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区一中,闹哄哄的迎新日。高一新生们正和家长一起闲逛在这所学校,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这是市里最好的高中。对于和这所学校有关联的所有人来说,无论是老师、家长、或是学生,甚至工作人员,他们唯一悠闲轻松的时刻可能也就是迎新日这一天了。
莫说全市,即使是在全国,康一中也称得上是每一个高中生的心之所向。
这里有最好的师资,最多元的教育,最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一所没有人会拒绝的高等学府。
颜舒是和妈妈来的,姐姐颜展在市里另一所高中就读,正在几十公里外作为迎新的学姐欢迎另一批崭新的面孔。
颜石见昨天熬了一个大夜班,现下正在车里小憩,两个孩子的学费并不容易负担,只有加班才能让这对夫妻努力维持住全家的温饱。
伊华年,一个略微有些佝偻的中年妇女,有些松弛的眼皮映射出积年的劳累。失于保养的这些年,金钱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家庭,这是常态,却更显悲哀。伊华年本意是不想来的,只是她看见女儿拿着录取通知书,眼睛里闪出的浓烈的期盼的时候,那双闪亮亮的眼睛像一根钝钝的的针,刺着她心里最柔软的那处,泛出酸涩的愧疚和亏欠。
所以她来了,不为别的,只因为她是最懂事的小女儿,只因为这女儿太像她了,像到让伊华年隐隐地觉得补偿颜舒即是补偿曾经年轻的自己。
颜舒牵着妈妈的手在校园里逛着,看到什么都觉得赞叹:那样漂亮的教学楼,那样青春阳光又的迎新学姐、那样亲切的指引老师,连食堂的员工阿姨们叔叔们都充满热情地招呼每一个新生和家长。
“这里真好!”伊华年赞叹着,也羡慕着,更骄傲着,为的女儿的争气,那总是酸痛的腰板都更挺直了一些。
简单参观了学校,颜舒就送妈妈出了校门。其实家长的参观时间还有剩余,只是伊华年还有家里的小店要照看。生意虽不是大富大贵,好歹一家子衣食无忧。
走出校门的那段短短的路上,伊华年陷入思绪里:女儿很重要,但是没能给女儿足以匹配这样优秀学校的家境,那份亏欠在催促她离开,回到那小镇的面馆里去:不努力赚钱如何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呢?
在校门口送走了妈妈,眼看着颜石见的车逐渐隐没在车流中,直到连一个小点都看不见。颜舒心里的难过像水一样漫灌: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里独自寄宿,一切都要靠她自己了。家里距离市里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爸爸和妈妈不可能因为她想家就会来看她的。
颜舒用手捂住眼睛,把在眼眶里打转几圈快要掉下来的眼泪浸湿在手掌上,然后长舒一口气,离开大门,走向校园。
接下来是分班和开学教育等一系列入学准备,颜舒按照公告栏张贴的分班表找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高一二班。
会是实验班吗?颜舒心里其实很紧张,知道自己是统招进的一中,但毕竟只是擦线,一中佼佼者众多,进实验班未必板上钉钉。
随着人流,颜舒找到了教学楼的入口,然后在高一所处的一楼楼层找寻一年级二班的指示排。
沿着长长的走廊,从头走到了尽头,也没有找到高一年级二班的班牌。颜舒知道,这意味着高一二班是重点班。
而全校的重点班都集中在四楼。
这样的规则似乎也预示着什么,颜舒隐隐觉得自己处在四楼好像就高人一等,至少在学习这件事上。
往届也有重点班的学生在一学年之后没有达到排名标准而被调整到楼下,颜舒不敢想,她这样要强的人如果有一天面临这样的调整是不是会自暴自弃再无法翻身。
思绪像藤蔓蜿蜒生长,颜舒的脚步也没有停下,到达四楼后,沿着走廊走到尽头,她看到了一年级二班的牌子。
那牌子和楼下的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印着的字不同,但颜舒心里却觉得,那牌子真气派,比楼下的气派!
上面印着班级的名字:高一年级(二)班,下面一行小字用英文写着康福区一中的名字,在开头还印着一枚小小的校徽。那校徽像一只老鹰,颜舒早早地就见过,后来在学生手册的第一页读到对校徽意义的解读,心里发出很小声很小声的赞叹,只有自己听到的赞叹。
毫无疑问的,颜舒爱这所学校。
可是颜舒能得到这所学校的偏爱吗?
走进班级,不出意外,闹哄哄的。热络的攀谈、爽朗的笑声,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每一个人的眼睛都亮亮的,眼神睿智而清澈的少年们身上散发着对未来和知识的渴望。
班级里有人是同一个初中的同学,正在说一些彼此都熟悉的共同记忆;也有人在这样闹哄哄的环境里安静地坐在角落看书。
颜舒进入教室的时候已经有些迟了,教室里的座位所剩无几,加上一些人投来打量的目光,颜舒实在有些尴尬。
她迅速搜索着仅剩的空位,颜舒有一米七多,坐在后排看黑板不是问题。为了避免和男生做同桌的许多不必要麻烦,颜舒决定给自己找一个女同学作为同桌。幸好有一个空位旁是女生,颜舒快步走过去,然后赶紧坐下。
“同学你好,我叫颜舒。”为了显示友好,她和身边的女生打了个招呼。
“我叫孟意”,简短的一句话结束了聊天,颜舒看见身边的女生在用一个旧手机和家里人发短信,桌子上放着一本她没听过名字的书。
似乎这个班里的一大部分人都互相认识,就连看书的都是成双成对地坐在一起。没有出现一对同桌一个在看书,而另一个在和周边其他同学侃大山的割裂画面。
其实后来颜舒才了解到,很多人并不是一个初中的,但彼此相熟。这也不奇怪,市里的初中相较于镇上,很多人可能从小学就因为参加竞赛而彼此相熟了。
颜舒从镇上走到了市里,用了很多年才走到和市里的同学一样的起点。
但是那看似相同的起点其实并不全然相同。这一点颜舒并没有深刻地去想,因为她正处在一种新鲜刺激又自卑胆怯的情绪交织中,情绪的来回转换太快也太乱,况且,她也只是个刚上高中的小孩而已。
班主任是一个个子不高,但幽默又精明的中年男人,教物理的。
莫说全市,即使是在全国,康一中也称得上是每一个高中生的心之所向。
这里有最好的师资,最多元的教育,最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一所没有人会拒绝的高等学府。
颜舒是和妈妈来的,姐姐颜展在市里另一所高中就读,正在几十公里外作为迎新的学姐欢迎另一批崭新的面孔。
颜石见昨天熬了一个大夜班,现下正在车里小憩,两个孩子的学费并不容易负担,只有加班才能让这对夫妻努力维持住全家的温饱。
伊华年,一个略微有些佝偻的中年妇女,有些松弛的眼皮映射出积年的劳累。失于保养的这些年,金钱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家庭,这是常态,却更显悲哀。伊华年本意是不想来的,只是她看见女儿拿着录取通知书,眼睛里闪出的浓烈的期盼的时候,那双闪亮亮的眼睛像一根钝钝的的针,刺着她心里最柔软的那处,泛出酸涩的愧疚和亏欠。
所以她来了,不为别的,只因为她是最懂事的小女儿,只因为这女儿太像她了,像到让伊华年隐隐地觉得补偿颜舒即是补偿曾经年轻的自己。
颜舒牵着妈妈的手在校园里逛着,看到什么都觉得赞叹:那样漂亮的教学楼,那样青春阳光又的迎新学姐、那样亲切的指引老师,连食堂的员工阿姨们叔叔们都充满热情地招呼每一个新生和家长。
“这里真好!”伊华年赞叹着,也羡慕着,更骄傲着,为的女儿的争气,那总是酸痛的腰板都更挺直了一些。
简单参观了学校,颜舒就送妈妈出了校门。其实家长的参观时间还有剩余,只是伊华年还有家里的小店要照看。生意虽不是大富大贵,好歹一家子衣食无忧。
走出校门的那段短短的路上,伊华年陷入思绪里:女儿很重要,但是没能给女儿足以匹配这样优秀学校的家境,那份亏欠在催促她离开,回到那小镇的面馆里去:不努力赚钱如何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呢?
在校门口送走了妈妈,眼看着颜石见的车逐渐隐没在车流中,直到连一个小点都看不见。颜舒心里的难过像水一样漫灌: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里独自寄宿,一切都要靠她自己了。家里距离市里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爸爸和妈妈不可能因为她想家就会来看她的。
颜舒用手捂住眼睛,把在眼眶里打转几圈快要掉下来的眼泪浸湿在手掌上,然后长舒一口气,离开大门,走向校园。
接下来是分班和开学教育等一系列入学准备,颜舒按照公告栏张贴的分班表找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高一二班。
会是实验班吗?颜舒心里其实很紧张,知道自己是统招进的一中,但毕竟只是擦线,一中佼佼者众多,进实验班未必板上钉钉。
随着人流,颜舒找到了教学楼的入口,然后在高一所处的一楼楼层找寻一年级二班的指示排。
沿着长长的走廊,从头走到了尽头,也没有找到高一年级二班的班牌。颜舒知道,这意味着高一二班是重点班。
而全校的重点班都集中在四楼。
这样的规则似乎也预示着什么,颜舒隐隐觉得自己处在四楼好像就高人一等,至少在学习这件事上。
往届也有重点班的学生在一学年之后没有达到排名标准而被调整到楼下,颜舒不敢想,她这样要强的人如果有一天面临这样的调整是不是会自暴自弃再无法翻身。
思绪像藤蔓蜿蜒生长,颜舒的脚步也没有停下,到达四楼后,沿着走廊走到尽头,她看到了一年级二班的牌子。
那牌子和楼下的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印着的字不同,但颜舒心里却觉得,那牌子真气派,比楼下的气派!
上面印着班级的名字:高一年级(二)班,下面一行小字用英文写着康福区一中的名字,在开头还印着一枚小小的校徽。那校徽像一只老鹰,颜舒早早地就见过,后来在学生手册的第一页读到对校徽意义的解读,心里发出很小声很小声的赞叹,只有自己听到的赞叹。
毫无疑问的,颜舒爱这所学校。
可是颜舒能得到这所学校的偏爱吗?
走进班级,不出意外,闹哄哄的。热络的攀谈、爽朗的笑声,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每一个人的眼睛都亮亮的,眼神睿智而清澈的少年们身上散发着对未来和知识的渴望。
班级里有人是同一个初中的同学,正在说一些彼此都熟悉的共同记忆;也有人在这样闹哄哄的环境里安静地坐在角落看书。
颜舒进入教室的时候已经有些迟了,教室里的座位所剩无几,加上一些人投来打量的目光,颜舒实在有些尴尬。
她迅速搜索着仅剩的空位,颜舒有一米七多,坐在后排看黑板不是问题。为了避免和男生做同桌的许多不必要麻烦,颜舒决定给自己找一个女同学作为同桌。幸好有一个空位旁是女生,颜舒快步走过去,然后赶紧坐下。
“同学你好,我叫颜舒。”为了显示友好,她和身边的女生打了个招呼。
“我叫孟意”,简短的一句话结束了聊天,颜舒看见身边的女生在用一个旧手机和家里人发短信,桌子上放着一本她没听过名字的书。
似乎这个班里的一大部分人都互相认识,就连看书的都是成双成对地坐在一起。没有出现一对同桌一个在看书,而另一个在和周边其他同学侃大山的割裂画面。
其实后来颜舒才了解到,很多人并不是一个初中的,但彼此相熟。这也不奇怪,市里的初中相较于镇上,很多人可能从小学就因为参加竞赛而彼此相熟了。
颜舒从镇上走到了市里,用了很多年才走到和市里的同学一样的起点。
但是那看似相同的起点其实并不全然相同。这一点颜舒并没有深刻地去想,因为她正处在一种新鲜刺激又自卑胆怯的情绪交织中,情绪的来回转换太快也太乱,况且,她也只是个刚上高中的小孩而已。
班主任是一个个子不高,但幽默又精明的中年男人,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