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太原府衙一众从官属吏先后接到消息,知府大人马骥将升堂理事,令各人按时就位。
等众人着急忙慌来到府衙时,却见上任以来久未正式理事的马骥已高坐堂上,气度威严,令人望而生畏。
陆续到来的众人心中暗凛,依次向上施礼。
马骥只微微颔首,而后示意各自就本位等候。
直到所有人都在他定期限内到齐,马骥冷沉如水的脸上才现出一丝笑意,环顾左右道:“本官请诸位到来,只为共商一件大事。”
众人心生不安,面上却都愈发恭谨,齐声道:“谨候知府大人训示!”
马骥从案拿起厚厚一迭纸张,淡然道:“本官查阅了近年的诉状,发现多有本地百姓及外来商贾,控诉说在我太原治下竟有盗匪啸聚山林,肆意侵扰村镇,劫掠行人。这些案件皆将时地情由分说得清清楚楚,并无任何枉屈之处,却都至今未曾结案,更未见凶犯伏法,不知诸位何以教我?”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都将目光落在府丞周奎身上。
周奎身为知府副贰之官,为知府解惑自属责无旁贷之事,尤其在知府明白提问之后。
当时他先轻咳一声,而后拱手道:“大人容禀,晋省多山,又临近北蛮,匪患历来猖獗,非只我太原一府如此。以往的历任知府大人也曾募集乡勇,致力于消除匪患,却只损兵折将又靡费钱粮,徒增盗匪凶焰。久劳无功之后,便再无人提剿匪之事。”
马骥冷然道:“剿匪虽有困难,却不能畏难不剿。若任由这些匪徒戕害我太原境内百姓,你我还有何颜面自居百姓父母?本官决意根除太原匪患,诸位可有异议?”
众人又是一阵面面相觑,最后仍是周奎道:“大人一片殷殷爱民之心自是好的,但此事还须从长计议,毕竟要剿匪便要筹备钱粮,训练乡勇,这些事情都非一日之功。”
这倒也算中肯之言。
对于剿匪之事,在场众人都是乐见其成,当即纷纷出言附和,只是包藏的心思大不相同。
有人是出于公心,为百姓计而赞同剿匪;有的则认为马骥年轻气盛不知深浅,乐得见他在此事上撞个头破血流。
马骥察言观色,早将各人心思洞若观火,微笑道:“周府丞所言诚为老成持重之议,但本官已另有计划,此事宜急不宜缓――吴将军,请出来与大家见一见罢!”
话音方落,众人只听甲胄铿锵之声,一个全身披挂的青年武将从后面转出,先向马骥恭谨施礼:“末将吴剡,见过知府大人。”
马骥摆手命吴剡站在一旁,向众人介绍道:“本官赴任之前,已求得陛下旨意及兵部公文,调大同镇一支边军入太原协助剿匪,这位便是大同总兵威宁侯麾下吴剡将军。”
众人闻言,心中俱起惊涛骇浪,不仅是惊骇于对方还未上任便已着手剿匪之事的深谋远虑,更惊骇于他能促成此事背后显示的人脉关系。
毕竟就算你与那位威宁侯已结成连理,但威宁侯也绝不至于敢私自调动边军,因此“求得陛下旨意及兵部公文”之语必然非虚。() ()
马骥忽地起身,目光如电扫视众人,沉声道:“本官即日将亲自随军剿匪,便请周府丞暂摄府事,并负责调度粮草供应,余者各守本职各尽其责。此事已上达天听,所以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场的某些人需要当心,不管往日有何蝇营狗苟,此次都要将那些小心思按住。否则,本官要摘的,可不仅仅是他头上的官帽!”
众人心中悚然,一起躬身领命。
马骥不在多说,当即从案上去了那口“寒露刀”悬在腰间,唤了吴剡和自己一起出了府衙。
两人在府衙外上马,由吴剡的一队亲兵随行护卫,径直出了府城北门。
一行人马如风驰电掣,一路来到太原北方的烈石山附近。
一支五百人左右的精锐骑兵早在山下一处密林中等候。
两边汇合之后,吴剡向马骥请示道:“大人,山上那些匪寇虽是乌合之众,却依山势设置了几道险隘。若正面强攻,只恐弟兄们会有伤亡。依末将之见,不若在夜间偷袭破山。”
马骥摇头笑道:“吴将军,本官此次要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凌厉的手段剿除太原境内匪患,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没有太多时间耽搁。你只管率兵虽我攻山,一切关隘险阻,皆由本官来解决!”
吴剡先是呆了一呆,随即想到自家那位威宁侯的厉害,想着眼前这位知府大人能做她的丈夫,想来也不会差到哪里,若当真如此,自己这些人只怕是受了威宁侯的照顾偏爱,来白捡些功劳。
想到此处,他不由大为振奋,当即恭谨领命。
随后发生的一切验证了他的猜测无误。
一行人马来到烈石山下,面对修建于两道山崖之间的险要寨墙,马骥骑着“黑魔王”悠然前行,从寨墙上射下的密集箭雨在他面前尽被一道无形屏障拦下。
来到寨墙下,“黑魔王”陡然人立而起,高扬的前蹄狠狠踏在寨门之上,恐怖巨力将两扇尺余直径原木拼成的厚重寨门震得粉碎。
在寨墙上百余贼寇呆若木鸡时,马骥向后挥手一招,吴剡兴奋地大喝一声:“杀!”随即一马当前冲向寨墙。
失去地利之险,山寨中的六七百匪徒虽然数量占优且都是亡命之徒,但在刚刚从北境战场下来的五百余百战精兵面前,却只如待宰羔羊般的存在。
在吴剡的指挥下,这五百余人舍了战马步行结阵推进,宛如一具收割生命研磨血肉的精密而高效的机器,一路将所有匪寇割断碾碎。
马骥知道这些军汉需要用人头积累军功,便也没有继续出手,只是跟在后面照应。
前后不到半个时辰,一座山寨便被彻底荡平。
等到马骥宣布,此战的缴获半数归公,半数按照战功分发,今后皆依此例执行后,这五百余边军登时欢声雷动。
等众人着急忙慌来到府衙时,却见上任以来久未正式理事的马骥已高坐堂上,气度威严,令人望而生畏。
陆续到来的众人心中暗凛,依次向上施礼。
马骥只微微颔首,而后示意各自就本位等候。
直到所有人都在他定期限内到齐,马骥冷沉如水的脸上才现出一丝笑意,环顾左右道:“本官请诸位到来,只为共商一件大事。”
众人心生不安,面上却都愈发恭谨,齐声道:“谨候知府大人训示!”
马骥从案拿起厚厚一迭纸张,淡然道:“本官查阅了近年的诉状,发现多有本地百姓及外来商贾,控诉说在我太原治下竟有盗匪啸聚山林,肆意侵扰村镇,劫掠行人。这些案件皆将时地情由分说得清清楚楚,并无任何枉屈之处,却都至今未曾结案,更未见凶犯伏法,不知诸位何以教我?”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都将目光落在府丞周奎身上。
周奎身为知府副贰之官,为知府解惑自属责无旁贷之事,尤其在知府明白提问之后。
当时他先轻咳一声,而后拱手道:“大人容禀,晋省多山,又临近北蛮,匪患历来猖獗,非只我太原一府如此。以往的历任知府大人也曾募集乡勇,致力于消除匪患,却只损兵折将又靡费钱粮,徒增盗匪凶焰。久劳无功之后,便再无人提剿匪之事。”
马骥冷然道:“剿匪虽有困难,却不能畏难不剿。若任由这些匪徒戕害我太原境内百姓,你我还有何颜面自居百姓父母?本官决意根除太原匪患,诸位可有异议?”
众人又是一阵面面相觑,最后仍是周奎道:“大人一片殷殷爱民之心自是好的,但此事还须从长计议,毕竟要剿匪便要筹备钱粮,训练乡勇,这些事情都非一日之功。”
这倒也算中肯之言。
对于剿匪之事,在场众人都是乐见其成,当即纷纷出言附和,只是包藏的心思大不相同。
有人是出于公心,为百姓计而赞同剿匪;有的则认为马骥年轻气盛不知深浅,乐得见他在此事上撞个头破血流。
马骥察言观色,早将各人心思洞若观火,微笑道:“周府丞所言诚为老成持重之议,但本官已另有计划,此事宜急不宜缓――吴将军,请出来与大家见一见罢!”
话音方落,众人只听甲胄铿锵之声,一个全身披挂的青年武将从后面转出,先向马骥恭谨施礼:“末将吴剡,见过知府大人。”
马骥摆手命吴剡站在一旁,向众人介绍道:“本官赴任之前,已求得陛下旨意及兵部公文,调大同镇一支边军入太原协助剿匪,这位便是大同总兵威宁侯麾下吴剡将军。”
众人闻言,心中俱起惊涛骇浪,不仅是惊骇于对方还未上任便已着手剿匪之事的深谋远虑,更惊骇于他能促成此事背后显示的人脉关系。
毕竟就算你与那位威宁侯已结成连理,但威宁侯也绝不至于敢私自调动边军,因此“求得陛下旨意及兵部公文”之语必然非虚。() ()
马骥忽地起身,目光如电扫视众人,沉声道:“本官即日将亲自随军剿匪,便请周府丞暂摄府事,并负责调度粮草供应,余者各守本职各尽其责。此事已上达天听,所以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场的某些人需要当心,不管往日有何蝇营狗苟,此次都要将那些小心思按住。否则,本官要摘的,可不仅仅是他头上的官帽!”
众人心中悚然,一起躬身领命。
马骥不在多说,当即从案上去了那口“寒露刀”悬在腰间,唤了吴剡和自己一起出了府衙。
两人在府衙外上马,由吴剡的一队亲兵随行护卫,径直出了府城北门。
一行人马如风驰电掣,一路来到太原北方的烈石山附近。
一支五百人左右的精锐骑兵早在山下一处密林中等候。
两边汇合之后,吴剡向马骥请示道:“大人,山上那些匪寇虽是乌合之众,却依山势设置了几道险隘。若正面强攻,只恐弟兄们会有伤亡。依末将之见,不若在夜间偷袭破山。”
马骥摇头笑道:“吴将军,本官此次要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凌厉的手段剿除太原境内匪患,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没有太多时间耽搁。你只管率兵虽我攻山,一切关隘险阻,皆由本官来解决!”
吴剡先是呆了一呆,随即想到自家那位威宁侯的厉害,想着眼前这位知府大人能做她的丈夫,想来也不会差到哪里,若当真如此,自己这些人只怕是受了威宁侯的照顾偏爱,来白捡些功劳。
想到此处,他不由大为振奋,当即恭谨领命。
随后发生的一切验证了他的猜测无误。
一行人马来到烈石山下,面对修建于两道山崖之间的险要寨墙,马骥骑着“黑魔王”悠然前行,从寨墙上射下的密集箭雨在他面前尽被一道无形屏障拦下。
来到寨墙下,“黑魔王”陡然人立而起,高扬的前蹄狠狠踏在寨门之上,恐怖巨力将两扇尺余直径原木拼成的厚重寨门震得粉碎。
在寨墙上百余贼寇呆若木鸡时,马骥向后挥手一招,吴剡兴奋地大喝一声:“杀!”随即一马当前冲向寨墙。
失去地利之险,山寨中的六七百匪徒虽然数量占优且都是亡命之徒,但在刚刚从北境战场下来的五百余百战精兵面前,却只如待宰羔羊般的存在。
在吴剡的指挥下,这五百余人舍了战马步行结阵推进,宛如一具收割生命研磨血肉的精密而高效的机器,一路将所有匪寇割断碾碎。
马骥知道这些军汉需要用人头积累军功,便也没有继续出手,只是跟在后面照应。
前后不到半个时辰,一座山寨便被彻底荡平。
等到马骥宣布,此战的缴获半数归公,半数按照战功分发,今后皆依此例执行后,这五百余边军登时欢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