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建州部的情况,微臣一直在跟进了解。特别是这次努尔哈赤击败九部联军以后,臣对建州部就更加关注。臣回到辽东的时候,跟辽东的军政官员也有聊过建州部等女真逐步的问题。臣和辽东董总兵聊了很久,董总兵也是把知道的情况也跟微臣仔细说了。当时朝廷在辽东的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等后面稍微能腾出一只手,没想到九部联军很快就溃败了。”

    “如今建州部刚刚崛起,要是建州部不自量力,和其他女真诸部开战,大明就可以借机干涉调停,彻底孤立建州部。要是建州部胆大妄为,肆意挑起边衅,朝廷就可以联络其他诸部剿灭建州部。如果建州部按兵不动,反而还与其他部落和好,对大明也还是忠心耿耿,那就是建州部最正确的策略。现在建州女真部,执行的就是这个最有策略。”张晓回答说。

    “那建州部按兵不动的话,如今朝廷要如何应对?毕竟女真各部哪一部太强了,都不利于朝廷。”皇帝问道。

    “如今建州部虽然获胜,不过努尔哈赤想要就此统一女真各部,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建州部所在地山高林密,不适合大军展开。九部联军号令不一,所以是一触即溃。但是如果努尔哈赤想去攻打其他的部落,也并不容易。如果是小部落就算了,想要去攻打大部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努尔哈赤如今也就是见好就收,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军事动作。”

    “那也就是说,建州部如今对朝廷的威胁不算大了?”

    “从军事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除非大明要调集大军全力对付努尔哈赤,否则如今建州部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旁边的各部势力都要承认建州部的军事霸权了,恐怕就连朝鲜国都要主动往建州部派出使臣联络。往后朝廷想要号令女真诸部,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如果按照你所说的,那女真之事就没有那么急迫了。现在东蒙古的布延汗假称发现了蒙元的金印,想要以此号令诸部。蒙元势力有没有重振的可能?”皇帝接着问道。

    “陛下,蒙古各部如今已经是不听大汗号令了。西边俺答顺义王的子孙自成一系就不必说了,东部蒙古诸部,如今也是各行其是。除了速巴亥的亲族为了报复还去袭扰辽东,其余诸部如今都在和大明暗地通商,互通消息。蒙古崛起,靠的是蒙古首领成吉思汗的卓越才能。当年成吉思汗能够建立大业,靠的是手中的苏鲁锭长矛还有数万铁骑,也没有靠着什么玉玺金印。布延汗虽然承袭了其父土蛮汗的汗位,继承了蒙古大汗的虚名,但是他并没有建立什么突出的军功,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声名,如今只能靠这个发现金印的手段来收拢人心。莫说这个金印大概率是假的,就算是真的,也不足为奇。大都城的遗址还在京城不远处,蒙元衰亡已久,靠着一个金印又能如何翻盘呢?”

    “好,既然蒙古汗庭衰微,是不是就是我大明出击草原的时候了。到时候我大明铁骑深入草原,就可以打垮甚至消灭草原上的蒙古汗廷,这样的话,北边的各路蛮夷就要慑于我大明的兵威,不敢轻举妄动了吧。”皇帝有些兴奋。

    “陛下,虽然眼下草原诸部离心离德,但是如果我们大明的军队深入草原的话,这些部落就会联合起来对付大明了。如果大明派的人多了,人家就撤走。去的人少了,就容易被草原部落埋伏歼灭。所以微臣建议,如果要对付蒙古,还是要一路修建要塞,招徕愿意归服朝廷的蒙古部落,步步为营,如此蒙古诸部定然无法招架。”张晓说到。毕竟李提督虽然是目中无人,至少对自己还算客客气气的,有什么好事也没有忘记自己,张晓并不想李如松,这位自己的老朋友像原时空那样出塞草原,结果稀里糊涂在草原全军覆没。

    “要是这样的话,耗费也太大了吧。”皇帝有些不太满意。

    “陛下,这步步为营的战法要是能顺利用下去,一开始花钱虽然多,但是后面花钱反而就不会特别多了。毕竟要塞要是修的好,蒙古人举数万骑兵都不一定能顺利拿下来。然后朝廷再慢慢渗透各部,布延汗就算说把传国玉玺挖出来了,那些蒙古部落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硬要与我大明为敌了。当然对于要和大明顽抗到底的部落,就可以重点打击,摧垮他们的部落。”

    “按照你所说,朝廷如今就不能对蒙古有什么大的动作了吗?”

    “朝廷眼下要紧的还是搞清楚蒙古各部的详细情况,各个部落的兵力如何,与蒙古汗庭的关系如何,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武器装备还有武器的来源是怎么样的,才能对症下药。就像科尔蒂斯能以区区数百上千人马,驱使数万美洲土人为自己所用,覆灭了阿兹特克国。”

    “张晓,蒙古各部情况复杂,你既然有志想要了解,朝廷这边也会给你一些便利。你现在讲的这些,也许有些道理,也许也没什么道理。京城里面也有不少蒙元时期的档案,你可以去看看。朝中的文臣武将不少也有与蒙古部落打交道和交手的经历,他们对于蒙古各部的情况还是比较清楚的。”

    “微臣定当仔细研究。其实臣这次去朝鲜,除了看涉及倭国的文档文献,涉及蒙元的书籍文献也有不少,微臣也带回来了一些,到时候整理完毕以后也献给陛下。”

    “礼失而求诸野。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可也。既然朝鲜国还有这些书籍文献,你也好好整理。不过我看你上奏所说,还把不少朝鲜士子带回了京城,说是要带他们参加京城的科举,这是怎么回事?”皇帝问道。

    “陛下,朝鲜多遭兵灾,人心思动。臣就建议朝鲜早开科举,安定士子人心。臣又想起朝廷的乡试也要准备开始了,所以就请求朝鲜给臣找一些比较有才干的士子,到时候带来京城参加科举。这样的话既能笼络朝鲜人心,也能让京城百姓看到朝鲜士子的风采,知道朝鲜现在安定了下来。”() ()

    “你倒是有心了。既然是涉及到外藩,又有科举的事情,这个事情朕会吩咐礼部把这个事情接过去。”

    “多谢陛下。”

    “怎么样,最近可有计划写什么书?”

    “回禀陛下,微臣这些日子实在是忙碌于朝鲜事务,就想着回来以后,接着写佛郎机国的历史。”

    “佛郎机国的历史值得多写,毕竟佛郎机国乃是如今西夷第一强国,又把据点扎到我大明眼皮底下了。你既然久在南洋,对佛郎机国的了解肯定也比较深刻。还有,那个洋和尚利玛窦,前些日子已经到了京城,给朕上贡了一些新奇玩意儿,你也可以跟他聊聊,毕竟利玛窦也算是西夷中的饱学之士,你跟他聊说不定也能有些手收获。”

    “利玛窦来京了?”张晓也有些惊讶。

    “是的,这些天利玛窦一直在想和京城里的官员打交道,朕看此人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你要是想跟他聊,他应该会相当乐意。你也顺便去问问这个洋和尚来我大明到底是有什么意图,毕竟朕也听说了,倭国所谓的第一军团军团长小西行长,也是信这个十字教的,倭国入寇朝鲜,有没有这个十字教推波助澜,你也去打探一番。”

    “臣会和利玛窦见面,看看这个洋和尚到底有什么本事,也会查清洋和尚来到大明的意图。”

    “还有一个事,之前你跟朕提议过,说要增补元史,怎么个增补法,你是要在《元史》上面增增补补,还是要重新写一本?”皇帝问道。

    “陛下,臣的构想是把《元史》重新校勘一遍。《元史》修撰完毕流传于世以后,就有文人士子校勘此书,臣建议把这些校勘整理一番,把《元史》认认真真校对一番,把其中的错漏改正过来,原文中因为重名导致事迹错误的,也要标记出来,整理出来以后就形成《元史》的校勘记。”

    “当然光是校勘还是远远不够,在校勘完成之后,就要对《元史》有所增补,对一些重要人物,记载太过简略的会增补事迹,如果无传的,就增补传记。要增补的一大内容,就是蒙古四大汗国的历史,这一部分内容并不好找,所以整理资料和撰写的时间会比较久一些。”

    “当然,如今布延汗仍自称蒙古大汗,所以还有一件事需要做的,就是介绍元顺帝北逃草原以后,瓦剌、鞑靼部的历史沿革,这一部分时间上就更加贴近现在,不过里面资料就不好找,特别是靠谱的资料就更不好找。这一部分书稿撰写完毕以后,视情况摘录一小部分放在《元史》的增补文字之中。这些部分的全文书稿就由陛下您来掌握。”张晓详细解释说。

    “看来你对增补《元史》已经是成竹在胸了。不过听你所言,这也是一项浩大工程,怎么增补,你再多找找资料,想好想清楚想仔细了,把奏章报给朕吧,如果可以的话,朕会让内阁商量好,把这件事办下去。”

    此时,京城茶楼,一身儒服打扮的利玛窦正在和李之藻闲聊。

    “李先生,这些年来,我在大明朝见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儒生士子也是见到了许多。许多士子见到我的时候,就会觉得我的相貌比较奇特,他们不会理会我在讲一些什么,只是把我当成奇珍异兽一样看个热闹。大明的官吏我也有所交游,你们的许多官员都有比较深厚的儒学功底,但是官府的运行则是靠着一些世世代代传承职位的小吏。”

    “利先生可是对我大明的选官制度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这个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非常好的,在欧洲,那些贵族世世代代继承了王国的领地,但是这些贵族的后代是每况愈下,只知道安逸享乐,也不愿意服从君主的征调,更有甚者连天主都不相信了,完全被撒旦迷惑。而明朝的官员是由考试选出,择优而录,这在欧洲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欧洲的官员都是从何而来的呢?”李之藻有些好奇问道。

    “王国的重要官员都是来自贵族,而贵族的头衔基本是代代相传,至于不重要的官员,不过是国王和大贵族的奴仆罢了。”

    “那欧洲各国还是世卿世禄啊。利先生也是出家当了和尚,那利先生可是贵族出身?”

    “我是富商出身。不过富商在欧洲的地位并不高,只是能给予我足够的金钱,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一路读书进学,才能够当上了传教士。”

    “所以利先生,你求学多年,你们的教宗就把你派遣到了大明?那欧洲到大明万里之遥,你的家人不是很想念你吗?”

    “我已经把我的一切献给了上帝,我这渡过的人生是没有结婚的,在往后的岁月里,我也不会结婚。”

    “哦?这洋和尚也是和尚,也要出家啊。那你来到京城,也是想传你们的十字教吗?”李之藻问道。

    “不不不,我只是想着带领迷途的羔羊带到合适的地方。”

    “什么迷途的羔羊啊?”李之藻听到这个比喻,感觉越听越迷糊。

    “李先生,你的才学令我很惊讶,我认识的许多你们的高官,他们对于欧洲是一无所知。这说明了明朝选官的时候是不看重对于世界地理的学习的,但是李先生你的天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储备都是遥遥领先。”

    “因为我的老师是翰林院的张侍读,他深知天文地理,对于你们欧洲的事情也是如数家珍。”

    “哦?你的老师,他是这本《征墨西哥记》的作者吗?如果是的话,请李先生你安排让我和这位作者见上一面,这一本书里面对我们教会和教士的评价存在着偏见。阿兹特克人祭拜邪神,保留着野蛮人的习性,西班牙国王派科尔蒂斯征伐阿兹特克国,也是为了打破偶像崇拜,让所有印第安人早日感受到天主对世人的恩赐,从野蛮人变成文明人。”

章节目录

大明文抄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滴滴达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滴滴达达并收藏大明文抄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