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
“砰!!”
九月中下旬,当南边才拿到北边战事情报的时候,此时的朱高煦已经带人来到了黑水城的军械局。
相较于他离开时,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孟章却已经赶在入冬前建造好了最为重要的军械局。
水泥建设的军械局虽然不大,但空旷的场地却被清理出来很大一块,十分适合实验火炮和火枪,没有了一开始的那种原始感。
当下,朱高煦站在一门火炮不远处,看着这门与后世锻铁加农炮相差不大的火炮,眼中满意的意味十足。
不多时,待它射击的炮弹落地,守在朱高煦身旁的孟章便遣吴明派轻骑前往测量。
他们手中有布尺,轻骑跑出八百余步的距离后,那布尺才彻底绷直,朱高煦看了看布尺上内容。
“二里六十七步!”
看到这门火炮的射程,朱高煦十分满意,一旁的王元也解释道:
“这炮是第一批锻铁炮中质量最好的一门火炮,炮重八百斤,弹重五斤,口径二寸,炮长五尺二寸,最大射程是一里左右,能有效击中目标的射程是二百步左右。”
“按照殿下您的吩咐,我们对这八百斤火炮的射击准度和射程进行了测验。”
“就平均数据而言,在使用八百斤炮瞄准一丈三尺宽、六尺高的标靶直射时,如果标靶和火炮距离为四百步到五百步,那有一半的实心弹可以命中。”
“如果距离为五百步到六百步时,八百斤火炮的命中率还有一成到二成左右,如果距离为二里,命中率就只剩下半成。”
王元所说的数据和偏现代的用语、名词,都是朱高煦当初绘图时留下,以及在之前测试火枪前交给他的各类话述,如今他已经能熟练运用了。
“除了这门五百斤炮的类型外,我们还锻造了五百斤、一千斤,以及二千斤、三千斤和五千斤、七千斤的各类火炮。”
王元他们的锻炮速度远超朱高煦预料,他不由问道:“这些炮都锻造成功了?”
“下官惭愧……”王元愧疚道:“这两个多月来,锻炮一百二十四门,仅成功十七门,其中经过测试,仅成功五百斤和二千斤这两门火炮。”
王元在羞愧解释时,朱高煦也看到了两匹挽马拉来了架在炮车上的一门大型火炮。
他见状连忙凑了上去,王元也很强介绍道:“此炮重二千斤,弹重十二斤,口径四寸,炮长六尺九寸四分。”
“在平整的地面上,当测试方使用此炮轰击相距二里半的标靶时,命中率至多为三成。”
“如果采用跳弹射击,并且距离为三里的标靶时,炮弹命中率大约在二成。”
“如果火炮从十丈左右高的小山上朝平地射击,那么跳弹在同等距离上的命中率仍然与前文的平地测试相近,但如果从山下的平地射击十丈的小山,同等距离上就只有一成的跳弹能够命中。”
王元如实说着自己通过测试而得到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让朱高煦十分高兴。
就实测后的结果来说,八百斤炮的射程和威力已经等同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拿破仑手中的六磅野战加农炮了。
即便是两千斤火炮,也堪比拿破仑手中的十二磅野战加农炮。
王元他们唯一欠缺的,是铸造中大型和大型火炮的经验。
如果朱高煦记得不错,拿破仑手中的六磅和十二磅野战炮的长度更短,重量更轻,并且射程也要比王元他们所著二千斤炮更远。
六磅炮折算到明代重量单位,应该是六百斤左右,十二磅炮应该不超过一千斤。
具体是多少朱高煦不记得了,但内容应该是如此。
不过拿破仑用的是青铜火炮,王元他们用的是熟铁的锻铁炮,理应比拿破仑的更重。
拿青铜铸炮,别说是朱高煦,就连老朱都很难奢侈一把,因此后世存世的明代铜炮数量并不算多。
说到底,铜在明代毕竟是货币,用来铸炮不符合治理国家的理念。
但即便如此,用这两种锻铁炮,朱高煦也能轻松对付南军的火炮。
模数的重要在此刻显得无比珍贵,只是稍微改造了火炮造型与口径比,调整了模数,结果朱高煦就获得了跨越四百多年的火炮。
再往前一步,就要涉及无烟火药和底火这些东西了。
这些东西,朱高煦只听过,根本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什么,所以现在所锻造出来的火炮,就是他触之可及的最高军事科技了。
其实他也很庆幸,如果不是他来到的是大明,那他或许都搞不出这两门火炮。
明初到清代康熙年间是中国冶金技术的巅峰期,但凡在十九世纪以前谈到世界冶金史,就不可能绕开中国冶金史。
西方选择用青铜铸炮,关键就在于冶金技术不达标,无法弄出合格的锻铁炮。
如果不是明末锻铁炮技术从佛山工匠手中外流到澳门葡萄牙人手中的卜加劳铸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也不可能在此后二百年时间里成为远东第一军火工厂,为入侵印度的英军提供大量军火。
明末效仿欧洲火炮,随后铸造出比欧洲火炮更好的火炮,原因就在于冶金技术的先进。
唯一限制明清火炮的,实际上只有火炮的模数,而康熙年间后的火炮模数遗失,也是导致清代火炮技术越来越后退的原因之一。
在冶金上来说,锻铁炮的优势就在于熟铁材质打造的火炮由于是百炼钢,故而轻便,炮膛薄而膛口大,轻炮可以发射大弹。
在斤两相同的情况下,锻造的熟铁炮管所能装填的火药量是生铁炮管的一倍,且还没有炸裂的问题。
因此对于朱高煦来说,使用熟铁的铸铁炮,就已经足够让他麾下渤海军纵横了。
使用这种火炮的炮兵也很好培养,没有必要深入学习《弹道学》。
毕竟在这个火炮制造标准不统一,精度不高的年代,炮手通过试射确定炮的射程和抬多少度打多远的经验远远比纯粹的数学计算靠谱。
在历史上,即便丰坦纳的《弹道学》一书著写传播,但这本书除了在一些数学家的圈子内获得反响外,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什么用,由经验丰富的专业火炮手之后所写的火炮专著中,也极少提到弹道学。
弹道学真正派上用场,那已经是十九世纪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线膛取代滑膛、无烟火药代替了黑火药、钢制代替锻铁等技术发展起来之后。
在十九世纪以前,炮手通过试射确定炮的射程和抬多少度打多远的经验远远比纯粹的数学计算靠谱。
欧洲炮手是这样操作的,明清炮手也是如此操作的,例如垫高一寸打多少步,垫二寸打多少步之类,这些都有明确记载。
所以朱高煦要做的很简单,就是不停的给炮兵喂炮弹,让他们多打多练习就足够。
至于弄什么线膛炮,那玩意即便弄出来,也无法标准化生产,至少他目前想不到什么办法,所以弹道学可以有,但却不是必学的知识。
理清了自己的思绪,朱高煦也将手搭在了二千斤火炮上,同时询问道:“这两门火炮若是加上炮车和弹药箱,一共有多重?”
“前者差不多是一千二百斤,这门差不多是三千斤。”
“太沉重了……”听到王元的回答,朱高煦略感到了不满。
不管是一千三百斤还是三千斤,这都无法达到朱高煦想要的野战炮质量。
眼下明军军中的火炮并不像后世吹嘘的能动辄打好几里,哪怕是三千斤的大将军炮,射程也不过才一里半罢了。
其余类似洪武铁炮和铜炮、碗口铳等火炮,射程距离则是更短,连一里都难以超过。
三千斤的火炮,基本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战场上,因为道路条件不允许,离开了官道的它就是一只蜗牛。
所以对于自己来说,自己只需要保持一里半以上的射程,就足够碾压南边的一切火炮。
朱高煦一手扶着火炮,一边头也不回的吩咐王元:
“火炮的重量,你想办法再降下来,实在降不下来,就弄出更为轻便的三百斤、五百斤火炮。”
“只要最轻的火炮连带炮车和弹药的重量能控制在一千斤以下,并且射程能控制在一里半以上,那我想要的火炮就成功了。”
他如此说着,王元也在迟疑过后作揖道:“殿下,铸炮一事倒是好说,只是这铁消耗太大,报废太多,重新回炉需要加派人手才能跟得上锻炮的速度,另外泥模也是一样……”
“孟章!”朱高煦回头喊了一声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孟章。
孟章不敢怠慢,上前作揖回礼,朱高煦也询问道:“让你办的事情如何了?”
王元基本不管军械局以外的事情,因此也好奇看向了孟章。
对此,孟章不卑不亢的说道:“这边的女真兀狄哈,大多都听过殿下的名头,因此前来纳拜者甚多。”
“只是两个月,末将已经收入了大小六个部落,足有一千八百余口人,练兵二百六十七人。”
“虽然还不太多,但末将会继续尽力,让他们互相拉来其余兄弟部落,壮大声势。”
孟章如实回答,朱高煦也知道在这个通讯靠腿的时代,想要招抚野人女真并不容易,因此扶起作揖的孟章:“有什么困难,一并与我说,我好为你操办。”
“没有!”孟章的回答让朱高煦诧异,他没想到孟章什么都不向自己索要。() ()
倒是不等他询问,孟章便全盘交代:“末将没有想要的,是因为亦掌印都为末将送来了一切。”
“三十个卫所军学的吏目,二十个千户所的吏目,还有七万余斤铁、七千斤火药,十六万石粮食,两万石豆……”
孟章交代着亦失哈为他送来的物资和人手,配置可谓齐全。
朱高煦虽然也猜到了亦失哈会把王府管理的井井有条,但也没想到他会管的这么恰到好处。
他沉吟了片刻,而后点了点头,伸出手拍了拍孟章的肩膀:“这个冬季我就在军械局住下了,伱让人给我送些纸笔砚墨来,我趁着这个冬季编撰些东西,以后可能会用得到。”
“末将领命!”孟章应下,从朱高煦今日出现到现在,他都没有对西边战事提过一嘴,因为他很清楚,朱高煦对黑水城的重视,绝对要比兀良哈大。
不说别的,单一句“黑水城募兵多多益善”,就已经决定了黑水城的地位。
自己日后能做一个多大的官,带多大数目的兵马,完全取决于现在自己的努力程度。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多招抚这山野之中的女真人,为自家殿下拉出足够多的人马。
没有其余话,孟章在朱高煦测试二千斤火炮时离开了军械局,只是让人加强了这里的护卫力度。
之后他又派了自己信任的人去为朱高煦做饭,防止有人加害自家殿下。
时间一点点过去,很快北山的寒风就席卷了关外,不只是黑水城被白雪覆盖,可以说整个北边都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成为了冰雪的国度。
在这样的日子里,北方不论军民,都大大减少了户外的活动。
可北方是安静了,南边却一直未曾停止闹腾。
“臣魏国公徐辉祖,携平缅宣慰使思伦法叩见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十月初六,当历经波折的徐辉祖带着思伦法从云南返回南京城,并抵达奉天殿金台前的时候,台上台下的文武百官纷纷看着他们的身影,暗自揣测皇帝的心思。
“平身”
“臣叩谢圣恩……”
朱元璋的状态依旧与半个多月前一样,没有任何病态。
他看着徐辉祖与思伦法起身,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接见思伦法。
自思伦法被沐英击败后,他便对大明十分老实,哪怕他几次入侵缅甸、老挝、勃固及素可泰等大明的藩属国,可只要云南都司派出官员调解,他都会服服帖帖的听从安排,这也是刀干孟等人起事的主要原因。
至于所谓的其妻子诬杀酋长,不过是借口之一罢了。
或许是因为思伦法的听话让晚年想着太平的朱元璋感到舒服,因此对于他被推翻这件事,朱元璋还是有心大动干戈的。
当着思伦法的面,朱元璋沉声开口道:“古语有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民之父母盖人心之所在……”
“今尔思伦法长有平缅一方而与民心好恶不同,故为下人之所不容而归于我。”
“朕思尔以父祖世泽民故推之,今一旦失民之心,背国之俗,弃坟暮离亲戚而来,久而不归则境土非尔有矣。”
思伦法才到南京没几日,朱元璋便要遣返其回麓川,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决定。
果然,在思伦法的忐忑中,群臣的侧耳聆听中,朱元璋赏赐了思伦法黄金百两,白银一百五十两作为前来南京的赏赐,也算给予了他一笔本钱。
在赏赐过后,朱元璋看向徐辉祖:“今魏国公率兵护送尔归国,并派云南布政使司官员前去调节尔与其邦国关系,梳理利害。”
“若刀干孟不识天数,不会王道,则声其罪,准魏国公与西平侯兴兵讨之。”
朱元璋定下了论调,那就是让刀干孟和思伦法握手言和。
如果刀干孟愿意,那朱元璋很愿意帮助刀干孟分走麓川一半的地盘,让麓川陷入内斗的平衡中。
至于思伦法,他自然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可如今的他除了十几个小土司还愿意听命于他,其余中大土司根本不予理会他。
依靠那十几个小土司,他可斗不过刀干孟,因此即便他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却也只能乖乖听话,毕竟听话还能拿回一半的地盘。
当然,在他心中,他更想要刀干孟犯蠢。
这样的话,他就可以请徐辉祖出兵,把刀干孟这个乱臣贼子给绳之于法。
如此想着,思伦法与徐辉祖先后接旨,而朱元璋也起身离开了金台。
伴随着鸿胪寺卿的唱礼声,今日的午朝也就此结束。
不过这才散朝,朱元璋就召徐辉祖往武英殿去,显然是有事情找寻他。
徐辉祖接了召见,往武英殿寻去,大约两刻钟左右,便来到武英殿门口,得到了宣传。
“臣魏国公徐辉祖,参见陛下与太孙、王子……”
“允恭,都是自家人,先起来吧。”
入了武英殿,徐辉祖行起了许久不曾行礼的五拜三叩,并在朱元璋的声音中缓缓起身。
他出发云南几年,再回来时,整个人皮肤黝黑,气质也沉稳了许多。
看着他,朱元璋满意的捋了捋白须,继而问道:“北边的事情,可曾关注?”
“不论南北,臣皆为大明臣子,自然需要时时关注。”徐辉祖不卑不亢的回答,这份态度令朱元璋更满意了。
他转头看向站在龙案一旁的朱允炆三人,对三人说道:“北边有你们的叔伯,南边有西平侯和魏国公,你们倒是可以放心享福了。”
“爷爷说的是……”朱允炆带头附和,朱元璋也满意回头,带着笑意的同时,也对徐辉祖询问起来:
“那云南,如今可曾太平些了?”
“回陛下……”徐辉祖作揖回道:“迁入了不少军户,加上平定了不少作乱的贼人,如今比起之前,却是要太平许多了。”
“臣在云南时,常与西平侯开垦滇池、阳宗海、抚仙湖等河谷平原的耕地,加上大理迁入军户,各地矿场顺利开采,因此云南也能算是安居乐业。”
“当地之问题,主要以疫、震为主,少有饥荒。”
“臣到云南后,依照渤海郡王所交给臣的一些理念来治理云南,当地疫病比较往年减少七成以上。”
“好……”朱元璋说了一句好,显然他知道朱高煦与徐辉祖交流过心得,只是不知道居然能有如此成效。
“如今云南,有多少屯田和可用战兵?”
朱元璋继续询问,徐辉祖也知无不言:“今云南有军屯一万七千余顷,民屯九千余顷,朝廷能够直接干涉的军民数量也多达六十余万户。”
“这么多?”朱济熺出声惊叹,倒是朱允炆和颜悦色的与之解释道:“那云南在大理时便有可查之民三百余万,后虽经过与前元斗争死伤了些,但总归没有如国朝北方一样被血洗。”
云南的人口一直很多,只是能被大明登记造册的很少。
在朱高煦看山点矿前,当地能被朝廷登记造册的只有三十万户,而今不过四年时间,却已然翻了一倍。
这其中新获取的人口,可不是全靠徐辉祖围剿作乱土司,更多的是靠移民。
从洪武二十七年到洪武三十年,自朱高煦看山点矿以来,朱元璋就多次迁移人口前往云南,四年时间先后迁移七万户入云南,比历史上还多出五万多户。
可以说,朱高煦只是揭开了云南各地金银铜矿的面纱,就变相帮助云南提前了几十年的汉化。
对于云南的情况,朱元璋比朱允炆更了解,所以他才会询问徐辉祖,看看云南的变化如何。
现在看来,云南的变化比他的预期还大,这是一件好事。
之前的云南还只是大明用来保护四川的军事要地,可眼下它却成为了大明不可或缺的经济大省。
从云南运出的金银铜矿,每年价值二百余万贯,极大缓解了大明的钱荒,也让大明在回收宝钞上越来越从容了。
因此,这次的刀干孟之事,朱元璋必须得要上心。
望着徐辉祖,朱元璋也缓缓开口道:“云南,乃朝廷铸钱之重地,不可有失。”
“这次允恭你护送思伦法回去后,若是那刀干孟等蛮酋不愿让土给思伦法,你与沐春不必自我束缚,可征调四川、广西两个都司与贵阳都司三地兵马进行平叛。”
“不论如何,云南不可乱。”
朱元璋给徐辉祖画出了一条底线,更给了他再次节制西南的权力。
闻言,徐辉祖当即作揖,而朱允炆也取出早早写好的圣旨,走到他跟前,双手递到了他手中。
徐辉祖双手接下,朱元璋也摆摆手:“你难得回来,好好回去陪陪亲人吧。”
“臣,告退……”徐辉祖闻言回礼离开,朱元璋也看着他的背影,转头对朱允炆教导道:
“以钞抵税想要继续下去,你还得依赖西南,因此务必得稳住西南才行。”
“谢爷爷指点,孙儿清楚了。”朱允炆应下,可心里却不由的想到了徐辉祖与朱棣、朱高煦二人的关系。
若是把徐辉祖也打入燕府一派,那燕府的实力恐怕已经超过了晋府。
这一刻,朱允炆回想起了徐辉祖说朱高煦教他如何治理云南的话,脑中不由出现了那张面孔。
“高煦……”
“砰!!”
九月中下旬,当南边才拿到北边战事情报的时候,此时的朱高煦已经带人来到了黑水城的军械局。
相较于他离开时,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孟章却已经赶在入冬前建造好了最为重要的军械局。
水泥建设的军械局虽然不大,但空旷的场地却被清理出来很大一块,十分适合实验火炮和火枪,没有了一开始的那种原始感。
当下,朱高煦站在一门火炮不远处,看着这门与后世锻铁加农炮相差不大的火炮,眼中满意的意味十足。
不多时,待它射击的炮弹落地,守在朱高煦身旁的孟章便遣吴明派轻骑前往测量。
他们手中有布尺,轻骑跑出八百余步的距离后,那布尺才彻底绷直,朱高煦看了看布尺上内容。
“二里六十七步!”
看到这门火炮的射程,朱高煦十分满意,一旁的王元也解释道:
“这炮是第一批锻铁炮中质量最好的一门火炮,炮重八百斤,弹重五斤,口径二寸,炮长五尺二寸,最大射程是一里左右,能有效击中目标的射程是二百步左右。”
“按照殿下您的吩咐,我们对这八百斤火炮的射击准度和射程进行了测验。”
“就平均数据而言,在使用八百斤炮瞄准一丈三尺宽、六尺高的标靶直射时,如果标靶和火炮距离为四百步到五百步,那有一半的实心弹可以命中。”
“如果距离为五百步到六百步时,八百斤火炮的命中率还有一成到二成左右,如果距离为二里,命中率就只剩下半成。”
王元所说的数据和偏现代的用语、名词,都是朱高煦当初绘图时留下,以及在之前测试火枪前交给他的各类话述,如今他已经能熟练运用了。
“除了这门五百斤炮的类型外,我们还锻造了五百斤、一千斤,以及二千斤、三千斤和五千斤、七千斤的各类火炮。”
王元他们的锻炮速度远超朱高煦预料,他不由问道:“这些炮都锻造成功了?”
“下官惭愧……”王元愧疚道:“这两个多月来,锻炮一百二十四门,仅成功十七门,其中经过测试,仅成功五百斤和二千斤这两门火炮。”
王元在羞愧解释时,朱高煦也看到了两匹挽马拉来了架在炮车上的一门大型火炮。
他见状连忙凑了上去,王元也很强介绍道:“此炮重二千斤,弹重十二斤,口径四寸,炮长六尺九寸四分。”
“在平整的地面上,当测试方使用此炮轰击相距二里半的标靶时,命中率至多为三成。”
“如果采用跳弹射击,并且距离为三里的标靶时,炮弹命中率大约在二成。”
“如果火炮从十丈左右高的小山上朝平地射击,那么跳弹在同等距离上的命中率仍然与前文的平地测试相近,但如果从山下的平地射击十丈的小山,同等距离上就只有一成的跳弹能够命中。”
王元如实说着自己通过测试而得到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让朱高煦十分高兴。
就实测后的结果来说,八百斤炮的射程和威力已经等同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拿破仑手中的六磅野战加农炮了。
即便是两千斤火炮,也堪比拿破仑手中的十二磅野战加农炮。
王元他们唯一欠缺的,是铸造中大型和大型火炮的经验。
如果朱高煦记得不错,拿破仑手中的六磅和十二磅野战炮的长度更短,重量更轻,并且射程也要比王元他们所著二千斤炮更远。
六磅炮折算到明代重量单位,应该是六百斤左右,十二磅炮应该不超过一千斤。
具体是多少朱高煦不记得了,但内容应该是如此。
不过拿破仑用的是青铜火炮,王元他们用的是熟铁的锻铁炮,理应比拿破仑的更重。
拿青铜铸炮,别说是朱高煦,就连老朱都很难奢侈一把,因此后世存世的明代铜炮数量并不算多。
说到底,铜在明代毕竟是货币,用来铸炮不符合治理国家的理念。
但即便如此,用这两种锻铁炮,朱高煦也能轻松对付南军的火炮。
模数的重要在此刻显得无比珍贵,只是稍微改造了火炮造型与口径比,调整了模数,结果朱高煦就获得了跨越四百多年的火炮。
再往前一步,就要涉及无烟火药和底火这些东西了。
这些东西,朱高煦只听过,根本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什么,所以现在所锻造出来的火炮,就是他触之可及的最高军事科技了。
其实他也很庆幸,如果不是他来到的是大明,那他或许都搞不出这两门火炮。
明初到清代康熙年间是中国冶金技术的巅峰期,但凡在十九世纪以前谈到世界冶金史,就不可能绕开中国冶金史。
西方选择用青铜铸炮,关键就在于冶金技术不达标,无法弄出合格的锻铁炮。
如果不是明末锻铁炮技术从佛山工匠手中外流到澳门葡萄牙人手中的卜加劳铸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也不可能在此后二百年时间里成为远东第一军火工厂,为入侵印度的英军提供大量军火。
明末效仿欧洲火炮,随后铸造出比欧洲火炮更好的火炮,原因就在于冶金技术的先进。
唯一限制明清火炮的,实际上只有火炮的模数,而康熙年间后的火炮模数遗失,也是导致清代火炮技术越来越后退的原因之一。
在冶金上来说,锻铁炮的优势就在于熟铁材质打造的火炮由于是百炼钢,故而轻便,炮膛薄而膛口大,轻炮可以发射大弹。
在斤两相同的情况下,锻造的熟铁炮管所能装填的火药量是生铁炮管的一倍,且还没有炸裂的问题。
因此对于朱高煦来说,使用熟铁的铸铁炮,就已经足够让他麾下渤海军纵横了。
使用这种火炮的炮兵也很好培养,没有必要深入学习《弹道学》。
毕竟在这个火炮制造标准不统一,精度不高的年代,炮手通过试射确定炮的射程和抬多少度打多远的经验远远比纯粹的数学计算靠谱。
在历史上,即便丰坦纳的《弹道学》一书著写传播,但这本书除了在一些数学家的圈子内获得反响外,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什么用,由经验丰富的专业火炮手之后所写的火炮专著中,也极少提到弹道学。
弹道学真正派上用场,那已经是十九世纪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线膛取代滑膛、无烟火药代替了黑火药、钢制代替锻铁等技术发展起来之后。
在十九世纪以前,炮手通过试射确定炮的射程和抬多少度打多远的经验远远比纯粹的数学计算靠谱。
欧洲炮手是这样操作的,明清炮手也是如此操作的,例如垫高一寸打多少步,垫二寸打多少步之类,这些都有明确记载。
所以朱高煦要做的很简单,就是不停的给炮兵喂炮弹,让他们多打多练习就足够。
至于弄什么线膛炮,那玩意即便弄出来,也无法标准化生产,至少他目前想不到什么办法,所以弹道学可以有,但却不是必学的知识。
理清了自己的思绪,朱高煦也将手搭在了二千斤火炮上,同时询问道:“这两门火炮若是加上炮车和弹药箱,一共有多重?”
“前者差不多是一千二百斤,这门差不多是三千斤。”
“太沉重了……”听到王元的回答,朱高煦略感到了不满。
不管是一千三百斤还是三千斤,这都无法达到朱高煦想要的野战炮质量。
眼下明军军中的火炮并不像后世吹嘘的能动辄打好几里,哪怕是三千斤的大将军炮,射程也不过才一里半罢了。
其余类似洪武铁炮和铜炮、碗口铳等火炮,射程距离则是更短,连一里都难以超过。
三千斤的火炮,基本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战场上,因为道路条件不允许,离开了官道的它就是一只蜗牛。
所以对于自己来说,自己只需要保持一里半以上的射程,就足够碾压南边的一切火炮。
朱高煦一手扶着火炮,一边头也不回的吩咐王元:
“火炮的重量,你想办法再降下来,实在降不下来,就弄出更为轻便的三百斤、五百斤火炮。”
“只要最轻的火炮连带炮车和弹药的重量能控制在一千斤以下,并且射程能控制在一里半以上,那我想要的火炮就成功了。”
他如此说着,王元也在迟疑过后作揖道:“殿下,铸炮一事倒是好说,只是这铁消耗太大,报废太多,重新回炉需要加派人手才能跟得上锻炮的速度,另外泥模也是一样……”
“孟章!”朱高煦回头喊了一声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孟章。
孟章不敢怠慢,上前作揖回礼,朱高煦也询问道:“让你办的事情如何了?”
王元基本不管军械局以外的事情,因此也好奇看向了孟章。
对此,孟章不卑不亢的说道:“这边的女真兀狄哈,大多都听过殿下的名头,因此前来纳拜者甚多。”
“只是两个月,末将已经收入了大小六个部落,足有一千八百余口人,练兵二百六十七人。”
“虽然还不太多,但末将会继续尽力,让他们互相拉来其余兄弟部落,壮大声势。”
孟章如实回答,朱高煦也知道在这个通讯靠腿的时代,想要招抚野人女真并不容易,因此扶起作揖的孟章:“有什么困难,一并与我说,我好为你操办。”
“没有!”孟章的回答让朱高煦诧异,他没想到孟章什么都不向自己索要。() ()
倒是不等他询问,孟章便全盘交代:“末将没有想要的,是因为亦掌印都为末将送来了一切。”
“三十个卫所军学的吏目,二十个千户所的吏目,还有七万余斤铁、七千斤火药,十六万石粮食,两万石豆……”
孟章交代着亦失哈为他送来的物资和人手,配置可谓齐全。
朱高煦虽然也猜到了亦失哈会把王府管理的井井有条,但也没想到他会管的这么恰到好处。
他沉吟了片刻,而后点了点头,伸出手拍了拍孟章的肩膀:“这个冬季我就在军械局住下了,伱让人给我送些纸笔砚墨来,我趁着这个冬季编撰些东西,以后可能会用得到。”
“末将领命!”孟章应下,从朱高煦今日出现到现在,他都没有对西边战事提过一嘴,因为他很清楚,朱高煦对黑水城的重视,绝对要比兀良哈大。
不说别的,单一句“黑水城募兵多多益善”,就已经决定了黑水城的地位。
自己日后能做一个多大的官,带多大数目的兵马,完全取决于现在自己的努力程度。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多招抚这山野之中的女真人,为自家殿下拉出足够多的人马。
没有其余话,孟章在朱高煦测试二千斤火炮时离开了军械局,只是让人加强了这里的护卫力度。
之后他又派了自己信任的人去为朱高煦做饭,防止有人加害自家殿下。
时间一点点过去,很快北山的寒风就席卷了关外,不只是黑水城被白雪覆盖,可以说整个北边都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成为了冰雪的国度。
在这样的日子里,北方不论军民,都大大减少了户外的活动。
可北方是安静了,南边却一直未曾停止闹腾。
“臣魏国公徐辉祖,携平缅宣慰使思伦法叩见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十月初六,当历经波折的徐辉祖带着思伦法从云南返回南京城,并抵达奉天殿金台前的时候,台上台下的文武百官纷纷看着他们的身影,暗自揣测皇帝的心思。
“平身”
“臣叩谢圣恩……”
朱元璋的状态依旧与半个多月前一样,没有任何病态。
他看着徐辉祖与思伦法起身,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接见思伦法。
自思伦法被沐英击败后,他便对大明十分老实,哪怕他几次入侵缅甸、老挝、勃固及素可泰等大明的藩属国,可只要云南都司派出官员调解,他都会服服帖帖的听从安排,这也是刀干孟等人起事的主要原因。
至于所谓的其妻子诬杀酋长,不过是借口之一罢了。
或许是因为思伦法的听话让晚年想着太平的朱元璋感到舒服,因此对于他被推翻这件事,朱元璋还是有心大动干戈的。
当着思伦法的面,朱元璋沉声开口道:“古语有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民之父母盖人心之所在……”
“今尔思伦法长有平缅一方而与民心好恶不同,故为下人之所不容而归于我。”
“朕思尔以父祖世泽民故推之,今一旦失民之心,背国之俗,弃坟暮离亲戚而来,久而不归则境土非尔有矣。”
思伦法才到南京没几日,朱元璋便要遣返其回麓川,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决定。
果然,在思伦法的忐忑中,群臣的侧耳聆听中,朱元璋赏赐了思伦法黄金百两,白银一百五十两作为前来南京的赏赐,也算给予了他一笔本钱。
在赏赐过后,朱元璋看向徐辉祖:“今魏国公率兵护送尔归国,并派云南布政使司官员前去调节尔与其邦国关系,梳理利害。”
“若刀干孟不识天数,不会王道,则声其罪,准魏国公与西平侯兴兵讨之。”
朱元璋定下了论调,那就是让刀干孟和思伦法握手言和。
如果刀干孟愿意,那朱元璋很愿意帮助刀干孟分走麓川一半的地盘,让麓川陷入内斗的平衡中。
至于思伦法,他自然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可如今的他除了十几个小土司还愿意听命于他,其余中大土司根本不予理会他。
依靠那十几个小土司,他可斗不过刀干孟,因此即便他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却也只能乖乖听话,毕竟听话还能拿回一半的地盘。
当然,在他心中,他更想要刀干孟犯蠢。
这样的话,他就可以请徐辉祖出兵,把刀干孟这个乱臣贼子给绳之于法。
如此想着,思伦法与徐辉祖先后接旨,而朱元璋也起身离开了金台。
伴随着鸿胪寺卿的唱礼声,今日的午朝也就此结束。
不过这才散朝,朱元璋就召徐辉祖往武英殿去,显然是有事情找寻他。
徐辉祖接了召见,往武英殿寻去,大约两刻钟左右,便来到武英殿门口,得到了宣传。
“臣魏国公徐辉祖,参见陛下与太孙、王子……”
“允恭,都是自家人,先起来吧。”
入了武英殿,徐辉祖行起了许久不曾行礼的五拜三叩,并在朱元璋的声音中缓缓起身。
他出发云南几年,再回来时,整个人皮肤黝黑,气质也沉稳了许多。
看着他,朱元璋满意的捋了捋白须,继而问道:“北边的事情,可曾关注?”
“不论南北,臣皆为大明臣子,自然需要时时关注。”徐辉祖不卑不亢的回答,这份态度令朱元璋更满意了。
他转头看向站在龙案一旁的朱允炆三人,对三人说道:“北边有你们的叔伯,南边有西平侯和魏国公,你们倒是可以放心享福了。”
“爷爷说的是……”朱允炆带头附和,朱元璋也满意回头,带着笑意的同时,也对徐辉祖询问起来:
“那云南,如今可曾太平些了?”
“回陛下……”徐辉祖作揖回道:“迁入了不少军户,加上平定了不少作乱的贼人,如今比起之前,却是要太平许多了。”
“臣在云南时,常与西平侯开垦滇池、阳宗海、抚仙湖等河谷平原的耕地,加上大理迁入军户,各地矿场顺利开采,因此云南也能算是安居乐业。”
“当地之问题,主要以疫、震为主,少有饥荒。”
“臣到云南后,依照渤海郡王所交给臣的一些理念来治理云南,当地疫病比较往年减少七成以上。”
“好……”朱元璋说了一句好,显然他知道朱高煦与徐辉祖交流过心得,只是不知道居然能有如此成效。
“如今云南,有多少屯田和可用战兵?”
朱元璋继续询问,徐辉祖也知无不言:“今云南有军屯一万七千余顷,民屯九千余顷,朝廷能够直接干涉的军民数量也多达六十余万户。”
“这么多?”朱济熺出声惊叹,倒是朱允炆和颜悦色的与之解释道:“那云南在大理时便有可查之民三百余万,后虽经过与前元斗争死伤了些,但总归没有如国朝北方一样被血洗。”
云南的人口一直很多,只是能被大明登记造册的很少。
在朱高煦看山点矿前,当地能被朝廷登记造册的只有三十万户,而今不过四年时间,却已然翻了一倍。
这其中新获取的人口,可不是全靠徐辉祖围剿作乱土司,更多的是靠移民。
从洪武二十七年到洪武三十年,自朱高煦看山点矿以来,朱元璋就多次迁移人口前往云南,四年时间先后迁移七万户入云南,比历史上还多出五万多户。
可以说,朱高煦只是揭开了云南各地金银铜矿的面纱,就变相帮助云南提前了几十年的汉化。
对于云南的情况,朱元璋比朱允炆更了解,所以他才会询问徐辉祖,看看云南的变化如何。
现在看来,云南的变化比他的预期还大,这是一件好事。
之前的云南还只是大明用来保护四川的军事要地,可眼下它却成为了大明不可或缺的经济大省。
从云南运出的金银铜矿,每年价值二百余万贯,极大缓解了大明的钱荒,也让大明在回收宝钞上越来越从容了。
因此,这次的刀干孟之事,朱元璋必须得要上心。
望着徐辉祖,朱元璋也缓缓开口道:“云南,乃朝廷铸钱之重地,不可有失。”
“这次允恭你护送思伦法回去后,若是那刀干孟等蛮酋不愿让土给思伦法,你与沐春不必自我束缚,可征调四川、广西两个都司与贵阳都司三地兵马进行平叛。”
“不论如何,云南不可乱。”
朱元璋给徐辉祖画出了一条底线,更给了他再次节制西南的权力。
闻言,徐辉祖当即作揖,而朱允炆也取出早早写好的圣旨,走到他跟前,双手递到了他手中。
徐辉祖双手接下,朱元璋也摆摆手:“你难得回来,好好回去陪陪亲人吧。”
“臣,告退……”徐辉祖闻言回礼离开,朱元璋也看着他的背影,转头对朱允炆教导道:
“以钞抵税想要继续下去,你还得依赖西南,因此务必得稳住西南才行。”
“谢爷爷指点,孙儿清楚了。”朱允炆应下,可心里却不由的想到了徐辉祖与朱棣、朱高煦二人的关系。
若是把徐辉祖也打入燕府一派,那燕府的实力恐怕已经超过了晋府。
这一刻,朱允炆回想起了徐辉祖说朱高煦教他如何治理云南的话,脑中不由出现了那张面孔。
“高煦……”