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国公傅友德为张辂说话,那是因为张辂救过傅让的命,那是情分。
朱允炆为张辂说话,那是义气。
可张辂独独想不到,为何子澄先生也会为他说话。
见张辂默然不语,朱元璋问道:“你小子来说说,这朝廷诸公如何?”
一般皇帝问的问题都很难回答,一个弄不好便会掉脑袋,不过今日张辂一夜没睡,加之心情不好,根本懒得说那些场面话。
他直言:“不知道。”
“不知道?”张辂的回答似乎引起了朱元璋的兴趣,只听朱元璋继续道:“你这回答倒是有趣,今早那么多人弹劾你,朕难得给你一次发声的机会,你难道就不想着跟他们互相攻讦一下?”
张辂摇了摇头,“金陵城不小,我昨天夜里做了什么,今早就被人弹劾,早晨上朝的时候天都没亮,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些弹劾我的人是如何知道我昨天到底做了什么的。这些人不过是避重就轻,不然今早受到弹劾最多的就是巡城司,我想,就算没有人弹劾,陛下也一定知道了松竹馆里死了十几号人的事情。”
朱元璋点了点头,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朕当然知道。”
张辂则继续说道:“我之所以不攻讦他们,是因为还没有证据,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都跟暗主有所勾结,但也有人是不知前因后果,只听说了一些有关我的事情便跟风弹劾的。想置我于死地的,我绝不放过,但无辜的人,我也不想去害。朝堂上的大人们我认识的不多,了解的更少,所以陛下问我,我只能回答不知道。”
朱元璋似乎对张辂的回答非常满意,他点了点头,又问道:“朕当初得了这偌大的天下,只想着给天下百姓一口饱饭吃,给天下的读书人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可朕明明已经给了很多人名望和地位,甚至给了他们载入史册的机会,可朕不明白,为何有些人就是不知满足,这朝堂间,恐怕不少朝臣都跟那个暗主有所勾结,若都处理了,恐怕会让朝廷不少重要部门陷入瘫痪,你觉着该如何才好?”
张辂想都没想,而是直接答道:“术业有专攻,陛下的问题我回答不了,大概只有那些治世能臣能够回答。但我听过一个词,叫‘不破不立’,在我看来法不责众都是屁话,犯错就该受到惩罚,不然这天下还有什么公允可言?”
寻常的臣子哪里敢在皇上面前如此直言不讳?所以在朱元璋眼中,张辂是奇特的。
朱元璋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是一个实干者,他和广大的帝王们一样,希望自己手下的官员全都廉洁公正,最初的大明也是不错,可朱元璋到底是低估了金钱的力量,也低估了人性的丑恶,偌大的朝堂已经有不少官员被腐坏,哪怕当初有胡惟庸那个前车之鉴,杀得人头滚滚都没能止住人们的贪婪。
所以朱元璋一直在发愁,朝堂是要运转的,若是杀伐过剩,国家难免陷入瘫痪。但今天张辂的回答似乎让他找到了答案,疼痛可能是暂时的,但病灶一定要根除,只要将天下贪婪丑恶的官员尽数杀尽就好了。
朱元璋十分满意,他捋了捋自己胡须,道:“好一个不破不立,你小子很好,暂且下去吧。”() ()
“这就完了?我能走了?”张辂不解地问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不然呢?难道朕还要留你在宫里过年?”
谁知张辂却说道:“大明的律法和规矩我都不太懂,但我昨天确实是闯了宣国公府和巡城司衙门,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勋贵府邸,一个是朝廷机构,想必还是要承担些罪责的,这些我都承认,只是我现在还不能在监牢里呆着,能不能等我杀了暗主之后再去?”
朱元璋微微一笑,朝着张辂摆了摆手,“走吧,只要朕没说你有罪,这天下就没人敢把你关入大牢。”
张辂闻言,也算是心中的一块大石落地,他朝着朱元璋拱了拱手,便退出了御书房。
等张辂离开,朱元璋的屏风后面出来一个三十岁上下的男子,这人名叫方孝孺,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他虽未参加科举,却有不少勋贵朝臣将他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也曾数次邀他进攻讨教问题。
朱元璋看了看这个方孝孺,出口问道:“方先生觉得张辂这小子如何?”
方孝孺想了想,回答道:“直言不讳,谋断果决,勇于承担,将来打磨一番,可堪大用。只是现在嘛,还太过年轻,竟将一个青楼女子的尸身带回家,而且他昨夜动用了锦衣卫不少人,公器私用,实在不妥。”
朱元璋却是笑着摇了摇头,“将青楼女子的尸身带回家,说明这小子情意深重,这种人,以后用好了便很难背叛,动用锦衣卫也不过是小事,方先生以为没有朕和蒋瓛的点头,张辂这小子能动用锦衣卫的一兵一卒?都说人无完人,就因为这小子还有缺点,那才是好的,若他事事都办得妥当,抓不出半点毛病,那朕反而是不敢用了。”
方孝孺朝着朱元璋拱拱手,说道:“陛下之智,非常人所能及也,草民佩服得紧。”
方孝孺是货真价实的大儒,这人各方面都好,就是不会变通,自然也不会拍马屁,哪怕面对的是皇帝。
所以被一个绝对不会拍马屁的人夸赞佩服,那当然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情。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没想到啊,方先生也会恭维朕了,以前先生可不是这样。”
方孝孺却是一本正经,说道:“草民不过是说了实话而已。只是不知,陛下要何时开始动手?”
朱元璋道:“这哪是一朝一夕可以办成的?今日暂且等等。”
“不知陛下等什么?”方孝孺不解地问道。
朱元璋道:“松竹馆里毕竟是死了不少人,朕想看看,今日会不会有朝臣上奏此事,这天下间,最难看清的便是人心,但朕,还是想看看。”
朱元璋正说着,已经有小太监用托盘呈上三份奏折,朱元璋一一打开,全都看完这才拍着大腿一笑,说道:“朕的朝堂到底还是有些清流的,黄湜、齐泰、解缙三人上奏,言说松竹馆之事,同时还弹劾了巡城司。”
方孝孺站在一旁说道:“以此些人为根基,必能辐源天下,朝堂之上能有这样的人,草民要恭贺陛下了。”
……
张辂随着太监出了皇宫,却不知他的麻烦已经找了过来。
朱允炆为张辂说话,那是义气。
可张辂独独想不到,为何子澄先生也会为他说话。
见张辂默然不语,朱元璋问道:“你小子来说说,这朝廷诸公如何?”
一般皇帝问的问题都很难回答,一个弄不好便会掉脑袋,不过今日张辂一夜没睡,加之心情不好,根本懒得说那些场面话。
他直言:“不知道。”
“不知道?”张辂的回答似乎引起了朱元璋的兴趣,只听朱元璋继续道:“你这回答倒是有趣,今早那么多人弹劾你,朕难得给你一次发声的机会,你难道就不想着跟他们互相攻讦一下?”
张辂摇了摇头,“金陵城不小,我昨天夜里做了什么,今早就被人弹劾,早晨上朝的时候天都没亮,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些弹劾我的人是如何知道我昨天到底做了什么的。这些人不过是避重就轻,不然今早受到弹劾最多的就是巡城司,我想,就算没有人弹劾,陛下也一定知道了松竹馆里死了十几号人的事情。”
朱元璋点了点头,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朕当然知道。”
张辂则继续说道:“我之所以不攻讦他们,是因为还没有证据,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都跟暗主有所勾结,但也有人是不知前因后果,只听说了一些有关我的事情便跟风弹劾的。想置我于死地的,我绝不放过,但无辜的人,我也不想去害。朝堂上的大人们我认识的不多,了解的更少,所以陛下问我,我只能回答不知道。”
朱元璋似乎对张辂的回答非常满意,他点了点头,又问道:“朕当初得了这偌大的天下,只想着给天下百姓一口饱饭吃,给天下的读书人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可朕明明已经给了很多人名望和地位,甚至给了他们载入史册的机会,可朕不明白,为何有些人就是不知满足,这朝堂间,恐怕不少朝臣都跟那个暗主有所勾结,若都处理了,恐怕会让朝廷不少重要部门陷入瘫痪,你觉着该如何才好?”
张辂想都没想,而是直接答道:“术业有专攻,陛下的问题我回答不了,大概只有那些治世能臣能够回答。但我听过一个词,叫‘不破不立’,在我看来法不责众都是屁话,犯错就该受到惩罚,不然这天下还有什么公允可言?”
寻常的臣子哪里敢在皇上面前如此直言不讳?所以在朱元璋眼中,张辂是奇特的。
朱元璋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是一个实干者,他和广大的帝王们一样,希望自己手下的官员全都廉洁公正,最初的大明也是不错,可朱元璋到底是低估了金钱的力量,也低估了人性的丑恶,偌大的朝堂已经有不少官员被腐坏,哪怕当初有胡惟庸那个前车之鉴,杀得人头滚滚都没能止住人们的贪婪。
所以朱元璋一直在发愁,朝堂是要运转的,若是杀伐过剩,国家难免陷入瘫痪。但今天张辂的回答似乎让他找到了答案,疼痛可能是暂时的,但病灶一定要根除,只要将天下贪婪丑恶的官员尽数杀尽就好了。
朱元璋十分满意,他捋了捋自己胡须,道:“好一个不破不立,你小子很好,暂且下去吧。”() ()
“这就完了?我能走了?”张辂不解地问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不然呢?难道朕还要留你在宫里过年?”
谁知张辂却说道:“大明的律法和规矩我都不太懂,但我昨天确实是闯了宣国公府和巡城司衙门,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勋贵府邸,一个是朝廷机构,想必还是要承担些罪责的,这些我都承认,只是我现在还不能在监牢里呆着,能不能等我杀了暗主之后再去?”
朱元璋微微一笑,朝着张辂摆了摆手,“走吧,只要朕没说你有罪,这天下就没人敢把你关入大牢。”
张辂闻言,也算是心中的一块大石落地,他朝着朱元璋拱了拱手,便退出了御书房。
等张辂离开,朱元璋的屏风后面出来一个三十岁上下的男子,这人名叫方孝孺,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他虽未参加科举,却有不少勋贵朝臣将他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也曾数次邀他进攻讨教问题。
朱元璋看了看这个方孝孺,出口问道:“方先生觉得张辂这小子如何?”
方孝孺想了想,回答道:“直言不讳,谋断果决,勇于承担,将来打磨一番,可堪大用。只是现在嘛,还太过年轻,竟将一个青楼女子的尸身带回家,而且他昨夜动用了锦衣卫不少人,公器私用,实在不妥。”
朱元璋却是笑着摇了摇头,“将青楼女子的尸身带回家,说明这小子情意深重,这种人,以后用好了便很难背叛,动用锦衣卫也不过是小事,方先生以为没有朕和蒋瓛的点头,张辂这小子能动用锦衣卫的一兵一卒?都说人无完人,就因为这小子还有缺点,那才是好的,若他事事都办得妥当,抓不出半点毛病,那朕反而是不敢用了。”
方孝孺朝着朱元璋拱拱手,说道:“陛下之智,非常人所能及也,草民佩服得紧。”
方孝孺是货真价实的大儒,这人各方面都好,就是不会变通,自然也不会拍马屁,哪怕面对的是皇帝。
所以被一个绝对不会拍马屁的人夸赞佩服,那当然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情。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没想到啊,方先生也会恭维朕了,以前先生可不是这样。”
方孝孺却是一本正经,说道:“草民不过是说了实话而已。只是不知,陛下要何时开始动手?”
朱元璋道:“这哪是一朝一夕可以办成的?今日暂且等等。”
“不知陛下等什么?”方孝孺不解地问道。
朱元璋道:“松竹馆里毕竟是死了不少人,朕想看看,今日会不会有朝臣上奏此事,这天下间,最难看清的便是人心,但朕,还是想看看。”
朱元璋正说着,已经有小太监用托盘呈上三份奏折,朱元璋一一打开,全都看完这才拍着大腿一笑,说道:“朕的朝堂到底还是有些清流的,黄湜、齐泰、解缙三人上奏,言说松竹馆之事,同时还弹劾了巡城司。”
方孝孺站在一旁说道:“以此些人为根基,必能辐源天下,朝堂之上能有这样的人,草民要恭贺陛下了。”
……
张辂随着太监出了皇宫,却不知他的麻烦已经找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