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一脸焦急,在稻田前来回踱步,满是皱纹的额上渗出了些许汗滴,眼睛里充满着忧愁:“近年天灾不断,好不容易能种点水稻,一家七口人就指望它过活了!天真要绝我啊!”

    “小伙子,老伯只知水稻里会生虫,你刚说的稻螟是何物?老汉从未听闻啊!”老伯紧紧抓住宋砚书的手,一脸疑惑。

    “老伯,这是会侵害水稻的一种虫,这种虫会在水稻上产卵,长成幼虫后侵入水稻的叶鞘叶耳。”宋砚书边说边指,“老伯,你看,这株水稻的叶鞘已被稻螟蚕食,变成了枯鞘。”

    “再看这株,叶颈内都是稻螟,早已变成了枯心苗。”宋砚书拿着一株遍布黄斑的稻苗说道。

    “这几株由于虫害,稻穗的颜色呈现白色,称为白穗,不可食用。”宋砚书继续解释。

    “果真如此。”老伯拿着那几株稻观察,对宋砚书越发信服。

    “老伯,这种稻螟危害很大,一条稻螟幼虫可以祸害周围三四株水稻。”宋砚书想到老伯的辛苦,语带一丝酸涩。

    老伯满是焦灼,眼眶里闪烁着泪光,一脸无助,“这可如何是好?我们一家就要饿死了吗?”

    继而,老伯望向宋砚书,充满希冀:“小伙子,你懂这么多,是否有解决之法?”

    现代对于稻螟早已有应对之法,有杀螟松、杀虫双等各种农药,但古代没有这些农药,并且也不具备生产的条件,或可尝试古法,进行“烟茎治螟”,但不知此朝代是否有烟草。

    于是,她问道:“老伯,可有人种植烟草?”

    “这个有,我们也可去附近的安平镇上买到。不过,烟草有何作用?”老伯不解。

    “烟草的茎和叶有杀虫的作用,可用于稻螟。”

    “它的茎叶有如此奇效?小老儿活了这些年,竟从未听闻。”老伯一脸讶然,“既然如此,如何操作才能除去这稻螟?”老伯不明所以。

    宋砚书向老伯细细讲解:“先取烟梗点燃,用浓烟熏稻田。其次,将烟草的筋与老干留存,剪成二三寸,在稻田中排列好,竖插在稻旁的土中,所幸稻螟危害还未扩大,烟性辛热,虫不敢近,如此,则稻螟可治。”

    老伯恍然大悟,不可思议道:“若是如此,则将来治稻螟不愁啊!小伙子,你从何而知此等妙法,若将其推广开来,必是造福百姓之事。”

    “老伯,我们家乡遇到稻螟都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难怪!我这就赶去附近镇上买烟草,说了这么多,小伙子,老伯还不知你的名姓?”老伯问道。

    “老伯,在下宋砚书。”宋砚书报出家门。

    “宋小哥,刚听你说要去梁西城寻亲,你可与我同往。安平镇离梁西城不远,你也可在安平镇上租个牛车,总比走路快得多。”老伯非常热心地邀请。

    梁西城在北边,可宋砚书是要离开梁西城,完全不顺路。但她跟老伯说的是去梁西城寻亲,若是不去,岂不是惹人怀疑。也罢,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附近更是人烟稀少,走路去其他地方也不是长久之际,不如先去镇上歇歇脚,再从长计议。这样想着,宋砚书便答应和老伯一同前往。

    “哎,好。”老伯爽快道,“宋小哥,你可唤我刘伯。”

    “刘伯,我们这就去往安平镇吗?”

    “宋小哥,刘伯先回家套上牛车,我们两人若是走路过去,天黑也回不来。”刘伯心急火燎,恨不得生出双翼到达安平镇。

    也是,毕竟不是现代,交通工具发达,方便便捷,能够日行千里。落后的交通工具大大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对普通百姓来说,平日出门只能靠两条腿,甚至连牛车都少见。

    “宋小哥,我家就在不远处,你与我同去。”刘伯邀请道。

    两刻后,宋砚书和刘伯到了家,推开门,宋砚书看到了刘伯家用篱笆围成的小小院落,里面三间土屋一字排开,院中用茅草搭建了一个厨房,虽简陋,灶台却明净,家中也干净整洁,没有任何邋遢脏乱之处,看来都是勤劳之人。

    “老婆子,家里来客人了。”刘伯高喊道。

    须臾,从屋里涌出一大群人,中青小三代看得宋砚书眼花。

    “这是我那老婆子。”刘伯指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介绍道。

    “这是儿子大生的媳妇春花,这是他们的三个孩子,大丫、二丫、狗蛋。大生去城里做工了,一月回一次家。”

    刘伯一一介绍完,五人皆目不转睛地盯着宋砚书,充满好奇。

    “爷爷,这是谁?”大丫按捺不住,向前问道,脸上一片天真。

    “叫宋哥哥。”刘伯叮嘱道。

    接着,刘伯把水稻遭害的事情说了,众人皆感激地望着宋砚书。

    “爷爷,宋哥哥好厉害。”狗蛋拍手称道,“我将来要和宋哥哥一样有学问。”

    “哼,臭小子,就知道来哄爷爷!”刘伯面带笑容。

    “老婆子,把家里晒的腊肉拿出来招待宋小哥,准备些干粮,我们马上出发去安平镇,来不及在家里就餐了。”刘伯的语气透露出焦急,晚一会意味着水稻将会被稻螟侵蚀的更多。

    似是有些不好意思,刘伯对宋砚书说:“宋小哥,真是对不住,你帮了我们家这么大的忙,本来应该请你在家好好吃一顿,现在却不得不快点去安平镇。”

    “老伯,你别放在心上。”宋砚书安慰道,“把腊肉留给孩子们吃吧,我不需要。”

    古时物资缺乏,肉是稀缺资源,很多家庭只能过年时吃一顿,她怎能要这腊肉,这一定是他们好不容易攒下的。

    “不行,没请你在家吃饭已过意不去,宋小哥,这个不能再推辞。”刘伯坚持。

    “是啊,宋小哥,你就收下带着路上吃。”老婆婆附和道,并将包好的腊肉硬塞进宋砚书手里。

    宋砚书坚决不收,将腊肉推回老婆婆手里。

    “宋小哥不收,莫非看不起刘伯?”刘伯故作恼怒。

    “自然不是。”宋砚书立刻摆手。

    “既如此,收下!”刘伯不容分说地放在宋砚书手里。

    话都说到这儿,宋砚书不得不暂时拿着。她早就看到三个孩子在旁边的谗样,没准备真收,打算到安平镇后把腊肉偷偷放在牛车上。

    刘伯利索地套好牛车,两人坐在车上,刘伯便赶着牛车出发,车轱辘压在土路上,留下两行清晰的车辙印。

    一路上,宋砚书很少看到行人,连住房都寥寥无几,周边几乎都是田地。

    一个时辰后,两人到达安平镇,镇上景象与沿途大为不同,人也多了起来。安平镇的面积虽不大,但一排排低矮的房屋顺序排列,沿路有很多店铺,有卖胭脂水粉的,卖布料的,卖酒的,卖粮食的……数不胜数,看得宋砚书眼花缭乱。

    街上有各色行人,有急匆匆的旅人,有逛街的女子,有吆喝的小贩,有送货的车夫……一片热闹景象。

    宋砚书随着刘伯到了一个专卖各式植物的店铺,果然找到了烟草。宋砚书帮刘伯挑了些茎肥叶厚的烟草,和他一起搬到了牛车,顺便把腊肉偷偷放在牛车里。

    刘伯买好后,便急着回去治理稻田,他歉意地看着宋砚书:“宋小哥,你帮了我的大忙,我却不能送你到梁西城。”

    “刘伯,虫害要紧,我也要去投奔亲戚了。”

    “宋小哥,你多保重。要是遇到什么难事,也可来找刘伯。刘伯家虽说贫寒,但还是能吃上饭的。”刘伯不放心地叮咛。

    “谢谢刘伯。”宋砚书心下感激,“刘伯,我这就走了。”

    “哎,保重!”刘伯在原地望着宋砚书走远,才赶着牛车回家。

    与刘伯分开后,宋砚书首先去了当铺,打算将从乱葬岗找到的簪子当了,出门在外,簪子也花不出去,远远没有现银方便。

    一进当铺,一脸精明的掌柜斜睨着宋砚书:“客官要当些什么?”

    宋砚书掏出簪子放在柜台上,掌柜拿至近前吹了吹,盯着看了一段时间,重新放在柜台上,懒洋洋地说道:“簪子成色不好,只值一两银子。”

    “掌柜,你可看清了?”宋砚书再次确认。

    “自然,客官若不想当,还请自便。”掌柜无所谓道。

    宋砚书拿起簪子,毫不犹豫地走了,把她当傻子,这莹莹的玉色一看就不止一两银子,安平镇又不是只有一家当铺。

    宋砚书多逛了几家当铺,她在其他当铺里没有直接拿出簪子,而是仔细观察掌柜对待顾客的态度,最终选定一家当铺,以五两银子成交。

    揣着五两银子,宋砚书打算去南方,远离梁西城。她在镇上打听了一下,手中的钱买不起一匹马,也雇不起马车走远路,牛车虽便宜但只去附近村落城镇。如此看来,她不得不选择步行。

    宋砚书朝南一路行进,四处渺无人烟。渐渐地,宋砚书体力有些不支,再加上原身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娇生惯养,缺乏锻炼,更是难以支撑。

    太阳渐渐毒辣,长时的劳累,再加上干粮早已耗尽,宋砚书眼前开始冒金星,身体渐渐不受控制。难道今天真要命丧于此?想到一个现代人,还是农学生,到了古代居然是饿死的,宋砚书实在不想接受这样的死亡原因。

    脚步虚浮,宋砚书觉得身体快要到极限了,她赶快坐在路边歇脚。可怕的是路上一个人都遇不到,难道真要命丧荒野!

    突然,宋砚书听到远处传来了轻轻的马蹄声,果然,上天不会让她这么容易就挂了!

    马蹄声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近了,宋砚书看到远远地有两人骑着马奔来。当前一人身着披风,被带起的风吹得飒飒,面容有些模糊,只能看到不苟言笑的面容上有一双锐利的眼眸。身后一人则穿着简朴,看起来应该是前面这人的属下。

    宋砚书起身站在路中央,在他们没靠近前就开始招手,用尽力气大喊着“救命”。

    越来越近了,但是两人并没有拉动缰绳,马速也未降低,到宋砚书近前了,前面一人说了声“躲开”,便驾着马呼啸而去。

    宋砚书虽赶快躲开了,但还是被最后一人离开时的马尾打了下,虚弱的身体很快失去了意识,而肇事者早已远去。

    “大人,刚刚那人,好像在向我们求救。”属下忍不住说道。

章节目录

大司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青枝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枝雨并收藏大司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