出身孕,龙颜大悦,让她入居正福殿。”
成之染说罢,又有些惘然,后宫有喜,自然是好事,可那人,竟然是独孤明月。
她不由得低叹一声。无论如何,倘若此番能诞育皇嗣,定能使天子稍加开怀。
然而苏承祜之死,仍使她惴惴不安。萧璞临终前对于袁放之的猜疑,她始终没有寻到确凿证据。可单单这样的猜测,已让人不忍细思。
独孤明月这一胎,务要万无一失。
成之染唤来左卫将军李尽尘和右卫将军温印虎,好生叮嘱了一番,不准任何外人接近她。如今外敌扰动,内政不宁,独孤明月虽身处帝寝,仍不可掉以轻心,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
乾宁十五年夏六月,金陵大霖。槐花满地,时雨滂沱。
惊天动地的疾风骤雨,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势要将金陵城淹没。成洛宛怕极了滚雷,每逢雷雨的夜晚,总是捂着耳朵缩在成之染怀里。
电光一遍又一遍将窗棂照亮,成之染不知这骤雨还要持续多久,只听闻四方州郡频频传送灾情。徐崇朝身为丹阳尹,整日里派人修缮城池、加固堤防、赈济灾民,早已忙得不可开交。
金陵一片兵荒马乱之际,河南传来了宗寄罗的消息。
她率军赶到洛阳城,与城中宗棠齐里应外合,辗转久战,击溃了窃据城外要塞的流寇,俘获甚众,邙山上的慕容游骑见势不妙,灰溜溜地撤回了大河北岸。
美中不足的是,她未能抓到贼首,其人随残部败逃,至今仍杳无音讯。
为洛阳安危考量,宗寄罗有意率军驻守洛阳,待肃清河南,再行回京。
成之染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有她在洛阳,只怕慕容氏轻易不敢南下。若能使河南安定,再要让宗寄罗做宁朔将军,天子也说不得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