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一行人到达上河村,已是傍晚。
家中数日没人,雪堆积在屋顶,瞅着快要将房子压塌了,苏暖先指挥车夫和大小江扫雪,然后对吴大姑说:“家中只有三间房,今晚你跟我睡吧。”
她不说,吴大姑也不会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
这时,听到动静的婶子端着装满玉米饼的碗过来,“暖丫头,你怎么回来了?”
“我回来办户籍文书呢。”
婶子将碗塞她手里,感叹一声,“暖丫头你以后就是城里人了。”
苏暖笑笑没答话。
来了上河村吴大姑也不忘给苏暖熬药,苏暖照旧在她面前喝光,回头又寻了个机会催吐,晚上等她睡熟了,偷偷翻出自己藏在屋里的私房钱。她摆摊近一个月,因馄饨做的好吃,生意着实不错,但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添置家什了,手头上攒的,只有不到八百文。
苏暖庆幸自己之前嫌铜板太重,特地去钱庄换成了碎银,塞进内兜里,谁都看不出来。又可惜没时间将那些家什卖出去,少说也有几钱银子呢。
苏暖穿越过来后倒是打听过原主娘亲改嫁到哪,但也没去过下河村,不认得路。
第二日清早,她找来之前卖虾给她的兄弟俩,许了一百文铜钱,请他们俩带路。腊月里天冷,兄弟俩这几日上山捡柴再晒干卖掉,从早忙到晚也挣不到几个铜板,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好差事。
钱是吴大姑给的,她人长得胖乎,不愿受累,苏暖就提议让大江、小江陪她去下河村,请吴大姑留在上河村等消息。
吴大姑见兄弟俩身板瘦小,不如大江、小江壮实,就同意了。
她还不忘给自己找补,“我年轻时伤到了腰,走不了太远的路,跟你们一起还得你们照顾我。”
苏暖顺着她的话安慰两句,又从她那要到一百个铜钱,给他们五人在下河村借宿用的。
这么一折腾,时辰不早了,兄弟俩走在前头领路,苏暖走在中间,大小江在后头盯着苏暖,一行人就这么出发了。
其实上河村和下河村离得不远,只中间隔着数个小山,要爬上爬下的,才费时间。走的汗津津的苏暖看着天上的日头,都忍不住感叹:想致富,果然要多修路,上河村离嘉和镇近,村民们买卖东西都方便,生活水平就比下河村好多了。
苏暖的母亲祝氏改嫁的是下河村村长的第三子,姓许。
许老三前头娶过一个妻子,成婚近二十年也没能给他生个孩子,俩人因为这一直吵架,两家长辈看不下去,一合计,让他们和离了。后来他之所以娶祝氏,也是看中她生过苏暖,能生养。
祝氏也没辜负他的期待,嫁他一年,就生了个儿子,如今又怀胎五个月了,刚显怀。
她再嫁之后日子过得好,许老三看重子嗣,自不会亏待孩子他娘,每日不说吃的多好,米饭菜肉都是管饱的,这让在苏家被苛待了十多年的她很知足。
也因为日子过得好,她再没想起过被她撇下的女儿,这会突然看到她,整个人都愣住了。
也是赶巧,苏暖一行人刚来到上河村,就遇到了扶着肚子去婆婆家的祝氏。
祝氏神色复杂地看着苏暖跟她肖似的脸庞,低声道:“苏暖,你怎么又来了?我上次不是说,让你不要再来了吗?”
她眉心微蹙,下意识摸着自己的肚子,似乎这个还在发育的胚胎给了她足够的勇气,让她敢于面对曾经那些惨淡的日子。
血缘关系有时候很奇妙,苏暖明明是第一次见到祝氏,却能肯定她是这幅身子的亲娘。
见她神色警惕中带着不耐烦,苏暖垂下眼,“我小叔回来了,要把我嫁去县城,我来是想问你我的八字,好办户籍文书。”
祝氏恍然,不等她说出口,苏暖又道:“娘,我都要嫁人了,能和你说说贴己话吗?”
祝氏看着她,想起几年前,比现在矮上一些的女儿,一脸倔强地问她为何改嫁的样子,拒绝的话再说不出口,只道:“你跟我来吧。”
苏暖将吴大姑给的一百枚铜钱交给大江,“我跟我娘说说话,你们去找村里人家借宿,明儿早上再来找我。”
四个大小伙子住一间房就行,十几个铜板就够了,再加上一顿晚饭,也还能剩下少说一半,大江面露喜色,“表姑娘你去吧,明儿辰时我们去找你。”
眼瞅着苏暖跟随那位妇人进了家门,大江认了路,便带着三人往村里较气派的那间砖瓦房走去。
许老三不在家,儿子被婆婆抱去稀罕了,家中没别的人。祝氏想了想,去灶房锅里舀出碗热水,打了个鸡蛋进去,冲出碗鸡蛋水端出来给苏暖吃。
苏暖捧着碗喝了一小口,因不知道原主怎么跟她娘相处的,不敢主动说话,怕露馅。
祝氏只当当年女儿寻来时,她那句话伤了女儿的心,叹了口气,问:“你与我说说,你小叔给你许了哪户人家?”
苏暖看她不自觉地抚摸肚皮,怕说了自己的猜测会惊到她,只捡了好话说给她听。
祝氏听罢,有些稀奇,“你小叔倒是转了性子,有好事也会想起家里人了。”
苏暖沉默,低头喝鸡蛋水。
祝氏又看向她,“我自己的日子过得糊涂,也没什么好劝你的,你以后好好过日子就是了,也别想着我,你许三叔人挺好的,对我也好,还有大宝在,我以后的日子不用愁。”
苏暖放下空碗,应了声,“好,我知道了。”
她又问,“家里有红纸吗?”
临近过年,家里还真备着,祝氏扶着腰起身,好奇地问:“你要红纸干啥?”
“写我的八字。”好糊弄一下吴大姑。
冬日天黑得快,墨迹还没干透呢,许老三抱着儿子回来了,“娘子,你今天怎么没去接儿子回来。”
祝氏眼睛都亮了,急急地就出去了。
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等两人相携着进屋,许老三乐呵呵道:“暖丫头今晚就在家住吧,待会杀只鸡,咱们晚上好好吃一顿。”
苏暖见他看上去四十岁上下,怀里抱着两岁的儿子,笑得眼角皱纹都出来了,看向祝氏的眼中透着暖意,心里无端的多了些惆怅,吸吸鼻子,说:“好,麻烦许三叔了。”
许老三笑道:“这有啥可麻烦的,你难得来一次。”
翌日,苏暖拜别了早起的祝氏,一行五人回上河村。
她顺利的拿到了写有八字的红纸,吴大姑不用花钱封口了,十两银子自个儿能留下大半,她乐得合不拢嘴。
光有八字还不行,还得去里长那办户籍文书,苏暖见她心情好,再次提议,“镇上离得近,我陪村长去找里长办户籍文书吧,完事儿了我正好可以去把摊位退了,将剩下的租金领回来。”
吴大姑不由好奇,“租金是多少?”
“一个月足足两百文呢,这才过了半个多月,除去违约的钱,我还能拿到二三十文呢。”
才二三十文啊,刚赚了几两银子的吴大姑嫌少,“行,那你跟村长去吧。”
她正好留下来花点钱打点下村民,让他们等王家人来问了,多说几句苏暖的好话。这就不好让苏暖跟着了,对方要是知道她到底花了多少钱,她就不能瞒着吴小姐了。
不过,放苏暖一个人离开她也不放心,眼珠子一转,“让大江和小江跟你一起去,有什么事也好照应。”
苏暖自然应下,带他们一起去了村长家。
村长家刚吃完早饭,他有心交好苏山和吴家,得知苏暖的来意,立刻起身,“我现在就有时间,就带你去办了吧。”
其实不带苏暖也行,但昨夜他媳妇千叮咛万嘱咐让他记得跟苏暖说说好话,让她跟苏山提一句他家大儿子去县城做活的事。
苏暖不知内情,但见一切都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心中长舒一口气。
户籍文书办的很顺利,看着那薄薄一张纸,苏暖几乎要落泪了,这古代也太坑了,现代有个身份证全国随便跑,古代有了它,她还得去县城办个路引才行。
家中数日没人,雪堆积在屋顶,瞅着快要将房子压塌了,苏暖先指挥车夫和大小江扫雪,然后对吴大姑说:“家中只有三间房,今晚你跟我睡吧。”
她不说,吴大姑也不会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
这时,听到动静的婶子端着装满玉米饼的碗过来,“暖丫头,你怎么回来了?”
“我回来办户籍文书呢。”
婶子将碗塞她手里,感叹一声,“暖丫头你以后就是城里人了。”
苏暖笑笑没答话。
来了上河村吴大姑也不忘给苏暖熬药,苏暖照旧在她面前喝光,回头又寻了个机会催吐,晚上等她睡熟了,偷偷翻出自己藏在屋里的私房钱。她摆摊近一个月,因馄饨做的好吃,生意着实不错,但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添置家什了,手头上攒的,只有不到八百文。
苏暖庆幸自己之前嫌铜板太重,特地去钱庄换成了碎银,塞进内兜里,谁都看不出来。又可惜没时间将那些家什卖出去,少说也有几钱银子呢。
苏暖穿越过来后倒是打听过原主娘亲改嫁到哪,但也没去过下河村,不认得路。
第二日清早,她找来之前卖虾给她的兄弟俩,许了一百文铜钱,请他们俩带路。腊月里天冷,兄弟俩这几日上山捡柴再晒干卖掉,从早忙到晚也挣不到几个铜板,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好差事。
钱是吴大姑给的,她人长得胖乎,不愿受累,苏暖就提议让大江、小江陪她去下河村,请吴大姑留在上河村等消息。
吴大姑见兄弟俩身板瘦小,不如大江、小江壮实,就同意了。
她还不忘给自己找补,“我年轻时伤到了腰,走不了太远的路,跟你们一起还得你们照顾我。”
苏暖顺着她的话安慰两句,又从她那要到一百个铜钱,给他们五人在下河村借宿用的。
这么一折腾,时辰不早了,兄弟俩走在前头领路,苏暖走在中间,大小江在后头盯着苏暖,一行人就这么出发了。
其实上河村和下河村离得不远,只中间隔着数个小山,要爬上爬下的,才费时间。走的汗津津的苏暖看着天上的日头,都忍不住感叹:想致富,果然要多修路,上河村离嘉和镇近,村民们买卖东西都方便,生活水平就比下河村好多了。
苏暖的母亲祝氏改嫁的是下河村村长的第三子,姓许。
许老三前头娶过一个妻子,成婚近二十年也没能给他生个孩子,俩人因为这一直吵架,两家长辈看不下去,一合计,让他们和离了。后来他之所以娶祝氏,也是看中她生过苏暖,能生养。
祝氏也没辜负他的期待,嫁他一年,就生了个儿子,如今又怀胎五个月了,刚显怀。
她再嫁之后日子过得好,许老三看重子嗣,自不会亏待孩子他娘,每日不说吃的多好,米饭菜肉都是管饱的,这让在苏家被苛待了十多年的她很知足。
也因为日子过得好,她再没想起过被她撇下的女儿,这会突然看到她,整个人都愣住了。
也是赶巧,苏暖一行人刚来到上河村,就遇到了扶着肚子去婆婆家的祝氏。
祝氏神色复杂地看着苏暖跟她肖似的脸庞,低声道:“苏暖,你怎么又来了?我上次不是说,让你不要再来了吗?”
她眉心微蹙,下意识摸着自己的肚子,似乎这个还在发育的胚胎给了她足够的勇气,让她敢于面对曾经那些惨淡的日子。
血缘关系有时候很奇妙,苏暖明明是第一次见到祝氏,却能肯定她是这幅身子的亲娘。
见她神色警惕中带着不耐烦,苏暖垂下眼,“我小叔回来了,要把我嫁去县城,我来是想问你我的八字,好办户籍文书。”
祝氏恍然,不等她说出口,苏暖又道:“娘,我都要嫁人了,能和你说说贴己话吗?”
祝氏看着她,想起几年前,比现在矮上一些的女儿,一脸倔强地问她为何改嫁的样子,拒绝的话再说不出口,只道:“你跟我来吧。”
苏暖将吴大姑给的一百枚铜钱交给大江,“我跟我娘说说话,你们去找村里人家借宿,明儿早上再来找我。”
四个大小伙子住一间房就行,十几个铜板就够了,再加上一顿晚饭,也还能剩下少说一半,大江面露喜色,“表姑娘你去吧,明儿辰时我们去找你。”
眼瞅着苏暖跟随那位妇人进了家门,大江认了路,便带着三人往村里较气派的那间砖瓦房走去。
许老三不在家,儿子被婆婆抱去稀罕了,家中没别的人。祝氏想了想,去灶房锅里舀出碗热水,打了个鸡蛋进去,冲出碗鸡蛋水端出来给苏暖吃。
苏暖捧着碗喝了一小口,因不知道原主怎么跟她娘相处的,不敢主动说话,怕露馅。
祝氏只当当年女儿寻来时,她那句话伤了女儿的心,叹了口气,问:“你与我说说,你小叔给你许了哪户人家?”
苏暖看她不自觉地抚摸肚皮,怕说了自己的猜测会惊到她,只捡了好话说给她听。
祝氏听罢,有些稀奇,“你小叔倒是转了性子,有好事也会想起家里人了。”
苏暖沉默,低头喝鸡蛋水。
祝氏又看向她,“我自己的日子过得糊涂,也没什么好劝你的,你以后好好过日子就是了,也别想着我,你许三叔人挺好的,对我也好,还有大宝在,我以后的日子不用愁。”
苏暖放下空碗,应了声,“好,我知道了。”
她又问,“家里有红纸吗?”
临近过年,家里还真备着,祝氏扶着腰起身,好奇地问:“你要红纸干啥?”
“写我的八字。”好糊弄一下吴大姑。
冬日天黑得快,墨迹还没干透呢,许老三抱着儿子回来了,“娘子,你今天怎么没去接儿子回来。”
祝氏眼睛都亮了,急急地就出去了。
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等两人相携着进屋,许老三乐呵呵道:“暖丫头今晚就在家住吧,待会杀只鸡,咱们晚上好好吃一顿。”
苏暖见他看上去四十岁上下,怀里抱着两岁的儿子,笑得眼角皱纹都出来了,看向祝氏的眼中透着暖意,心里无端的多了些惆怅,吸吸鼻子,说:“好,麻烦许三叔了。”
许老三笑道:“这有啥可麻烦的,你难得来一次。”
翌日,苏暖拜别了早起的祝氏,一行五人回上河村。
她顺利的拿到了写有八字的红纸,吴大姑不用花钱封口了,十两银子自个儿能留下大半,她乐得合不拢嘴。
光有八字还不行,还得去里长那办户籍文书,苏暖见她心情好,再次提议,“镇上离得近,我陪村长去找里长办户籍文书吧,完事儿了我正好可以去把摊位退了,将剩下的租金领回来。”
吴大姑不由好奇,“租金是多少?”
“一个月足足两百文呢,这才过了半个多月,除去违约的钱,我还能拿到二三十文呢。”
才二三十文啊,刚赚了几两银子的吴大姑嫌少,“行,那你跟村长去吧。”
她正好留下来花点钱打点下村民,让他们等王家人来问了,多说几句苏暖的好话。这就不好让苏暖跟着了,对方要是知道她到底花了多少钱,她就不能瞒着吴小姐了。
不过,放苏暖一个人离开她也不放心,眼珠子一转,“让大江和小江跟你一起去,有什么事也好照应。”
苏暖自然应下,带他们一起去了村长家。
村长家刚吃完早饭,他有心交好苏山和吴家,得知苏暖的来意,立刻起身,“我现在就有时间,就带你去办了吧。”
其实不带苏暖也行,但昨夜他媳妇千叮咛万嘱咐让他记得跟苏暖说说好话,让她跟苏山提一句他家大儿子去县城做活的事。
苏暖不知内情,但见一切都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心中长舒一口气。
户籍文书办的很顺利,看着那薄薄一张纸,苏暖几乎要落泪了,这古代也太坑了,现代有个身份证全国随便跑,古代有了它,她还得去县城办个路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