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掠过,携带着湘江独特的水汽,扑面而来。
十五岁生辰刚过的王璟山,已然整装待发。
文升、商开影,以及由王先益率领的凡锐营二百名火枪手,都将与少年并肩前往临安。
在商开影的搀扶下,文天祥缓缓走到了湘江之畔的渡口。
尽管年过六十,身体因疾病而日渐衰弱,但他的眼神——那对曾睥睨战场的眸子——却仍旧锐利如鹰。
他与少女郑重作别后,静静伫立在渡口,凝望着自家的年轻一辈登上客船。
船帆缓缓升起,他的视线紧紧追随着那些年轻的面孔。
直到他们的身影在视线中逐渐变得模糊,几近融入北方迷蒙的远方。
这时。
“右相!”
在灵力的激荡下,少年的声音如同破空的利箭,清扬而悠远地传至岸边渡口。
“先生未尝负宋,惟宋负先生也!”
文天祥举起手中的拐杖,脸上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轻轻挥动。
话已至此,无需赘言。
老者默默注视着孩子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唯有期盼:
“愿你们平安归来。”
-
船抵岳阳后,王璟山等人转入长江,开始向东行进。
沿途将经过鄂州、江州、安庆、池州、铜陵、建康、镇江等地,出长江口,南下转入钱塘江,逆流而上,便可抵达临安。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王璟山并未闲着。
他将《正道练气功》悉心传授给了文升。
只因临行前的夜晚,文天祥曾与王璟山、文升促膝长谈。
“回想成都一战,老夫首次直面胎息修士的威能……那一刻,老夫才深刻体会到仙凡之间的鸿沟,远非新式火器所能弥补。”
烛火摇曳中,两代人的思想在碰撞中交融。
最终,文天祥准许了文家晚辈踏上修行之途。
尽管老人直到临别,都未再提及昔日“仙凡平等”的理想抱负。
可这四个字,早已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自王璟山于北宋种植灵田之日起,便在心中悄然发芽扎根。
“修炼之道不应为少数人所独占,而应普惠于众。”
因此,在默写完《正道练气功》这部功法之后,王璟山并未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借给了商开影和王先益,让他们誊抄修炼。
接着,他又毅然走入凡锐营中,面对那些目不识丁的火枪手们,耐心地诵读出功法,细致地指点起修炼的要诀。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这些普通的士兵们,也有机会接触仙缘,进而改变他们的命运。
“璟弟,你岂能这般雷厉风行地传授功法?”
文升看着王璟山在几艘船之间灵活地穿梭,不出五日,竟然已经将《正道练气功》传给了二百多人,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担忧。
“虽然太后下了懿旨,允许将《正道练气功》传授给非崖山后裔的人,但每年也只有一百个名额而已……去年更是一个名额都没有放出。”
他皱了皱眉,继续说道:
“你这样大肆传授,难道就不怕触碰到崖山派的底线吗?”
旁边的王先益却是不以为然地笑了笑,睁开眼答道:
“文公子,崖山派有底线?这事我倒真是头一次听——”
他的话尚未落音,王璟山的木剑已轻轻敲在了他的头顶。
“王大哥,专心引气才是关键。”
少年的声音平静而坚定,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王先益顿时噤若寒蝉,紧闭双眼,将仅剩的胳膊努力提起至胸前。() ()
他的脑海中飞速回转着刚刚记下的口诀,试图在遗忘的海洋中捡回拗口的记忆。
与此同时,商开影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即便文升与王璟山的讨论声近在耳畔,也无法打破她的沉浸氛围。
王璟山将赞许的目光,从商开影身上缓缓收回,然后盘膝坐在文升的对面。
“升哥,你不必为我担心。”
他沉思了片刻,才缓缓开口道:
“既然我已经选择了剑道这条路,那么勇往直前、直面恐惧,便是我实现心念通达的唯一途径。”
文升听了,不禁微微挑眉,追问道:
“这么说来,你也承认自己心中有所恐惧?”
王璟山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坦然地点了点头:
“当然会怕。这些日子里,虽然人人都称赞我为剑仙,但我自己心里清楚,这个称号背后藏着多少水分与未知。”
“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要如此急切地传授功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岂非更为稳妥?”
“人们都说‘循序渐进、稳中求变’是明智之举,但在这个看似无邪的盛世之下,怎知它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墨守成规?——”
少年眸亮如星,坦然直视着文升,毫无回避之意。
“升哥,你曾与我详述正源变法的那段历史。恕我直言,两位相公当年变法失败的关键所在……”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
“便是那些执行变法者,恰恰也是因变法而失去自身利益者。这其中的利害矛盾,才是造成变法失败的根本。”
文升愣了半天,最后只能无奈地问道:
“璟弟,你真的只有十五岁吗?”
“升兄亲自为我祝的寿,为何明知故问。”
文升长叹一声,回忆道:
“那日与你在仙仁堂把酒言欢,你说想要入世,亲睹仙朝的众生百态……此刻看来,你不像是去临安见世面的。”
文升幽幽道:
“更像是去造反。”
王璟山闻言一愣,他没想到文升会有这样的想法。
随即他摇头否认,有些无奈地笑了起来:
“升哥,你当真不必为我传法一事,烦忧过重。”
“哦?那是为何?”
“有一件——不,是两件事,我尚未与你们分说。”
随后,他施展了一道消音诀,确保接下来的话语不会被外人窥听。
他详细叙述了在青城山上,与丁达关于胎息路断的对话。
文升听后,不禁皱眉问道:
“尊道十四至十六年,整整两年,整个北宋国除了你之外,竟无人能够成功修炼《正道练气功》?”
“确实如此。根据修真司的推测,能够通过《正道练气功》成就胎息者,至多不会超过十万人。”
这时,就连商开影也从冥想状态中脱离出来,忍不住追问:
“十万人?这个结论宦修是如何得出的?”
王璟山解释道:
“他们经过多次观察与记录,发现每当一名旧的修士死去,便会有新人成功晋升到胎息境界。”
文升结合之前王璟山的讲述,恍然大悟道:
“我明白了。你之所以如此急切地传授功法给我们,实际上也是在验证这个规律是否准确。”
王璟山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文升所言非虚。
正当他打算继续揭露“转寿法”,这一秘而不宣的奇术时,远方的江面上,一艘巍峨的官船破浪而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从船舷上隐约可见的身影判断,来者应是提前回宫复命的内侍都知,郭庆。
十五岁生辰刚过的王璟山,已然整装待发。
文升、商开影,以及由王先益率领的凡锐营二百名火枪手,都将与少年并肩前往临安。
在商开影的搀扶下,文天祥缓缓走到了湘江之畔的渡口。
尽管年过六十,身体因疾病而日渐衰弱,但他的眼神——那对曾睥睨战场的眸子——却仍旧锐利如鹰。
他与少女郑重作别后,静静伫立在渡口,凝望着自家的年轻一辈登上客船。
船帆缓缓升起,他的视线紧紧追随着那些年轻的面孔。
直到他们的身影在视线中逐渐变得模糊,几近融入北方迷蒙的远方。
这时。
“右相!”
在灵力的激荡下,少年的声音如同破空的利箭,清扬而悠远地传至岸边渡口。
“先生未尝负宋,惟宋负先生也!”
文天祥举起手中的拐杖,脸上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轻轻挥动。
话已至此,无需赘言。
老者默默注视着孩子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唯有期盼:
“愿你们平安归来。”
-
船抵岳阳后,王璟山等人转入长江,开始向东行进。
沿途将经过鄂州、江州、安庆、池州、铜陵、建康、镇江等地,出长江口,南下转入钱塘江,逆流而上,便可抵达临安。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王璟山并未闲着。
他将《正道练气功》悉心传授给了文升。
只因临行前的夜晚,文天祥曾与王璟山、文升促膝长谈。
“回想成都一战,老夫首次直面胎息修士的威能……那一刻,老夫才深刻体会到仙凡之间的鸿沟,远非新式火器所能弥补。”
烛火摇曳中,两代人的思想在碰撞中交融。
最终,文天祥准许了文家晚辈踏上修行之途。
尽管老人直到临别,都未再提及昔日“仙凡平等”的理想抱负。
可这四个字,早已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自王璟山于北宋种植灵田之日起,便在心中悄然发芽扎根。
“修炼之道不应为少数人所独占,而应普惠于众。”
因此,在默写完《正道练气功》这部功法之后,王璟山并未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借给了商开影和王先益,让他们誊抄修炼。
接着,他又毅然走入凡锐营中,面对那些目不识丁的火枪手们,耐心地诵读出功法,细致地指点起修炼的要诀。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这些普通的士兵们,也有机会接触仙缘,进而改变他们的命运。
“璟弟,你岂能这般雷厉风行地传授功法?”
文升看着王璟山在几艘船之间灵活地穿梭,不出五日,竟然已经将《正道练气功》传给了二百多人,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担忧。
“虽然太后下了懿旨,允许将《正道练气功》传授给非崖山后裔的人,但每年也只有一百个名额而已……去年更是一个名额都没有放出。”
他皱了皱眉,继续说道:
“你这样大肆传授,难道就不怕触碰到崖山派的底线吗?”
旁边的王先益却是不以为然地笑了笑,睁开眼答道:
“文公子,崖山派有底线?这事我倒真是头一次听——”
他的话尚未落音,王璟山的木剑已轻轻敲在了他的头顶。
“王大哥,专心引气才是关键。”
少年的声音平静而坚定,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王先益顿时噤若寒蝉,紧闭双眼,将仅剩的胳膊努力提起至胸前。() ()
他的脑海中飞速回转着刚刚记下的口诀,试图在遗忘的海洋中捡回拗口的记忆。
与此同时,商开影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即便文升与王璟山的讨论声近在耳畔,也无法打破她的沉浸氛围。
王璟山将赞许的目光,从商开影身上缓缓收回,然后盘膝坐在文升的对面。
“升哥,你不必为我担心。”
他沉思了片刻,才缓缓开口道:
“既然我已经选择了剑道这条路,那么勇往直前、直面恐惧,便是我实现心念通达的唯一途径。”
文升听了,不禁微微挑眉,追问道:
“这么说来,你也承认自己心中有所恐惧?”
王璟山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坦然地点了点头:
“当然会怕。这些日子里,虽然人人都称赞我为剑仙,但我自己心里清楚,这个称号背后藏着多少水分与未知。”
“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要如此急切地传授功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岂非更为稳妥?”
“人们都说‘循序渐进、稳中求变’是明智之举,但在这个看似无邪的盛世之下,怎知它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墨守成规?——”
少年眸亮如星,坦然直视着文升,毫无回避之意。
“升哥,你曾与我详述正源变法的那段历史。恕我直言,两位相公当年变法失败的关键所在……”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
“便是那些执行变法者,恰恰也是因变法而失去自身利益者。这其中的利害矛盾,才是造成变法失败的根本。”
文升愣了半天,最后只能无奈地问道:
“璟弟,你真的只有十五岁吗?”
“升兄亲自为我祝的寿,为何明知故问。”
文升长叹一声,回忆道:
“那日与你在仙仁堂把酒言欢,你说想要入世,亲睹仙朝的众生百态……此刻看来,你不像是去临安见世面的。”
文升幽幽道:
“更像是去造反。”
王璟山闻言一愣,他没想到文升会有这样的想法。
随即他摇头否认,有些无奈地笑了起来:
“升哥,你当真不必为我传法一事,烦忧过重。”
“哦?那是为何?”
“有一件——不,是两件事,我尚未与你们分说。”
随后,他施展了一道消音诀,确保接下来的话语不会被外人窥听。
他详细叙述了在青城山上,与丁达关于胎息路断的对话。
文升听后,不禁皱眉问道:
“尊道十四至十六年,整整两年,整个北宋国除了你之外,竟无人能够成功修炼《正道练气功》?”
“确实如此。根据修真司的推测,能够通过《正道练气功》成就胎息者,至多不会超过十万人。”
这时,就连商开影也从冥想状态中脱离出来,忍不住追问:
“十万人?这个结论宦修是如何得出的?”
王璟山解释道:
“他们经过多次观察与记录,发现每当一名旧的修士死去,便会有新人成功晋升到胎息境界。”
文升结合之前王璟山的讲述,恍然大悟道:
“我明白了。你之所以如此急切地传授功法给我们,实际上也是在验证这个规律是否准确。”
王璟山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文升所言非虚。
正当他打算继续揭露“转寿法”,这一秘而不宣的奇术时,远方的江面上,一艘巍峨的官船破浪而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从船舷上隐约可见的身影判断,来者应是提前回宫复命的内侍都知,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