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还有赵大人不知道的事?那可真是稀奇。”左都御史阴阳怪气地讽刺道。
整个朝堂上敢这么对赵淮川说话的人还真不多,除了大理寺卿,便是这位左都御史,几人都是十几年的交情,这位御史大人虽说年龄近五十,但是脾性上却是个老顽童。
赵淮川眼风扫了过去,“我不是神仙,自然有不知道的事情。”
“这件事有什么藏着掖着的?我又不会同别人说。”
左都御史信誓旦旦地保证,赵淮川仍是摇头,丝毫不给他情面。
“还未到时候。”
左都御史脸色肉眼可见地黑了下来,正要将心里的怒火倾泻出来,门外突然响起一连串地敲门声,杂乱无章,并且急促。
他的怒火顿时消去了大半,二人对视一眼,赵淮川道:“进来。”
门开了,外头闪进来一个人,风尘仆仆的样子有些狼狈,额前还滴着汗。
赵淮川皱了皱眉,他今早将人派出了京城办事,现在还不过半日时间就回了,必定是碰到了什么更加要紧的事。
高程顾不及抹去脸上的汗珠,他的背后也是一片濡湿,目光寻找到目标,动了动唇角,却没有说出什么,余光反而瞥向一旁的左都御史。
赵淮川颔首:“但说无妨。”
高程沉声道:“属下刚得到消息,西北大旱,已经三个月没下雨了。”
话音未落,一道惊愕的声音就从旁边传过来。
“大旱?这不可能!”左都御史满脸的难以置信,震惊之色溢于言表。
现下快要入夏,春季本就是播撒谷物的时节,若是整个春季都未下雨,土地干旱,又错过播种最佳时机,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一年的收成,更何况西北本就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更不必说近期边疆战事未停,正是急需用粮的时候,这要是出了岔子,恐怕会引起暴动。
左都御史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已经是满脸愁容,焦躁不堪。
赵淮川相对谈定许多,沉吟半晌,问道:“西北情况如何?可有暴动?”
高程道:“现在没有,但是许多地区土地已经龟裂,河流也干涸了不少,大部分人家虽然有存粮,但也只能撑到岁中,若再不下雨,今年的谷物是播种不了了。”
播种不了,就意味着下半年收不到粮食,整个西北这么大快区域,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按理说这么严重的事情,应该尽早向朝廷上报才是,三个月没有下雨,事态已经严重了。
“为何没有消息?”
高程:“吴总督将消息压了下去,现在西北的贵族已经开始屯粮,粮价也开始涨了。”
左都御史焦躁的情绪缓和了些,瞧着还是忧心忡忡的样子,“现在情况还不算不可挽救,应该将事情先报给陛下。”
赵淮川却忽然开口制止了他:“不可。”
左都御史再度错愕地看着他,“这件事要是再拖下去,西北可能会发生暴动,拖不得。”
“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种事还分时候?非要等到西北动乱才算是到了时候吗?那就晚了!”
左都御史几乎是吼出来的,他年龄长,资历也丰富,自然知道大旱意味着什么,早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碰到过一次,满天的黄土里连草根都寻不见,百姓饿疯了连石头都嚼,什么易子而食都让人看到麻木,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他只当赵淮川是没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说话间都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被他吼了几句,赵淮川脸色如常,只是眸光偏冷,语气冷淡。
“西北战事频繁,这几个月更是吃紧的时候,打仗需要粮食,但是前线却并没有粮食紧缺的消息传来,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西北大旱并不严重,起码没有影响到大部分百姓的生活,二是隐瞒消息的,只会是军队里的人。”
左都御史并不认可他的推论,反驳道:“吴诹晟可不是军队里的人,更何况打仗急需草粮,瞒着能有什么好处,总不会希望打败仗。”
“那可说不准。”赵淮川神情高深莫测起来,犀利的时候眼神像是看透了一般,任何事都泛不起波澜,“西北的军队,早就不是曾经忠心耿耿的晏家军了。”
他这话里的讽刺,说得明显,左都御史还是第一回听他这么明目张胆地讽刺一件事,如果他没猜错的话,他这是对陛下不满?不过也是,这些年陛下行事是荒唐了些。
不得不承认,自从军队易主之后,边疆的仗打得是越来越吃力了,敌军就像是摸清了情况似的,总能轻松利索地击败本国军队。
“此时你不必担心,我会让人查清楚,届时再向陛下禀报。”
左都御史见他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答了句“好”。
……
夜间,东宫。
“信被截了?”太子负手立在窗前,外头的风不算大,但是夜晚寒凉,湿气也重,赵公公想替他关上窗户,却被拒绝。
子演自知有过,心里也是极度懊悔,“属下办事不力,还请殿下责罚。”
太子挥了挥手,示意他起来:“没什么要紧事,一封信而已,他若要看给他便是。”
“只是他想必知道了正学是在朝为官了。”
那信里他只简略的点了朝中近况,并告诫他该如何去做,其余的一概没提,但是以赵淮川的城府,猜出这人入朝为官的难度不大,这倒是产生了危机感。
如果要洗脱嫌疑的话,只能冒一个险了。
“去写一封信,通知正学,三日后的辰时,登仙阁一会。”
太子又叮嘱道:“切记,写封信必须要到赵淮川的手上,莫要表现得太明显了。”
子演这回倒是一下子就领悟了他的意思,飞快地点下头。
“下次行事谨慎些,这回所幸没有什么要紧的。”
子演抿着唇,重重地点了点头,坚定道:“殿下放心,没有下次了。”
太子点头,让他下去了。
整个朝堂上敢这么对赵淮川说话的人还真不多,除了大理寺卿,便是这位左都御史,几人都是十几年的交情,这位御史大人虽说年龄近五十,但是脾性上却是个老顽童。
赵淮川眼风扫了过去,“我不是神仙,自然有不知道的事情。”
“这件事有什么藏着掖着的?我又不会同别人说。”
左都御史信誓旦旦地保证,赵淮川仍是摇头,丝毫不给他情面。
“还未到时候。”
左都御史脸色肉眼可见地黑了下来,正要将心里的怒火倾泻出来,门外突然响起一连串地敲门声,杂乱无章,并且急促。
他的怒火顿时消去了大半,二人对视一眼,赵淮川道:“进来。”
门开了,外头闪进来一个人,风尘仆仆的样子有些狼狈,额前还滴着汗。
赵淮川皱了皱眉,他今早将人派出了京城办事,现在还不过半日时间就回了,必定是碰到了什么更加要紧的事。
高程顾不及抹去脸上的汗珠,他的背后也是一片濡湿,目光寻找到目标,动了动唇角,却没有说出什么,余光反而瞥向一旁的左都御史。
赵淮川颔首:“但说无妨。”
高程沉声道:“属下刚得到消息,西北大旱,已经三个月没下雨了。”
话音未落,一道惊愕的声音就从旁边传过来。
“大旱?这不可能!”左都御史满脸的难以置信,震惊之色溢于言表。
现下快要入夏,春季本就是播撒谷物的时节,若是整个春季都未下雨,土地干旱,又错过播种最佳时机,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一年的收成,更何况西北本就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更不必说近期边疆战事未停,正是急需用粮的时候,这要是出了岔子,恐怕会引起暴动。
左都御史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已经是满脸愁容,焦躁不堪。
赵淮川相对谈定许多,沉吟半晌,问道:“西北情况如何?可有暴动?”
高程道:“现在没有,但是许多地区土地已经龟裂,河流也干涸了不少,大部分人家虽然有存粮,但也只能撑到岁中,若再不下雨,今年的谷物是播种不了了。”
播种不了,就意味着下半年收不到粮食,整个西北这么大快区域,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按理说这么严重的事情,应该尽早向朝廷上报才是,三个月没有下雨,事态已经严重了。
“为何没有消息?”
高程:“吴总督将消息压了下去,现在西北的贵族已经开始屯粮,粮价也开始涨了。”
左都御史焦躁的情绪缓和了些,瞧着还是忧心忡忡的样子,“现在情况还不算不可挽救,应该将事情先报给陛下。”
赵淮川却忽然开口制止了他:“不可。”
左都御史再度错愕地看着他,“这件事要是再拖下去,西北可能会发生暴动,拖不得。”
“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种事还分时候?非要等到西北动乱才算是到了时候吗?那就晚了!”
左都御史几乎是吼出来的,他年龄长,资历也丰富,自然知道大旱意味着什么,早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碰到过一次,满天的黄土里连草根都寻不见,百姓饿疯了连石头都嚼,什么易子而食都让人看到麻木,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他只当赵淮川是没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说话间都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被他吼了几句,赵淮川脸色如常,只是眸光偏冷,语气冷淡。
“西北战事频繁,这几个月更是吃紧的时候,打仗需要粮食,但是前线却并没有粮食紧缺的消息传来,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西北大旱并不严重,起码没有影响到大部分百姓的生活,二是隐瞒消息的,只会是军队里的人。”
左都御史并不认可他的推论,反驳道:“吴诹晟可不是军队里的人,更何况打仗急需草粮,瞒着能有什么好处,总不会希望打败仗。”
“那可说不准。”赵淮川神情高深莫测起来,犀利的时候眼神像是看透了一般,任何事都泛不起波澜,“西北的军队,早就不是曾经忠心耿耿的晏家军了。”
他这话里的讽刺,说得明显,左都御史还是第一回听他这么明目张胆地讽刺一件事,如果他没猜错的话,他这是对陛下不满?不过也是,这些年陛下行事是荒唐了些。
不得不承认,自从军队易主之后,边疆的仗打得是越来越吃力了,敌军就像是摸清了情况似的,总能轻松利索地击败本国军队。
“此时你不必担心,我会让人查清楚,届时再向陛下禀报。”
左都御史见他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答了句“好”。
……
夜间,东宫。
“信被截了?”太子负手立在窗前,外头的风不算大,但是夜晚寒凉,湿气也重,赵公公想替他关上窗户,却被拒绝。
子演自知有过,心里也是极度懊悔,“属下办事不力,还请殿下责罚。”
太子挥了挥手,示意他起来:“没什么要紧事,一封信而已,他若要看给他便是。”
“只是他想必知道了正学是在朝为官了。”
那信里他只简略的点了朝中近况,并告诫他该如何去做,其余的一概没提,但是以赵淮川的城府,猜出这人入朝为官的难度不大,这倒是产生了危机感。
如果要洗脱嫌疑的话,只能冒一个险了。
“去写一封信,通知正学,三日后的辰时,登仙阁一会。”
太子又叮嘱道:“切记,写封信必须要到赵淮川的手上,莫要表现得太明显了。”
子演这回倒是一下子就领悟了他的意思,飞快地点下头。
“下次行事谨慎些,这回所幸没有什么要紧的。”
子演抿着唇,重重地点了点头,坚定道:“殿下放心,没有下次了。”
太子点头,让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