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回家,刘青山半道上碰到了大头,他也扛着长条凳,送俩妹妹去上学。
  等了几分钟,大头很快就跑回来,笑嘻嘻地拽着刘青山:“走,跟俺采木耳去!”
  “进山啊,你不怕下雨?”
  刘青山抬头望望远处,起伏的群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
  那一片山,村民叫它们豆包山。
  “上啥山啊,俺家园子里就长木耳啦。”
  大头一边说,一边拽着刘青山就走,搞得后者也发蒙:要说园子里有茄子辣椒啥的,一点不稀奇,长木耳,就有点开玩笑了吧?
  等进了张队长家的园子一瞧,还真不是开玩笑,刘青山真瞧见木耳了。
  各家不是都扣了大棚吗,在那些竖着的立柱上,就生着一片片、一层层黑灰色的木耳,层层叠叠,晶莹剔透的,瞧着就招人稀罕。
  原来是这样啊!
  刘青山有点明白了,这些木头桩子,都是从山上伐下来的,里面就带着木耳的菌丝呢,如今温度湿度都适合,当然就长出木耳来。
  那还瞅啥呀,送到家门口的山货,采吧!
  小哥俩都拎着小筐,上去往下掰木耳,这可是个细致活,轻拿轻放,不然就弄碎了。
  木耳拿在手里,颤巍巍沉甸甸的,很有一种成就感。
  凑在鼻子下面闻闻,菌香浓烈,绝对是上好的品种。
  想想也是,这么长出来的木耳,跟山里采摘的野生木耳,基本没啥区别。
  刘青山瞧瞧长木耳的木头桩子,是柞木的,难怪木耳的品质这么好呢。
  别看都是木耳,也分三六九等的,最上等的,就是山上野生的木耳,野生木耳中,柞木生长的木耳是上品,桦树次之,剩下的杂木再次之。
  至于人工培植的,那就只能呵呵了。
  当然在人工培育的木耳中,有一种高级货,基本上接近野生木耳。
  那就是类似此刻这种方法,直接利用木耳段来培养,只不过,要在木头上钻一些空洞,然后人工投放菌丝。
  刘青山边采边琢磨:或许等来年开春之后,大棚里面不种蔬菜了,可以试着培养一下木耳段。
  要是能成的话,以后还可以培养香菇啥的,形成一个大产业……
  他正想得美呢,就听到身边传来吧唧吧唧的声响,扭头一瞧,只见大头拿着一片肥嘟嘟的耳子,正往嘴里塞呢。
  “鲜木耳不能多吃,小心中毒!”
  刘青山连忙吆喝一声,这个可不是开玩笑,鲜木耳必须打水焯,或者是晒干之后在水发之后,才可以食用。
  大头晃了晃脑袋:“没事,尝一片过过瘾,这木耳真好,又脆又滑,香味也浓。”
  被他这么一说,刘青山也有点馋了,鲜木耳吃一点点,倒也不会有啥不良反应,于是也捏了一片,放进嘴里。
  这才是真正的山珍啊!
  仿佛整个山林的精华,都汇聚在口腔之中,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都是上上之选。
  十几根木头桩子,收获了两小筐鲜木耳,然后大头就发愁了:“三凤儿,这天儿也不开晴,晒不了啊?”
  采下来的木耳如果不及时晾晒的话,摆上一两天也就坏了,这时候没啥正经的烘干设备,所以山货的产量,是很有限的。
  刘青山琢磨一下道:“那就只能放炕头上烘干了,总归不能糟蹋喽。”
  想想这些日子下连阴雨,估计山上的蘑菇木耳都长疯了,要不要组织大伙进山采一拨呢?
  要是自家吃,以后啥时候上山,顺带着采一些就够了。
  不过刘青山想的是大批量采集,然后集中出售,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销售渠道。
  虽然收购站也收山货啥的,可是价格太低,也就赚个辛苦钱而已。
  上次那位冒牌港商,倒是提供了一个好的项目,可惜是冒牌货。
  渠道啊渠道,渠道为王。
  刘青山心里也拿不准,要是兴师动众的上山,最后辛辛苦苦弄回来的东西不值钱,可就对不起大伙了。
  回到家里,他把炕席掀起来,炕面子糊了一层报纸,正好把木耳放在上面。
  再留出来一部分,下锅焯透,中午放点白菜,炒着吃,特香!
  等到中午放学,老四老五乐呵呵地回来,小嘴叭叭的,讲着杨老师写字可漂亮了,杨老师唱歌可好听了,杨老师……
  对了,给爷爷和杨红缨也送些木耳过去尝尝鲜。
  刘青山就端了一盘子焯好的木耳,去了爷爷家。
  刚出门,就看到四虎子和二牤子,一左一右扶着杨红缨,慢慢溜达回来,刘青山就打招呼:“杨老师,辛苦啦!”
  杨红缨确实有点辛苦,毕竟学校就她一个老师,还是复式班,一上午都在教室里没歇着。
  所谓的复式班,也是当时的特色产物,就是把不同年级的孩子,聚在一个教室里,一名老师授课。
  比如说:先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新课,然后叫他们写习题,跟着再给中年级的孩子们讲课,两伙轮着来。
  累是累了点,但是杨红缨心情很不错,这样的日子,令她感觉无比的充实。
  “好漂亮的木耳,是野生的吗,在我们那儿,很贵呢。”
  杨红缨看到刘青山手里的盘子,眨了眨眼说道。
  “木耳是发物,你脚上受伤了,不能吃,俺是送给爷爷奶奶吃的。”
  刘青山嘴里一本正经地说着,心里不由得一动:对呀,杨老师是大城市来的,不知道有没有渠道?
  “你们回去吧,张昌,张合,谢谢你们。”
  杨红缨把四虎子和二牤子给打发回去,刘青山也是第一次知道了这两个小家伙的大号。
  小娃子乐颠颠地撒丫子而去,杨红缨这才瞥了刘青山一眼:“三凤儿啊,你这是打击报复吧,怪我早晨把你赶出教室,是不是啊,三凤儿……”
  这丫头肯定是故意的,哪有叫人还特意拉着长声的。
  刘青山暗暗摇头,这女人大了,就不好骗喽,还是像郑小小那样的小丫头,比较好骗。
  上前扶着杨红缨进屋,奶奶正在锅台边上做饭呢,笑呵呵地接过刘青山手里的盘子,嘴上却跟杨红缨打招呼:
  “红缨啊,累了吧,快进屋歇歇腿儿,咱们马上开饭。”
  “奶奶,我不累。”
  杨红缨的语气里竟然带着点撒娇,还挑衅似的瞟了刘青山一眼。
  刘青山也就配合着,嘴里忍不住嘟囔一句:“到底谁是亲的?”
  奶奶呵呵地乐着,叫他们进屋,屋里的摆设多了一些,看样子都是属于杨红缨的。
  刘青山帮着把炕桌放上,又拿着瓷酒壶,给爷爷烫了一两酒。
  下雨天凉,白酒还是温一下比较好。
  他一边忙活着,嘴里一边跟杨红缨闲聊:“杨老师,这木耳蘑菇啥的,要是运到首都,能好卖不?”
  “都是好东西,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呢。”
  杨红缨也没闲着,一瘸一拐的,还帮着捡碗捡筷子。
  “杨老师,放那,叫三凤儿来。”
  爷爷刘士奎发话了,对这丫头他是打心眼里喜欢,或许是因为他的儿子,也曾经从事这个行业吧?
  刘青山朝杨红缨摊摊手:“俺咋觉得,俺这地位噌噌往下降呢。”
  杨红缨抿着嘴笑,在这里,她还真有一种家的温馨。
  刘士奎嘴里继续说着:“这蘑菇木耳啊,在咱们这不拿它当好东西;但是到了大城市可就不一样喽。”
  “要我说呀,人也是这个理儿,只要是在需要的地方,自然就会拿你当个宝儿。”
  老爷子的话,显然意有所指,所以杨红缨也不笑了,坐在炕沿上,静静地思索着什么。
  “吃饭啦,三凤儿,你中午就在这吃吧。”
  奶奶端着菜进屋,刘青山也准备跟杨红缨探讨一下山货的渠道问题,所以也就留了下来。
  午饭很简单,炖的豆角,上面蒸发糕,玉米面里边,掺了一些白面,吃到嘴里甜丝丝的。
  另外还有一盘小白菜炒黑木耳,色泽搭配得很鲜艳,杨红缨不吭声,但是没少夹木耳吃。
  她的内心,现在很挣扎:如果找关系,那么出售木耳什么的,肯定不算事儿。
  可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家里肯定会顺藤摸瓜,找到这里,这可不是她希望的。
  刘青山当然能瞧出来杨红缨有心事,所以也就没提这茬,在他的计划中,最好是能把这些山货,卖到港岛那边去,如果能够出口的话,那就更好了。
  等到杨红缨放下筷子,她终于下定决心:既然自己来到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那么就是这里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忙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生活。
  她抬起眼睛,亮晶晶的目光注视着刘青山:“小山子,我以前认识一个岛国的朋友,她们国家,喜欢食用山野菜和菌类,等到休息日,我去公社打个电话,看看能不能联系上她。”
  这是杨红缨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又不会惊动家里,又能给夹皮沟的乡亲们做点事。
  “好啊,等礼拜天,俺还驮你去!”
  刘青山都有点激动了,他知道,这几年正是两国邦交的蜜月期,经贸往来十分频繁。
  而且杨红缨说的一点不错,岛国人对山野菜和菌类,有着一种病态的偏爱。
  “三凤儿啊,我算是怕了你的自行车。”
  杨红缨说完正事儿,立刻就把称呼转换过来,又开始拉长声。
  刘青山也吃饱了,撂下饭碗赶紧下地:“那啥,俺先走了,现在就通知乡亲们,明天就进山采山货去。”
  等了几分钟,大头很快就跑回来,笑嘻嘻地拽着刘青山:“走,跟俺采木耳去!”
  “进山啊,你不怕下雨?”
  刘青山抬头望望远处,起伏的群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
  那一片山,村民叫它们豆包山。
  “上啥山啊,俺家园子里就长木耳啦。”
  大头一边说,一边拽着刘青山就走,搞得后者也发蒙:要说园子里有茄子辣椒啥的,一点不稀奇,长木耳,就有点开玩笑了吧?
  等进了张队长家的园子一瞧,还真不是开玩笑,刘青山真瞧见木耳了。
  各家不是都扣了大棚吗,在那些竖着的立柱上,就生着一片片、一层层黑灰色的木耳,层层叠叠,晶莹剔透的,瞧着就招人稀罕。
  原来是这样啊!
  刘青山有点明白了,这些木头桩子,都是从山上伐下来的,里面就带着木耳的菌丝呢,如今温度湿度都适合,当然就长出木耳来。
  那还瞅啥呀,送到家门口的山货,采吧!
  小哥俩都拎着小筐,上去往下掰木耳,这可是个细致活,轻拿轻放,不然就弄碎了。
  木耳拿在手里,颤巍巍沉甸甸的,很有一种成就感。
  凑在鼻子下面闻闻,菌香浓烈,绝对是上好的品种。
  想想也是,这么长出来的木耳,跟山里采摘的野生木耳,基本没啥区别。
  刘青山瞧瞧长木耳的木头桩子,是柞木的,难怪木耳的品质这么好呢。
  别看都是木耳,也分三六九等的,最上等的,就是山上野生的木耳,野生木耳中,柞木生长的木耳是上品,桦树次之,剩下的杂木再次之。
  至于人工培植的,那就只能呵呵了。
  当然在人工培育的木耳中,有一种高级货,基本上接近野生木耳。
  那就是类似此刻这种方法,直接利用木耳段来培养,只不过,要在木头上钻一些空洞,然后人工投放菌丝。
  刘青山边采边琢磨:或许等来年开春之后,大棚里面不种蔬菜了,可以试着培养一下木耳段。
  要是能成的话,以后还可以培养香菇啥的,形成一个大产业……
  他正想得美呢,就听到身边传来吧唧吧唧的声响,扭头一瞧,只见大头拿着一片肥嘟嘟的耳子,正往嘴里塞呢。
  “鲜木耳不能多吃,小心中毒!”
  刘青山连忙吆喝一声,这个可不是开玩笑,鲜木耳必须打水焯,或者是晒干之后在水发之后,才可以食用。
  大头晃了晃脑袋:“没事,尝一片过过瘾,这木耳真好,又脆又滑,香味也浓。”
  被他这么一说,刘青山也有点馋了,鲜木耳吃一点点,倒也不会有啥不良反应,于是也捏了一片,放进嘴里。
  这才是真正的山珍啊!
  仿佛整个山林的精华,都汇聚在口腔之中,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都是上上之选。
  十几根木头桩子,收获了两小筐鲜木耳,然后大头就发愁了:“三凤儿,这天儿也不开晴,晒不了啊?”
  采下来的木耳如果不及时晾晒的话,摆上一两天也就坏了,这时候没啥正经的烘干设备,所以山货的产量,是很有限的。
  刘青山琢磨一下道:“那就只能放炕头上烘干了,总归不能糟蹋喽。”
  想想这些日子下连阴雨,估计山上的蘑菇木耳都长疯了,要不要组织大伙进山采一拨呢?
  要是自家吃,以后啥时候上山,顺带着采一些就够了。
  不过刘青山想的是大批量采集,然后集中出售,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销售渠道。
  虽然收购站也收山货啥的,可是价格太低,也就赚个辛苦钱而已。
  上次那位冒牌港商,倒是提供了一个好的项目,可惜是冒牌货。
  渠道啊渠道,渠道为王。
  刘青山心里也拿不准,要是兴师动众的上山,最后辛辛苦苦弄回来的东西不值钱,可就对不起大伙了。
  回到家里,他把炕席掀起来,炕面子糊了一层报纸,正好把木耳放在上面。
  再留出来一部分,下锅焯透,中午放点白菜,炒着吃,特香!
  等到中午放学,老四老五乐呵呵地回来,小嘴叭叭的,讲着杨老师写字可漂亮了,杨老师唱歌可好听了,杨老师……
  对了,给爷爷和杨红缨也送些木耳过去尝尝鲜。
  刘青山就端了一盘子焯好的木耳,去了爷爷家。
  刚出门,就看到四虎子和二牤子,一左一右扶着杨红缨,慢慢溜达回来,刘青山就打招呼:“杨老师,辛苦啦!”
  杨红缨确实有点辛苦,毕竟学校就她一个老师,还是复式班,一上午都在教室里没歇着。
  所谓的复式班,也是当时的特色产物,就是把不同年级的孩子,聚在一个教室里,一名老师授课。
  比如说:先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新课,然后叫他们写习题,跟着再给中年级的孩子们讲课,两伙轮着来。
  累是累了点,但是杨红缨心情很不错,这样的日子,令她感觉无比的充实。
  “好漂亮的木耳,是野生的吗,在我们那儿,很贵呢。”
  杨红缨看到刘青山手里的盘子,眨了眨眼说道。
  “木耳是发物,你脚上受伤了,不能吃,俺是送给爷爷奶奶吃的。”
  刘青山嘴里一本正经地说着,心里不由得一动:对呀,杨老师是大城市来的,不知道有没有渠道?
  “你们回去吧,张昌,张合,谢谢你们。”
  杨红缨把四虎子和二牤子给打发回去,刘青山也是第一次知道了这两个小家伙的大号。
  小娃子乐颠颠地撒丫子而去,杨红缨这才瞥了刘青山一眼:“三凤儿啊,你这是打击报复吧,怪我早晨把你赶出教室,是不是啊,三凤儿……”
  这丫头肯定是故意的,哪有叫人还特意拉着长声的。
  刘青山暗暗摇头,这女人大了,就不好骗喽,还是像郑小小那样的小丫头,比较好骗。
  上前扶着杨红缨进屋,奶奶正在锅台边上做饭呢,笑呵呵地接过刘青山手里的盘子,嘴上却跟杨红缨打招呼:
  “红缨啊,累了吧,快进屋歇歇腿儿,咱们马上开饭。”
  “奶奶,我不累。”
  杨红缨的语气里竟然带着点撒娇,还挑衅似的瞟了刘青山一眼。
  刘青山也就配合着,嘴里忍不住嘟囔一句:“到底谁是亲的?”
  奶奶呵呵地乐着,叫他们进屋,屋里的摆设多了一些,看样子都是属于杨红缨的。
  刘青山帮着把炕桌放上,又拿着瓷酒壶,给爷爷烫了一两酒。
  下雨天凉,白酒还是温一下比较好。
  他一边忙活着,嘴里一边跟杨红缨闲聊:“杨老师,这木耳蘑菇啥的,要是运到首都,能好卖不?”
  “都是好东西,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呢。”
  杨红缨也没闲着,一瘸一拐的,还帮着捡碗捡筷子。
  “杨老师,放那,叫三凤儿来。”
  爷爷刘士奎发话了,对这丫头他是打心眼里喜欢,或许是因为他的儿子,也曾经从事这个行业吧?
  刘青山朝杨红缨摊摊手:“俺咋觉得,俺这地位噌噌往下降呢。”
  杨红缨抿着嘴笑,在这里,她还真有一种家的温馨。
  刘士奎嘴里继续说着:“这蘑菇木耳啊,在咱们这不拿它当好东西;但是到了大城市可就不一样喽。”
  “要我说呀,人也是这个理儿,只要是在需要的地方,自然就会拿你当个宝儿。”
  老爷子的话,显然意有所指,所以杨红缨也不笑了,坐在炕沿上,静静地思索着什么。
  “吃饭啦,三凤儿,你中午就在这吃吧。”
  奶奶端着菜进屋,刘青山也准备跟杨红缨探讨一下山货的渠道问题,所以也就留了下来。
  午饭很简单,炖的豆角,上面蒸发糕,玉米面里边,掺了一些白面,吃到嘴里甜丝丝的。
  另外还有一盘小白菜炒黑木耳,色泽搭配得很鲜艳,杨红缨不吭声,但是没少夹木耳吃。
  她的内心,现在很挣扎:如果找关系,那么出售木耳什么的,肯定不算事儿。
  可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家里肯定会顺藤摸瓜,找到这里,这可不是她希望的。
  刘青山当然能瞧出来杨红缨有心事,所以也就没提这茬,在他的计划中,最好是能把这些山货,卖到港岛那边去,如果能够出口的话,那就更好了。
  等到杨红缨放下筷子,她终于下定决心:既然自己来到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那么就是这里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忙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生活。
  她抬起眼睛,亮晶晶的目光注视着刘青山:“小山子,我以前认识一个岛国的朋友,她们国家,喜欢食用山野菜和菌类,等到休息日,我去公社打个电话,看看能不能联系上她。”
  这是杨红缨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又不会惊动家里,又能给夹皮沟的乡亲们做点事。
  “好啊,等礼拜天,俺还驮你去!”
  刘青山都有点激动了,他知道,这几年正是两国邦交的蜜月期,经贸往来十分频繁。
  而且杨红缨说的一点不错,岛国人对山野菜和菌类,有着一种病态的偏爱。
  “三凤儿啊,我算是怕了你的自行车。”
  杨红缨说完正事儿,立刻就把称呼转换过来,又开始拉长声。
  刘青山也吃饱了,撂下饭碗赶紧下地:“那啥,俺先走了,现在就通知乡亲们,明天就进山采山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