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芸以为自己这波稳了,结果三个舅妈不约而同给她送钱,还说帮她都找到干活的人了,也就是她们三个娘家的嫂子姐妹老爹老娘……
反正就是发动她们一切能发动的人力,把能叫动的人都叫好了。
当时为了更有说服力,她还谈到小作坊创业启动金要先存一段时间才能开启,以及后续各种人员配置,算下来跟竟然舅妈们提供的钱跟人数相差不大……
吴彩霞不好意思把怕她吃亏,所以她跟县长侃大山的全程对话,她们三个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事坦白了。
李芸听完想哭,感动是有,但远到不了哭的程度。
她是不想上班才拿创业做借口,结果现在人把她创业资金跟员工都准备好了,等于就差快把她架在火上烤着了,她不下都没办法,谁能想到最后兜兜转转……她还是要上班。
不过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她决定要创业就从豆腐作坊整起,首先作坊规模小,其次成本低。
大舅妈负责管理养猪场后,另外两个舅妈的羡慕她都看在眼里,既然她们这么喜欢搞事业,那后面这豆腐作坊运转起来,规模变大就可以全权交给她们。
想到指日可待的悠闲生活,李芸觉得辛苦一时也不是不行。
其实真正选择豆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这就要起源于她从系统那里抽到的那本《豆类加工》。
里面不仅包括豆腐,像豆浆、豆奶、豆干、豆皮、豆油……等等豆类衍生食用品的生产方法一应俱全,不过李芸眼下只打算拿出豆腐跟豆粉这两个方法。
豆腐简单,供应量也小,但是做成豆浆粉就不一样了,可合作的地点更大,到时候两个舅妈一人管一样,正好谁也不羡慕谁。
既然打算后面发展起来当个甩手掌柜,她当然不担心拿出来自己太忙,但是全部拿出来,以她目前的经济实力也做不起这么多东西。
虽说自己手头有钱,但是大家都觉得她兜比脸干净,她也不想纠正,所以这笔生意由舅妈们出钱,本来舅妈们是说借给她,不过在李芸坚持下,她出方子占70%,三个舅妈以钱数分别占股10%。
虽然她不想操心,但是都要做生意了,那肯定是冲着长久去的,不然等后面事业做大,其他人再出现什么心理不平衡就得不偿失了。
刘家人都很好,可是人心难料,时间长了难保会有什么其他想法,她觉得一开始公私分明是最好的。
作坊选址跟采购交给两个舅妈,李芸负责置备机器,她前世上班的时候就画过图纸,现在对着系统给的那本书上机器画,说是照葫芦画瓢也不为过。
豆浆粉和塑封机器图画好很简单,李芸一天就全部搞定了,但是真正等到做好正式投入生产至少也要半个月时间,在这之前豆腐坊开始运转,不过由于只限于本村和附近两个村子自产自销,豆腐销量并不是很好。
原来做猪饲料的时候,由李芸跟各个村谈好合作,她们只需要负责生产就好了,现在李芸让她们三个加入股份后,等于豆腐坊的生死跟她们直接绑定在了一起,妯娌三个看豆腐坊销量上不去急得想出各种办法。
吴彩霞要管理养猪场没空抽身,大闺女远嫁,小女儿在初中上课没时间帮忙,便让儿子刘超每天跑其他村子叫卖,多少也能卖出一点。
周桂芬家里倒是有三个女儿,但是女儿们都比较争气,老大在城里当工人,老二在食堂帮工,两个孩子有正式工作,小的那个才十岁,让老小去还不如她自己去。
三个孩子都指望不上,周桂芬真干脆自己上,只不过像刘超那样挑着担子卖,周桂芬肯定遭不住,她想了很久,还是打算主要以推销为主。
稍远点的村子刘超去过了,周桂芬就选择更远的村子,毕竟刘超卖得多也有她的一份。
赵雪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她家儿女都小,她自己又是没吃过什么苦的,让她像二嫂周桂芬那样去其他村子推销,她干天把还行,天天这么干是真干不下来。
可大家都忙起来,她一个人干等着也不是事,再者这豆腐坊的股份还有她一份,她也为销量发愁,想不出好办法只能干着急,刘三水作为她枕边人天天睡前都深受其害,最后刘三水实在不堪其扰给她出了个好主意。
作为小学老师,刘三水必不可少需要跟家长打交道,这家长各行各业的都有,刚好他认识的同学家长里就有在供销社工作的,直接跟人家打声招呼,让放些豆腐到供销社那边卖。
这一下打开赵雪的赚钱思路,村里舍得买豆腐加餐的人在少数,可县里不一样,县里生活条件好,舍得花钱买豆腐的肯定更多,而且单独卖给个人肯定比不上供销社这类地方批发的多。
那么像食堂,饭店这些地方岂不是需要用到豆腐的地方更多?
于是赵雪跟二嫂周桂芬一合计,周桂芬跑去跟自家老二说好要是用豆腐就从她们豆腐坊进,她们还找了其他食堂饭店合作。
至于那些一开始就不愿意的,她们也不气馁,只笑着说留两块让他们做着卖试试,不好吃不收钱,由于系统出品的方子都是上乘,豆腐坊做出的豆腐豆香十足,外表也像白玉一样滑嫩,尝过的基本都同意跟豆腐坊合作。
这个时候不得不说李芸提出的股份制好了,大家都占有股份,所以在推销豆腐这件事上力往一处使,豆腐坊的生意也随之一点点好起来。
看到她们这样卖力,本来一开始就觉得给她们股份少了,李芸现在更加觉得她们拿少了。
要不是她们坚持,李芸都觉得她们才应该是那个拿大头的,拿这么多不干活她都有点心里不安,所以前期,李芸也很上心豆腐坊的进度,毕竟想要躺平也得把地基打好。
豆腐挑到各个村子销售,销量还是不错的,但是豆浆粉做成袋装单售,明明保质期更久,可除了供销社会进很小的量,几乎没有销路可言。
其实主要是豆腐能让人看到品质,价格还不贵,买来吃着放心,而豆浆粉看不见闻不到的,另外还是三无产品,哪怕她们介绍豆浆跟麦乳精一样有营养,还只要麦乳精不到十分之一的价格,仍然没人舍得花这个钱。
这次刘三水再有门路也帮不到她们,妯娌三个为这事急得都快上火了,只好跑来求助外甥女。
后世品牌名五花八门,可真正让人记住的品牌名只有那几个头部,有些没用过,但是要用大家都会选择那几个大品牌。
比如现在说到雪花膏,大家都会想到友谊,万紫千红……自行车一说起凤凰牌就知道好用。
这就是品牌带来的连锁效应,所以是时候把品牌名定下来了,李芸想。
李芸想不出叫什么合适,就把这烦心的问题抛给她们。
吴彩霞和周桂芬都没读过啥书,还是读书最多的赵雪想了想,然后斟酌道:“豆腐坊的主意是你出的,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吧。”
“芸芸怎么样?”赵雪拍手道:“芸芸豆腐,芸芸豆浆,念起来还挺顺口的。”
吴彩霞和周桂芬听着也觉得不错,只有李芸感觉自己名字做品牌名有些羞耻,不过听她们叫多了好像又还行。
最后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品牌名字就以“芸芸”命名。
反正就是发动她们一切能发动的人力,把能叫动的人都叫好了。
当时为了更有说服力,她还谈到小作坊创业启动金要先存一段时间才能开启,以及后续各种人员配置,算下来跟竟然舅妈们提供的钱跟人数相差不大……
吴彩霞不好意思把怕她吃亏,所以她跟县长侃大山的全程对话,她们三个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事坦白了。
李芸听完想哭,感动是有,但远到不了哭的程度。
她是不想上班才拿创业做借口,结果现在人把她创业资金跟员工都准备好了,等于就差快把她架在火上烤着了,她不下都没办法,谁能想到最后兜兜转转……她还是要上班。
不过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她决定要创业就从豆腐作坊整起,首先作坊规模小,其次成本低。
大舅妈负责管理养猪场后,另外两个舅妈的羡慕她都看在眼里,既然她们这么喜欢搞事业,那后面这豆腐作坊运转起来,规模变大就可以全权交给她们。
想到指日可待的悠闲生活,李芸觉得辛苦一时也不是不行。
其实真正选择豆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这就要起源于她从系统那里抽到的那本《豆类加工》。
里面不仅包括豆腐,像豆浆、豆奶、豆干、豆皮、豆油……等等豆类衍生食用品的生产方法一应俱全,不过李芸眼下只打算拿出豆腐跟豆粉这两个方法。
豆腐简单,供应量也小,但是做成豆浆粉就不一样了,可合作的地点更大,到时候两个舅妈一人管一样,正好谁也不羡慕谁。
既然打算后面发展起来当个甩手掌柜,她当然不担心拿出来自己太忙,但是全部拿出来,以她目前的经济实力也做不起这么多东西。
虽说自己手头有钱,但是大家都觉得她兜比脸干净,她也不想纠正,所以这笔生意由舅妈们出钱,本来舅妈们是说借给她,不过在李芸坚持下,她出方子占70%,三个舅妈以钱数分别占股10%。
虽然她不想操心,但是都要做生意了,那肯定是冲着长久去的,不然等后面事业做大,其他人再出现什么心理不平衡就得不偿失了。
刘家人都很好,可是人心难料,时间长了难保会有什么其他想法,她觉得一开始公私分明是最好的。
作坊选址跟采购交给两个舅妈,李芸负责置备机器,她前世上班的时候就画过图纸,现在对着系统给的那本书上机器画,说是照葫芦画瓢也不为过。
豆浆粉和塑封机器图画好很简单,李芸一天就全部搞定了,但是真正等到做好正式投入生产至少也要半个月时间,在这之前豆腐坊开始运转,不过由于只限于本村和附近两个村子自产自销,豆腐销量并不是很好。
原来做猪饲料的时候,由李芸跟各个村谈好合作,她们只需要负责生产就好了,现在李芸让她们三个加入股份后,等于豆腐坊的生死跟她们直接绑定在了一起,妯娌三个看豆腐坊销量上不去急得想出各种办法。
吴彩霞要管理养猪场没空抽身,大闺女远嫁,小女儿在初中上课没时间帮忙,便让儿子刘超每天跑其他村子叫卖,多少也能卖出一点。
周桂芬家里倒是有三个女儿,但是女儿们都比较争气,老大在城里当工人,老二在食堂帮工,两个孩子有正式工作,小的那个才十岁,让老小去还不如她自己去。
三个孩子都指望不上,周桂芬真干脆自己上,只不过像刘超那样挑着担子卖,周桂芬肯定遭不住,她想了很久,还是打算主要以推销为主。
稍远点的村子刘超去过了,周桂芬就选择更远的村子,毕竟刘超卖得多也有她的一份。
赵雪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她家儿女都小,她自己又是没吃过什么苦的,让她像二嫂周桂芬那样去其他村子推销,她干天把还行,天天这么干是真干不下来。
可大家都忙起来,她一个人干等着也不是事,再者这豆腐坊的股份还有她一份,她也为销量发愁,想不出好办法只能干着急,刘三水作为她枕边人天天睡前都深受其害,最后刘三水实在不堪其扰给她出了个好主意。
作为小学老师,刘三水必不可少需要跟家长打交道,这家长各行各业的都有,刚好他认识的同学家长里就有在供销社工作的,直接跟人家打声招呼,让放些豆腐到供销社那边卖。
这一下打开赵雪的赚钱思路,村里舍得买豆腐加餐的人在少数,可县里不一样,县里生活条件好,舍得花钱买豆腐的肯定更多,而且单独卖给个人肯定比不上供销社这类地方批发的多。
那么像食堂,饭店这些地方岂不是需要用到豆腐的地方更多?
于是赵雪跟二嫂周桂芬一合计,周桂芬跑去跟自家老二说好要是用豆腐就从她们豆腐坊进,她们还找了其他食堂饭店合作。
至于那些一开始就不愿意的,她们也不气馁,只笑着说留两块让他们做着卖试试,不好吃不收钱,由于系统出品的方子都是上乘,豆腐坊做出的豆腐豆香十足,外表也像白玉一样滑嫩,尝过的基本都同意跟豆腐坊合作。
这个时候不得不说李芸提出的股份制好了,大家都占有股份,所以在推销豆腐这件事上力往一处使,豆腐坊的生意也随之一点点好起来。
看到她们这样卖力,本来一开始就觉得给她们股份少了,李芸现在更加觉得她们拿少了。
要不是她们坚持,李芸都觉得她们才应该是那个拿大头的,拿这么多不干活她都有点心里不安,所以前期,李芸也很上心豆腐坊的进度,毕竟想要躺平也得把地基打好。
豆腐挑到各个村子销售,销量还是不错的,但是豆浆粉做成袋装单售,明明保质期更久,可除了供销社会进很小的量,几乎没有销路可言。
其实主要是豆腐能让人看到品质,价格还不贵,买来吃着放心,而豆浆粉看不见闻不到的,另外还是三无产品,哪怕她们介绍豆浆跟麦乳精一样有营养,还只要麦乳精不到十分之一的价格,仍然没人舍得花这个钱。
这次刘三水再有门路也帮不到她们,妯娌三个为这事急得都快上火了,只好跑来求助外甥女。
后世品牌名五花八门,可真正让人记住的品牌名只有那几个头部,有些没用过,但是要用大家都会选择那几个大品牌。
比如现在说到雪花膏,大家都会想到友谊,万紫千红……自行车一说起凤凰牌就知道好用。
这就是品牌带来的连锁效应,所以是时候把品牌名定下来了,李芸想。
李芸想不出叫什么合适,就把这烦心的问题抛给她们。
吴彩霞和周桂芬都没读过啥书,还是读书最多的赵雪想了想,然后斟酌道:“豆腐坊的主意是你出的,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吧。”
“芸芸怎么样?”赵雪拍手道:“芸芸豆腐,芸芸豆浆,念起来还挺顺口的。”
吴彩霞和周桂芬听着也觉得不错,只有李芸感觉自己名字做品牌名有些羞耻,不过听她们叫多了好像又还行。
最后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品牌名字就以“芸芸”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