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山持剑站到赵昺的左斜方,轻声发问:
“还是说,赐下《小术通晓》的真君,便是著者?”
“剑仙此问,不免叫朕为难。”
赵昺角勾起一抹无奈的微笑。
但在乌云密布、月色朦胧的夜晚,这微笑显得格外模糊。
“唉,到底是朕有求于剑仙。作为有求之人,自当额外付出。”
闻言,王璟山心道:
‘赵昺长期把持《修士常识》,免不了会将其中的情报,作为珍贵的资源对外置换……’
此时,赵昺正巧妙折叠手中的纸钱,将其折成一把扫帚。
“剑仙猜的不错,真君并非《小术通晓》的著者。”
更确切地说,除了《正道练气功》,其他四部修真秘籍的编撰者,均另有其人。
“只因真君是伶道仙人,而《小术通晓》的著者——厝谬【世尊】,却是一名释道修士。”
“释道?是指佛家修士?”
赵昺动作迟钝了一下,似是在思考如何以最少的语句,解答少年的疑问:
“释修的理念和行为准则,与这个世界的佛门颇为相似。
“它们都蕴含着四谛与十二因缘的哲理……缺处则在于命道与劫道的神异……
“多的……朕也记不大清。
“总之,真君当年并未在崖山赐下释道功法,因而这世上并没有真正的释修存在,剑仙无需额外关注。”
赵昺含混不清地说完上述话语之后,左手拉宽衣袖,将眼前的余烬轻轻拢起,仔细地收进了袖袋之中,这才继续道:
“说回厝谬世尊。
“他虽是《小术通晓》的编撰者,却鲜少在书中提及自身。朕也是通过《修士常识》,才间接梳理出他的生平。
“从证道【摩诃】至缘灭身死,厝谬世尊享寿至少三千九百五十一载——摩诃之前的岁数不详。
“生平唯一的嗜好,便是收集各种我养性延命道的法术。
“无论中洲的正道、偏洲的修真百艺,还是极北的魔道、西荒的妖术……他都有所涉猎。
“《小术通晓》便是以这些法术为基础,精心编撰的首部集大成之作。
“尽管书名为‘通晓’,但厝谬世尊本身拥有天火灵根,对火法有着特殊的偏爱,在命道的加持下,总能轻易地寻找到该类法术。
“这便是《小术通晓》流传到我界之后,那些难以修炼、威力甚巨的小术,为何大多为火法的缘故。”
讲到这里,赵昺彻底没了下文,只专心致志地以明目诀,检查土壤中是否有残留的纸钱灰烬。
王璟山则在愣神之际,将赵昺的一番话,在脑海中反反复复揣摩了许久。
要知道,除了三个月前在仙仁堂内暗室逢灯,他很少有机会接触与旧日修真界密切相关的信息。
“缘灭身死,究竟是何意?莫非是指寿命已至尽头?”
赵昺缓缓站起身来,双手轻拍膝盖,拂去上面的泥土,摇头道:
“释修者,一旦证得【善逝】之身,理论上便能借助转世之法,永恒地徘徊于阳世之间,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
“不过是理论上的可能罢了,实际上……”
然而,话及此处,他却陡然收住了声音,仿佛无意中触及了某种禁地。
“扯远了些,还望剑仙海涵。”
他微微蹙眉,随即释然一笑,带着些许歉意对王璟山说道:
“朕原是要向剑仙展示爱民之心,不料祭拜故人,竟费时久矣。”() ()
赵昺伸手向竹林深处一指。
随着乌云渐渐散去,月轮重新露出脸庞,视野内隐约可见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
“剑仙,这边请。”
‘虽已明白火法强势的原因,然赵昺所言,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王璟山暗自轻叹一声,只能收敛思绪,随赵昺的脚步向前。
但叫少年意外的是,两人在竹林中穿行不过片刻,赵昺便表示“我们到了”。
透过并不深沉的黑暗,王璟山凝视前方,只见一堵高约两人的院墙,正静静地伫立在夜色之中。
他侧耳倾听了一会儿。
从风声的变化来判断,整座宅院似乎都处在消音诀的笼罩之下。
‘如此大范围的消音诀,加之仍位于保和坊,此地应是另一士修家族的居所。’
王璟山暗自思忖:
‘赵昺口称江南士修危及皇权,但在成都之时,他留下的殿前司后手中,却有留明达这样的士家子弟……若留家与江南士修并非铁板一块,那么其他士家,想来也有持不同立场者。’
赵昺在附近经过一番搜寻,走到一棵枯萎的竹子下。
他俯下身子,在厚厚的竹叶堆积中摸索,不一会儿,便摸出一根沉重的铁链。
他用力将铁链拉开,一个隐藏的地道入口随即显露出来。
见到地道入口被打开,王璟山没有贸然行动,而是等待赵昺先行下去之后,方才紧跟其后进入其中。
俯身穿行约半炷香后,二人终于抵达出口。
王璟山先是等待赵昺攀上地面,旋即,他身形一动,剑法“风驰电掣”瞬间施展,身若疾风,势如闪电,轻盈地降落在小院之内。
他的目的明确而果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任何潜在的埋伏圈,确保自身安全无虞。
然而,与竹林中的情况如出一辙,此地依旧平静无波,未见任何埋伏迹象。
正当王璟山准备进一步探查时,一道陌生的声音突然从房间内传来,打破了这宁静的氛围:
“虽说防患之心不可无,但剑仙这样对官家,着实过分了些。”
声音虽不大,却清晰可辨地透露出一股沉稳与威严。
王璟山眉头微皱,正欲出声询问,却见那扇雕花木门缓缓向两侧推开。
随着门扉的开启,一名身披竹绿色道袍、满头银发的中年男子飘然而出,举止间流露出不凡的气度。
男子首先对赵昺行了臣子之礼,毕恭毕敬;
而后转向王璟山,态度则显得随意许多,仅是简单地拱了拱手。
这微妙的差别待遇,让王璟山不禁多看了他一眼。
“陆叔,师父他老人家可歇息了?”
赵昺开口询问,语气中透露出对这中年男子的尊敬与亲近。
“父亲以为,剑仙年轻气盛,许会记恨越州往事,不信官家言辞。”被称为陆叔的男子淡然一笑,接着说道,
“因此他早已将东西摆放齐整,只等剑仙大驾光临查验。”
闻听此言,王璟山心中豁然开朗:
‘能让赵昺如此恭敬有加,且姓陆的人物,在这仙朝之中,非德高望重的帝师陆秀夫莫属。’
一想到陆秀夫乃是与文相公齐名,曾共同主持正源变法的真正贤臣,王璟山自觉敛起外放的锋芒,态度变得极为恭敬,拱手施礼道:
“越州王璟山,见过小陆相公。敢问左相身体可还康健?”
“还是说,赐下《小术通晓》的真君,便是著者?”
“剑仙此问,不免叫朕为难。”
赵昺角勾起一抹无奈的微笑。
但在乌云密布、月色朦胧的夜晚,这微笑显得格外模糊。
“唉,到底是朕有求于剑仙。作为有求之人,自当额外付出。”
闻言,王璟山心道:
‘赵昺长期把持《修士常识》,免不了会将其中的情报,作为珍贵的资源对外置换……’
此时,赵昺正巧妙折叠手中的纸钱,将其折成一把扫帚。
“剑仙猜的不错,真君并非《小术通晓》的著者。”
更确切地说,除了《正道练气功》,其他四部修真秘籍的编撰者,均另有其人。
“只因真君是伶道仙人,而《小术通晓》的著者——厝谬【世尊】,却是一名释道修士。”
“释道?是指佛家修士?”
赵昺动作迟钝了一下,似是在思考如何以最少的语句,解答少年的疑问:
“释修的理念和行为准则,与这个世界的佛门颇为相似。
“它们都蕴含着四谛与十二因缘的哲理……缺处则在于命道与劫道的神异……
“多的……朕也记不大清。
“总之,真君当年并未在崖山赐下释道功法,因而这世上并没有真正的释修存在,剑仙无需额外关注。”
赵昺含混不清地说完上述话语之后,左手拉宽衣袖,将眼前的余烬轻轻拢起,仔细地收进了袖袋之中,这才继续道:
“说回厝谬世尊。
“他虽是《小术通晓》的编撰者,却鲜少在书中提及自身。朕也是通过《修士常识》,才间接梳理出他的生平。
“从证道【摩诃】至缘灭身死,厝谬世尊享寿至少三千九百五十一载——摩诃之前的岁数不详。
“生平唯一的嗜好,便是收集各种我养性延命道的法术。
“无论中洲的正道、偏洲的修真百艺,还是极北的魔道、西荒的妖术……他都有所涉猎。
“《小术通晓》便是以这些法术为基础,精心编撰的首部集大成之作。
“尽管书名为‘通晓’,但厝谬世尊本身拥有天火灵根,对火法有着特殊的偏爱,在命道的加持下,总能轻易地寻找到该类法术。
“这便是《小术通晓》流传到我界之后,那些难以修炼、威力甚巨的小术,为何大多为火法的缘故。”
讲到这里,赵昺彻底没了下文,只专心致志地以明目诀,检查土壤中是否有残留的纸钱灰烬。
王璟山则在愣神之际,将赵昺的一番话,在脑海中反反复复揣摩了许久。
要知道,除了三个月前在仙仁堂内暗室逢灯,他很少有机会接触与旧日修真界密切相关的信息。
“缘灭身死,究竟是何意?莫非是指寿命已至尽头?”
赵昺缓缓站起身来,双手轻拍膝盖,拂去上面的泥土,摇头道:
“释修者,一旦证得【善逝】之身,理论上便能借助转世之法,永恒地徘徊于阳世之间,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
“不过是理论上的可能罢了,实际上……”
然而,话及此处,他却陡然收住了声音,仿佛无意中触及了某种禁地。
“扯远了些,还望剑仙海涵。”
他微微蹙眉,随即释然一笑,带着些许歉意对王璟山说道:
“朕原是要向剑仙展示爱民之心,不料祭拜故人,竟费时久矣。”() ()
赵昺伸手向竹林深处一指。
随着乌云渐渐散去,月轮重新露出脸庞,视野内隐约可见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
“剑仙,这边请。”
‘虽已明白火法强势的原因,然赵昺所言,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王璟山暗自轻叹一声,只能收敛思绪,随赵昺的脚步向前。
但叫少年意外的是,两人在竹林中穿行不过片刻,赵昺便表示“我们到了”。
透过并不深沉的黑暗,王璟山凝视前方,只见一堵高约两人的院墙,正静静地伫立在夜色之中。
他侧耳倾听了一会儿。
从风声的变化来判断,整座宅院似乎都处在消音诀的笼罩之下。
‘如此大范围的消音诀,加之仍位于保和坊,此地应是另一士修家族的居所。’
王璟山暗自思忖:
‘赵昺口称江南士修危及皇权,但在成都之时,他留下的殿前司后手中,却有留明达这样的士家子弟……若留家与江南士修并非铁板一块,那么其他士家,想来也有持不同立场者。’
赵昺在附近经过一番搜寻,走到一棵枯萎的竹子下。
他俯下身子,在厚厚的竹叶堆积中摸索,不一会儿,便摸出一根沉重的铁链。
他用力将铁链拉开,一个隐藏的地道入口随即显露出来。
见到地道入口被打开,王璟山没有贸然行动,而是等待赵昺先行下去之后,方才紧跟其后进入其中。
俯身穿行约半炷香后,二人终于抵达出口。
王璟山先是等待赵昺攀上地面,旋即,他身形一动,剑法“风驰电掣”瞬间施展,身若疾风,势如闪电,轻盈地降落在小院之内。
他的目的明确而果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任何潜在的埋伏圈,确保自身安全无虞。
然而,与竹林中的情况如出一辙,此地依旧平静无波,未见任何埋伏迹象。
正当王璟山准备进一步探查时,一道陌生的声音突然从房间内传来,打破了这宁静的氛围:
“虽说防患之心不可无,但剑仙这样对官家,着实过分了些。”
声音虽不大,却清晰可辨地透露出一股沉稳与威严。
王璟山眉头微皱,正欲出声询问,却见那扇雕花木门缓缓向两侧推开。
随着门扉的开启,一名身披竹绿色道袍、满头银发的中年男子飘然而出,举止间流露出不凡的气度。
男子首先对赵昺行了臣子之礼,毕恭毕敬;
而后转向王璟山,态度则显得随意许多,仅是简单地拱了拱手。
这微妙的差别待遇,让王璟山不禁多看了他一眼。
“陆叔,师父他老人家可歇息了?”
赵昺开口询问,语气中透露出对这中年男子的尊敬与亲近。
“父亲以为,剑仙年轻气盛,许会记恨越州往事,不信官家言辞。”被称为陆叔的男子淡然一笑,接着说道,
“因此他早已将东西摆放齐整,只等剑仙大驾光临查验。”
闻听此言,王璟山心中豁然开朗:
‘能让赵昺如此恭敬有加,且姓陆的人物,在这仙朝之中,非德高望重的帝师陆秀夫莫属。’
一想到陆秀夫乃是与文相公齐名,曾共同主持正源变法的真正贤臣,王璟山自觉敛起外放的锋芒,态度变得极为恭敬,拱手施礼道:
“越州王璟山,见过小陆相公。敢问左相身体可还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