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
太极殿。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手执拂尘的曹玉清站于高台上,嗓音尖细,脸色肃穆。
文武百官今日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眼神不住往站于最前列的的几人身上瞟去,面上不露分毫异色,心底却各有思量。
能站在这殿上的人没一个是闭目塞听的,这两日那邪王与金山的故事早已传遍了京城,有权有势的皇亲贵族一个没跑,都被大家猜了个遍。
就连外出游历数月的太子殿下也没躲过,坊内多有传闻他此番离京就是为了去寻那金山,平日高洁律己的模板都是欺骗世人的幌子。
他们浸淫官场多年,自然不会如同市井小民一般听风就是雨,但心底更明白无风不起浪,就是不知道这浪会把谁打翻了。
“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御史大夫手执笏板,缓步出列,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允。"
“启禀陛下,臣昨日听闻,坊中传闻有不轨之徒妖言惑众,不顾海禁律法,私自出海搜寻那金山,试图助为首之人危害社稷……臣以为,无风不起浪,奏请陛下严查,定要把这等凶徒缉拿示众!”
“邪王,金山,朕也有听闻。"正和帝眼里没有意外的神色,脸上也看不出喜怒。
“依爱卿之见,真有那邪王否?”
"这……"御史大夫迟疑半晌,揣摩着陛下心意道:"臣愚见,陛下治下,国泰民达,所谓邪王,不过是心怀不轨之人编出的幌子,去拉拢同样龌龊之人罢,不成气候。"
正和帝没有理他这番说辞,眼皮一掀,看向自上朝后便未发一言的李宸砚:“太子,你如何看?”
他话音未落,文武百官都把视线集中到最前方那道颀长身影,数月不见,太子殿下身上的气势更为凌冽了。
李宸砚向中央走了两步,深红色衣袍轻摆,他垂首敛眉,声音不疾不徐却颇有力量:“启禀父皇,依儿臣所见,邪王并非此事的关窍。”
"哦?何出此言?"
“儿臣此番游历,所至之处,无人不知父皇圣明,无人不晓大夏国力昌盛。如坊间传闻,邪王再现得金山现世时,若金山不现世,那邪王便一直不出现。如此邪王,即便真有,也是那阴沟里见不得人的老鼠罢了。”
“倒是那邪王所图之事,才是社稷大患。父皇为避免海寇侵扰,特下令海禁,民间不得私自行出海之事。然那邪王却妖言惑众,以金山为诱饵,试图令民众铤而走险,为他所用。坊间传闻越广,听信的民众就会越多,此乃大患,不得不防。”李宸砚对答如流,显然心中早有谋算。
正和帝听完他的对答,脸上露出了几许赞赏之色,略作沉吟又道:"宸书,你有何见?"
三皇子李宸书尚未封王,身上未有实差,但正和帝特允他上朝旁听,偶尔也会问问他的见解。
众人侧目看向李宸书,却见他的脸色有几分僵硬,皆以为他是突然被问及束手无策,相对镇定自若侃侃而谈的太子殿下,所差甚远。
李宸书只觉如芒在背,嗓子发紧,僵了半晌方道:“儿臣以为,御史大人和太子所言皆有理,邪王本身不足为惧,那利用邪王之说妖言惑众意图生事之人才颇为可恶,父皇定要将他绳之于法!”
他说到最后,满脸义愤填膺,颇有几分孩童义气,看在老臣心里又是一番思量。
正和帝神色不变,不咸不淡地点点头,收回了眼神,抬起眼颇有威压地扫视下方众人道:“邪王之事,暂放一边。”
“穆大人此番出使,倒真抓着了一群大胆狂妄之徒。”
“后日穆大人回京,诸位见了再做商议吧。”
他说完,摆了摆手,曹玉清一甩拂尘:“退朝。”
李宸砚俯首,恭送正和帝离开后,转身正好对上李宸书尚未来得及收回的愤恨目光,深深看了他一眼,意味不明。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手执拂尘的曹玉清站于高台上,嗓音尖细,脸色肃穆。
文武百官今日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眼神不住往站于最前列的的几人身上瞟去,面上不露分毫异色,心底却各有思量。
能站在这殿上的人没一个是闭目塞听的,这两日那邪王与金山的故事早已传遍了京城,有权有势的皇亲贵族一个没跑,都被大家猜了个遍。
就连外出游历数月的太子殿下也没躲过,坊内多有传闻他此番离京就是为了去寻那金山,平日高洁律己的模板都是欺骗世人的幌子。
他们浸淫官场多年,自然不会如同市井小民一般听风就是雨,但心底更明白无风不起浪,就是不知道这浪会把谁打翻了。
“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御史大夫手执笏板,缓步出列,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允。"
“启禀陛下,臣昨日听闻,坊中传闻有不轨之徒妖言惑众,不顾海禁律法,私自出海搜寻那金山,试图助为首之人危害社稷……臣以为,无风不起浪,奏请陛下严查,定要把这等凶徒缉拿示众!”
“邪王,金山,朕也有听闻。"正和帝眼里没有意外的神色,脸上也看不出喜怒。
“依爱卿之见,真有那邪王否?”
"这……"御史大夫迟疑半晌,揣摩着陛下心意道:"臣愚见,陛下治下,国泰民达,所谓邪王,不过是心怀不轨之人编出的幌子,去拉拢同样龌龊之人罢,不成气候。"
正和帝没有理他这番说辞,眼皮一掀,看向自上朝后便未发一言的李宸砚:“太子,你如何看?”
他话音未落,文武百官都把视线集中到最前方那道颀长身影,数月不见,太子殿下身上的气势更为凌冽了。
李宸砚向中央走了两步,深红色衣袍轻摆,他垂首敛眉,声音不疾不徐却颇有力量:“启禀父皇,依儿臣所见,邪王并非此事的关窍。”
"哦?何出此言?"
“儿臣此番游历,所至之处,无人不知父皇圣明,无人不晓大夏国力昌盛。如坊间传闻,邪王再现得金山现世时,若金山不现世,那邪王便一直不出现。如此邪王,即便真有,也是那阴沟里见不得人的老鼠罢了。”
“倒是那邪王所图之事,才是社稷大患。父皇为避免海寇侵扰,特下令海禁,民间不得私自行出海之事。然那邪王却妖言惑众,以金山为诱饵,试图令民众铤而走险,为他所用。坊间传闻越广,听信的民众就会越多,此乃大患,不得不防。”李宸砚对答如流,显然心中早有谋算。
正和帝听完他的对答,脸上露出了几许赞赏之色,略作沉吟又道:"宸书,你有何见?"
三皇子李宸书尚未封王,身上未有实差,但正和帝特允他上朝旁听,偶尔也会问问他的见解。
众人侧目看向李宸书,却见他的脸色有几分僵硬,皆以为他是突然被问及束手无策,相对镇定自若侃侃而谈的太子殿下,所差甚远。
李宸书只觉如芒在背,嗓子发紧,僵了半晌方道:“儿臣以为,御史大人和太子所言皆有理,邪王本身不足为惧,那利用邪王之说妖言惑众意图生事之人才颇为可恶,父皇定要将他绳之于法!”
他说到最后,满脸义愤填膺,颇有几分孩童义气,看在老臣心里又是一番思量。
正和帝神色不变,不咸不淡地点点头,收回了眼神,抬起眼颇有威压地扫视下方众人道:“邪王之事,暂放一边。”
“穆大人此番出使,倒真抓着了一群大胆狂妄之徒。”
“后日穆大人回京,诸位见了再做商议吧。”
他说完,摆了摆手,曹玉清一甩拂尘:“退朝。”
李宸砚俯首,恭送正和帝离开后,转身正好对上李宸书尚未来得及收回的愤恨目光,深深看了他一眼,意味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