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昊人有些麻了。
他以为弘治皇帝是叶淇变法的推手,没想到竟然是始作俑者!
“怎么?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吧?”
叶贽嗤笑了一声,随即幽幽开了口。
“弘治五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
“帝命工部侍郎徐贯立刻主持治理,疏浚苏松河道,毕竟苏松乃是赋税重地,朝廷不得不重视。”
“但是,疏浚河道也好,征调民夫也罢,那都是要花钱粮的,然而问题在于,国库早就没有钱粮了!”
“家父叶淇于弘治四年,代李敏为户部尚书,这李敏是一个干吏,政绩卓著,但他不擅治理钱粮,家父代他升为户部尚书,国库已然空虚,钱粮短缺赤字严重!”
“究其原因,还是先帝爷太过于“体恤民生”了,某地一发生天灾,先帝爷便下令减免夏税、秋税,甚至还拿出官府的财物,对灾民进行救济,仅在弘治四年一年,先帝爷就免除了近六百万的税粮,朝廷还怎么收税?还有什么税可收?”
话听到这儿,汤昊顿时就忍不住笑了,笑得很是讽刺。
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圣君贤主啊!
这减免赋税,确实是仁政善举,但是问题在于,你这样做,真给老百姓带来益处了吗?
这大明王朝官员贪腐的手段,那可是出了名的花样多、构思巧。
比如“折色火耗”,就是官府衙役向百姓收银子时,熔断碎银子会有损耗,损耗的这部分由老百姓承担,损耗多少官府衙役说了算。
再比如“淋尖踢斛”,就是官府衙役向百姓征收粮食时,一斛倒满粮食时衙役会踢一脚,小部分粮食会被震出来,这些踢出来的粮食就不再是百姓的了,而是作为粮食运输时的损耗,同样的这部分损失同样由老百姓承担。
说白了,这些都是官员剥削百姓的贪腐手段,老百姓却成了“冤大头”。
还有一个,就是叶挚方才所说的,也是最让人恶心的手段,那就是地方官员上报灾荒,亦或者说“为民请命”!
从古至今为百姓所敬仰的贤才干吏,大多都是能在紧要关头为民请命者。
在百姓心中,一个官员,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时时为民请命,才真正配得上清官的名声,才是百姓心中的好官,为朝野称道。
而恰恰正是这溢美之词,却成了贪官污吏贪腐受贿的手段之一。
方法也很简单,即地方官员在收完当年的税赋之后并不急着上缴给朝廷,当朝廷催收的时候,地方官员们就以受灾了、民生艰难等等理由向朝廷申请赋税减免。
如此一来,他们不但可以为自己博取一个“为民请命”的美名,而且一旦朝廷同意了减免,那么减免的部分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落入自己的口袋。
甚至于运气好的时候,遇上了弘治皇帝这样爱面子的糊涂蛋皇帝,朝廷不但会免了赋税,还会发放钱粮赈济,既然自己这些地方父母官为百姓们争取来了赈济,那么地方父母官们和百姓一起分一分赈济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最后结果就是,弘治皇帝爱民如子的面子也有了,地方官员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可谓是皆大欢喜,大家都很高兴!
至于地方上真正受灾的百姓,他们该缴纳的赋税分文不少,他们该得到的赈灾金却是直接没有,又或者说少得可怜!
弘治皇帝这么做,反倒是弊大于利!
百姓如实上缴赋税,肩上的担子没有松掉半分。
朝廷的税收却是减少,甚至还要补贴所谓灾情!() ()
这些银钱最终全都落入了那些贪官污吏的口袋,让他们吃了个满嘴流油,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还博得了一个“为民请命”的美名!
所谓的仁政善举,全都成了士绅缙绅捞钱谋利的手段!
汤昊有些恶心地揉了揉眉头,对叶贽摆了摆手。
“不用理会我,你接着说你的。”
叶贽神情古怪地看了汤昊一眼,然后继续开口道:“苏松是财税重地,所以哪怕没有钱粮,朝廷也必须要立刻疏浚河道,否则甚至会影响到漕运,整个京师都有可能陷入粮荒!”
大明王朝施行两京制度,分南京和北京,北地粮产大多不高,因此每年都要通过大运河转运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粮食到北京。
所以,漕运是国朝大计,绝不能出现任何意外。
“工部侍郎徐贯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能推脱,只能伸手向户部要钱,但问题是户部没有钱粮了啊!”
“谁不知道疏浚河道这种工程,少说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哪里是区区十万二十万两银子就能打发了的?”
明白了。
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因果!
汤昊脑海中闪过一道人影,那是一张悲天悯人的面孔,让人看了一眼就觉得……恶心!
“所以,爹就提出了变法,将纳粮开中变成了纳银开中?”
“没错!”叶贽叹了口气,“家父是真被逼得没有办法了,偶然间与一盐商交谈时,听到了这个办法,但他从未想过这么做!”
“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一旦这么变法,那大明九边就彻底完了,边屯一废,粮价飞涨,九边军民日子就没法过了!”
“但是,你爹还是这么做了!”汤昊冷喝道!
“家父又能怎么办呢?”叶贽反问了一句。
“徐贯一直堵在户部官署,问户部索要钱粮,否则他就不去履任,先帝爷一再催促,最后这责任就落到了家父头上!”
“家父被逼无奈,最后只能入宫面圣,提出了纳银开中之策,先帝爷那可是同意了的啊!”
“然后,弘治五年八月,各地负责盐政的官员都接到了一则命令,今后盐场生产的食盐直接在盐政衙门与盐商用白银进行交易,交易得到的白银直接送往北京国库。”
“然后,仅那几个月的时间,户部就靠纳银开中,获利白银一百余万两,徐贯也拿着钱开开心心地去疏浚河道去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苏松又重新成了鱼米之乡!”
汤昊被骇得倒退了好几步,神情都有些恍惚。
“你们……怎么敢这样做?”
“九边军民的死活,就没人在意了吗?”
叶贽满脸悲戚,神情很是痛苦。
“当时的内阁首辅,还不是刘健,而是徐溥,本就是江南人!”
“纳粮开中,得利者是北地晋商,而纳银开中,得利者是南地淮商!”
“家父叶淇不过只是一颗棋子罢了,内阁首辅徐溥才是里面的推手,而真正点头同意之人,正是先帝爷!”
汤昊深吸了一口气,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
“所以,你说的才是真相?”
“信与不信,取决于你,我只是不希望陛下记恨家父罢了。”
叶贽苦涩一笑,随即闭口不言。
汤昊沉默了良久,最终忍不住怒骂出声。
“好一位圣君明主!”
今日第二更,还有一更,希望读者朋友们多多投票支持,多多订阅支持,万分感谢!
他以为弘治皇帝是叶淇变法的推手,没想到竟然是始作俑者!
“怎么?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吧?”
叶贽嗤笑了一声,随即幽幽开了口。
“弘治五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
“帝命工部侍郎徐贯立刻主持治理,疏浚苏松河道,毕竟苏松乃是赋税重地,朝廷不得不重视。”
“但是,疏浚河道也好,征调民夫也罢,那都是要花钱粮的,然而问题在于,国库早就没有钱粮了!”
“家父叶淇于弘治四年,代李敏为户部尚书,这李敏是一个干吏,政绩卓著,但他不擅治理钱粮,家父代他升为户部尚书,国库已然空虚,钱粮短缺赤字严重!”
“究其原因,还是先帝爷太过于“体恤民生”了,某地一发生天灾,先帝爷便下令减免夏税、秋税,甚至还拿出官府的财物,对灾民进行救济,仅在弘治四年一年,先帝爷就免除了近六百万的税粮,朝廷还怎么收税?还有什么税可收?”
话听到这儿,汤昊顿时就忍不住笑了,笑得很是讽刺。
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圣君贤主啊!
这减免赋税,确实是仁政善举,但是问题在于,你这样做,真给老百姓带来益处了吗?
这大明王朝官员贪腐的手段,那可是出了名的花样多、构思巧。
比如“折色火耗”,就是官府衙役向百姓收银子时,熔断碎银子会有损耗,损耗的这部分由老百姓承担,损耗多少官府衙役说了算。
再比如“淋尖踢斛”,就是官府衙役向百姓征收粮食时,一斛倒满粮食时衙役会踢一脚,小部分粮食会被震出来,这些踢出来的粮食就不再是百姓的了,而是作为粮食运输时的损耗,同样的这部分损失同样由老百姓承担。
说白了,这些都是官员剥削百姓的贪腐手段,老百姓却成了“冤大头”。
还有一个,就是叶挚方才所说的,也是最让人恶心的手段,那就是地方官员上报灾荒,亦或者说“为民请命”!
从古至今为百姓所敬仰的贤才干吏,大多都是能在紧要关头为民请命者。
在百姓心中,一个官员,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时时为民请命,才真正配得上清官的名声,才是百姓心中的好官,为朝野称道。
而恰恰正是这溢美之词,却成了贪官污吏贪腐受贿的手段之一。
方法也很简单,即地方官员在收完当年的税赋之后并不急着上缴给朝廷,当朝廷催收的时候,地方官员们就以受灾了、民生艰难等等理由向朝廷申请赋税减免。
如此一来,他们不但可以为自己博取一个“为民请命”的美名,而且一旦朝廷同意了减免,那么减免的部分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落入自己的口袋。
甚至于运气好的时候,遇上了弘治皇帝这样爱面子的糊涂蛋皇帝,朝廷不但会免了赋税,还会发放钱粮赈济,既然自己这些地方父母官为百姓们争取来了赈济,那么地方父母官们和百姓一起分一分赈济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最后结果就是,弘治皇帝爱民如子的面子也有了,地方官员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可谓是皆大欢喜,大家都很高兴!
至于地方上真正受灾的百姓,他们该缴纳的赋税分文不少,他们该得到的赈灾金却是直接没有,又或者说少得可怜!
弘治皇帝这么做,反倒是弊大于利!
百姓如实上缴赋税,肩上的担子没有松掉半分。
朝廷的税收却是减少,甚至还要补贴所谓灾情!() ()
这些银钱最终全都落入了那些贪官污吏的口袋,让他们吃了个满嘴流油,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还博得了一个“为民请命”的美名!
所谓的仁政善举,全都成了士绅缙绅捞钱谋利的手段!
汤昊有些恶心地揉了揉眉头,对叶贽摆了摆手。
“不用理会我,你接着说你的。”
叶贽神情古怪地看了汤昊一眼,然后继续开口道:“苏松是财税重地,所以哪怕没有钱粮,朝廷也必须要立刻疏浚河道,否则甚至会影响到漕运,整个京师都有可能陷入粮荒!”
大明王朝施行两京制度,分南京和北京,北地粮产大多不高,因此每年都要通过大运河转运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粮食到北京。
所以,漕运是国朝大计,绝不能出现任何意外。
“工部侍郎徐贯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能推脱,只能伸手向户部要钱,但问题是户部没有钱粮了啊!”
“谁不知道疏浚河道这种工程,少说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哪里是区区十万二十万两银子就能打发了的?”
明白了。
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因果!
汤昊脑海中闪过一道人影,那是一张悲天悯人的面孔,让人看了一眼就觉得……恶心!
“所以,爹就提出了变法,将纳粮开中变成了纳银开中?”
“没错!”叶贽叹了口气,“家父是真被逼得没有办法了,偶然间与一盐商交谈时,听到了这个办法,但他从未想过这么做!”
“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一旦这么变法,那大明九边就彻底完了,边屯一废,粮价飞涨,九边军民日子就没法过了!”
“但是,你爹还是这么做了!”汤昊冷喝道!
“家父又能怎么办呢?”叶贽反问了一句。
“徐贯一直堵在户部官署,问户部索要钱粮,否则他就不去履任,先帝爷一再催促,最后这责任就落到了家父头上!”
“家父被逼无奈,最后只能入宫面圣,提出了纳银开中之策,先帝爷那可是同意了的啊!”
“然后,弘治五年八月,各地负责盐政的官员都接到了一则命令,今后盐场生产的食盐直接在盐政衙门与盐商用白银进行交易,交易得到的白银直接送往北京国库。”
“然后,仅那几个月的时间,户部就靠纳银开中,获利白银一百余万两,徐贯也拿着钱开开心心地去疏浚河道去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苏松又重新成了鱼米之乡!”
汤昊被骇得倒退了好几步,神情都有些恍惚。
“你们……怎么敢这样做?”
“九边军民的死活,就没人在意了吗?”
叶贽满脸悲戚,神情很是痛苦。
“当时的内阁首辅,还不是刘健,而是徐溥,本就是江南人!”
“纳粮开中,得利者是北地晋商,而纳银开中,得利者是南地淮商!”
“家父叶淇不过只是一颗棋子罢了,内阁首辅徐溥才是里面的推手,而真正点头同意之人,正是先帝爷!”
汤昊深吸了一口气,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
“所以,你说的才是真相?”
“信与不信,取决于你,我只是不希望陛下记恨家父罢了。”
叶贽苦涩一笑,随即闭口不言。
汤昊沉默了良久,最终忍不住怒骂出声。
“好一位圣君明主!”
今日第二更,还有一更,希望读者朋友们多多投票支持,多多订阅支持,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