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里陆予安就是在都察院和大理寺之间来回跑,最近柳寺卿也不知道是抽的什么风,不管大事小事只要见着他了就笑眯眯地托付给他,只不过那笑里总有点不怀好意,所幸都察院并没有什么事情。
期间从赣州来了一封信,是俞寺正的,信上不过写了一些琐事,着重的是周崖所附加的现状。
朝廷这边对赣州的追查并没有结束,但奇怪的是似乎对这件事也并不上心,态度若即若离的,最是折磨人。
周、郑两家提心吊胆地过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觉得事态并不严重了,最近又张狂了起来,照例是封锁城门,进出都要严格的排查,盐铁方面的交易也并未停止。
俞寺正已经查清了郑大少爷一案的经过,证实了人的确是因郑家主借刀杀人而死,至于周家不过是做了个袖手旁观的看客。
证据虽有,但两家仍不放他回京,至于原因,说起来挺复杂,归根究底是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在周崖的叙述里,因着俞寺正是朝廷命官的原因,郑家并没有再对他做什么,境况相对安全。
信上还说了一件事,就是在他们离开后不就,郑家二少爷失踪了。
……
“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天色刚蒙蒙亮,恢宏的楼阁还隐藏在灰色的苍穹之下,金鎏殿上却已经充斥着人影,各色的官服按顺序站在一起,官员皆头戴乌纱,手持象笏,放眼望去,整整齐齐。
景帝端坐在龙椅上,前几天太子不知道从哪里请到了一位游医,医术造诣颇高,进宫来为景帝瞧了瞧,不过几天的功夫,景帝的气色明显好了许多,连带着他看太子都顺眼了不少。
“各位爱卿,最近朕听闻多地有异动,不知道这传闻是否真实?”
左御史出列,一张老顽童般的脸上严肃非常,“回陛下,近期温州、青州等地有流寇之患,若不及时控制,恐后患无穷。”
景帝点了点头,问道:“那爱卿认为该让哪位官员处理此事?”
左御史没有给出回答:“但凭陛下定夺。”
景帝让他退下,威严的目光一一扫过底下的官员,被他眼神涉及到的人无一不感到紧张,对这份差事几乎是抱着渴望和胆怯的矛盾心里。
若是办得好了,升官那就是掌中之物,但流寇危险,搞不好还会让自己丢了命。
陆予安不知道别人心里这么多的计量,对他来说,去温州办事是再好不过了,既能升官,还能获得景帝进一步的信任,最关键的是,温州离京师遥远,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正想着,忽然头皮一紧,他没有抬头,但也知道景帝是在看他,想起太子对他说过的话,这差事已经是十拿九稳了。
景帝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不过片刻就收了回去。
“太傅何在?”
“臣在。”
王太傅走了几步,在中间站定,弯腰行礼,他是景帝曾经的老师,几乎朝堂上的大事景帝都会咨询于他,采不采用是另一回事,但是起码的尊重要给。
景帝语气温和许多:“太傅觉得哪位爱卿去是最好?”
王太傅皱着眉,似乎是在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
“太傅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半晌,太傅道:“平定贼寇一事,自然是资历长者为好,但是温州路途遥远,近来朝堂也事务繁多,陛下身边更是离不开人……”
说话的艺术,就是说一半留一半,给一个空间让听者顺着他的思维往下去想。
景帝适时地问道:“那太傅的意思是?”
太傅又不说话了,最终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严肃道:“我朝栋梁之材犹如过江之鲫,特别是年轻一辈,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能力不在我等之下,微臣以为,应当给予一些机会,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为我朝尽职尽责。”
景帝大掌一抚,对他的话表示赞同,面色都愉悦起来。
“太傅可有心仪的人选?”
王太傅这回不客气了,终于绕回了正题,只听他道:“微臣认为陆少卿可堪此任。”
景帝没有说话,沉默了许久,随后突然直直地看过来。
“陆予安何在?”
被点到名,陆予安从里侧走了出来,恭敬地行礼,象笏持于身前,“微臣在。”
“温州平定贼寇一事,朕让你去,如何?”
陆予安抬起来,面上还带着不可置信的表情,最后反应过来,又换上一脸的惊喜,看向景帝的眼神满是慕孺和感激。
“微臣定尽心尽力,不辱使命。”
面对来自臣子热切的目光,景帝是越发的满意,当权者其实并不喜欢心机重城府深的臣子,哪怕他能力再怎么出众,想到他们最喜欢的是心思一猜即中的官员,因为什么都摆在面上,这不会让他们感到危机感。
陆予安算是学到了精髓。
本以为这件事到此就该结束了,未成想景帝还有其他的思量。
“温州于你而言太多危险,你又是初次领事,尚不成熟,这样,朕再指一人与你同行,可好?”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自然是不能拒绝的。
陆予安:“凭皇上做主。”
景帝沉吟不决,许久才下了决定。
“赵爱卿。”
朝堂上姓赵的官员不少,但是能被皇帝信任的,还位高权重的却只有这么一个。
赵淮川本就在极前面的位置,这时只需稍稍抬头便是。
“你便与陆爱卿同行,教与他如何行事,你二人同去,也好有个照应。”
赵淮川面上没有什么情绪,只是淡声应承。
景帝下了诏,解决了此事,将启程时间定在明日卯时。
又问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宣布退朝。
陆予安直起有些发酸的腰,这要是没个好身体,真不适合官场。
赵淮川视线远远地和他交汇在一起,两人都没有说什么,又飞快地错开。
和赵淮川一起去是他没料到的,也让他更为警惕,这人深不可测,可不是个好合作的对象,尤其是在他面前总有一种自己被剥开,暴露无遗的感觉。
期间从赣州来了一封信,是俞寺正的,信上不过写了一些琐事,着重的是周崖所附加的现状。
朝廷这边对赣州的追查并没有结束,但奇怪的是似乎对这件事也并不上心,态度若即若离的,最是折磨人。
周、郑两家提心吊胆地过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觉得事态并不严重了,最近又张狂了起来,照例是封锁城门,进出都要严格的排查,盐铁方面的交易也并未停止。
俞寺正已经查清了郑大少爷一案的经过,证实了人的确是因郑家主借刀杀人而死,至于周家不过是做了个袖手旁观的看客。
证据虽有,但两家仍不放他回京,至于原因,说起来挺复杂,归根究底是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在周崖的叙述里,因着俞寺正是朝廷命官的原因,郑家并没有再对他做什么,境况相对安全。
信上还说了一件事,就是在他们离开后不就,郑家二少爷失踪了。
……
“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天色刚蒙蒙亮,恢宏的楼阁还隐藏在灰色的苍穹之下,金鎏殿上却已经充斥着人影,各色的官服按顺序站在一起,官员皆头戴乌纱,手持象笏,放眼望去,整整齐齐。
景帝端坐在龙椅上,前几天太子不知道从哪里请到了一位游医,医术造诣颇高,进宫来为景帝瞧了瞧,不过几天的功夫,景帝的气色明显好了许多,连带着他看太子都顺眼了不少。
“各位爱卿,最近朕听闻多地有异动,不知道这传闻是否真实?”
左御史出列,一张老顽童般的脸上严肃非常,“回陛下,近期温州、青州等地有流寇之患,若不及时控制,恐后患无穷。”
景帝点了点头,问道:“那爱卿认为该让哪位官员处理此事?”
左御史没有给出回答:“但凭陛下定夺。”
景帝让他退下,威严的目光一一扫过底下的官员,被他眼神涉及到的人无一不感到紧张,对这份差事几乎是抱着渴望和胆怯的矛盾心里。
若是办得好了,升官那就是掌中之物,但流寇危险,搞不好还会让自己丢了命。
陆予安不知道别人心里这么多的计量,对他来说,去温州办事是再好不过了,既能升官,还能获得景帝进一步的信任,最关键的是,温州离京师遥远,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正想着,忽然头皮一紧,他没有抬头,但也知道景帝是在看他,想起太子对他说过的话,这差事已经是十拿九稳了。
景帝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不过片刻就收了回去。
“太傅何在?”
“臣在。”
王太傅走了几步,在中间站定,弯腰行礼,他是景帝曾经的老师,几乎朝堂上的大事景帝都会咨询于他,采不采用是另一回事,但是起码的尊重要给。
景帝语气温和许多:“太傅觉得哪位爱卿去是最好?”
王太傅皱着眉,似乎是在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
“太傅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半晌,太傅道:“平定贼寇一事,自然是资历长者为好,但是温州路途遥远,近来朝堂也事务繁多,陛下身边更是离不开人……”
说话的艺术,就是说一半留一半,给一个空间让听者顺着他的思维往下去想。
景帝适时地问道:“那太傅的意思是?”
太傅又不说话了,最终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严肃道:“我朝栋梁之材犹如过江之鲫,特别是年轻一辈,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能力不在我等之下,微臣以为,应当给予一些机会,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为我朝尽职尽责。”
景帝大掌一抚,对他的话表示赞同,面色都愉悦起来。
“太傅可有心仪的人选?”
王太傅这回不客气了,终于绕回了正题,只听他道:“微臣认为陆少卿可堪此任。”
景帝没有说话,沉默了许久,随后突然直直地看过来。
“陆予安何在?”
被点到名,陆予安从里侧走了出来,恭敬地行礼,象笏持于身前,“微臣在。”
“温州平定贼寇一事,朕让你去,如何?”
陆予安抬起来,面上还带着不可置信的表情,最后反应过来,又换上一脸的惊喜,看向景帝的眼神满是慕孺和感激。
“微臣定尽心尽力,不辱使命。”
面对来自臣子热切的目光,景帝是越发的满意,当权者其实并不喜欢心机重城府深的臣子,哪怕他能力再怎么出众,想到他们最喜欢的是心思一猜即中的官员,因为什么都摆在面上,这不会让他们感到危机感。
陆予安算是学到了精髓。
本以为这件事到此就该结束了,未成想景帝还有其他的思量。
“温州于你而言太多危险,你又是初次领事,尚不成熟,这样,朕再指一人与你同行,可好?”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自然是不能拒绝的。
陆予安:“凭皇上做主。”
景帝沉吟不决,许久才下了决定。
“赵爱卿。”
朝堂上姓赵的官员不少,但是能被皇帝信任的,还位高权重的却只有这么一个。
赵淮川本就在极前面的位置,这时只需稍稍抬头便是。
“你便与陆爱卿同行,教与他如何行事,你二人同去,也好有个照应。”
赵淮川面上没有什么情绪,只是淡声应承。
景帝下了诏,解决了此事,将启程时间定在明日卯时。
又问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宣布退朝。
陆予安直起有些发酸的腰,这要是没个好身体,真不适合官场。
赵淮川视线远远地和他交汇在一起,两人都没有说什么,又飞快地错开。
和赵淮川一起去是他没料到的,也让他更为警惕,这人深不可测,可不是个好合作的对象,尤其是在他面前总有一种自己被剥开,暴露无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