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宋真宗赵恒(大章)
【第五位是唐玄宗,唐玄宗名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
由于从小于危难中成长,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在登基大宝后,仁义治国,礼贤下士,赏罚分明,不滥用刑法,不包庇亲人,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意见,减轻百姓负担,减少税收,重视文化和科技,使得唐朝人才辈出。
政治的清明导致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至天下富庶,在开元年间出现了空前的盛世景观。
正是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们纷纷上书,请唐玄宗东至泰山封禅,李隆基在一番谦让之后也坦然接受,于开元年到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
大队人马到达泰山之西时,突然狂风大作,顿时队伍乱作一团,封禅使急忙打了圆场,才让众人安下心来。
可是,不料到了晚上突然狂风又起,令李隆基不禁开始坐立不安,他虔诚的向上天祷告。
或许是上天知道他为国为民,亦或者他的祷告起了作用,不再狂风大作,也顺利完成了封禅。】
【第六位是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说到封禅的皇帝中,最不应封禅的当属他宋真宗。
其余几位皇帝封禅都是有功绩在身,而他宋真宗却安守一隅,打不过辽国,驱除不了外辱,还签订了侮辱性的檀渊之盟。
最令人不齿的是,赵恒竟然认为他做了一桩自傲的功绩,骄傲自得。
然后有一位谄媚臣子向赵恒进言,让他举行封禅大礼,本就好大喜功的赵恒怎能不动心,于是欣然同意。
赵恒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向泰山而去,经过日的长途跋涉到达泰山,山下斋祭三日,登上泰山,完成祭天大礼后,第二日举行祭祀地神之礼,再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前前后后花了几十天的时间,在泰山举行了一连串的闹剧,而赵恒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的皇帝。
正是由于宋真宗的不耻行为,让后世历代皇帝都不屑与之为伍,泰山封禅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
于是自赵恒之后,没有皇帝再举行封禅大典了。】
《唐玄宗主要还是活太久,要是早点死的话,现在的评价绝对提升一大截》
《以开元盛世来说李隆基完全够资格,可惜后期膨胀了》
《此时是中国古代巅峰时刻,也是李隆基功绩巅峰的时刻》
《宋朝就没有一个有资格上泰山封禅的,赵匡胤都不行,差太多了》
《我只能说宋真宗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禅的水平,让泰山逼格一落千丈》
《终于来了,泰山封禅的耻辱》
《要不是封禅泰山被宋真宗搞臭了,后世洪武永乐等一代雄主也可封禅泰山》
《秦始皇:就是你小子搞得后代皇帝都不敢封禅的?》
《宋真宗:家人们,让我把泰山封禅的档次给你们打下来》
《泰山:完了,这会是真完了,赵恒这崽种》
《宋真宗:总有人叽叽喳喳,拿我寻开心》
《要不是宋真宗整了这个货,现在泰山上估计全是乾隆盖的章》
《要是宋真宗一路打穿辽上京,那他确实可以泰山封禅,但可惜,他甚至连檀渊之盟都不敢亲自去签》
《宋真宗才是最聪明的,他要是晚两天去封禅,泰山就成别人的地盘了》
《宋真宗真是千古明君啊,知道封禅劳民伤财,自己去了以后的皇帝就不屑再去了,属于是造福后代了》
《泰山:家人们谁懂啊,下头的宋真宗》
《宋真宗泰山封禅唯一受害人,朱元璋》
《宋真宗封禅的时候据说朝廷大臣都差点笑死了》
大唐。
李隆基:朕就知道又要挨骂了,一介绍朕就说什么活太久,恨不得朕早死的。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倒是告诉朕啊,朕也好早点做准备啊,除了骂朕什么有用的信息都不说,这让朕怎么应对,朕岂不是白挨骂了?
尽管他早有心里准备,但看到后世人诅咒他早点死时。
他还是破防了,整张脸十分难看,阴沉无比。
任谁被辱骂早点死都会愤怒的,更何况他这个帝王。
在平时,他身为大唐的皇帝,谁对他不恭恭敬敬的?谁敢诅咒他早点死?根本就没有人有这个胆子。
可现在呢,这两天他已经不知道被后世人骂过多少次了。
只要天幕上有关于他的介绍,他少不了要挨一顿骂。
可骂就骂吧,你倒是告诉朕原因啊!
什么都不说,他都不知道后面到底出了什么变故,以至于后世人如此诅咒他。
愤怒的同时,他心头阴云密布,有一丝恐惧在心头蔓延。
就凭这么多后世人骂他,他大致也能猜得到一些原因。
估计是他执政后期出现了重大错误,导致大唐帝国陷入危局,开元盛世急转直下,甚至很有可能出现全国动乱的局面。
也只有这個可能性,才会使得后世人诅咒他早点死。
可他怎么也想不通,如今开元盛世被天下臣民称赞,还有什么样的危机隐藏在暗中?
如今的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完全没有发现隐藏在开元盛世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肯定是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而且还是很大的危机。
他不禁低头深思,回忆平时有哪些疏漏的地方。
可思考了半天,他也没有头绪。
他此刻多么希望后世人能告诉他一些有用的信息,哪怕为此多挨几顿骂也心甘情愿。
相比于解决大唐的危机,多骂骂他也就不算什么了。
他抬起头看着天幕上关于泰山封禅的介绍。
原先的历史中,他带领群臣去泰山封禅。
但现在,这段历史将要改写了。
因为他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去泰山封禅。
之前他的确有想去泰山封禅的打算,并且再过不久就和大臣商议泰山封禅的相关事宜。
毕竟他开创了大唐盛世,有资格去泰山封禅。
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
一是此时的大唐有巨大的危机,他必须找出隐藏在暗中的危机并解决,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去泰山封禅。
二是大宋的宋真宗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禅的逼格,他要是去泰山封禅的话,心里多少有些膈应。() ()
他已经从后世人口中知道了宋真宗檀渊之盟的事迹,当然不屑再和宋真宗一样去泰山封禅。
和敌人签订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每年给敌人大量的金银财宝,就是这样一个货色,居然还好意思去泰山封禅。
他很好奇宋真宗赵恒的脸皮怎么这么厚,怎么有脸去泰山封禅的。
北宋。
看到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赵匡胤整个人呆在原地,如遭雷击。
此刻他心头大乱,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赵恒是弟弟赵光义的儿子,现在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这岂不是说第二位皇帝是赵光义吗?
他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不,这一定不可能,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他自己有儿子,怎么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呢!
后面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初,他确实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想法。
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局势不稳定,为了宋朝大局考虑,他不得不把赵光义选为大宋的继承者。
在大宋建国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短短五十年就换了个皇帝。
皇帝之所以换这么勤,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接班人要么太小,要么太弱,导致皇位被夺,改朝换代。
而他的大宋刚刚建立,不管是外部局势,还是内部局势,都不安稳。
为了找一个有能力,镇得住场子的接班人,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人。
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年纪小,一个能力不足。
所以为了国家大局考虑,避免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在赵宋身上,他把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的赵光义选为接班人,这样的局面只是建国初期迫于无奈的结果。
但是,随着大宋江山越来越稳固,当他已经能完全坐稳江山,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禁军将领可能造成的威胁,江山已经安安稳稳,不会轻易失去的时候,他的心思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既然江山已经如此稳定了,那么就不需要赵光义了,就算把江山传给儿子也没什么问题,不会出现大的动乱。
除了大宋江山稳定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让他想要改换接班人。
那就是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肆培植势力,每次出行前呼后拥,那场面比他出行都不遑多让。
所以,他不想再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放心。
为了把皇位顺利传给儿子,他做了两方面的安排。
一是慢慢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另一个就是慢慢培养儿子。
削弱赵光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毕竟赵光义跟着他打下这片江山,在军中还是有一些威望的。
而且之前把赵光义选做接班人时,就把开封府尹的位置给了赵光义。
大宋的都城就是开封,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就相当于储君的待遇。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这么多年,已经培植了不少属于自己的势力。
因此,此时的赵光义已经慢慢做大,需要花费时间一步一步削弱。
当时按照他的预想,最终是完全可以把皇位安安稳稳的交到儿子手中。
可现在后世人告诉他,赵光义成了大宋第二位皇帝。
看来后面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才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难不成是赵光义学李世民弑兄吗?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
毕竟除了赵光义造反,他实在想不到皇位怎么到了赵光义的手里。
此刻他的心中思绪万千,迅速思考对策。
赵光义肯定是要除掉的,他要把皇位顺顺利利传给自己的儿子。
不过赵光义已经做大,想要除掉还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但他不着急,既然已经知道赵光义造反,只要多加提防,再慢慢对付就行。
他还是非常有自信可以除掉赵光义的。
直到这个时候,他总算明白过来,为什么大宋后面的皇帝那么窝囊,一点都不像他。
原来都是赵光义的种,怪不得没有他一丁点的勇猛。
看到大宋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窝囊,更加坚定了他要除掉赵光义的决心。
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想被窝囊废糟蹋成这样。
宋真宗赵恒:朕就知道会这样,如果铺天盖地的一片骂声。
在天幕说到泰山封禅的六位帝王时,他就已经预料到后世人又要嘲讽自己,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反正他已经看出来了,后世人只要说到大宋,就少不了对他的辱骂讽刺。
此刻他的心很累,深深的叹了口气,后世人根本就不懂他。
大宋和辽国长达年的战争,让大宋多少将士死去,给大宋带来了多么沉重的灾难。
他也是为了大宋的和平稳定才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的。
他为了大宋百姓和平安宁,和辽国结为兄弟之国怎么了?后世人至于这么辱骂他吗?
他不过每年给辽国一些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这么好的买卖为什么不做?
和每年与辽国大战所花费的军费相比,这些金银简直不值一提。
花费不足军费百分之一的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他如此大的功绩去泰山封禅理所应当。
事实证明,签订檀渊之盟后,大宋和辽国就再也没有打仗了。
他给大宋带来和平,给天下百姓带来安宁,难道不好吗?
就因为他签订檀渊之盟,没有和辽国硬刚,后世人就对他大加嘲讽,他对此非常不满。
在他看来,后世人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痛。
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他大宋的好男儿死再多不心疼是吧!
他相信要是把那些嘲讽他签订檀渊之盟的后世人拉去和辽国打仗,保证那些后世人跪求他去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
他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他大宋的百姓都没有抱怨,哪里轮得到后世人多加指责。
想到这里,他已经可以心如止水的面对后世人的嘲讽。
由于从小于危难中成长,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在登基大宝后,仁义治国,礼贤下士,赏罚分明,不滥用刑法,不包庇亲人,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意见,减轻百姓负担,减少税收,重视文化和科技,使得唐朝人才辈出。
政治的清明导致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至天下富庶,在开元年间出现了空前的盛世景观。
正是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们纷纷上书,请唐玄宗东至泰山封禅,李隆基在一番谦让之后也坦然接受,于开元年到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
大队人马到达泰山之西时,突然狂风大作,顿时队伍乱作一团,封禅使急忙打了圆场,才让众人安下心来。
可是,不料到了晚上突然狂风又起,令李隆基不禁开始坐立不安,他虔诚的向上天祷告。
或许是上天知道他为国为民,亦或者他的祷告起了作用,不再狂风大作,也顺利完成了封禅。】
【第六位是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说到封禅的皇帝中,最不应封禅的当属他宋真宗。
其余几位皇帝封禅都是有功绩在身,而他宋真宗却安守一隅,打不过辽国,驱除不了外辱,还签订了侮辱性的檀渊之盟。
最令人不齿的是,赵恒竟然认为他做了一桩自傲的功绩,骄傲自得。
然后有一位谄媚臣子向赵恒进言,让他举行封禅大礼,本就好大喜功的赵恒怎能不动心,于是欣然同意。
赵恒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向泰山而去,经过日的长途跋涉到达泰山,山下斋祭三日,登上泰山,完成祭天大礼后,第二日举行祭祀地神之礼,再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前前后后花了几十天的时间,在泰山举行了一连串的闹剧,而赵恒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的皇帝。
正是由于宋真宗的不耻行为,让后世历代皇帝都不屑与之为伍,泰山封禅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
于是自赵恒之后,没有皇帝再举行封禅大典了。】
《唐玄宗主要还是活太久,要是早点死的话,现在的评价绝对提升一大截》
《以开元盛世来说李隆基完全够资格,可惜后期膨胀了》
《此时是中国古代巅峰时刻,也是李隆基功绩巅峰的时刻》
《宋朝就没有一个有资格上泰山封禅的,赵匡胤都不行,差太多了》
《我只能说宋真宗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禅的水平,让泰山逼格一落千丈》
《终于来了,泰山封禅的耻辱》
《要不是封禅泰山被宋真宗搞臭了,后世洪武永乐等一代雄主也可封禅泰山》
《秦始皇:就是你小子搞得后代皇帝都不敢封禅的?》
《宋真宗:家人们,让我把泰山封禅的档次给你们打下来》
《泰山:完了,这会是真完了,赵恒这崽种》
《宋真宗:总有人叽叽喳喳,拿我寻开心》
《要不是宋真宗整了这个货,现在泰山上估计全是乾隆盖的章》
《要是宋真宗一路打穿辽上京,那他确实可以泰山封禅,但可惜,他甚至连檀渊之盟都不敢亲自去签》
《宋真宗才是最聪明的,他要是晚两天去封禅,泰山就成别人的地盘了》
《宋真宗真是千古明君啊,知道封禅劳民伤财,自己去了以后的皇帝就不屑再去了,属于是造福后代了》
《泰山:家人们谁懂啊,下头的宋真宗》
《宋真宗泰山封禅唯一受害人,朱元璋》
《宋真宗封禅的时候据说朝廷大臣都差点笑死了》
大唐。
李隆基:朕就知道又要挨骂了,一介绍朕就说什么活太久,恨不得朕早死的。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倒是告诉朕啊,朕也好早点做准备啊,除了骂朕什么有用的信息都不说,这让朕怎么应对,朕岂不是白挨骂了?
尽管他早有心里准备,但看到后世人诅咒他早点死时。
他还是破防了,整张脸十分难看,阴沉无比。
任谁被辱骂早点死都会愤怒的,更何况他这个帝王。
在平时,他身为大唐的皇帝,谁对他不恭恭敬敬的?谁敢诅咒他早点死?根本就没有人有这个胆子。
可现在呢,这两天他已经不知道被后世人骂过多少次了。
只要天幕上有关于他的介绍,他少不了要挨一顿骂。
可骂就骂吧,你倒是告诉朕原因啊!
什么都不说,他都不知道后面到底出了什么变故,以至于后世人如此诅咒他。
愤怒的同时,他心头阴云密布,有一丝恐惧在心头蔓延。
就凭这么多后世人骂他,他大致也能猜得到一些原因。
估计是他执政后期出现了重大错误,导致大唐帝国陷入危局,开元盛世急转直下,甚至很有可能出现全国动乱的局面。
也只有这個可能性,才会使得后世人诅咒他早点死。
可他怎么也想不通,如今开元盛世被天下臣民称赞,还有什么样的危机隐藏在暗中?
如今的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完全没有发现隐藏在开元盛世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肯定是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而且还是很大的危机。
他不禁低头深思,回忆平时有哪些疏漏的地方。
可思考了半天,他也没有头绪。
他此刻多么希望后世人能告诉他一些有用的信息,哪怕为此多挨几顿骂也心甘情愿。
相比于解决大唐的危机,多骂骂他也就不算什么了。
他抬起头看着天幕上关于泰山封禅的介绍。
原先的历史中,他带领群臣去泰山封禅。
但现在,这段历史将要改写了。
因为他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去泰山封禅。
之前他的确有想去泰山封禅的打算,并且再过不久就和大臣商议泰山封禅的相关事宜。
毕竟他开创了大唐盛世,有资格去泰山封禅。
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
一是此时的大唐有巨大的危机,他必须找出隐藏在暗中的危机并解决,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去泰山封禅。
二是大宋的宋真宗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禅的逼格,他要是去泰山封禅的话,心里多少有些膈应。() ()
他已经从后世人口中知道了宋真宗檀渊之盟的事迹,当然不屑再和宋真宗一样去泰山封禅。
和敌人签订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每年给敌人大量的金银财宝,就是这样一个货色,居然还好意思去泰山封禅。
他很好奇宋真宗赵恒的脸皮怎么这么厚,怎么有脸去泰山封禅的。
北宋。
看到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赵匡胤整个人呆在原地,如遭雷击。
此刻他心头大乱,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赵恒是弟弟赵光义的儿子,现在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这岂不是说第二位皇帝是赵光义吗?
他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不,这一定不可能,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他自己有儿子,怎么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呢!
后面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初,他确实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想法。
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局势不稳定,为了宋朝大局考虑,他不得不把赵光义选为大宋的继承者。
在大宋建国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短短五十年就换了个皇帝。
皇帝之所以换这么勤,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接班人要么太小,要么太弱,导致皇位被夺,改朝换代。
而他的大宋刚刚建立,不管是外部局势,还是内部局势,都不安稳。
为了找一个有能力,镇得住场子的接班人,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人。
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年纪小,一个能力不足。
所以为了国家大局考虑,避免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在赵宋身上,他把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的赵光义选为接班人,这样的局面只是建国初期迫于无奈的结果。
但是,随着大宋江山越来越稳固,当他已经能完全坐稳江山,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禁军将领可能造成的威胁,江山已经安安稳稳,不会轻易失去的时候,他的心思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既然江山已经如此稳定了,那么就不需要赵光义了,就算把江山传给儿子也没什么问题,不会出现大的动乱。
除了大宋江山稳定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让他想要改换接班人。
那就是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肆培植势力,每次出行前呼后拥,那场面比他出行都不遑多让。
所以,他不想再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放心。
为了把皇位顺利传给儿子,他做了两方面的安排。
一是慢慢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另一个就是慢慢培养儿子。
削弱赵光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毕竟赵光义跟着他打下这片江山,在军中还是有一些威望的。
而且之前把赵光义选做接班人时,就把开封府尹的位置给了赵光义。
大宋的都城就是开封,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就相当于储君的待遇。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这么多年,已经培植了不少属于自己的势力。
因此,此时的赵光义已经慢慢做大,需要花费时间一步一步削弱。
当时按照他的预想,最终是完全可以把皇位安安稳稳的交到儿子手中。
可现在后世人告诉他,赵光义成了大宋第二位皇帝。
看来后面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才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难不成是赵光义学李世民弑兄吗?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
毕竟除了赵光义造反,他实在想不到皇位怎么到了赵光义的手里。
此刻他的心中思绪万千,迅速思考对策。
赵光义肯定是要除掉的,他要把皇位顺顺利利传给自己的儿子。
不过赵光义已经做大,想要除掉还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但他不着急,既然已经知道赵光义造反,只要多加提防,再慢慢对付就行。
他还是非常有自信可以除掉赵光义的。
直到这个时候,他总算明白过来,为什么大宋后面的皇帝那么窝囊,一点都不像他。
原来都是赵光义的种,怪不得没有他一丁点的勇猛。
看到大宋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窝囊,更加坚定了他要除掉赵光义的决心。
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想被窝囊废糟蹋成这样。
宋真宗赵恒:朕就知道会这样,如果铺天盖地的一片骂声。
在天幕说到泰山封禅的六位帝王时,他就已经预料到后世人又要嘲讽自己,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反正他已经看出来了,后世人只要说到大宋,就少不了对他的辱骂讽刺。
此刻他的心很累,深深的叹了口气,后世人根本就不懂他。
大宋和辽国长达年的战争,让大宋多少将士死去,给大宋带来了多么沉重的灾难。
他也是为了大宋的和平稳定才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的。
他为了大宋百姓和平安宁,和辽国结为兄弟之国怎么了?后世人至于这么辱骂他吗?
他不过每年给辽国一些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这么好的买卖为什么不做?
和每年与辽国大战所花费的军费相比,这些金银简直不值一提。
花费不足军费百分之一的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他如此大的功绩去泰山封禅理所应当。
事实证明,签订檀渊之盟后,大宋和辽国就再也没有打仗了。
他给大宋带来和平,给天下百姓带来安宁,难道不好吗?
就因为他签订檀渊之盟,没有和辽国硬刚,后世人就对他大加嘲讽,他对此非常不满。
在他看来,后世人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痛。
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他大宋的好男儿死再多不心疼是吧!
他相信要是把那些嘲讽他签订檀渊之盟的后世人拉去和辽国打仗,保证那些后世人跪求他去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
他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他大宋的百姓都没有抱怨,哪里轮得到后世人多加指责。
想到这里,他已经可以心如止水的面对后世人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