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诗人之祖曹操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每每提到三国,总是绕不开曹操这个人物。
三国纷乱,群雄并起,然而最为耀眼的也不过其中几位。
曹操以其复杂之性格、功过之评说,在起承转合的历史舞台上经久不衰。
说起曹操,各有评述。
他身份多重,既是政治、军事家,也是文学、思想家。
战场上,以少胜多、胜不骄败不馁。
用人上,不计前嫌,唯才是举。
文学上,开建安之风,扬豪迈之气。
他以绝佳的人格魅力征服古今,在星辰浩瀚的历史银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操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从小就很机敏,但是他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灵帝熹平三年,曹操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做了郎官。”
“灵帝光和元年,曹操因受其堂妹夫牵联被免职,但于次年再次被朝廷召回,仍任议郎一职。”
“灵帝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义,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
“因讨伐颖川的贼寇有功,升迁为济南相。”
“任济南相期间,曹操罢免依附皇亲国戚的官吏,禁止滥设祭祀等活动,使得济南逐渐安定。”
“但当时卖官制度风行,曹操不肯迎合权贵,托病辞官。”
“灵帝中平六年,董卓发动叛乱,废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即为汉献帝。”
“随后,董卓上表推举曹操为骁骑校尉。”
“但曹操因不愿接受董卓的举荐,改名更姓后逃回老家。”
“曹操在逃亡至中牟县时,被当地亭长逮捕,遣送至县里,后因有人为其求情,曹操得以释放。”
“回到陈留郡的曹操散尽家财聚集士兵,为讨伐董卓做准备。”
“献帝初平元年,袁绍、袁术等人号召联合各路诸侯,组成同盟军,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的身份加入盟军,并且提议袁绍联军立即出兵董卓,遭到联军盟主袁绍的拒绝。”
“于是,曹操独自领兵去攻打董卓,在汴水失利,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
“后因其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马匹让给了他,曹操才得以逃脱。”
“献帝初平二年,曹操协助东郡太守平定盘踞在附近的黑山贼。”
“因功封为东郡太守,设郡治于东武阳。”
“此后曹操接连讨伐黄巾军,因镇压黄巾军有功,曹操被迎为兖州牧。”
“任职兖州牧期间,曹操继续讨伐黄巾军,追其至济北,收获降兵三十余万,改编精锐为青州兵。”
“同年,袁绍与袁术之间产生矛盾,曹操联合袁绍多次讨伐袁术,使其败走淮北。”
“曹操的父亲在董卓作乱之际,前往琅邪避难,结果被陶谦杀害。”
“曹操以为父报仇为由,在献帝兴平元年征伐陶谦,征伐期间一直屠戮徐州百姓。”
“在曹操征伐徐州之时,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变,迎吕布为兖州牧。”
“曹操势力范围仅剩有甄城和东郡的范,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急忙回军攻打吕布,双方胶着对峙了百余日,最终因蝗灾大起各自退兵。”
“随后,吕布又率兵来攻,被曹操出奇兵制胜,击败吕布后的曹操陆续收复各个县。”
“献帝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曹操派遣部下曹洪领兵向西迎接汉献帝。”
“袁术的部将苌奴与卫将军董承想拦截曹洪,未能成功。”
“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后因袁绍不愿在曹操之下,拒绝接受太尉之职。”
“曹操便将大将军一职让予袁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
“曹操此时手握大权,经常以汉献帝的名义命令各路诸侯行事。”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徐州,进攻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
“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等人,占据了徐州。”
“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
“曹操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曹操经过数年经营,实力大涨。”
孟浩然: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能打的猛人一大堆,那谁才是曹魏的第一大将。
有实力竞争曹魏第一大将的人选,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张辽。
这四位大将,都曾经为曹魏立下过汗马功劳。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无可争议的压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评价的话,第一个出局的,大概率是张辽。
虽然在这四人当中,张辽的战绩最夸张。
白狼山之战,张辽阵斩乌桓单于。
合肥之战,张辽更是用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大军。
而且,在曹魏集团所有武将当中,张辽是唯一一个进武庙的人!
但这样的张辽,如果和要和其他几人做比较的话,却存在三个缺点。
第一,他不姓曹,也不姓夏侯,不是曹操的亲戚。
第二,张辽加入曹操阵营的时间,实在太晚。
第三,最重要的是,从始至终,张辽在曹魏集团当中扮演的角色,都是一个将军。
所以,张辽虽然能打,战绩也不错,但注定不可能是曹魏的第一大将。
当然,如果说曹魏集团的外姓第一大将,那可能就非他莫属了。
在张辽之后,下一个出局的,大概率就是夏侯渊。
夏侯渊的战绩,其实并没有张辽那么夸张。
但奈何人家是夏侯家的人,当年还没起兵的时候,就替曹操顶过罪。
后来曹操起兵之后,他也一直跟在曹操身边,功劳苦劳都不少。
最关键的是,夏侯渊曾经单独负责过凉州和关中的战事。
尤其是在凉州方向,夏侯渊十个月扫平凉州。
只可惜后来,夏侯渊死在了定军山,而且死得特别窝囊,所以要稍微逊色一些。
要不然的话,夏侯渊其实是有望争夺第一把交椅的。
所以最后,决胜局就在曹仁和夏侯惇之间展开了。
而在这两人当中,夏侯惇的战绩,可能就要稍微逊色一些了。
夏侯惇其实也是打满全场的狠人,曹魏集团立国的主要战役,夏侯惇基本上都参与了。
尤其是在创业初期,要不然夏侯惇跟着曹操去扬州借兵,以及后来兖州之乱力保三县,恐怕曹操根本就撑不到最后。
但问题是,在这些战争当中,夏侯惇很少有独挡一面的时候。
夏侯惇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单独负责一个大方向的战事,就是曹操进攻孙权后退走。
此后,曹操把夏侯惇留在了东线,和曹仁、张辽一起抵挡孙权,督二十六军。
但对于夏侯惇当时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全权负责东线战事,以及夏侯惇负责东线的时间长短吗,其实是有争议的。
最后剩下的,便是曹仁。
当年曹操最开始起兵的时候,曹仁便追随了曹操,而且自己募集了上千人。
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曹操手里总共也没多少人。
而后来,曹魏集团所有的主要战争,曹仁几乎都没缺席。
打徐州的时候他单独领一支军队,打张绣的时候他垫后救了曹操,打袁绍的时候曹仁负责对付侧翼的刘备。
赤壁之战以后曹仁留守江陵,潼关之战曹仁正面战过马超,襄樊之战曹仁死守樊城。
这些战争打下来,曹仁在曹魏集团的声望和地位,几乎已经无可动摇了。
包括曹丕登基之后,曹仁的封邑,也是三千五百户,要比其几个人都更多。
封邑这种东西,有时候基本可以代表这个人在当时的地位。
唯一可惜的是,后来曹仁在濡须口之战当中,损失惨重。
所以,曹操麾下这四位大将,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毫无争议的压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较真的话,那可能还是曹仁要更胜一筹了。
“献帝建安五年,袁绍率领军队十余万,准备进攻曹操。”
“而此时,刘备占据徐州,与袁绍一同对曹操形成夹击之势。”
“此种情形,曹操觉得袁绍不足为惧,处理刘备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曹操率兵进攻刘备,占领了徐州,活捉了刘备的部将夏侯博,俘获了刘备的妻儿。”
“而袁绍那边,犹豫反复,直到曹操大败刘备,返回官渡,始终没有出兵。”
“八月,袁绍大军前后连营步步推进,靠沙堆扎营,东西延伸长达几十里。”
“当时曹操的总兵力不足万人,受伤的人占十分之二三。”
“袁绍大军逼近官渡,曹操在营垒内筑土山挖地道来应战。”
“袁绍军队发动猛烈进攻,曹军难以抵挡。”
“由于官渡相持日久,曹操军队军粮逐渐匮乏。”
“曹操便写信给荀彧,打算撤回许都。”
“荀彧并不赞同曹操此举,并且力谏曹操不要退兵,以免错失争夺天下的良机。”
“曹操在听完荀彧的分析后,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曹操与袁绍相持了数月,已经兵少粮尽,士兵疲惫困乏。”
“此时,袁绍的谋臣许攸投奔了曹操,劝说曹操进击淳于琼等人。”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便留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攻打淳于琼,最终大败淳于琼。”
“袁绍得到曹操攻打淳于琼的消息,便派张郃高览等率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二人投降了曹操。”
“袁军一败涂地,袁绍和袁谭弃军逃跑。”
“袁绍自从兵败后,发病吐血,不久死去。”
“献帝建安七年,袁绍去世后,治中别驾审配等人假托袁绍遗命,拥袁尚作为袁绍继承人。”
“献帝建安八年,袁尚与袁谭被曹操打败,退守至邺城。”
“曹操听取谋士郭嘉的计策,先行退军,以静制动。”
“袁尚与袁谭二人不顾曹操的威胁,忙于内斗,袁谭不敌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机占领河北。”
“献帝建安九年,曹操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谭联姻,增兵援助袁谭攻打袁尚。”
“打败袁尚后,再进攻袁谭,大败袁谭。”
“当时三郡乌桓势力强大,且有一些袁氏残余势力混入其中,并多次入塞为害。”
“为清除袁氏残余势力,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北伐乌桓。”
“为解决距离遥远、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曹操安排董昭开凿出两条水渠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
“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邺城发兵,五月份到达目的地锦州。”
“是时,大雨滂沱阻了行军,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当地人田畴来到曹操军中,为其出谋划策。”
“告知曹操有一条新的通行道路,且愿意充当向导,带大军出发。”
“于是,曹军在田畴的帮助下顺利到达目的地。”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乌桓,假装退兵,然后在乌桓放松防御时,发动猛烈攻击。”
“最终,曹操大败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于混乱中逃走,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
“公孙康一直自恃辽东远离中原,不愿归降曹操。”
“曹操部将提出攻打公孙康,一举消灭袁氏兄弟,曹操没有采纳部将的意见。”
“九月,曹操率大军从柳城返回邺城。”
“后来,公孙康将袁尚袁熙杀害,并将二人的头颅献给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准备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义南下征伐,进攻荆州刘表。”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没有抵抗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为抗击曹操大军,孙权与刘备组成了孙刘联军。”
陶渊明:关羽去世后曹操说了10字,司马懿说了9字,两人水平立见高下。
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吕蒙所杀。
这个消息一传到曹魏阵营,立刻引发了震动,尤其是曹操和司马懿的反应。
两人简短的话语,却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深度和对局势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请群臣,酒杯刚举起,东吴的使者便带来了关羽的首级。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这十个字,简短而直接,吐露了曹操心中压抑已久的恐惧与释然。
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一直是曹操心头的一根刺。
早年间,曹操曾对关羽有恩,甚至还为了拉拢他,封其为汉寿亭侯。
关羽虽感恩于曹操,却始终效忠于刘备。
这样一个既骁勇又忠诚的战将,曹操心里自然不能不忌惮。
每当夜深人静,曹操都会担心,担心关羽的一举一动,担心他会成为自己霸业的巨大威胁。
而现在,关羽被杀,曹操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个好觉了。
司马懿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位一向深沉内敛的谋士,看到关羽的首级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
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仅仅九个字,却让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曹操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
关羽的死,表面上看是东吴为讨好曹魏,送上了一份大礼,但司马懿却看穿了其中的玄机。
东吴此举,是为了挑拨曹魏与刘备之间的关系。
他们希望曹操和刘备反目成仇,最好两败俱伤,而东吴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司马懿洞察到了这一点,提醒曹操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若是一般人,可能会被关羽之死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是东吴的示好,甚至可能因此对孙权放松警惕。
但司马懿不同,他看得深远,思维缜密。
他不仅看穿了东吴的计谋,更提出了应对之策。
不如将关羽首级厚葬,告知刘备,使其迁怒东吴。
这一句话,不仅巧妙地避免了曹魏与蜀汉的直接冲突,还让刘备将仇恨的矛头转向了东吴。
曹操听完,顿时豁然开朗。
他连连称赞司马懿的智慧,立刻下令厚葬关羽,并派使者将此事告知刘备。
果然,刘备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立誓要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这一局,司马懿不仅成功化解了曹魏的危机,还让东吴与蜀汉的矛盾彻底激化,为曹魏的后续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这两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曹操和司马懿的思维差距。
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但在关羽之死的刺激下,表现出的却是个人情感上的释放。
他的十字感叹,更多的是出于对关羽的畏惧和对自己未来安全的庆幸。
而司马懿,则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并提出了长远的应对之策。
这九个字,凸显了他深厚的谋略功底和冷静的头脑。
这场十字对九字的对话,成为了曹操和司马懿智慧高下的鲜明对比。
曹操,虽有雄才大略,但终究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凡人。
而司马懿,则是一个冷静理智、深谋远虑的智者。
正是这份冷静,让司马懿在三国的纷争中保持了不败的姿态,最终助司马家族夺得了曹魏的政权。
“十二月,刘备与孙权大军逆江而上与曹操大军对峙于赤壁。”
“恰逢此时,曹操军中瘟疫盛行,新收编的水军尚未磨合,将士们士气不足,在与周瑜军队最初作战时被打败。”
“战败后,曹操将水军和陆军会合,抓紧时间操练水军。””
“并命人把船只首尾连接,这样一来船只更加平稳,将士们也不容易晕船。”
“对此,周瑜部下黄盖想出苦肉计,先假意投靠曹操,待曹操来相迎时,再火烧曹营。”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最终借着东南风,火烧曹操的战舰与营寨,大败曹操,曹操狼狈出逃。”
“经过此次战役,曹操的军队死伤过半,曹操担心赤壁之战的失败会影响后方政权的稳固,立刻率军回到了北方。”
“献帝建安十四年,曹操回到谯县,他下令建造船只,训练水军。”
“七月,曹军到达合肥,继续南下。”
“此时,庐江人陈兰、梅成反抗曹操。”
“曹操派驻守合肥的张辽领兵平叛,消灭了陈兰、梅成等人。”
“献帝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部将夏侯渊率领军队,宣称攻打汉中的张鲁。”
“因为军队必定经过关中,马超、韩遂怀疑这是曹操的阴谋,目的是想消灭自己。”
“于是,马超、韩遂联合关中诸将共同起兵反曹。”
“最终,曹操打败了关中联军,韩遂、马超等人逃到凉州。”
“随后,经过多次讨伐,消灭了韩遂、马超等人的残余势力,最终平定关中。”
“献帝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军队从合肥出发,攻打孙权。”
“最后,曹孙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曹操无功而返。”
“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
“献帝建安二十年,汉献帝被逼废后,立曹操女儿曹节为后。”
“随后,张鲁率众归降,曹操尽有汉中之地。”
“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来到汉中,刘备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
“汉中地形崎岖,粮曹运输困难。”
“相较于刘备军,曹操军粮草不继的问题更加严峻。”
“刘备军在坚守的同时,还伺机偷袭曹军粮道。”
“此战,曹操损失大量粮草和兵士,士气大降。”
“夏五月,曹操率军队回到长安。”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大将关羽率兵从荆州出发,进攻曹操的襄城和樊城,曹操派遣大将军于禁率领军队前往樊城迎战。”
“当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乘着洪水泛滥的机会,大败于禁,并将其擒拿,进而围攻樊城。”
“此时,樊城内曹军仅有数千人,城池还被水淹,曹操部下曹仁率领军队在此死守。”
“十月份,曹操率军前往洛阳指挥作战,救援樊城。”
“此时,孙权想趁机夺取荆州,便与曹操相约共同夹击关羽。”
“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而曹将徐晃率大部援军从正面进逼关羽,关羽两面受敌之下,兵败被杀。”
“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曹操感念关羽的忠义,以诸侯之礼安葬了关羽。”
“孙权在樊城之战中与曹操联合,趁机取得荆州,曹操上表汉献帝命孙权为荆州牧。”
“孙权被任命为荆州牧后,派遣使节向曹操进贡,并且向曹操称臣,劝曹操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
“对于孙权的来信,曹操将其书信给群臣观看,并且表示孙权是想让他在火上烤。”
“而此时,曹操的部下看到孙权的书信,也纷纷劝曹操称帝,被曹操拒绝。”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率军回到洛阳,不久便病死,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去世后,继承其王位的曹丕自立为皇帝,国号为魏。”
“曹操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范仲淹:袁绍死后,曹操花了八年才统一北方。
曹操拿下北方的八年间,只能说选的时机太妙了,各方都被狠狠的牵扯住。
刘表坐拥荆州,占据着东汉末年战略要地,但他性格多疑,缺乏进取之心。
他只是象征性地进攻了一次,刘表便吓得龟缩不前,再也不敢有什么动作了。
而老对手刘备虽然雄心壮志,却屡遭他的打击,手底下没兵的他只好投靠刘表。
但没想到这位优柔寡断,还不给予他信任和支持。
刘备即便有着对局势的把控,想要北伐曹操,但摊上了刘表也只是有心无力。
江东那边孙权也是刚成年就执掌大权,本就处于动荡时期,纷纷造反企图夺取江东拱卫。
好在少年时的他还是很给力的,很快就击退了这些内乱,重新统一了势力。
在解决了事情后他并未止步,将目光投向久未被中央政权有效控制的山越地区。
山越蛮夷作乱已久,他决心彻底平定这些动乱根源,确保江东长治久安。
接下来的几年间又亲自率军,多次出征山越,终于将这些久攻不下的地方纳入版图。
江东一统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当年父亲孙坚曾被荆州太守黄祖所杀,于情于理都要先报仇。
为报这份血海深仇,他亲自率兵出征,经过两次艰难的战役终于杀死了黄祖。
这一战役不仅伸张了江东的威望,更彰显了孙权已成为一代枭雄的决心与实力。
经过数年的奋战,终于平定了江东的内忧外患,为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尽管如此他仍在为日后抗曹做着准备,稳固自家地盘来积蓄力量。
在这八年间,三人或因性格局限,或因实力不足、内忧外患,都未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的地盘一直扩大,却没一人敢上前阻止。
而他能够如此放心的去收复北方,少不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官渡之战。
这场战役的胜利,他虽然击败了袁绍,但并未彻底击垮他,当时就他体量最大。
在河北经营多年根基稳固,他一时也是难以撼动,之后在仓亭又一次击败他。
只能说他虽然战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很快稳住了局势,在河北依旧占据优势地位。
直到袁绍病逝,儿子争夺家业,兄弟内斗,这才让他看到了彻底占领河北的机会。
从之后的7年,他先后五次挥军北上,发动大规模的征伐行动。
这一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不仅要收拾河北的那边的势力,还要小心境内的叛乱。
而就是这个情况,各方却没一点动作,只能说这时机把握的太好了。
在这场艰难而漫长的征途中,他愣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点点蚕食。
终于逐步占领了河北,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能说这八年间,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先整顿好自己的摊子,很默契的都没动兵。
可这却让曹操给乐坏了,就这种局势下,还用了8年的功夫才吃掉了北方。
只能说当时的袁绍哪怕定下合适的继承人,也不会成后来那番局面。
每每提到三国,总是绕不开曹操这个人物。
三国纷乱,群雄并起,然而最为耀眼的也不过其中几位。
曹操以其复杂之性格、功过之评说,在起承转合的历史舞台上经久不衰。
说起曹操,各有评述。
他身份多重,既是政治、军事家,也是文学、思想家。
战场上,以少胜多、胜不骄败不馁。
用人上,不计前嫌,唯才是举。
文学上,开建安之风,扬豪迈之气。
他以绝佳的人格魅力征服古今,在星辰浩瀚的历史银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操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从小就很机敏,但是他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灵帝熹平三年,曹操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做了郎官。”
“灵帝光和元年,曹操因受其堂妹夫牵联被免职,但于次年再次被朝廷召回,仍任议郎一职。”
“灵帝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义,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
“因讨伐颖川的贼寇有功,升迁为济南相。”
“任济南相期间,曹操罢免依附皇亲国戚的官吏,禁止滥设祭祀等活动,使得济南逐渐安定。”
“但当时卖官制度风行,曹操不肯迎合权贵,托病辞官。”
“灵帝中平六年,董卓发动叛乱,废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即为汉献帝。”
“随后,董卓上表推举曹操为骁骑校尉。”
“但曹操因不愿接受董卓的举荐,改名更姓后逃回老家。”
“曹操在逃亡至中牟县时,被当地亭长逮捕,遣送至县里,后因有人为其求情,曹操得以释放。”
“回到陈留郡的曹操散尽家财聚集士兵,为讨伐董卓做准备。”
“献帝初平元年,袁绍、袁术等人号召联合各路诸侯,组成同盟军,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的身份加入盟军,并且提议袁绍联军立即出兵董卓,遭到联军盟主袁绍的拒绝。”
“于是,曹操独自领兵去攻打董卓,在汴水失利,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
“后因其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马匹让给了他,曹操才得以逃脱。”
“献帝初平二年,曹操协助东郡太守平定盘踞在附近的黑山贼。”
“因功封为东郡太守,设郡治于东武阳。”
“此后曹操接连讨伐黄巾军,因镇压黄巾军有功,曹操被迎为兖州牧。”
“任职兖州牧期间,曹操继续讨伐黄巾军,追其至济北,收获降兵三十余万,改编精锐为青州兵。”
“同年,袁绍与袁术之间产生矛盾,曹操联合袁绍多次讨伐袁术,使其败走淮北。”
“曹操的父亲在董卓作乱之际,前往琅邪避难,结果被陶谦杀害。”
“曹操以为父报仇为由,在献帝兴平元年征伐陶谦,征伐期间一直屠戮徐州百姓。”
“在曹操征伐徐州之时,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变,迎吕布为兖州牧。”
“曹操势力范围仅剩有甄城和东郡的范,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急忙回军攻打吕布,双方胶着对峙了百余日,最终因蝗灾大起各自退兵。”
“随后,吕布又率兵来攻,被曹操出奇兵制胜,击败吕布后的曹操陆续收复各个县。”
“献帝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曹操派遣部下曹洪领兵向西迎接汉献帝。”
“袁术的部将苌奴与卫将军董承想拦截曹洪,未能成功。”
“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后因袁绍不愿在曹操之下,拒绝接受太尉之职。”
“曹操便将大将军一职让予袁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
“曹操此时手握大权,经常以汉献帝的名义命令各路诸侯行事。”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徐州,进攻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
“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等人,占据了徐州。”
“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
“曹操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曹操经过数年经营,实力大涨。”
孟浩然: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能打的猛人一大堆,那谁才是曹魏的第一大将。
有实力竞争曹魏第一大将的人选,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张辽。
这四位大将,都曾经为曹魏立下过汗马功劳。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无可争议的压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评价的话,第一个出局的,大概率是张辽。
虽然在这四人当中,张辽的战绩最夸张。
白狼山之战,张辽阵斩乌桓单于。
合肥之战,张辽更是用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大军。
而且,在曹魏集团所有武将当中,张辽是唯一一个进武庙的人!
但这样的张辽,如果和要和其他几人做比较的话,却存在三个缺点。
第一,他不姓曹,也不姓夏侯,不是曹操的亲戚。
第二,张辽加入曹操阵营的时间,实在太晚。
第三,最重要的是,从始至终,张辽在曹魏集团当中扮演的角色,都是一个将军。
所以,张辽虽然能打,战绩也不错,但注定不可能是曹魏的第一大将。
当然,如果说曹魏集团的外姓第一大将,那可能就非他莫属了。
在张辽之后,下一个出局的,大概率就是夏侯渊。
夏侯渊的战绩,其实并没有张辽那么夸张。
但奈何人家是夏侯家的人,当年还没起兵的时候,就替曹操顶过罪。
后来曹操起兵之后,他也一直跟在曹操身边,功劳苦劳都不少。
最关键的是,夏侯渊曾经单独负责过凉州和关中的战事。
尤其是在凉州方向,夏侯渊十个月扫平凉州。
只可惜后来,夏侯渊死在了定军山,而且死得特别窝囊,所以要稍微逊色一些。
要不然的话,夏侯渊其实是有望争夺第一把交椅的。
所以最后,决胜局就在曹仁和夏侯惇之间展开了。
而在这两人当中,夏侯惇的战绩,可能就要稍微逊色一些了。
夏侯惇其实也是打满全场的狠人,曹魏集团立国的主要战役,夏侯惇基本上都参与了。
尤其是在创业初期,要不然夏侯惇跟着曹操去扬州借兵,以及后来兖州之乱力保三县,恐怕曹操根本就撑不到最后。
但问题是,在这些战争当中,夏侯惇很少有独挡一面的时候。
夏侯惇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单独负责一个大方向的战事,就是曹操进攻孙权后退走。
此后,曹操把夏侯惇留在了东线,和曹仁、张辽一起抵挡孙权,督二十六军。
但对于夏侯惇当时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全权负责东线战事,以及夏侯惇负责东线的时间长短吗,其实是有争议的。
最后剩下的,便是曹仁。
当年曹操最开始起兵的时候,曹仁便追随了曹操,而且自己募集了上千人。
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曹操手里总共也没多少人。
而后来,曹魏集团所有的主要战争,曹仁几乎都没缺席。
打徐州的时候他单独领一支军队,打张绣的时候他垫后救了曹操,打袁绍的时候曹仁负责对付侧翼的刘备。
赤壁之战以后曹仁留守江陵,潼关之战曹仁正面战过马超,襄樊之战曹仁死守樊城。
这些战争打下来,曹仁在曹魏集团的声望和地位,几乎已经无可动摇了。
包括曹丕登基之后,曹仁的封邑,也是三千五百户,要比其几个人都更多。
封邑这种东西,有时候基本可以代表这个人在当时的地位。
唯一可惜的是,后来曹仁在濡须口之战当中,损失惨重。
所以,曹操麾下这四位大将,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毫无争议的压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较真的话,那可能还是曹仁要更胜一筹了。
“献帝建安五年,袁绍率领军队十余万,准备进攻曹操。”
“而此时,刘备占据徐州,与袁绍一同对曹操形成夹击之势。”
“此种情形,曹操觉得袁绍不足为惧,处理刘备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曹操率兵进攻刘备,占领了徐州,活捉了刘备的部将夏侯博,俘获了刘备的妻儿。”
“而袁绍那边,犹豫反复,直到曹操大败刘备,返回官渡,始终没有出兵。”
“八月,袁绍大军前后连营步步推进,靠沙堆扎营,东西延伸长达几十里。”
“当时曹操的总兵力不足万人,受伤的人占十分之二三。”
“袁绍大军逼近官渡,曹操在营垒内筑土山挖地道来应战。”
“袁绍军队发动猛烈进攻,曹军难以抵挡。”
“由于官渡相持日久,曹操军队军粮逐渐匮乏。”
“曹操便写信给荀彧,打算撤回许都。”
“荀彧并不赞同曹操此举,并且力谏曹操不要退兵,以免错失争夺天下的良机。”
“曹操在听完荀彧的分析后,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曹操与袁绍相持了数月,已经兵少粮尽,士兵疲惫困乏。”
“此时,袁绍的谋臣许攸投奔了曹操,劝说曹操进击淳于琼等人。”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便留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攻打淳于琼,最终大败淳于琼。”
“袁绍得到曹操攻打淳于琼的消息,便派张郃高览等率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二人投降了曹操。”
“袁军一败涂地,袁绍和袁谭弃军逃跑。”
“袁绍自从兵败后,发病吐血,不久死去。”
“献帝建安七年,袁绍去世后,治中别驾审配等人假托袁绍遗命,拥袁尚作为袁绍继承人。”
“献帝建安八年,袁尚与袁谭被曹操打败,退守至邺城。”
“曹操听取谋士郭嘉的计策,先行退军,以静制动。”
“袁尚与袁谭二人不顾曹操的威胁,忙于内斗,袁谭不敌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机占领河北。”
“献帝建安九年,曹操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谭联姻,增兵援助袁谭攻打袁尚。”
“打败袁尚后,再进攻袁谭,大败袁谭。”
“当时三郡乌桓势力强大,且有一些袁氏残余势力混入其中,并多次入塞为害。”
“为清除袁氏残余势力,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北伐乌桓。”
“为解决距离遥远、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曹操安排董昭开凿出两条水渠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
“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邺城发兵,五月份到达目的地锦州。”
“是时,大雨滂沱阻了行军,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当地人田畴来到曹操军中,为其出谋划策。”
“告知曹操有一条新的通行道路,且愿意充当向导,带大军出发。”
“于是,曹军在田畴的帮助下顺利到达目的地。”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乌桓,假装退兵,然后在乌桓放松防御时,发动猛烈攻击。”
“最终,曹操大败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于混乱中逃走,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
“公孙康一直自恃辽东远离中原,不愿归降曹操。”
“曹操部将提出攻打公孙康,一举消灭袁氏兄弟,曹操没有采纳部将的意见。”
“九月,曹操率大军从柳城返回邺城。”
“后来,公孙康将袁尚袁熙杀害,并将二人的头颅献给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准备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义南下征伐,进攻荆州刘表。”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没有抵抗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为抗击曹操大军,孙权与刘备组成了孙刘联军。”
陶渊明:关羽去世后曹操说了10字,司马懿说了9字,两人水平立见高下。
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吕蒙所杀。
这个消息一传到曹魏阵营,立刻引发了震动,尤其是曹操和司马懿的反应。
两人简短的话语,却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深度和对局势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请群臣,酒杯刚举起,东吴的使者便带来了关羽的首级。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这十个字,简短而直接,吐露了曹操心中压抑已久的恐惧与释然。
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一直是曹操心头的一根刺。
早年间,曹操曾对关羽有恩,甚至还为了拉拢他,封其为汉寿亭侯。
关羽虽感恩于曹操,却始终效忠于刘备。
这样一个既骁勇又忠诚的战将,曹操心里自然不能不忌惮。
每当夜深人静,曹操都会担心,担心关羽的一举一动,担心他会成为自己霸业的巨大威胁。
而现在,关羽被杀,曹操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个好觉了。
司马懿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位一向深沉内敛的谋士,看到关羽的首级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
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仅仅九个字,却让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曹操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
关羽的死,表面上看是东吴为讨好曹魏,送上了一份大礼,但司马懿却看穿了其中的玄机。
东吴此举,是为了挑拨曹魏与刘备之间的关系。
他们希望曹操和刘备反目成仇,最好两败俱伤,而东吴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司马懿洞察到了这一点,提醒曹操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若是一般人,可能会被关羽之死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是东吴的示好,甚至可能因此对孙权放松警惕。
但司马懿不同,他看得深远,思维缜密。
他不仅看穿了东吴的计谋,更提出了应对之策。
不如将关羽首级厚葬,告知刘备,使其迁怒东吴。
这一句话,不仅巧妙地避免了曹魏与蜀汉的直接冲突,还让刘备将仇恨的矛头转向了东吴。
曹操听完,顿时豁然开朗。
他连连称赞司马懿的智慧,立刻下令厚葬关羽,并派使者将此事告知刘备。
果然,刘备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立誓要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这一局,司马懿不仅成功化解了曹魏的危机,还让东吴与蜀汉的矛盾彻底激化,为曹魏的后续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这两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曹操和司马懿的思维差距。
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但在关羽之死的刺激下,表现出的却是个人情感上的释放。
他的十字感叹,更多的是出于对关羽的畏惧和对自己未来安全的庆幸。
而司马懿,则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并提出了长远的应对之策。
这九个字,凸显了他深厚的谋略功底和冷静的头脑。
这场十字对九字的对话,成为了曹操和司马懿智慧高下的鲜明对比。
曹操,虽有雄才大略,但终究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凡人。
而司马懿,则是一个冷静理智、深谋远虑的智者。
正是这份冷静,让司马懿在三国的纷争中保持了不败的姿态,最终助司马家族夺得了曹魏的政权。
“十二月,刘备与孙权大军逆江而上与曹操大军对峙于赤壁。”
“恰逢此时,曹操军中瘟疫盛行,新收编的水军尚未磨合,将士们士气不足,在与周瑜军队最初作战时被打败。”
“战败后,曹操将水军和陆军会合,抓紧时间操练水军。””
“并命人把船只首尾连接,这样一来船只更加平稳,将士们也不容易晕船。”
“对此,周瑜部下黄盖想出苦肉计,先假意投靠曹操,待曹操来相迎时,再火烧曹营。”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最终借着东南风,火烧曹操的战舰与营寨,大败曹操,曹操狼狈出逃。”
“经过此次战役,曹操的军队死伤过半,曹操担心赤壁之战的失败会影响后方政权的稳固,立刻率军回到了北方。”
“献帝建安十四年,曹操回到谯县,他下令建造船只,训练水军。”
“七月,曹军到达合肥,继续南下。”
“此时,庐江人陈兰、梅成反抗曹操。”
“曹操派驻守合肥的张辽领兵平叛,消灭了陈兰、梅成等人。”
“献帝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部将夏侯渊率领军队,宣称攻打汉中的张鲁。”
“因为军队必定经过关中,马超、韩遂怀疑这是曹操的阴谋,目的是想消灭自己。”
“于是,马超、韩遂联合关中诸将共同起兵反曹。”
“最终,曹操打败了关中联军,韩遂、马超等人逃到凉州。”
“随后,经过多次讨伐,消灭了韩遂、马超等人的残余势力,最终平定关中。”
“献帝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军队从合肥出发,攻打孙权。”
“最后,曹孙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曹操无功而返。”
“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
“献帝建安二十年,汉献帝被逼废后,立曹操女儿曹节为后。”
“随后,张鲁率众归降,曹操尽有汉中之地。”
“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来到汉中,刘备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
“汉中地形崎岖,粮曹运输困难。”
“相较于刘备军,曹操军粮草不继的问题更加严峻。”
“刘备军在坚守的同时,还伺机偷袭曹军粮道。”
“此战,曹操损失大量粮草和兵士,士气大降。”
“夏五月,曹操率军队回到长安。”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大将关羽率兵从荆州出发,进攻曹操的襄城和樊城,曹操派遣大将军于禁率领军队前往樊城迎战。”
“当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乘着洪水泛滥的机会,大败于禁,并将其擒拿,进而围攻樊城。”
“此时,樊城内曹军仅有数千人,城池还被水淹,曹操部下曹仁率领军队在此死守。”
“十月份,曹操率军前往洛阳指挥作战,救援樊城。”
“此时,孙权想趁机夺取荆州,便与曹操相约共同夹击关羽。”
“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而曹将徐晃率大部援军从正面进逼关羽,关羽两面受敌之下,兵败被杀。”
“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曹操感念关羽的忠义,以诸侯之礼安葬了关羽。”
“孙权在樊城之战中与曹操联合,趁机取得荆州,曹操上表汉献帝命孙权为荆州牧。”
“孙权被任命为荆州牧后,派遣使节向曹操进贡,并且向曹操称臣,劝曹操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
“对于孙权的来信,曹操将其书信给群臣观看,并且表示孙权是想让他在火上烤。”
“而此时,曹操的部下看到孙权的书信,也纷纷劝曹操称帝,被曹操拒绝。”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率军回到洛阳,不久便病死,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去世后,继承其王位的曹丕自立为皇帝,国号为魏。”
“曹操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范仲淹:袁绍死后,曹操花了八年才统一北方。
曹操拿下北方的八年间,只能说选的时机太妙了,各方都被狠狠的牵扯住。
刘表坐拥荆州,占据着东汉末年战略要地,但他性格多疑,缺乏进取之心。
他只是象征性地进攻了一次,刘表便吓得龟缩不前,再也不敢有什么动作了。
而老对手刘备虽然雄心壮志,却屡遭他的打击,手底下没兵的他只好投靠刘表。
但没想到这位优柔寡断,还不给予他信任和支持。
刘备即便有着对局势的把控,想要北伐曹操,但摊上了刘表也只是有心无力。
江东那边孙权也是刚成年就执掌大权,本就处于动荡时期,纷纷造反企图夺取江东拱卫。
好在少年时的他还是很给力的,很快就击退了这些内乱,重新统一了势力。
在解决了事情后他并未止步,将目光投向久未被中央政权有效控制的山越地区。
山越蛮夷作乱已久,他决心彻底平定这些动乱根源,确保江东长治久安。
接下来的几年间又亲自率军,多次出征山越,终于将这些久攻不下的地方纳入版图。
江东一统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当年父亲孙坚曾被荆州太守黄祖所杀,于情于理都要先报仇。
为报这份血海深仇,他亲自率兵出征,经过两次艰难的战役终于杀死了黄祖。
这一战役不仅伸张了江东的威望,更彰显了孙权已成为一代枭雄的决心与实力。
经过数年的奋战,终于平定了江东的内忧外患,为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尽管如此他仍在为日后抗曹做着准备,稳固自家地盘来积蓄力量。
在这八年间,三人或因性格局限,或因实力不足、内忧外患,都未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的地盘一直扩大,却没一人敢上前阻止。
而他能够如此放心的去收复北方,少不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官渡之战。
这场战役的胜利,他虽然击败了袁绍,但并未彻底击垮他,当时就他体量最大。
在河北经营多年根基稳固,他一时也是难以撼动,之后在仓亭又一次击败他。
只能说他虽然战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很快稳住了局势,在河北依旧占据优势地位。
直到袁绍病逝,儿子争夺家业,兄弟内斗,这才让他看到了彻底占领河北的机会。
从之后的7年,他先后五次挥军北上,发动大规模的征伐行动。
这一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不仅要收拾河北的那边的势力,还要小心境内的叛乱。
而就是这个情况,各方却没一点动作,只能说这时机把握的太好了。
在这场艰难而漫长的征途中,他愣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点点蚕食。
终于逐步占领了河北,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能说这八年间,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先整顿好自己的摊子,很默契的都没动兵。
可这却让曹操给乐坏了,就这种局势下,还用了8年的功夫才吃掉了北方。
只能说当时的袁绍哪怕定下合适的继承人,也不会成后来那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