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张朝住院时,也是同父同母的双胞胎妹妹张远复读考进大学的第一年。
张远也挺倒霉的,本来离开父母考到发达的海边城市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且自己的学校虽然也是双非一本,但无论从资质还是从性价比来说都优于张朝的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朝觉得,张远复读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张朝这样评价张远有两个欠缺考虑的地方,一是张朝忘了一年前两人一起参加高考时妹妹张远的分数和录取院校。可能张朝从来就没有关心过吧。就连张朝自己的高考志愿,都是她拿着志愿报考书,在没有人帮忙参考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想象胡乱选的。张朝的心思,早就脱离眼前的生活,飞到遥远的臆想彼端,她不爱生活,自然做不到更基础的心理建设。即便有一天她发现了自己的异常,这一生,张朝都只能这样脱线地生活了。另一个被张朝忽略的地方是,张远复读报考时之所以把海边一本作为第一志愿,不得不说很大原因是因为第一年报考志愿时张朝胡乱填的第一志愿就是海边的这所一本学校。张朝的分数不够,所以录到了第二志愿,本地高校。但凡用人之常情想一想,高考报考志愿选姐姐的第一志愿的人,在入学第一学期听说自己的姐姐因为精神病发作住院了,心里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原本应该走上正轨的人生,继续行走却遇到困难时,心情不会太好吧。张朝想。也许张远本来并不是那么自信的人,自己在她心里,可能扮演了自己都不感想象的角色。
双胞胎最大的优势不是心电感应,而是相似的出身、教育、社交出来的两个人站在彼此面前,像平行世界,或者镜子后的世界,一个人落伍时看看另一个人,没有任何人有理由阻止自己追上另一个人的脚步,继续并肩看尽人世繁华。最骄傲和自豪的,是与生俱来的,
并肩携手的资格。
理论上是这样的。血浓于水,父母维系,青梅竹马,默契天成。
张朝突如其来的心境障碍,却完全没有如她想象地被血浓于水的亲情打败。张朝在家里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精神病,全家都在亲戚面前矮了一截,大家当面说话还要小心翼翼顾及张朝的面子。
张远奋力挣扎,张朝冷眼旁观。
这个强行拼成的家庭是畸形的。矛盾非但不会随着共处的时间增长而烟消云散,反而总有一天会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张朝也不知道张远都做了哪些努力,又已经经历了什么。只是偶尔会和张远有一两句话的联系,然后常常在爸爸妈妈的口中听到张远的消息。
张朝对妹妹说:“听妈妈说辅导员劝你降级,否则有退学的危险?我们还是听妈妈的吧,她总不会害我们的。”
张远:“你也是来劝我降级的?你一个神经病,有什么资格这样和我说话?”
神经病连话都不能说了?张朝不服:“心理咨询老师让我转告你,我确诊的只是精神病中的心境障碍,而且我配合治疗,病情已经稳定了。现在在服药观察复诊的康复期。”
“还有,我男朋友让我少和打击我的人说话。”
男朋友?张远不禁想到张朝高三时对她说过:“这个年龄的女生谁还和自己的妹妹腻在一起,和男朋友在一起它不香吗?你能和男朋友比吗?”
被姐姐的男朋友这种生物支配的恐惧让张远担忧地向张妈妈控诉:“姐姐以后会和男朋友一起双宿双飞,她男朋友会教她怎么对付我。”
看着两个女儿,张妈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就算嫁人了,她也始终是你姐姐呀。”
张远一针见血:“她会欺负我。”
张朝突然插话:“你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在我班上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想换到你的班上来,你的老师跟你说,我在控制你,的话吗?你身边早就有爱你的人在教你怎么对付我了。我们不过彼此彼此而已。”话题戛然而止。
经过。辅导员授意,妈妈号召亲朋好友对张远进行轮番轰炸。最多的时候,暴脾气的张远一天要得罪十个亲戚,回复的文字足够发一篇万字杂文。不管事态变得多严重,张远始终没有放弃在本年级继续读的可能,在学校发通告单方面宣布张远因学分不够被退学、勒令张爸张妈将张远带回家就医(辅导员怀疑张远和张朝一样有精神病)的情况下,张远还在参加大学生竞赛、准备期末考试和不断上诉,张朝甚至被张远问过如果被退学了有没有希望起诉校方不作为。最后奇迹般地,校方通过了张远申请将双创竞赛学分抵作0.5分拓展学分的请求,补齐了张远欠缺的学分,张远在辅导员所在那一届继续读下去了。张爸张妈无功而返。
她应该高兴的。张朝想。不管别人怎么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张朝听父母说张远说话变得更加咄咄逼人了。
张朝听爸爸说张远逃到派出所要和他分家。
张朝听妈妈说医院确定张远没有精神疾病或障碍,开具了证明。
张朝听妈妈说,张远的高中同学告诉张妈妈,她和张远打电话时觉得张远情绪激动怀疑张远有自残倾向。妈妈着急却联系不上张远,才发现自己的联系方式都已经被拉黑。
张朝冷漠地旁观这一切。
张朝曾经断言,双胞胎的优势是彼此依赖,此刻看来就像纸上谈兵,完全无法给自己带来任何帮助。张朝自觉自己对张远来说,就像一个陌生人,和同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张朝问自己有没有勇气反抗生活的不公。答案是长久的,未知的沉默。
张远也挺倒霉的,本来离开父母考到发达的海边城市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且自己的学校虽然也是双非一本,但无论从资质还是从性价比来说都优于张朝的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朝觉得,张远复读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张朝这样评价张远有两个欠缺考虑的地方,一是张朝忘了一年前两人一起参加高考时妹妹张远的分数和录取院校。可能张朝从来就没有关心过吧。就连张朝自己的高考志愿,都是她拿着志愿报考书,在没有人帮忙参考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想象胡乱选的。张朝的心思,早就脱离眼前的生活,飞到遥远的臆想彼端,她不爱生活,自然做不到更基础的心理建设。即便有一天她发现了自己的异常,这一生,张朝都只能这样脱线地生活了。另一个被张朝忽略的地方是,张远复读报考时之所以把海边一本作为第一志愿,不得不说很大原因是因为第一年报考志愿时张朝胡乱填的第一志愿就是海边的这所一本学校。张朝的分数不够,所以录到了第二志愿,本地高校。但凡用人之常情想一想,高考报考志愿选姐姐的第一志愿的人,在入学第一学期听说自己的姐姐因为精神病发作住院了,心里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原本应该走上正轨的人生,继续行走却遇到困难时,心情不会太好吧。张朝想。也许张远本来并不是那么自信的人,自己在她心里,可能扮演了自己都不感想象的角色。
双胞胎最大的优势不是心电感应,而是相似的出身、教育、社交出来的两个人站在彼此面前,像平行世界,或者镜子后的世界,一个人落伍时看看另一个人,没有任何人有理由阻止自己追上另一个人的脚步,继续并肩看尽人世繁华。最骄傲和自豪的,是与生俱来的,
并肩携手的资格。
理论上是这样的。血浓于水,父母维系,青梅竹马,默契天成。
张朝突如其来的心境障碍,却完全没有如她想象地被血浓于水的亲情打败。张朝在家里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精神病,全家都在亲戚面前矮了一截,大家当面说话还要小心翼翼顾及张朝的面子。
张远奋力挣扎,张朝冷眼旁观。
这个强行拼成的家庭是畸形的。矛盾非但不会随着共处的时间增长而烟消云散,反而总有一天会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张朝也不知道张远都做了哪些努力,又已经经历了什么。只是偶尔会和张远有一两句话的联系,然后常常在爸爸妈妈的口中听到张远的消息。
张朝对妹妹说:“听妈妈说辅导员劝你降级,否则有退学的危险?我们还是听妈妈的吧,她总不会害我们的。”
张远:“你也是来劝我降级的?你一个神经病,有什么资格这样和我说话?”
神经病连话都不能说了?张朝不服:“心理咨询老师让我转告你,我确诊的只是精神病中的心境障碍,而且我配合治疗,病情已经稳定了。现在在服药观察复诊的康复期。”
“还有,我男朋友让我少和打击我的人说话。”
男朋友?张远不禁想到张朝高三时对她说过:“这个年龄的女生谁还和自己的妹妹腻在一起,和男朋友在一起它不香吗?你能和男朋友比吗?”
被姐姐的男朋友这种生物支配的恐惧让张远担忧地向张妈妈控诉:“姐姐以后会和男朋友一起双宿双飞,她男朋友会教她怎么对付我。”
看着两个女儿,张妈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就算嫁人了,她也始终是你姐姐呀。”
张远一针见血:“她会欺负我。”
张朝突然插话:“你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在我班上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想换到你的班上来,你的老师跟你说,我在控制你,的话吗?你身边早就有爱你的人在教你怎么对付我了。我们不过彼此彼此而已。”话题戛然而止。
经过。辅导员授意,妈妈号召亲朋好友对张远进行轮番轰炸。最多的时候,暴脾气的张远一天要得罪十个亲戚,回复的文字足够发一篇万字杂文。不管事态变得多严重,张远始终没有放弃在本年级继续读的可能,在学校发通告单方面宣布张远因学分不够被退学、勒令张爸张妈将张远带回家就医(辅导员怀疑张远和张朝一样有精神病)的情况下,张远还在参加大学生竞赛、准备期末考试和不断上诉,张朝甚至被张远问过如果被退学了有没有希望起诉校方不作为。最后奇迹般地,校方通过了张远申请将双创竞赛学分抵作0.5分拓展学分的请求,补齐了张远欠缺的学分,张远在辅导员所在那一届继续读下去了。张爸张妈无功而返。
她应该高兴的。张朝想。不管别人怎么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张朝听父母说张远说话变得更加咄咄逼人了。
张朝听爸爸说张远逃到派出所要和他分家。
张朝听妈妈说医院确定张远没有精神疾病或障碍,开具了证明。
张朝听妈妈说,张远的高中同学告诉张妈妈,她和张远打电话时觉得张远情绪激动怀疑张远有自残倾向。妈妈着急却联系不上张远,才发现自己的联系方式都已经被拉黑。
张朝冷漠地旁观这一切。
张朝曾经断言,双胞胎的优势是彼此依赖,此刻看来就像纸上谈兵,完全无法给自己带来任何帮助。张朝自觉自己对张远来说,就像一个陌生人,和同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张朝问自己有没有勇气反抗生活的不公。答案是长久的,未知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