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没有选择的军制改革
大秦。
嬴政看着天幕,想到王翦自污以安自己。
为帝者最忌惮手握重兵的武将。
于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一再发生。
这赵匡胤倒是找到了一条解决办法。
以后只要没有哪个皇帝发疯逼迫武将,武将应不至于再起反心。
“唉……一小小的将门之子竟有这等权术。”
“他父亲是怎么教育的呢?”
……
大汉。
“赎买之术。”
刘邦捋着胡须,若有所思。
以丰厚财富、高官贵爵作为交换,然后换取大将手中的兵权。
而大将只要愿意交权,朝廷就慰抚赏赐以颐养天年,福荫子孙。
不过……
削夺武将兵权这个事还是要有个度。
不可过分倚重放纵让武将托大,又不可过度削夺。
但是……
“以柔术治国,这人不容小觑啊。”
“……他父亲是怎么教育的呢?”
迎门而进的刘盈正好碰到这句话。
顿时红了眼眶。
“阿父……阿母……”
“刘邦!”
“啧……”
……
大唐。
李世民望着天幕叹息道:
“自安史之乱,藩镇宦官成亡国之基。”
“大唐在内乱之中分崩离析。”
“到黄巢之乱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天下帝王之家换了八个姓,混战不停,百姓流离失所。”
“其因无非是藩镇权力太大,皇帝没有绝对的兵权,致使君弱臣强。”
“但自周世宗强干弱枝断藩镇之基,宋太祖以钱财土地收买藩镇之权。”
“恩威并施,兵权已纳入皇帝之手。”
“这天下的动乱之源终于能去除了。”
“不容易啊……”
……
天幕上。
一群火柴人待在一简笔画的小房子里。
房子上写着『侍卫亲军司』
然后一个戴着冠冕的火柴人过来一指。
这一群火柴人走出了小房子。
随后小房子裂开变成两座小房子。
『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画面拉远,还有一座一房子映入眼帘。
『殿前司』
三座小房子并肩而立。
火柴人皇帝叉腰大笑。
四个字从嘴里笑出。
『禁军三衙』
……
【宿将虽离开,藩镇虽轮值。但禁军仍然存在。】
【为了防止禁军将领兵权过重,宋太祖对禁军与军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
大宋。
赵匡胤黑着脸看着天幕。
朕这么威武的一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出现在天上!
真是稚儿之心!
一旁的赵匡义微微后仰,暗自呲个大牙在那里乐!十分开心。
……
【周世宗建立禁军时,军内有两大系统。】
【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
【宋太祖即位后,殿前都点检一职已不设。】
【杯酒释兵权后,殿前副点检一职也取消。】
【只剩下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
【而侍卫亲军司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也被撤销。】
【侍卫司被分为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
【禁军三衙体制开始形成。】
【而每有出征,则由总理兵政,掌管全国兵籍、武官选授、军队调发以及兵符颁降的枢密院临战命帅。】
【而所任命的主帅也不从三衙将领中而出。】
【这样一来,握兵之权、调兵之权、统兵之权相分离。】
【三衙鼎立,互相牵制,改变了由禁军将领一人统率各军的体制。】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了一眼,随即低头继续研究手里的种苗。
一旁的刘启看着跟绿芽大眼瞪小眼的刘恒,探头询问道:
“阿父,这把兵权一分为三,各有职守,相互制约,不是挺好吗?以后不会再有藩镇之祸了。”
刘恒敷衍的点点头,继续琢磨着手里这东西应该在哪里种。资料里说红薯这东西耐旱怕涝。
那就应该选择阳光充足、通风、排水良好的……
“阿父!”
思绪被打断,刘恒平静的看向刘启。
“你想抄农书吗。”
刘启一噎,委委屈屈道:
“我就想知道,这个适不适合我们用。”
刘恒用手量了一下种苗的高度,嘴里淡淡道:
“不适合。”
“可以确定,宋朝不会成为继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由将领发动兵变推翻统治的朝堂。”
“但利弊共生的,三衙统制,政出多门。”
刘恒一边拿起笔记录种苗生长数据,一边平淡道:
“朕虽不知兵,但也知道各自为政、动辄掣肘、缺乏协调、难以统筹等弊病是兵家大忌。”() ()
“李隆基错失潼关不就因此吗。”
说道李隆基那刘启一下子就明悟了!
“那这制度是削弱了宋朝军力啊!”
“他这军制怎么这么改啊!他还没一统天下呢!”
刘恒放下笔,双手合拢袖,看着刘启问道:
“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皇帝与武将之间的猜忌已经不可挽回了。”
“你觉得让天下在动荡不安中徘徊和未来兵力可能孱弱,这两个情况哪个会更好点呢?”
刘启闷闷不乐道:
“哪个都不好。”
刘恒点点头表示认同。
“确实,但他有的选吗。”
“他没有。”
“这条路不是最正确的,但是最适合的。”
“朕还知道,他剥夺大将兵权、加强禁军、削弱藩镇、加强集权、削弱武将后。”
“皇亲贵戚会取而代之、逐渐崛起。”
“启儿,当皇帝从来都不容易。”
“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选择最正确的路。”
拍了拍已经呆傻的小脑袋,刘恒温和道:
“我们只能选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否则,秦始皇与隋炀帝,就是前车之鉴。”
……
【公元年,宋太祖命全国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登记造册送至京城,补充禁军缺额。】
【以选拔的强悍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各地照样募兵。】
【规定禁军每隔半年、二三年,变动驻地,为更戍法。】
【但将领不随之同行,以“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为更戍法的目的。】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手里拿着《申子》,打量了一下天幕上的所言,想透了赵匡胤的想法。
一旁正在磨墨的徐婕妤好奇道:
“陛下在笑什么?”
李治一愣。
“朕笑了吗?”
徐婕妤嘴角两侧浮起酒窝,憨笑道:
“陛下笑了!”
李治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笑容绽放道:
“朕是在想啊。自古以来选兵选将都要用强人能人。”
“而这赵匡胤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选些庸才呢?”
徐婕妤歪着头想了想。
“不能吧,他又不像蠢人。”
拍了拍书卷,李治笑着点头道:
“对,你说得对,他又不是蠢人。”
随后继续低头看书不再理会想要说些什么的妃子。
庸才,有时意味着忠心耿耿,容易摆布。
对皇权的威胁最小。
以德才庸碌、憨厚忠直者任之将领。
同时让将帅之位时常空缺不授,或以低职武将代领。
凡此种种,都能避免武将做强做大。
……
后唐庄宗时期
李存勖皱着眉头看着天幕。
军队不停更戍,将军手下的士兵时常轮换,。
刚刚混熟又马上改替另一拨人,这样将领就很难专制其兵,形成自己的派系势力。
对于士兵来说也是如此,反正没多久就要调走又何来誓死效忠眼前这位临时上司的决心?
这制度好吗?
太好了!
现在的情况不就是军队名义上是朝廷的,但实际上却是武将、节度使的!
一支又一支各自为政的军队成为某一位大将的私兵、亲兵、家兵。
士兵们才不听命于朝廷、皇帝,只听从他所归属的将军。
这些问题完全解决了这些事情!
甚至解决的堪称完美!
但问题是……
李存勖眉头越皱越紧。
这样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上下一心。
将帅不了解士兵,士卒也不愿效死。
如此一来,军队的作战能力也必然下降。
这其中的取舍,又该如何呢?
……
大宋真宗时期
流杯殿内。
一身莲花纹青罗衫的赵恒从蟠龙玉盘内拿起一颗桃子,在褐色褶裙上擦了擦啃了一口。笑道:
“太祖皇帝之置将,以互相维制为妙。”
“而其中以更戍法更为巧妙!”
“一是使士兵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不至骄惰。”
“二是使兵将分离,防止两者形成根深蒂固的亲党结社。”
“至此,骄兵悍将犯上作乱的条件再也没有了!”
“京师之兵,总于三帅!”
“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上下相维,不得专制,大宋无兵变也!”
其身边,穿着一身球路纹齐胸罗裙,内搭着檀色素罗襦,外披一件天水碧纱罗披帛的刘娥看着镜中自己。
左右打量了一下,从金匣内拿出一枚银鎏金凤簪戴在头上。
又瞥了一眼身边人,无奈摇头。
……
嬴政看着天幕,想到王翦自污以安自己。
为帝者最忌惮手握重兵的武将。
于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一再发生。
这赵匡胤倒是找到了一条解决办法。
以后只要没有哪个皇帝发疯逼迫武将,武将应不至于再起反心。
“唉……一小小的将门之子竟有这等权术。”
“他父亲是怎么教育的呢?”
……
大汉。
“赎买之术。”
刘邦捋着胡须,若有所思。
以丰厚财富、高官贵爵作为交换,然后换取大将手中的兵权。
而大将只要愿意交权,朝廷就慰抚赏赐以颐养天年,福荫子孙。
不过……
削夺武将兵权这个事还是要有个度。
不可过分倚重放纵让武将托大,又不可过度削夺。
但是……
“以柔术治国,这人不容小觑啊。”
“……他父亲是怎么教育的呢?”
迎门而进的刘盈正好碰到这句话。
顿时红了眼眶。
“阿父……阿母……”
“刘邦!”
“啧……”
……
大唐。
李世民望着天幕叹息道:
“自安史之乱,藩镇宦官成亡国之基。”
“大唐在内乱之中分崩离析。”
“到黄巢之乱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天下帝王之家换了八个姓,混战不停,百姓流离失所。”
“其因无非是藩镇权力太大,皇帝没有绝对的兵权,致使君弱臣强。”
“但自周世宗强干弱枝断藩镇之基,宋太祖以钱财土地收买藩镇之权。”
“恩威并施,兵权已纳入皇帝之手。”
“这天下的动乱之源终于能去除了。”
“不容易啊……”
……
天幕上。
一群火柴人待在一简笔画的小房子里。
房子上写着『侍卫亲军司』
然后一个戴着冠冕的火柴人过来一指。
这一群火柴人走出了小房子。
随后小房子裂开变成两座小房子。
『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画面拉远,还有一座一房子映入眼帘。
『殿前司』
三座小房子并肩而立。
火柴人皇帝叉腰大笑。
四个字从嘴里笑出。
『禁军三衙』
……
【宿将虽离开,藩镇虽轮值。但禁军仍然存在。】
【为了防止禁军将领兵权过重,宋太祖对禁军与军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
大宋。
赵匡胤黑着脸看着天幕。
朕这么威武的一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出现在天上!
真是稚儿之心!
一旁的赵匡义微微后仰,暗自呲个大牙在那里乐!十分开心。
……
【周世宗建立禁军时,军内有两大系统。】
【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
【宋太祖即位后,殿前都点检一职已不设。】
【杯酒释兵权后,殿前副点检一职也取消。】
【只剩下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
【而侍卫亲军司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也被撤销。】
【侍卫司被分为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
【禁军三衙体制开始形成。】
【而每有出征,则由总理兵政,掌管全国兵籍、武官选授、军队调发以及兵符颁降的枢密院临战命帅。】
【而所任命的主帅也不从三衙将领中而出。】
【这样一来,握兵之权、调兵之权、统兵之权相分离。】
【三衙鼎立,互相牵制,改变了由禁军将领一人统率各军的体制。】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了一眼,随即低头继续研究手里的种苗。
一旁的刘启看着跟绿芽大眼瞪小眼的刘恒,探头询问道:
“阿父,这把兵权一分为三,各有职守,相互制约,不是挺好吗?以后不会再有藩镇之祸了。”
刘恒敷衍的点点头,继续琢磨着手里这东西应该在哪里种。资料里说红薯这东西耐旱怕涝。
那就应该选择阳光充足、通风、排水良好的……
“阿父!”
思绪被打断,刘恒平静的看向刘启。
“你想抄农书吗。”
刘启一噎,委委屈屈道:
“我就想知道,这个适不适合我们用。”
刘恒用手量了一下种苗的高度,嘴里淡淡道:
“不适合。”
“可以确定,宋朝不会成为继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由将领发动兵变推翻统治的朝堂。”
“但利弊共生的,三衙统制,政出多门。”
刘恒一边拿起笔记录种苗生长数据,一边平淡道:
“朕虽不知兵,但也知道各自为政、动辄掣肘、缺乏协调、难以统筹等弊病是兵家大忌。”() ()
“李隆基错失潼关不就因此吗。”
说道李隆基那刘启一下子就明悟了!
“那这制度是削弱了宋朝军力啊!”
“他这军制怎么这么改啊!他还没一统天下呢!”
刘恒放下笔,双手合拢袖,看着刘启问道:
“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皇帝与武将之间的猜忌已经不可挽回了。”
“你觉得让天下在动荡不安中徘徊和未来兵力可能孱弱,这两个情况哪个会更好点呢?”
刘启闷闷不乐道:
“哪个都不好。”
刘恒点点头表示认同。
“确实,但他有的选吗。”
“他没有。”
“这条路不是最正确的,但是最适合的。”
“朕还知道,他剥夺大将兵权、加强禁军、削弱藩镇、加强集权、削弱武将后。”
“皇亲贵戚会取而代之、逐渐崛起。”
“启儿,当皇帝从来都不容易。”
“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选择最正确的路。”
拍了拍已经呆傻的小脑袋,刘恒温和道:
“我们只能选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否则,秦始皇与隋炀帝,就是前车之鉴。”
……
【公元年,宋太祖命全国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登记造册送至京城,补充禁军缺额。】
【以选拔的强悍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各地照样募兵。】
【规定禁军每隔半年、二三年,变动驻地,为更戍法。】
【但将领不随之同行,以“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为更戍法的目的。】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手里拿着《申子》,打量了一下天幕上的所言,想透了赵匡胤的想法。
一旁正在磨墨的徐婕妤好奇道:
“陛下在笑什么?”
李治一愣。
“朕笑了吗?”
徐婕妤嘴角两侧浮起酒窝,憨笑道:
“陛下笑了!”
李治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笑容绽放道:
“朕是在想啊。自古以来选兵选将都要用强人能人。”
“而这赵匡胤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选些庸才呢?”
徐婕妤歪着头想了想。
“不能吧,他又不像蠢人。”
拍了拍书卷,李治笑着点头道:
“对,你说得对,他又不是蠢人。”
随后继续低头看书不再理会想要说些什么的妃子。
庸才,有时意味着忠心耿耿,容易摆布。
对皇权的威胁最小。
以德才庸碌、憨厚忠直者任之将领。
同时让将帅之位时常空缺不授,或以低职武将代领。
凡此种种,都能避免武将做强做大。
……
后唐庄宗时期
李存勖皱着眉头看着天幕。
军队不停更戍,将军手下的士兵时常轮换,。
刚刚混熟又马上改替另一拨人,这样将领就很难专制其兵,形成自己的派系势力。
对于士兵来说也是如此,反正没多久就要调走又何来誓死效忠眼前这位临时上司的决心?
这制度好吗?
太好了!
现在的情况不就是军队名义上是朝廷的,但实际上却是武将、节度使的!
一支又一支各自为政的军队成为某一位大将的私兵、亲兵、家兵。
士兵们才不听命于朝廷、皇帝,只听从他所归属的将军。
这些问题完全解决了这些事情!
甚至解决的堪称完美!
但问题是……
李存勖眉头越皱越紧。
这样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上下一心。
将帅不了解士兵,士卒也不愿效死。
如此一来,军队的作战能力也必然下降。
这其中的取舍,又该如何呢?
……
大宋真宗时期
流杯殿内。
一身莲花纹青罗衫的赵恒从蟠龙玉盘内拿起一颗桃子,在褐色褶裙上擦了擦啃了一口。笑道:
“太祖皇帝之置将,以互相维制为妙。”
“而其中以更戍法更为巧妙!”
“一是使士兵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不至骄惰。”
“二是使兵将分离,防止两者形成根深蒂固的亲党结社。”
“至此,骄兵悍将犯上作乱的条件再也没有了!”
“京师之兵,总于三帅!”
“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上下相维,不得专制,大宋无兵变也!”
其身边,穿着一身球路纹齐胸罗裙,内搭着檀色素罗襦,外披一件天水碧纱罗披帛的刘娥看着镜中自己。
左右打量了一下,从金匣内拿出一枚银鎏金凤簪戴在头上。
又瞥了一眼身边人,无奈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