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花魅万贞儿
说到帝王,世人一般都会考虑到,这个人在历史上做过什么样的事情。
凡是被浓墨记载过的帝王,要不就是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要不就是干了些荒唐事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有一个皇帝,他最让人熟知的,是他不一般的爱情。
他就是明宪宗朱见深,竟然爱的是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万贞儿。
万贞儿能得君王专情数十年而不移志,宠冠六宫,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如果说,充斥着阴谋权斗的后宫里,真有相濡以沫的真爱。
那么朱见深与万贵妃,这一场很少得到祝福的爱情,确是一桩。
世人眼中的万贞儿,她是幸运的,拥有真爱,厮守到老。
她也是悲剧的,子嗣夭折,身负骂名。
但没有一个人是天生怀着恶意去生活的,种种的荒诞行径背后一定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悲楚。
“万贞儿父亲万贵原是一名县吏,因为亲属犯罪谪居霸州。”
“万贞儿年幼时,万贵为了日后能有所依靠。”
“把四岁的万贞儿送入宫中,在明英宗朱祁镇生母孙太后身边做宫女。”
“十五岁时,在孙太后身边侍奉了十多年的万贞儿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
“几年后,朱见深第一次见到万贞儿,就被她的美貌打动。”
“此后,万贞儿的一生中每一段经历都与明宪宗朱见深相关。”
“年,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获。”
“之后朱见深被孙太后立为皇太子,朱见深的叔父朱祁钰登上皇位,孙太后将宫女万贞儿调遣至两岁的太子宫中侍奉。”
“年,朱祁钰将五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另册立自己四岁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
“在这期间,朱见深生活大起大落,万贞儿对他不离不弃。”
“景泰八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
“当时已被瓦剌释放七年,一直被软禁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
“十岁的沂王朱见深被重新册立为太子,当时万贞儿岁。”
“年正月,朱祁镇驾崩,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
“当时万贞儿岁仍被朱见深专宠,每次朱见深出游,万贞儿都穿着戎装在一旁侍奉。”
“万贞儿也因此恃宠而骄,一手遮天,将所有妃嫔视为竞争对手,惟恐别人争宠。”
“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曾亲自为皇太子朱见深挑选了吴氏、王氏、柏氏三位皇后人选。”
“并向钱皇后和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表示他更中意吴氏,要求二人务必再严格审查。”
“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一度想立万贞儿为皇后,但让一名年长皇帝十七岁的宫女掌位中宫有违先帝遗诏,只能作罢。”
“钱太后观察后也认为吴氏在三人中更出色些,与朱祁镇的遗愿一致。”
“吴氏被封皇后时,万贞儿仍然是宫女身份。”
“朱见深几乎无视年轻貌美的吴皇后,很少留宿在吴皇后宫中,仍然与已经岁的老宫女万贞儿恩爱如常。”
“万贞儿恃宠而骄,对吴皇后出言不逊。”
“吴皇后苛责几次后,下令杖责了万贞儿。”
“明宪宗朱见深见万贞儿被杖责,便与钱周两位太后商议废黜皇后。”
“并对朱祁镇身边的老太监牛玉严刑逼供,编造吴皇后的父亲行贿牛玉,让吴氏正位中宫的谎言。”
“朱见深连下三道诏书宣告废黜吴皇后,改立王氏为后。”
“十六岁的吴废后只当了一个月皇后,只因为杖责了一名老宫女,余生都在冷宫度过。”
柳如是:明宪宗对万贵妃的深爱,使得两位皇后名存实亡。
在确立皇后人选的时候,明宪宗想立万贞儿为皇后,可奈何难度很大。
其一,万贞儿属于明宪宗乳母这一类。
万贞儿本身是明宪宗祖母宫中的宫女,受指派来照顾明宪宗,而当时的明宪宗不足三岁。
如果明宪宗立万贞儿为皇后,在伦理上是不合情理的。
其二,成化元年时,万贞儿并未生育子嗣。
如果说万贞儿还有成为皇后的希望,那就只能是母凭子贵,率先诞下皇长子。
成化二年时,万贞儿的确产下一子,但一年后便夭折了。
其三,明宪宗新君继位,行事需得收敛。
很简单,明英宗留下了一批天顺年间的老臣。
其中很多人是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的重臣,一个个对刚刚上台的明宪宗盯得很紧。
而此时的明宪宗也并未完全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所以做事还是有顾虑的。
其四,明宪宗生母周太后,并不待见万贞儿。
婆媳问题,同样存在于皇室。
周太后非常清楚明宪宗对于万贞儿的情感依赖,这其中甚至掺杂了一定的恋母情节。
作为生母的周太后,自然对于这个从自己这抢走了儿子归属感的女人,心存妒忌。
更重要的一点是,周太后与万贞儿两人是同龄人。
这就是为什么明宪宗在成化元年,遵循了先帝英宗的意愿,册封吴氏为皇后。
青春靓丽的吴氏贵为国母,自恃位尊,自然不把徐娘半老的万贞儿放在眼里。
当吴皇后发现明宪宗在大婚之后依旧整宿整宿地在万贞儿那时,开始妒火中烧。
终于有一天,面对吴皇后的不断挑衅,万贞儿忍无可忍开始回击。
据说当时两个人吵得很厉害,吴皇后甚至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
吴皇后这口恶气是出了,但她皇后的位子也算坐到了头。
成婚仅仅一个月之后,吴皇后便被明宪宗废黜了皇后之位,打入冷宫。
经此一役,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皇帝后宫的局势,再也不会有人去挑战万贞儿的权威。
就连新任继后王皇后更是乖乖地不敢出声,生怕哪一天惹到万贞儿不高兴。
“新皇后王氏吸取吴氏的经验教训,不与万贞儿争宠。”
“至此,后宫中再也没有敢于和万贞儿争宠的人了。”
“万贞儿成了实际上的六宫之主,这为她对朝政施加影响准备了条件。”
“成化二年,岁的万贞儿生下皇长子。”
“明宪宗朱见深大喜,一个月后将万贞儿由宫女身份晋位到贵妃。”
“同年十一月,婴儿夭折。”
“朱见深为了抚慰万贵妃,并且为了让两人能尽快再有孩子,更只专宠万贞儿一人,但万贵妃从此再没怀孕。”
“皇长子死后,皇帝膝下无子,朝廷上下忧心。”
“群臣进言恳求朱见深广施雨露,宠幸其他后妃确保子嗣绵延。”
“却被皇帝以家事自主为由,不予理会,这更加助长了万贵妃的骄横跋扈。”
“万贞儿自己不能再生育,也不允许后宫其他嫔妃怀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有孕的嫔妃都被万贵妃堕胎。”
“一位纪姓女子偶然得到朱见深宠幸并且怀孕,万贵妃派去给纪氏堕胎的婢女谎称纪氏并没有怀孕,而是肚子长了肿块。”
“因此纪氏住进安乐堂养病,并在成化六年生下了后来的明孝宗朱樘。”
“万贵妃派太监把婴儿溺死,太监没有从命。”
“朱樘在安乐堂长到五六岁,明宪宗朱见深和万贵妃都不知情。”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得知了纪氏生育一名六岁皇子的事情,册立纪氏为淑妃。”
“几个月后,纪淑妃暴疾薨逝。”
“万贵妃所生的皇长子薨逝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曾有多位后妃在朱见深偶然的宠幸下怀孕,都被万贵妃灌药堕胎。”
“纪氏死后,万贞儿又想除掉已被立为太子的朱樘。”
“当时朱樘跟随周太后居住,不让他吃万贵妃赐食,才保全了性命。”
“万贞儿因为小太子无意间的一句‘我怕饭菜有毒’而大怒,认为太子长大之后一定会对自己不利。”
“朱樘做了太子后,万贞儿放松专宠控制,允许明宪宗临幸后宫其他妃嫔。”
“此后后宫的皇子渐渐多起来,可以与朱樘的太子势力抗衡。”
“万贞儿开始劝明宪宗改立兴王为太子,同时指使宦官找尽各种机会附和提议。”
“明宪宗听信万贵妃和宠臣,果真开始准备易储。”
“并召来太监怀恩拟旨,遭到了怀恩的坚决抵制,誓死不从。”
“明宪宗一怒之下,罢去怀恩的司礼监掌印一职,贬往凤阳守灵,并继续谋划废朱樘的太子之位。”
陈圆圆:万贞儿比皇帝大岁,却能独得恩宠一辈子,实在令人羡慕。
明宪宗之所以如此宠幸万贞儿,是有原因的。
第一,明宪宗知恩图报。
明宪宗两岁被立为太子,万贞儿就一直陪伴在身旁,抚养照顾他,给予了明宪宗亲人一般的呵护和疼爱。
所以在明宪宗幼小的心灵里,万贞儿并非女婢,而是亲人。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宪宗被废为沂王,孤苦无依。
这时,万贞儿仍然对宪宗不离不弃,陪伴他挺过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但这时的万贞儿对待宪宗是真诚的。() ()
除了生活上的关怀,还给予宪宗心灵上极大的慰藉。
也许,就在此时,宪宗对万贞儿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后来,英宗重新登基,宪宗复位太子。
宪宗和万贞儿两人日久生情,相互爱慕。
也许就在此时,他们两人已互许终身。
宪宗即位后,曾不惜违背生母周太后的反对,欲立万贞儿为皇后。
终因万贞儿出身卑微,不合祖制礼法,改立吴氏为后。
另外,宪宗在位期间,大幅减少百姓的赋税。
特别是受灾地区,还可以免交赋税。
这些都说明宪宗心怀感恩,是一个懂得报恩之人。
第二,万贞儿真心对待宪宗,熟知宪宗的嗜好。
万贞儿确实手段毒辣,心肠歹毒。
但在浸满血泪的后宫,一个出生卑微、毫无家族势力的人。
如果不使点手段,何以立足?
况且万贞儿只是为了争宠,为了自己不被别人捏死。
万贞儿对宪宗是真心的,她要采用各种办法留住宪宗。
宪宗之所以宠幸万贞儿,不在外貌。
而是万贞儿尽心侍奉宪宗,如按摩等等,而这些方法极讨宪宗欢心。
第三,宪宗能在万贞儿处得到身心的安全。
宪宗一生大起大落,几度沉浮,对朝廷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然于胸。
土木堡之变,又给宪宗幼小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天下之大,唯有万贵妃一处是宪宗的避风港。
在此,宪宗可以撕下伪装,放下戒备,放空心灵,可以安心入睡,甚至做个美梦。
“此时,泰山地区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
“朱见深找人占卜,占者谓应在东宫。”
“朱见深马上下令不准再议废立太子之事,同时派遣官员祭告泰山,表示悔意。”
“泰山地震惊破了万贵妃等人的易储梦,也使朱樘的太子之位得以稳固。”
“成化年间,万贞儿依靠明宪宗朱见深的荣宠,交结朝臣,纵容外戚宦官。”
“一度到了官员的进用与否,完全取决于万贵妃意志的程度。”
“因此,汪直等宦官纷纷巴结讨好万贵妃以谋得重用。”
“万贵妃则以这些受到她重用的宦官作为爪牙,做尽了干涉朝政、逾越礼制的事情。”
“宦官和朝臣勾结,买官卖官、狂敛钱财、作威作福、残害官员等,都是得到了万贵妃的授意。”
“万贵妃宠眷不衰,成化二年因生育皇长子晋位到贵妃,成化十二年又升为皇贵妃。”
“万贵妃的父亲万贵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三位兄弟万喜、万通、万达也得到升迁。”
“万贵妃的三位兄弟骄纵,挥霍无度。”
“父亲早年做过官,相对比较克制和谨慎,见到儿子们过度僭越、奢靡浪费会劝告和训诫。”
“但因为有万贵妃撑腰,三人不听老父亲劝告,逍遥法外,其中以万通最为严重。”
“一方面,万贵妃纵容万氏兄弟的不法行为。”
“另一方面,但凡朝廷上有弹劾万氏兄弟的官员,朱见深都严厉惩处上奏者,让有恃无恐的万氏兄弟继续聚敛钱财。”
“据记载,宦官用钱财贿赂万通,装钱的车子络绎不绝。”
“阁臣万安为了攀援万贵妃,以同姓为由认万通为叔叔。”
“另一位阁臣刘吉则和万喜联姻,虽然多次被弹劾,但依靠万贵妃的庇护仍安然无恙。”
“一众奸臣也都靠着攀援万喜而得到提拔,朝野上下苦不堪言。”
“万贵妃父亲万贵死后得到朱见深厚葬,万氏兄弟也都先后升官。”
“成化二十三年,万贞儿暴毙。”
“朱见深伤心过度,七天没有上朝,辍朝七日是明朝开国以来为妃子辍朝最长的时间。”
“此外万贞儿既非皇后,也非皇太子生母,却赠六字谥号,这也是明开国以来首次赠妃嫔六字谥。”
“几个月后,明宪宗朱见深驾崩。”
曹雪芹:万贞儿在史书中恶毒的形象是不真实的,而是为了丑化明宪宗故意贬低的。
万贞儿最为后人诟病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儿子夭折后。
开始不断残害后宫其他受孕女子,逼迫其堕胎。
史书说万贞儿这么做,一是为了固宠,二是为了让自己再次诞下皇长子。
这件事情,不过是故意诬陷万贞儿而已。
万贞儿迫害受孕宫妃这件事情,《明宪宗实录》里没有提到过一句。
但清朝所编的《明史》中,却信誓旦旦地说万贞儿用卑劣手段堕胎无数。
要知道,《明宪宗实录》是在大明弘治年间编修的。
而弘治皇帝就是《明史》里那个在宫里吃百家饭长大,躲躲藏藏五六年才与明宪宗相认,甚至连自己母亲纪氏都被万贞儿逼死的明孝宗朱佑樘。
如果情况属实,试想朱佑樘做了皇帝,在为父亲明宪宗编写实录的时候,会怎么描述万贞儿。
而朱佑樘登基后,即弘治初年,御史请求削去万贵妃的谥号。
孝宗朱佑樘表示这违反先帝的意思,拒绝了这个请求。
试想如果万贵妃如此歹毒,残害皇帝子嗣,明宪宗一生又如何生下个儿子。
如果万贵妃如此歹毒,朱佑樘进宫后又如何能在万贵妃的照顾下平安长大,后来还当上了皇帝。
在《明实录》中,见不到任何关于万贵妃毒害后妃的记载。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如果万贵妃真的如此恶毒,不可能没有丝毫记载。
再说如果真是万贵妃害死朱樘的生母纪氏,那么朱樘也不可能为她隐瞒。
还有明宪宗生母周太后,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祖母,一直活到了弘治十七年。
而明代皇帝生母在内宫的地位,几乎是神圣不可撼动的。
如果万贞儿真的在明宪宗的后宫里屡屡逼迫宫妃堕胎,周太后早就废掉万贞儿了。
明代朝臣是什么都敢管的脾气,万历年间朝臣们管皇帝后宫的事情都管到什么程度了,甚至敢直接上疏批评皇帝房事过频的。
连皇帝与后妃们的闺中秘事,朝臣们都打听得到,敢去指着皇帝鼻子教训。
万贞儿逼妃子堕胎这么大的事情,成化年间的朝臣早就跳脚了。
成化初年的时候,宪宗的生育率的确不高。
一直到与朱佑樘相认后,宪宗才开始接连生儿育女。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便拿此来佐证万贞儿残害皇嗣。
其实,朱佑樘是在成化十一年的时候被立为太子的。
成化十一年时,万贞儿已经岁了。
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和万贞儿的年龄,已经再难有怀孕的可能。
宪宗立朱佑樘为太子,说明了皇帝已经默认了万贞儿无子的事实。
因为按照宪宗的设想,在王皇后无子的情况下。
万贞儿生下一个儿子,母凭子贵。
再加上本就是皇贵妃的身份,便能直接冲击皇后大位。
那么万贞儿的这个儿子,就成为嫡子,就拥有了继承权。
当这个设想已经无法实现,宪宗原先留在万贞儿身上的精力,便会开始分散到其他妃嫔身上,也就导致了后来皇帝子嗣喷涌式出生。
除此之外,英宗废除了明代的殉葬制度,这个制度主要就是针对那些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们。
封建王朝的君主,生孩子其实是一门政治任务。
子嗣昌盛,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国运兴隆。
所以明代的这一殉葬制度,可以变相理解为对后宫的一种激励政策。
也就是要求妃嫔们要努力去亲近皇帝,努力让自己能够受孕,生下孩子,这样才能避免自己以后躲过被殉葬的命运。
英宗把这一条给废了,也就免除了妃嫔们生孩子的压力。
成化年间后宫的所有人,看到了宪宗与万贞儿的情深意浓,根本没法轻易进去插一杠子。
再加上有吴皇后的前车之鉴,很多妃嫔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在亲近皇帝这件事情上是怠工的。
在《明史》里,恶毒万贞儿在后宫打胎,这一切显然是在胡说八道。
在朱樘出生之前,明宪宗朱见深有过一个儿子名叫朱极。
朱极为贤妃柏氏所生,被立为皇太子,但不幸早夭。
真实的情况是,万贞儿在得知朱佑樘出生之后,并没让太监去弄死朱樘。
而是给朱樘母子送去贺礼的同时,并请择吉日,让纪氏入主永寿宫,与她万贞儿一个级别。
当时的内阁首辅曾在奏疏写道,朱樘在一开始就被带入了昭德宫,交由万贞儿抚养。
《明史》抹黑万贞儿意思就是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白了就是清廷为了丑化明宪宗朱见深。
在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对外对蒙古、女真各部族重拳出击。
尤其是在辽东对女真部落进行的血腥屠杀,打得努尔哈赤的先祖一点脾气都没有。
如此一来,大清肯定不会对明宪宗朱见深有好话了。
所以综上所述,万贞儿残害皇帝子嗣的事情是子虚乌有的,纯粹是清廷故意抹黑的。
凡是被浓墨记载过的帝王,要不就是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要不就是干了些荒唐事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有一个皇帝,他最让人熟知的,是他不一般的爱情。
他就是明宪宗朱见深,竟然爱的是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万贞儿。
万贞儿能得君王专情数十年而不移志,宠冠六宫,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如果说,充斥着阴谋权斗的后宫里,真有相濡以沫的真爱。
那么朱见深与万贵妃,这一场很少得到祝福的爱情,确是一桩。
世人眼中的万贞儿,她是幸运的,拥有真爱,厮守到老。
她也是悲剧的,子嗣夭折,身负骂名。
但没有一个人是天生怀着恶意去生活的,种种的荒诞行径背后一定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悲楚。
“万贞儿父亲万贵原是一名县吏,因为亲属犯罪谪居霸州。”
“万贞儿年幼时,万贵为了日后能有所依靠。”
“把四岁的万贞儿送入宫中,在明英宗朱祁镇生母孙太后身边做宫女。”
“十五岁时,在孙太后身边侍奉了十多年的万贞儿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
“几年后,朱见深第一次见到万贞儿,就被她的美貌打动。”
“此后,万贞儿的一生中每一段经历都与明宪宗朱见深相关。”
“年,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获。”
“之后朱见深被孙太后立为皇太子,朱见深的叔父朱祁钰登上皇位,孙太后将宫女万贞儿调遣至两岁的太子宫中侍奉。”
“年,朱祁钰将五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另册立自己四岁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
“在这期间,朱见深生活大起大落,万贞儿对他不离不弃。”
“景泰八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
“当时已被瓦剌释放七年,一直被软禁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
“十岁的沂王朱见深被重新册立为太子,当时万贞儿岁。”
“年正月,朱祁镇驾崩,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
“当时万贞儿岁仍被朱见深专宠,每次朱见深出游,万贞儿都穿着戎装在一旁侍奉。”
“万贞儿也因此恃宠而骄,一手遮天,将所有妃嫔视为竞争对手,惟恐别人争宠。”
“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曾亲自为皇太子朱见深挑选了吴氏、王氏、柏氏三位皇后人选。”
“并向钱皇后和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表示他更中意吴氏,要求二人务必再严格审查。”
“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一度想立万贞儿为皇后,但让一名年长皇帝十七岁的宫女掌位中宫有违先帝遗诏,只能作罢。”
“钱太后观察后也认为吴氏在三人中更出色些,与朱祁镇的遗愿一致。”
“吴氏被封皇后时,万贞儿仍然是宫女身份。”
“朱见深几乎无视年轻貌美的吴皇后,很少留宿在吴皇后宫中,仍然与已经岁的老宫女万贞儿恩爱如常。”
“万贞儿恃宠而骄,对吴皇后出言不逊。”
“吴皇后苛责几次后,下令杖责了万贞儿。”
“明宪宗朱见深见万贞儿被杖责,便与钱周两位太后商议废黜皇后。”
“并对朱祁镇身边的老太监牛玉严刑逼供,编造吴皇后的父亲行贿牛玉,让吴氏正位中宫的谎言。”
“朱见深连下三道诏书宣告废黜吴皇后,改立王氏为后。”
“十六岁的吴废后只当了一个月皇后,只因为杖责了一名老宫女,余生都在冷宫度过。”
柳如是:明宪宗对万贵妃的深爱,使得两位皇后名存实亡。
在确立皇后人选的时候,明宪宗想立万贞儿为皇后,可奈何难度很大。
其一,万贞儿属于明宪宗乳母这一类。
万贞儿本身是明宪宗祖母宫中的宫女,受指派来照顾明宪宗,而当时的明宪宗不足三岁。
如果明宪宗立万贞儿为皇后,在伦理上是不合情理的。
其二,成化元年时,万贞儿并未生育子嗣。
如果说万贞儿还有成为皇后的希望,那就只能是母凭子贵,率先诞下皇长子。
成化二年时,万贞儿的确产下一子,但一年后便夭折了。
其三,明宪宗新君继位,行事需得收敛。
很简单,明英宗留下了一批天顺年间的老臣。
其中很多人是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的重臣,一个个对刚刚上台的明宪宗盯得很紧。
而此时的明宪宗也并未完全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所以做事还是有顾虑的。
其四,明宪宗生母周太后,并不待见万贞儿。
婆媳问题,同样存在于皇室。
周太后非常清楚明宪宗对于万贞儿的情感依赖,这其中甚至掺杂了一定的恋母情节。
作为生母的周太后,自然对于这个从自己这抢走了儿子归属感的女人,心存妒忌。
更重要的一点是,周太后与万贞儿两人是同龄人。
这就是为什么明宪宗在成化元年,遵循了先帝英宗的意愿,册封吴氏为皇后。
青春靓丽的吴氏贵为国母,自恃位尊,自然不把徐娘半老的万贞儿放在眼里。
当吴皇后发现明宪宗在大婚之后依旧整宿整宿地在万贞儿那时,开始妒火中烧。
终于有一天,面对吴皇后的不断挑衅,万贞儿忍无可忍开始回击。
据说当时两个人吵得很厉害,吴皇后甚至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
吴皇后这口恶气是出了,但她皇后的位子也算坐到了头。
成婚仅仅一个月之后,吴皇后便被明宪宗废黜了皇后之位,打入冷宫。
经此一役,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皇帝后宫的局势,再也不会有人去挑战万贞儿的权威。
就连新任继后王皇后更是乖乖地不敢出声,生怕哪一天惹到万贞儿不高兴。
“新皇后王氏吸取吴氏的经验教训,不与万贞儿争宠。”
“至此,后宫中再也没有敢于和万贞儿争宠的人了。”
“万贞儿成了实际上的六宫之主,这为她对朝政施加影响准备了条件。”
“成化二年,岁的万贞儿生下皇长子。”
“明宪宗朱见深大喜,一个月后将万贞儿由宫女身份晋位到贵妃。”
“同年十一月,婴儿夭折。”
“朱见深为了抚慰万贵妃,并且为了让两人能尽快再有孩子,更只专宠万贞儿一人,但万贵妃从此再没怀孕。”
“皇长子死后,皇帝膝下无子,朝廷上下忧心。”
“群臣进言恳求朱见深广施雨露,宠幸其他后妃确保子嗣绵延。”
“却被皇帝以家事自主为由,不予理会,这更加助长了万贵妃的骄横跋扈。”
“万贞儿自己不能再生育,也不允许后宫其他嫔妃怀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有孕的嫔妃都被万贵妃堕胎。”
“一位纪姓女子偶然得到朱见深宠幸并且怀孕,万贵妃派去给纪氏堕胎的婢女谎称纪氏并没有怀孕,而是肚子长了肿块。”
“因此纪氏住进安乐堂养病,并在成化六年生下了后来的明孝宗朱樘。”
“万贵妃派太监把婴儿溺死,太监没有从命。”
“朱樘在安乐堂长到五六岁,明宪宗朱见深和万贵妃都不知情。”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得知了纪氏生育一名六岁皇子的事情,册立纪氏为淑妃。”
“几个月后,纪淑妃暴疾薨逝。”
“万贵妃所生的皇长子薨逝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曾有多位后妃在朱见深偶然的宠幸下怀孕,都被万贵妃灌药堕胎。”
“纪氏死后,万贞儿又想除掉已被立为太子的朱樘。”
“当时朱樘跟随周太后居住,不让他吃万贵妃赐食,才保全了性命。”
“万贞儿因为小太子无意间的一句‘我怕饭菜有毒’而大怒,认为太子长大之后一定会对自己不利。”
“朱樘做了太子后,万贞儿放松专宠控制,允许明宪宗临幸后宫其他妃嫔。”
“此后后宫的皇子渐渐多起来,可以与朱樘的太子势力抗衡。”
“万贞儿开始劝明宪宗改立兴王为太子,同时指使宦官找尽各种机会附和提议。”
“明宪宗听信万贵妃和宠臣,果真开始准备易储。”
“并召来太监怀恩拟旨,遭到了怀恩的坚决抵制,誓死不从。”
“明宪宗一怒之下,罢去怀恩的司礼监掌印一职,贬往凤阳守灵,并继续谋划废朱樘的太子之位。”
陈圆圆:万贞儿比皇帝大岁,却能独得恩宠一辈子,实在令人羡慕。
明宪宗之所以如此宠幸万贞儿,是有原因的。
第一,明宪宗知恩图报。
明宪宗两岁被立为太子,万贞儿就一直陪伴在身旁,抚养照顾他,给予了明宪宗亲人一般的呵护和疼爱。
所以在明宪宗幼小的心灵里,万贞儿并非女婢,而是亲人。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宪宗被废为沂王,孤苦无依。
这时,万贞儿仍然对宪宗不离不弃,陪伴他挺过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但这时的万贞儿对待宪宗是真诚的。() ()
除了生活上的关怀,还给予宪宗心灵上极大的慰藉。
也许,就在此时,宪宗对万贞儿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后来,英宗重新登基,宪宗复位太子。
宪宗和万贞儿两人日久生情,相互爱慕。
也许就在此时,他们两人已互许终身。
宪宗即位后,曾不惜违背生母周太后的反对,欲立万贞儿为皇后。
终因万贞儿出身卑微,不合祖制礼法,改立吴氏为后。
另外,宪宗在位期间,大幅减少百姓的赋税。
特别是受灾地区,还可以免交赋税。
这些都说明宪宗心怀感恩,是一个懂得报恩之人。
第二,万贞儿真心对待宪宗,熟知宪宗的嗜好。
万贞儿确实手段毒辣,心肠歹毒。
但在浸满血泪的后宫,一个出生卑微、毫无家族势力的人。
如果不使点手段,何以立足?
况且万贞儿只是为了争宠,为了自己不被别人捏死。
万贞儿对宪宗是真心的,她要采用各种办法留住宪宗。
宪宗之所以宠幸万贞儿,不在外貌。
而是万贞儿尽心侍奉宪宗,如按摩等等,而这些方法极讨宪宗欢心。
第三,宪宗能在万贞儿处得到身心的安全。
宪宗一生大起大落,几度沉浮,对朝廷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然于胸。
土木堡之变,又给宪宗幼小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天下之大,唯有万贵妃一处是宪宗的避风港。
在此,宪宗可以撕下伪装,放下戒备,放空心灵,可以安心入睡,甚至做个美梦。
“此时,泰山地区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
“朱见深找人占卜,占者谓应在东宫。”
“朱见深马上下令不准再议废立太子之事,同时派遣官员祭告泰山,表示悔意。”
“泰山地震惊破了万贵妃等人的易储梦,也使朱樘的太子之位得以稳固。”
“成化年间,万贞儿依靠明宪宗朱见深的荣宠,交结朝臣,纵容外戚宦官。”
“一度到了官员的进用与否,完全取决于万贵妃意志的程度。”
“因此,汪直等宦官纷纷巴结讨好万贵妃以谋得重用。”
“万贵妃则以这些受到她重用的宦官作为爪牙,做尽了干涉朝政、逾越礼制的事情。”
“宦官和朝臣勾结,买官卖官、狂敛钱财、作威作福、残害官员等,都是得到了万贵妃的授意。”
“万贵妃宠眷不衰,成化二年因生育皇长子晋位到贵妃,成化十二年又升为皇贵妃。”
“万贵妃的父亲万贵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三位兄弟万喜、万通、万达也得到升迁。”
“万贵妃的三位兄弟骄纵,挥霍无度。”
“父亲早年做过官,相对比较克制和谨慎,见到儿子们过度僭越、奢靡浪费会劝告和训诫。”
“但因为有万贵妃撑腰,三人不听老父亲劝告,逍遥法外,其中以万通最为严重。”
“一方面,万贵妃纵容万氏兄弟的不法行为。”
“另一方面,但凡朝廷上有弹劾万氏兄弟的官员,朱见深都严厉惩处上奏者,让有恃无恐的万氏兄弟继续聚敛钱财。”
“据记载,宦官用钱财贿赂万通,装钱的车子络绎不绝。”
“阁臣万安为了攀援万贵妃,以同姓为由认万通为叔叔。”
“另一位阁臣刘吉则和万喜联姻,虽然多次被弹劾,但依靠万贵妃的庇护仍安然无恙。”
“一众奸臣也都靠着攀援万喜而得到提拔,朝野上下苦不堪言。”
“万贵妃父亲万贵死后得到朱见深厚葬,万氏兄弟也都先后升官。”
“成化二十三年,万贞儿暴毙。”
“朱见深伤心过度,七天没有上朝,辍朝七日是明朝开国以来为妃子辍朝最长的时间。”
“此外万贞儿既非皇后,也非皇太子生母,却赠六字谥号,这也是明开国以来首次赠妃嫔六字谥。”
“几个月后,明宪宗朱见深驾崩。”
曹雪芹:万贞儿在史书中恶毒的形象是不真实的,而是为了丑化明宪宗故意贬低的。
万贞儿最为后人诟病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儿子夭折后。
开始不断残害后宫其他受孕女子,逼迫其堕胎。
史书说万贞儿这么做,一是为了固宠,二是为了让自己再次诞下皇长子。
这件事情,不过是故意诬陷万贞儿而已。
万贞儿迫害受孕宫妃这件事情,《明宪宗实录》里没有提到过一句。
但清朝所编的《明史》中,却信誓旦旦地说万贞儿用卑劣手段堕胎无数。
要知道,《明宪宗实录》是在大明弘治年间编修的。
而弘治皇帝就是《明史》里那个在宫里吃百家饭长大,躲躲藏藏五六年才与明宪宗相认,甚至连自己母亲纪氏都被万贞儿逼死的明孝宗朱佑樘。
如果情况属实,试想朱佑樘做了皇帝,在为父亲明宪宗编写实录的时候,会怎么描述万贞儿。
而朱佑樘登基后,即弘治初年,御史请求削去万贵妃的谥号。
孝宗朱佑樘表示这违反先帝的意思,拒绝了这个请求。
试想如果万贵妃如此歹毒,残害皇帝子嗣,明宪宗一生又如何生下个儿子。
如果万贵妃如此歹毒,朱佑樘进宫后又如何能在万贵妃的照顾下平安长大,后来还当上了皇帝。
在《明实录》中,见不到任何关于万贵妃毒害后妃的记载。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如果万贵妃真的如此恶毒,不可能没有丝毫记载。
再说如果真是万贵妃害死朱樘的生母纪氏,那么朱樘也不可能为她隐瞒。
还有明宪宗生母周太后,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祖母,一直活到了弘治十七年。
而明代皇帝生母在内宫的地位,几乎是神圣不可撼动的。
如果万贞儿真的在明宪宗的后宫里屡屡逼迫宫妃堕胎,周太后早就废掉万贞儿了。
明代朝臣是什么都敢管的脾气,万历年间朝臣们管皇帝后宫的事情都管到什么程度了,甚至敢直接上疏批评皇帝房事过频的。
连皇帝与后妃们的闺中秘事,朝臣们都打听得到,敢去指着皇帝鼻子教训。
万贞儿逼妃子堕胎这么大的事情,成化年间的朝臣早就跳脚了。
成化初年的时候,宪宗的生育率的确不高。
一直到与朱佑樘相认后,宪宗才开始接连生儿育女。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便拿此来佐证万贞儿残害皇嗣。
其实,朱佑樘是在成化十一年的时候被立为太子的。
成化十一年时,万贞儿已经岁了。
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和万贞儿的年龄,已经再难有怀孕的可能。
宪宗立朱佑樘为太子,说明了皇帝已经默认了万贞儿无子的事实。
因为按照宪宗的设想,在王皇后无子的情况下。
万贞儿生下一个儿子,母凭子贵。
再加上本就是皇贵妃的身份,便能直接冲击皇后大位。
那么万贞儿的这个儿子,就成为嫡子,就拥有了继承权。
当这个设想已经无法实现,宪宗原先留在万贞儿身上的精力,便会开始分散到其他妃嫔身上,也就导致了后来皇帝子嗣喷涌式出生。
除此之外,英宗废除了明代的殉葬制度,这个制度主要就是针对那些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们。
封建王朝的君主,生孩子其实是一门政治任务。
子嗣昌盛,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国运兴隆。
所以明代的这一殉葬制度,可以变相理解为对后宫的一种激励政策。
也就是要求妃嫔们要努力去亲近皇帝,努力让自己能够受孕,生下孩子,这样才能避免自己以后躲过被殉葬的命运。
英宗把这一条给废了,也就免除了妃嫔们生孩子的压力。
成化年间后宫的所有人,看到了宪宗与万贞儿的情深意浓,根本没法轻易进去插一杠子。
再加上有吴皇后的前车之鉴,很多妃嫔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在亲近皇帝这件事情上是怠工的。
在《明史》里,恶毒万贞儿在后宫打胎,这一切显然是在胡说八道。
在朱樘出生之前,明宪宗朱见深有过一个儿子名叫朱极。
朱极为贤妃柏氏所生,被立为皇太子,但不幸早夭。
真实的情况是,万贞儿在得知朱佑樘出生之后,并没让太监去弄死朱樘。
而是给朱樘母子送去贺礼的同时,并请择吉日,让纪氏入主永寿宫,与她万贞儿一个级别。
当时的内阁首辅曾在奏疏写道,朱樘在一开始就被带入了昭德宫,交由万贞儿抚养。
《明史》抹黑万贞儿意思就是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白了就是清廷为了丑化明宪宗朱见深。
在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对外对蒙古、女真各部族重拳出击。
尤其是在辽东对女真部落进行的血腥屠杀,打得努尔哈赤的先祖一点脾气都没有。
如此一来,大清肯定不会对明宪宗朱见深有好话了。
所以综上所述,万贞儿残害皇帝子嗣的事情是子虚乌有的,纯粹是清廷故意抹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