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汉正文卷第四百二十七章武帝之望汉军染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这句在后世广为流传的话出自于《史记》,在后世更是被许多人奉为真理。
而能影响一个人的利益归属的是什么呢
那便是立场。
黄巾之乱数十年以来,天下纷争不断,争的也便是立场二字。
于士徽的立场来说,他当下不可能会退兵。
于朱褒的立场来说,士徽表达出的坚决抗击汉军的态度,让他喜上眉梢。
可是于虞翻的立场,或者于孙权的立场来说,士徽的决定无疑是触及到了江东一方的利益。
虞翻作为新近被孙权宠信的大臣,也作为江东士族的领袖之一,他都不能坐视士徽在他面前侵害江东的利益。
于是在宴会散场之后,虞翻带着孙桓一同找到了士徽。
士徽见虞翻一脸沉重的来到他身前,他便知道虞翻来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还未等虞翻开口,他便率先对着虞翻与孙桓说道:“我意已决,还望二君为至尊大业计,莫要掣肘于我。”
听到士徽话语中拿孙权的大业为借口,虞翻心中不断浮现冷笑。
为的是你士家的大业吧。
作为一个有见识的士人,虞翻当然知道交州士氏目前名义上是臣服于孙权,甚至于对孙权派去的交州刺史也一直礼敬有加,但这都是表面功夫。
交州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还是掌握在以士燮为首的士氏一族手中。
士氏与孙氏,名为君臣,实为盟友。
在明白这点的情况下,虞翻当然不信士徽这张嘴。
“既然是为至尊大业计,今形势有变,将军当上报至尊,等待至尊的下一步指令才是。”
既然士徽以孙权为大帽子扣向虞翻,那么善辩的虞翻自然也能以孙权为名义,来让士徽失去出兵的理由。
虞翻言语上的还击当然是切中要害了,可虞翻却忘记了一点,那便是言语再如何犀利,也抵不过人家手中有兵。
士徽见虞翻已然将话说到这一步,他也不想再说一些场面话。
他看向虞翻的眼神冷了下来,随后他便大喝一声:“来人!”
在士徽的大喝之下,很快就有几名士卒从大帐外跑了进来。
虞翻看到士徽近乎图穷匕见的一幕,他的脸上浮现惊色。
他没想到士徽胆子会如此大。
就是刚刚在一旁坐视事态发展的孙桓在看到这一幕后,他也吓得不禁将手按在腰间的刀刃上。
他也知道士燮与孙权实际上是平等的关系,可以往士燮表面上对孙权颇为恭敬,他没想到身为士燮儿子的士徽,竟然会在他面前有不臣之态。
虞翻与孙桓的反应落在士徽的眼中,引得他眼中浮现过一些倨傲之色。
夜郎自大,讲的不仅仅是南中,对于从小生活在交州从未见过外界天地的士徽来说也是如此。
孙权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江东之主,对他的威慑力根本就不大。
士徽从小到大怕的只有他的父亲士燮,可在来之前,士燮是让他放手去做的。
有着士燮这番承诺的士徽,又会惧怕谁呢?
不过士徽虽然倨傲,但他也不是鲁莽之人,他现在并没有与孙权完全撕破脸皮的打算。
在召见士卒隐隐将虞翻与孙桓二人包围起来后,士徽并未如虞翻所猜想的那般,令手下士卒对自己拔刀相向。
处于包围圈之外的士徽只是淡淡看了虞翻一眼,而后语露威胁地说道:“建业与且兰万里之遥,若事事奏报至尊,岂不耽误至尊大事,还望虞君理解徽的苦心。”
说完这句话后,士徽让身前的士卒上前几步,将对虞翻与孙桓的包围圈又缩小了一些。
面对着数位彪悍士卒的逼近,虞翻一下子冷静了下来。
士徽方才那句话其实想说的是:天高建业远,你二人的安危不在孙权,而在于我。
什么叫骄横,这便是。
可是面对士徽的骄横,虞翻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这次与孙桓一同南下是有携带兵马的,不过孙权为了不引起荆州张飞的注意,只让虞翻与孙桓领着千余吴军南下。
而目前且兰城外,交州兵的数量足有上万,远远在吴军之上。
这要是士徽对他有什么不轨的企图,那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
至于士徽是否会在事后忌惮孙权的怒火,虞翻对这点并无信心。
南中瘴气横生,水土不服从而横死,不是很合乎情理的事吗?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虞翻身后按住了孙桓意欲拔刀的手。
止住孙桓想反抗的举动之后,虞翻不得不对士徽一拜,口中违心地说道:“将军所言有理。”
虞翻的这句话代表着,他在生死的威胁之下,同意了士徽的“权宜之计”。
而在虞翻低头之后,士徽的脸上浮现了笑容。
盛名之下,虞翻总归不是个傻子。
见虞翻已然服软,士徽满意地挥挥手,让包围虞翻二人的士卒退下。
等周身的包围解除之后,虞翻便拉着孙桓快速的离开了士徽的大帐之中。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看着虞翻与孙桓离去的背影,士徽一旁的亲信不禁提醒道:“将军?”
这声疑问,是亲信对士徽的提醒。
不过面对这声提醒,士徽并未有所反应。
现在还不是对虞翻与孙桓动手的时候。
凡事先虑败再虑胜,万一他这场仗打输了,士燮那里他自是不用担心,孙权那里嘛,由虞翻与孙桓在,他也不用太过担心。
士徽只是对着亲信吩咐道:“派人监视虞翻与孙桓的一举一动,务必不要让他二人,有任何书信流出。”
亲信对着士徽点头领命,而后便带领着一众士卒退出了士徽的大帐之外。
等旁人都离开之后,士徽便回到自己的坐席上,拿起书案上的一册竹简看了起来。
这册竹简的内容乃是从《史记》中节选出的内容,而这内容讲的正是一个人的事迹。
那人叫做赵佗,西汉初年的“南越武帝”。
赵佗的事迹士徽不知道已经看了多少遍,但他每次看,都总能激发内心中不断膨胀的野心。() ()
当年赵佗能割据岭南自立为帝,当今的局势与秦末是何其相似,他士徽又怎么不可以呢?
天下不当是三分,应该是四分才是!
邓艾在率军离开邛都县之外,便在孟获的引导下,一路朝着牂牁郡进发。
在这一路上,被诸葛亮所折服的孟获,尽心为邓艾细致讲解着牂牁郡的局势。
要想讲清牂牁郡的局势,就不得不提朱褒这个人。
朱褒与雍闿一般,皆是出身于南中大姓。
可与雍闿与高定不同的是,在朱褒反叛大汉之前,他本就是名正言顺的牂牁太守。
而由于朱褒的家世,他担任牂牁太守已将近十年之久。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朱褒将牂牁郡打造为他的私产。
所以当初雍闿联络南中诸郡造反时,朱褒这一郡遭遇的阻力最小。
甚至牂牁郡中的大部分百姓,本来就只认朱褒而不知有汉天子。
这代表着朱褒在牂牁郡,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根基。
而这种根基,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邓艾平定牂牁郡的难度。
除去这一点之外,最令邓艾担忧的还是,据孟获所说,牂牁郡由于地势原因,乃是南中四郡中瘴气分布最广的一个郡。
瘴气在当世,可以当做一种另类的瘟疫。
在它遍布的地域,常人休想安然度过。
邓艾的这点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在邓艾刚刚领军进入牂牁郡的地界之后,军中便有部分士卒因感染瘴气而病倒。
邓艾在得知这一件事之后,立马便下令找来了孟获询问此事。
孟获在得知有些汉军感染瘴气之后,他第一反应是以为邓艾是在怀疑他。
毕竟诸葛亮让他担任向导,结果导着导着,竟让汉军在初入牂牁郡之初便感染瘴气,这怎么看都是他的失职。
或者有种更诛心的想法,那便是邓艾可能会认为他这是有意为之。
只是这件事,的确不能完全怪孟获。
孟获虽是南中人士,但他的大本营乃是益州郡,并非是牂牁郡。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牂牁郡中常见的瘴气弥漫的地点他倒是知之甚详,可这不代表他对牂牁郡的地势都完全了如指掌了,这一点恐怕是朱褒也做不到。
再加上瘴气有时是会根据风向移动的,这更加大大加深了它的不稳定性。
在邓艾面前,孟获着急的将这些缘由解释给他听。
孟获可是听说过邓艾是糜旸的爱将,邓艾这样的身份,根本不是他一个降将能够比拟的。
面对孟获有些急切的解释,邓艾颇有些无奈。
他纵然对南中再不了解,也知道这件事孟获是没办法完全预防的。
况且若是孟获真要对汉军不利的话,他大可以故意将汉军往瘴气密集的地方带,那样的倒下的汉军可就不止这些了。
邓艾之所以找孟获来,为的就只是询问孟获救治汉军的方法而已。
在明白了邓艾找他的意思后,孟获心中大大出了一口气。
至于邓艾的要求,旁人可能做不到,孟获可是有办法的。
瘴气在当世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南中一地盛行的各种传染病的总称。
另一种则是山林中死去动物的尸体,在湿热的空气影响下挥发出的一种有毒气体。
从目前汉军的情况来看,他们所中的瘴气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否则若是传染病的话,不会只有那一部分汉军倒下。
而面对这第二种情况,孟获将他祖辈流传下来的药方告知了邓艾。
在得到具体的药方之后,邓艾便连忙唤来军中医者,让他与孟获配合,尽快将那些能治疗瘴气的草药找来。
做完这件事之后,邓艾听从孟获的建议,将大军的军营转移到空旷之处。
空旷代表有着良好的通风,这一点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再有汉军被瘴气所侵害。
等完成这件事之后,邓艾便将这件事写成奏报令人快马送给诸葛亮。
虽是分兵作战,但邓艾只是一支别军,从指挥体系上他还是诸葛亮的下属。
如今汉军因为中了瘴气而不得不驻扎救治,这就势必会打乱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对于这样的大事,邓艾必须要进行奏报。
只是让邓艾没想到的是,在他送出军报后的不久,这件事很快也被朱褒所知晓。
当朱褒得知这件事后,他当即大喜,然后马上亲自来到城外与士徽相见。
在与士徽相见的时候,朱褒意外地竟没发现虞翻与孙桓二人的身影,可如今大好机会在前,朱褒顾不上思考那二人的所在。
朱褒很快将他探得的情报与士徽分享了。
而士徽在得知这个情报之后,他心中的激动程度一点都不比朱褒低。
不过士徽很快又冷静下来,他询问起朱褒这则情报的来源。
朱褒见士徽有所担忧,他笑着将这则情报的来源告知了士徽。
“将军有所不知,本郡瘴气密布,数百年前常有人误中瘴气而性命垂危。
后来先辈为不让乡民受难,便经过数代的努力,研究了一个药方可救治瘴气。
只是药方中的药材多为本郡独有,常人若想齐集药方上的药材,就势必要寻求本郡人士协助。
这次便是有汉贼寻到本郡乡民为他们收集药材,而据乡民所言,汉军收集的药材数量并不少。”
听完朱褒的解释之后,士徽心中的担忧一扫而空。
他方才之所以会对这则情报起疑,乃是因为从最近的情报中可知,诸葛亮是个擅使诡计之辈。
士徽担忧汉军中瘴这则情报会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现在在明了情报的来源之后,士徽便对这一点再无担心。
朱褒掌郡有十年之久,整个郡的百姓都十分臣服于他,在这种情况下,朱褒能通过乡民之口得知汉军的动向,乃是十分正常的事。
而在确认这一则情报无误之后,士徽的内心瞬间活络起来。
汉军收集的药材不少代表着汉军中有不少人已经染了瘴气,这对汉军的战斗力肯定会是一个极大的削弱。
这么好的机会,他怎么能错过?
这句在后世广为流传的话出自于《史记》,在后世更是被许多人奉为真理。
而能影响一个人的利益归属的是什么呢
那便是立场。
黄巾之乱数十年以来,天下纷争不断,争的也便是立场二字。
于士徽的立场来说,他当下不可能会退兵。
于朱褒的立场来说,士徽表达出的坚决抗击汉军的态度,让他喜上眉梢。
可是于虞翻的立场,或者于孙权的立场来说,士徽的决定无疑是触及到了江东一方的利益。
虞翻作为新近被孙权宠信的大臣,也作为江东士族的领袖之一,他都不能坐视士徽在他面前侵害江东的利益。
于是在宴会散场之后,虞翻带着孙桓一同找到了士徽。
士徽见虞翻一脸沉重的来到他身前,他便知道虞翻来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还未等虞翻开口,他便率先对着虞翻与孙桓说道:“我意已决,还望二君为至尊大业计,莫要掣肘于我。”
听到士徽话语中拿孙权的大业为借口,虞翻心中不断浮现冷笑。
为的是你士家的大业吧。
作为一个有见识的士人,虞翻当然知道交州士氏目前名义上是臣服于孙权,甚至于对孙权派去的交州刺史也一直礼敬有加,但这都是表面功夫。
交州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还是掌握在以士燮为首的士氏一族手中。
士氏与孙氏,名为君臣,实为盟友。
在明白这点的情况下,虞翻当然不信士徽这张嘴。
“既然是为至尊大业计,今形势有变,将军当上报至尊,等待至尊的下一步指令才是。”
既然士徽以孙权为大帽子扣向虞翻,那么善辩的虞翻自然也能以孙权为名义,来让士徽失去出兵的理由。
虞翻言语上的还击当然是切中要害了,可虞翻却忘记了一点,那便是言语再如何犀利,也抵不过人家手中有兵。
士徽见虞翻已然将话说到这一步,他也不想再说一些场面话。
他看向虞翻的眼神冷了下来,随后他便大喝一声:“来人!”
在士徽的大喝之下,很快就有几名士卒从大帐外跑了进来。
虞翻看到士徽近乎图穷匕见的一幕,他的脸上浮现惊色。
他没想到士徽胆子会如此大。
就是刚刚在一旁坐视事态发展的孙桓在看到这一幕后,他也吓得不禁将手按在腰间的刀刃上。
他也知道士燮与孙权实际上是平等的关系,可以往士燮表面上对孙权颇为恭敬,他没想到身为士燮儿子的士徽,竟然会在他面前有不臣之态。
虞翻与孙桓的反应落在士徽的眼中,引得他眼中浮现过一些倨傲之色。
夜郎自大,讲的不仅仅是南中,对于从小生活在交州从未见过外界天地的士徽来说也是如此。
孙权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江东之主,对他的威慑力根本就不大。
士徽从小到大怕的只有他的父亲士燮,可在来之前,士燮是让他放手去做的。
有着士燮这番承诺的士徽,又会惧怕谁呢?
不过士徽虽然倨傲,但他也不是鲁莽之人,他现在并没有与孙权完全撕破脸皮的打算。
在召见士卒隐隐将虞翻与孙桓二人包围起来后,士徽并未如虞翻所猜想的那般,令手下士卒对自己拔刀相向。
处于包围圈之外的士徽只是淡淡看了虞翻一眼,而后语露威胁地说道:“建业与且兰万里之遥,若事事奏报至尊,岂不耽误至尊大事,还望虞君理解徽的苦心。”
说完这句话后,士徽让身前的士卒上前几步,将对虞翻与孙桓的包围圈又缩小了一些。
面对着数位彪悍士卒的逼近,虞翻一下子冷静了下来。
士徽方才那句话其实想说的是:天高建业远,你二人的安危不在孙权,而在于我。
什么叫骄横,这便是。
可是面对士徽的骄横,虞翻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这次与孙桓一同南下是有携带兵马的,不过孙权为了不引起荆州张飞的注意,只让虞翻与孙桓领着千余吴军南下。
而目前且兰城外,交州兵的数量足有上万,远远在吴军之上。
这要是士徽对他有什么不轨的企图,那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
至于士徽是否会在事后忌惮孙权的怒火,虞翻对这点并无信心。
南中瘴气横生,水土不服从而横死,不是很合乎情理的事吗?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虞翻身后按住了孙桓意欲拔刀的手。
止住孙桓想反抗的举动之后,虞翻不得不对士徽一拜,口中违心地说道:“将军所言有理。”
虞翻的这句话代表着,他在生死的威胁之下,同意了士徽的“权宜之计”。
而在虞翻低头之后,士徽的脸上浮现了笑容。
盛名之下,虞翻总归不是个傻子。
见虞翻已然服软,士徽满意地挥挥手,让包围虞翻二人的士卒退下。
等周身的包围解除之后,虞翻便拉着孙桓快速的离开了士徽的大帐之中。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看着虞翻与孙桓离去的背影,士徽一旁的亲信不禁提醒道:“将军?”
这声疑问,是亲信对士徽的提醒。
不过面对这声提醒,士徽并未有所反应。
现在还不是对虞翻与孙桓动手的时候。
凡事先虑败再虑胜,万一他这场仗打输了,士燮那里他自是不用担心,孙权那里嘛,由虞翻与孙桓在,他也不用太过担心。
士徽只是对着亲信吩咐道:“派人监视虞翻与孙桓的一举一动,务必不要让他二人,有任何书信流出。”
亲信对着士徽点头领命,而后便带领着一众士卒退出了士徽的大帐之外。
等旁人都离开之后,士徽便回到自己的坐席上,拿起书案上的一册竹简看了起来。
这册竹简的内容乃是从《史记》中节选出的内容,而这内容讲的正是一个人的事迹。
那人叫做赵佗,西汉初年的“南越武帝”。
赵佗的事迹士徽不知道已经看了多少遍,但他每次看,都总能激发内心中不断膨胀的野心。() ()
当年赵佗能割据岭南自立为帝,当今的局势与秦末是何其相似,他士徽又怎么不可以呢?
天下不当是三分,应该是四分才是!
邓艾在率军离开邛都县之外,便在孟获的引导下,一路朝着牂牁郡进发。
在这一路上,被诸葛亮所折服的孟获,尽心为邓艾细致讲解着牂牁郡的局势。
要想讲清牂牁郡的局势,就不得不提朱褒这个人。
朱褒与雍闿一般,皆是出身于南中大姓。
可与雍闿与高定不同的是,在朱褒反叛大汉之前,他本就是名正言顺的牂牁太守。
而由于朱褒的家世,他担任牂牁太守已将近十年之久。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朱褒将牂牁郡打造为他的私产。
所以当初雍闿联络南中诸郡造反时,朱褒这一郡遭遇的阻力最小。
甚至牂牁郡中的大部分百姓,本来就只认朱褒而不知有汉天子。
这代表着朱褒在牂牁郡,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根基。
而这种根基,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邓艾平定牂牁郡的难度。
除去这一点之外,最令邓艾担忧的还是,据孟获所说,牂牁郡由于地势原因,乃是南中四郡中瘴气分布最广的一个郡。
瘴气在当世,可以当做一种另类的瘟疫。
在它遍布的地域,常人休想安然度过。
邓艾的这点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在邓艾刚刚领军进入牂牁郡的地界之后,军中便有部分士卒因感染瘴气而病倒。
邓艾在得知这一件事之后,立马便下令找来了孟获询问此事。
孟获在得知有些汉军感染瘴气之后,他第一反应是以为邓艾是在怀疑他。
毕竟诸葛亮让他担任向导,结果导着导着,竟让汉军在初入牂牁郡之初便感染瘴气,这怎么看都是他的失职。
或者有种更诛心的想法,那便是邓艾可能会认为他这是有意为之。
只是这件事,的确不能完全怪孟获。
孟获虽是南中人士,但他的大本营乃是益州郡,并非是牂牁郡。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牂牁郡中常见的瘴气弥漫的地点他倒是知之甚详,可这不代表他对牂牁郡的地势都完全了如指掌了,这一点恐怕是朱褒也做不到。
再加上瘴气有时是会根据风向移动的,这更加大大加深了它的不稳定性。
在邓艾面前,孟获着急的将这些缘由解释给他听。
孟获可是听说过邓艾是糜旸的爱将,邓艾这样的身份,根本不是他一个降将能够比拟的。
面对孟获有些急切的解释,邓艾颇有些无奈。
他纵然对南中再不了解,也知道这件事孟获是没办法完全预防的。
况且若是孟获真要对汉军不利的话,他大可以故意将汉军往瘴气密集的地方带,那样的倒下的汉军可就不止这些了。
邓艾之所以找孟获来,为的就只是询问孟获救治汉军的方法而已。
在明白了邓艾找他的意思后,孟获心中大大出了一口气。
至于邓艾的要求,旁人可能做不到,孟获可是有办法的。
瘴气在当世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南中一地盛行的各种传染病的总称。
另一种则是山林中死去动物的尸体,在湿热的空气影响下挥发出的一种有毒气体。
从目前汉军的情况来看,他们所中的瘴气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否则若是传染病的话,不会只有那一部分汉军倒下。
而面对这第二种情况,孟获将他祖辈流传下来的药方告知了邓艾。
在得到具体的药方之后,邓艾便连忙唤来军中医者,让他与孟获配合,尽快将那些能治疗瘴气的草药找来。
做完这件事之后,邓艾听从孟获的建议,将大军的军营转移到空旷之处。
空旷代表有着良好的通风,这一点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再有汉军被瘴气所侵害。
等完成这件事之后,邓艾便将这件事写成奏报令人快马送给诸葛亮。
虽是分兵作战,但邓艾只是一支别军,从指挥体系上他还是诸葛亮的下属。
如今汉军因为中了瘴气而不得不驻扎救治,这就势必会打乱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对于这样的大事,邓艾必须要进行奏报。
只是让邓艾没想到的是,在他送出军报后的不久,这件事很快也被朱褒所知晓。
当朱褒得知这件事后,他当即大喜,然后马上亲自来到城外与士徽相见。
在与士徽相见的时候,朱褒意外地竟没发现虞翻与孙桓二人的身影,可如今大好机会在前,朱褒顾不上思考那二人的所在。
朱褒很快将他探得的情报与士徽分享了。
而士徽在得知这个情报之后,他心中的激动程度一点都不比朱褒低。
不过士徽很快又冷静下来,他询问起朱褒这则情报的来源。
朱褒见士徽有所担忧,他笑着将这则情报的来源告知了士徽。
“将军有所不知,本郡瘴气密布,数百年前常有人误中瘴气而性命垂危。
后来先辈为不让乡民受难,便经过数代的努力,研究了一个药方可救治瘴气。
只是药方中的药材多为本郡独有,常人若想齐集药方上的药材,就势必要寻求本郡人士协助。
这次便是有汉贼寻到本郡乡民为他们收集药材,而据乡民所言,汉军收集的药材数量并不少。”
听完朱褒的解释之后,士徽心中的担忧一扫而空。
他方才之所以会对这则情报起疑,乃是因为从最近的情报中可知,诸葛亮是个擅使诡计之辈。
士徽担忧汉军中瘴这则情报会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现在在明了情报的来源之后,士徽便对这一点再无担心。
朱褒掌郡有十年之久,整个郡的百姓都十分臣服于他,在这种情况下,朱褒能通过乡民之口得知汉军的动向,乃是十分正常的事。
而在确认这一则情报无误之后,士徽的内心瞬间活络起来。
汉军收集的药材不少代表着汉军中有不少人已经染了瘴气,这对汉军的战斗力肯定会是一个极大的削弱。
这么好的机会,他怎么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